2019.03.19
台灣婦團前往聯合國展現台灣婦權驕傲
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Commission on the Status of
Women,簡稱CSW)
於3月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第63屆會議。台灣雖不是會員國,但民間婦女團體每年皆積極參與由非政府組織於CSW會議期間舉辦的NGO
CSW的平行論壇以增加國際能見度及加強與各國婦女團體的合作。
今日(美國紐約時間3月18日)台灣女人連線以「生育權應包含生產事故救濟之規劃」(Reproductive
Rights Should Include Childbirth Accident Relief
Measures)為題舉辦平行會議,由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分享台灣婦女團體如何倡議、推動生產事故救濟機制,並促成世界首例以保障女性生育風險的法案—「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之立法相關經驗與社會運動策略;同時,特別邀請二位國內外學者專家擔任與談,分別為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RCO)衛生資深督導王宗曦以及國際女醫師協會聯合國代表Padmini
Murthy教授。
生產無後顧之憂也是生育自由重要的一環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指出,當大家談到生育權或生育自由的時候,總是聚焦在正面的情境,如:要不要生?何時生?如何生?生幾個?以及滿足這些需求的政策配套等,而忽略了生產有風險的事實。風險變成事故時,如何撫慰身心創傷的產婦、防止同樣的事故再發生,讓女性無後顧之憂地孕育下一代,也是生育自由重要的一環。而「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即是將生產事故補償制度法制化,由國家承擔女人生產風險,這是世界首次以保障女性生產風險的立法先例,很值得與其他國家的婦女團體分享一路以來,從觀念、倡議到立法推動的種種歷程。
生產不但是個人的事,更是社會、國家的事
黃淑英表示,「生產事故救濟條例」的核心價值是:生產不但是個人的事,更是社會、國家的事。然而,生產一直都存在著生死難測、難以控制、也不會消失的風險。這些風險可能來自醫療的不確定性、醫師或醫療院所裡系統性的疏失或錯誤、國家政策的不當或不足、女人個人的體質或行為。不管事故的原因來自何處,承受傷痛的就是女人。當女人為自己也為社會、國家生育下一代,為「永續生存」的使命甘冒風險,無私地付出時,國家應該站出來承擔這個風險的發生。因此,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在制度設計上,包含以下幾個重要的原則:
*
*
以女人為主體,無論產婦生產事故發生的地點是在家裡、在途中或醫療機構,只要是和生產有關或無法排除和生產有關,皆予補償;
*
國家設立救濟基金。當生產發生不幸的事故時,如產婦或新生兒重大傷亡,即時予以產婦或家庭補償,撫慰傷痛,降低醫病對立,避免訴訟的二度傷害;
*
採「不責難,有責任」的精神:如果事故是發生在醫療院所,不處罰醫護人員,讓他們願意呈現真相;而醫療體系應負起「除錯」的責任,亦即,檢討事故原因並提改善方案,以提升生產醫療的安全及品質。
*
政府應建立外部監測機制監督醫療院所「除錯」的執行。
台灣女人連線等婦女團體推動了13年,其中幾經轉折,至2015年12月終於通過,生產事故救濟條例的通過亦表示台灣社會肯認「生育不只是女人的事,同時也是國家大事」,是台灣社會性別平權的一大步。
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RCO)衛生資深督導王宗曦表示,2012年開始實施「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後,經評估後發現有效降低醫療糾紛與日益高漲的醫病對立關係。因此,當時生產事故救濟條例的提出正是時候,欣見本條例完成三讀,並順利執行。
國際肯定台灣「生產事故救濟條例」
Padmini
Murthy教授非常肯定台灣在「生產事故救濟條例」的立法,除了是世界首例之外,同時落實CSW63所強調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特別是目標3,其3.1為「到2030年,全球孕產婦每10萬例活產的死亡率至70人以下」、3.8「實現全民健康保障…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段人群的福祉」以及目標5「實現性别平等,婦女和女童的權能」。女權即人權,台灣在性別平等的進步值得各國參考。
與會的各國婦女團體對於台灣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概念上的創新印象深刻,同時從參與平行會議中,獲得與推動法案、社會運動策略有關的經驗,希望能以此為借鏡,在自己的國家推動這樣的制度,以落實對女性生育權的保障。
觀看全程實況直播>>https://www.facebook.com/twlandtwh/videos/2060146824038842/
+ read more
/20170801120858_BREAST IMPLANT.jpg)
2019.03.19
又有超過200名使用乳房植入物的女性考慮提出控告
台灣女人健康網日前報導,有15名使用乳房植入物的法國女性於2月初對政府和製造商提出刑事訴訟,指控欺騙和危及生命。無獨有偶,近日在英國,超過200名使用Allergan乳房植入物的女性正考慮採取法律行動,她們表示並沒有被充分告知Allergan絨毛面植入物的風險。
49歲的Irene
Kennedy在使用乳房植入物的8年後診斷出罹患ALCL。Kennedy已將植入物和周圍的疤痕組織切除,但她仍然擔心癌症復發的可能性,並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乳房植入物相關的風險。
另外有三名女性為了預防乳癌的高遺傳風險進行預防性乳房切除,並使用乳房植入物,但她們現在卻要擔心可能會罹患不同的癌症。
Sarah
Moore律師正代表這些女性進行調查,她說許多女性表示她們沒有得到ALCL的風險警告或警告不足,如果她們知道便不會選擇進行這個手術。
「許多人都非常生氣,本來是選擇一項提高自尊和幸福感的手術,但卻可能威脅生命,而且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癌症!」Moore律師表示。
去年,英國美容整形外科醫師協會建議其成員停止使用Allergan乳房植入物,作為預防措施,但表示目前的科學證據並未支持需要移除或更換任何現有的植入物。
更多關於BIA-ALCL:
專家呼籲對乳房植入物的使用進行監控
美國FDA提出更多與乳房植入物有關的癌症報告
歐盟禁售「愛力根絨毛矽膠乳房植入物」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3.10)
+ read more

2019.03.18
相同的疾病,在女人身上卻比較晚才被診斷發現!
一般認為,在取得醫療服務的可近性與便利性,男女並未被設置差別待遇,理應兩者在疾病被診斷的時間上沒有差異,但是,最近一項丹麥研究發現,當一種疾病是女人與男人都可能會得到的,往往女人都是在比男人晚幾年後才被診斷罹病。
男女不再一體適用
研究團隊建議,在醫院與醫療研究中一開始就需要考慮到性別差異,傳統臨床研究會招募男女研究對象,之後去看研究的整體效果,但卻忘記進一步再做子分析瞭解男女群體之間是否存在差異,一直到近年才開始有在進行性別分析。國家醫療相關策略也應該要將此納入考量,因為男女一體適用的模式早已經是過去式!
研究分析對象
這項綜合研究是由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團隊執行。團隊使用1994到2015年間690萬名丹麥人罹患所有種類的疾病、多重慢性病以及病人照護進程的資料,並將這些對象以性別分為兩個群組做出分析。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期刊。
女人比男人較晚被發現罹病
研究結果發現,平均而言,女人比男人會在較年長的時候才被診對出得到相同的疾病,同時在病人照護進程的整個順序時間上,男女也有所不同。
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為例,男女在被確診罹病的時間有6年的差距,男孩大約在14歲左右,女孩則在20歲。研究團隊表示,有些研究認為背後的原因是女性得到的是不同亞型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造成在症狀的表現上會比較安靜及多獨自一人,與罹患該病症的男孩有外顯行為的表現非常不一樣。
研究其他的發現包括:在770種疾病中,女人平均比男人晚了4年才被診斷罹病;癌症部分,女人比男人晚了2.5年;代謝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女人比男人晚4.5年。
只有骨質疏鬆症是例外
骨質疏鬆症是研究發現當中唯一的例外,這個病症在女人身上比男人早被診斷發現,一般女性會在骨質疏鬆嚴重到導致骨折的狀況發生之前就先被診斷出來,但男性卻是相反。
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有待探究
研究團隊表示,面對這些性別差異到底是基因、環境、診斷標準、社會文化所造成,還是複雜因素共同影響而發生的,他們還在試圖進一步抽絲剝繭想要釐清,下一步將會與芬蘭研究團隊合作進行瞭解,但他們認為所有研究有必要思考在老鼠試驗階段就納入性別的考量。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3.11)
+ read more
/texture breast implant.jpg)
2019.03.15
衛福部公告BIA-ALCL加入乳房手術說明書
台灣女人連線近年來持續追蹤國際對與乳房植入物相關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癌(BIA-ALCL)之最新研究發展與討論,並於日前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要有積極作為,以監測植入物與ALCL及其他健康問題的關聯,並提醒女性朋友注意相關風險。
早在2018年9月,為了提高考慮進行乳房手術的女性對BIA-ALCL的認識,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便於行政院性平會小組會議中提案,要求衛福部研議將BIA-ALCL相關說明加入手術說明書。歷經半年,衛福部近日公告於手術說明書中增列「乳房植入物相關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癌之風險」。然而,對於BIA-ALCL的說明不盡理想,缺乏發生機率,建議的處理方式對民眾而言也不太容易理解。
並且,檢視乳房整型及重建手術說明書範本,其提供的資訊不盡正確、不完整亦不妥當。例如,未提及術後三年應進行磁振造影檢查(MRI)等「術後須知」;「乳房整型手術說明」中所述之包膜(莢膜)攣縮風險為3-18%及「乳房重建手術說明」中所述之莢膜攣縮五年風險約30%與仿單內容並不一致;乳房整型與重建手術說明中提及「手術費用均以當次為限,如須再次手術或後續治療時費用將另行採計」不妥當。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很高興終於看到衛福部有所動作。然而在文件上揭示風險只是第一步,後續的追蹤監測才能更全面地照護女性健康。期待政府能積極規劃,早日建立全國乳房植入手術登錄制度。
+ read more

2019.03.14
量血壓的新科學聲明
日前美國心臟學會對於血壓測量的最新聲明強調,正確地測量血壓對於高血壓的診斷與治療是必要的,因為那是心臟病和中風的主要風險因素。
這個聲明更新了2005年所發表的同一個議題的聲明,概括了現今已知有關血壓的測量,也呼應了2017年美國心臟科學院/美國心臟學會所推薦的高血壓的預防、偵查、評估和治療的準則。
醫護人員聽診時,使用壓脈帶、聽診器和水銀血壓計(測量血壓的儀器),在幾十年來都是診所內量血壓的黃金標準。水銀血壓計簡單的設計,即使是不同的廠商製造,也不會有很大的變數,然而水銀的儀器因為環保之故已久不再使用。
聲明的撰寫團隊主任Dr.
Muntner指出,很多示波儀器使用電子壓感應器,在診所內量血壓的準確性已被證實,一方面也減少了和聽診相關的人為錯誤。而且較新的自動示波儀器按一個鈕就可以取得多重測量,能夠更好地估計血壓。
這項聲明也概括了現今有關動態血壓監測的資訊,意指病人身上帶著一個可以24小時量血壓的儀器,目的是為了指認白袍效應和隱藏性高血壓。白袍效應意指在診所時血壓升高,但其他時間不會。隱藏性高血壓則是在診所時血壓正常,但其他時候會升高。此科學聲明中細述,白袍效應的病人可能沒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給他們抗高血壓的藥也可能無益。相反地,隱藏性高血壓的病人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大的增加。
2017年高血壓的準則也推薦動態(AMBULATORY)血壓監測,來檢查臨床診療時的白袍效應和隱藏性高血壓。
美國心臟學會繼續推薦病人在家裏量血壓。使用放在手臂上的壓脈帶的血壓儀器,要先經過醫護人員檢查其準確度。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3.04)
+ read more

2019.03.13
「心碎症候群」可能和你的大腦有關!
過去醫學研究發現與情緒或身體壓力有關的「心碎症候群」(又稱章魚壺症候群),並且這種疾病的患者女性遠多於男性。不過對於疾病成因、機制等仍所知有限。最近,一項研究首次指出大腦的功能可能和此疾病的發展有關。相較於健康的人,「心碎症候群」患者負責處理情緒(包含壓力)與控制自主神經(如:呼吸、心跳)的大腦區之間的溝通較少。這種溝通的減少可能會對患者應對壓力的方式產生負面影響,使他們更容易引發「心碎症候群」。
跨領域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是神經科學家和心臟病學家合作的結果。過去關於「心碎症候群」的研究通常只專注於心臟本身,而子研究顯示以多學科方式了解「心碎症候群」可能有助於揭示這個疾病的真相及原因。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人員對15名「心碎症候群」患者的腦部進行核磁共震(MRI)掃描,並將掃描結果與39名健康人的掃描結果進行比較。患者被診斷有「心碎症候群」的時間與掃描的時間之間平均約隔一年。
研究主要對四個特定的大腦區域感興趣,這些大腦區域在空間上彼此分離,但在功能上相互關聯,意味著它們會互通訊息。這四個大腦區域分別為:「杏仁核(amygdala)」、「海馬迴(hippocampus)」、「扣帶迴(cingulate
gyrus)」和「島葉(insula)」。這四個區域控制著情緒、動機、學習和記憶。「杏仁核」、「扣帶迴」和「島葉」也參與自主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心臟功能。此外,「扣帶迴」與「心碎症候群」患者常見的抑鬱症和其他情緒障礙有關。
研究發現
相較於健康的人,「心碎症候群」患者負責處理情緒的大腦區域與控制自主神經系統的大腦區域之間的溝通較少。這種溝通的減少可能會對患者應對壓力的方式產生負面影響,使他們更容易引發「心碎症候群」。
由於研究缺乏「心碎症候群」患者病發之時或之前的核磁共振大腦成像,因此無法肯定地說大腦區域之間的互動減少會導致「心碎症候群」,還需要更多研究以確定這是否是一種因果關係。
研究希望這項研究為了解「心碎症候群」提供了新的起點,理解它不僅僅是「心碎症候群」,而且明顯涉及大腦和心臟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尚未被完全理解。我們對「心碎症候群」這種複雜疾病的了解才剛開始,希望有一天新的發現可以轉化為預防、治療和診斷的策略以改善患者護理。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3.04)
* Altered limbic and autonomic processing supports brain-heart axis
in Takotsubo syndrome. Christian Templin et al. _European Heart
Journal_. Published: 05 March 201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