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3
死神偏好女性心臟病患者?
在新版哈佛醫學報導中指出,男性較女性更容易罹患心臟病,但是,男性心臟病的死亡率卻是女性的一半;亦有數據指出約有38%的女性,在第一次心臟病發作的一年內,便會面臨死亡的威脅,而男性在這方面的比率約為25%。此外,女性在第一次心臟病發作的六年內,復發的機率約為男性的兩倍。針對心臟病的性別差異,其背後可能的病理機制目前仍不是很明確,顯見女性與心臟病方面的相關研究仍舊不夠充分。
然而,仍有學者專家試圖解釋此性別差異,以下是從過去到現在所被提出過的一些可能的理論:
年齡:女性似乎只有在更年期後,體內雌性激素含量下降時,才會比較容易受到心臟病的威脅。因此,一般來說,女性第一次心臟病發作的時間會比男性來的晚。
冠狀微血管疾病:有些人在進行活動或處於壓力之下,會產生類似心絞痛情形,但在心血管造影圖上冠狀動脈卻無阻塞現象。研究顯示,有此類冠狀微血管疾病的女性,會有較高的機率受到心臟病或中風的威脅。
較差的診斷與治療:一些研究顯示女性在心臟方面的問題,並不如男性患者般的受到重視。
對於症狀的瞭解度不夠:目前醫學界對於心臟病典型症狀的定義,是透過長時間對男性病患之研究所建立的,然而這些症狀卻不見得一定會出現在女性身上,也因此女性在這方面常會發生延誤診斷與治療的情形。
資料來源:哈佛健康刊物(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
+ read more
2007.11.07
剖腹生產背後的真相
美國的剖腹產率在1996到2005年間從20%增加到30%,而台灣的剖腹產率一直高居35%,近年來雖然有稍些下降的趨勢,但仍維持在33%左右,排名世界前五。過去十年內,剖腹生產的人數在許多國家已經達到該國總生產人數的三分之一。然而,日前一項由牛津大學的José
Villar醫師和其團隊所做的研究指出,在這樣的成長背後似乎存在著值得關注的隱憂。
該研究所分析的資料來源為2005年國際衛生組織(WHO)的一份全球母親與胎兒健康調查問卷。該問卷採樣自八個隨機選取的拉丁美洲國家,共計120個醫療單位,97,307個生產個案。採樣時間為期三個月。這份資料所進行的分析顯示,剖腹生產的婦女罹患因生產所引發的嚴重疾病、併發症或甚至死亡(包括母親與胎兒)的風險約為自然產婦女的兩倍。而剖腹產之婦女在生產過程中,因為受到感染而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療的風險,較自然產之婦女高出五倍。此外,剖腹生產的婦女在面對可能需要進行子宮切除、緊急輸血、轉入加護病房或死亡的危險上,也約略為自然產婦女的兩倍。
在胎兒方面的分析數據顯示,以正常體位(頭下腳上)的胎兒來說,於生產過程中進行緊急剖腹產的胎兒,被送入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機率約比自然產高出45%;全程以剖腹生產的胎兒在這方面則比自然產的高出兩倍。而以這兩種方式進行剖腹生產之嬰兒的死亡率和自然產相比亦分別高出41%和82%。不過該研究亦指出,若是對非正常體位(頭上腳下)的胎兒來說,剖腹生產可有效的降低胎兒的死亡率,緊急剖腹和全程剖腹生產約可分別降低45%與31%的風險。
總結來說,在嬰兒處於正常體位的情況下,選擇剖腹生產對於母體和胎兒所可能產生的風險明顯高於自然產。除非胎兒處於非正常體位,否則選擇剖腹生產不管是對母親還是胎兒都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任何益處。在剖腹生產似乎日益風行的同時,這樣的研究結果應可提供大眾一個重新思考與選擇的機會。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read more
2007.11.02
直腸結腸癌的預防
過去美國婦產科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建議50歲以上的女性接受直腸結腸癌的篩檢,但是並沒有特別建議哪一種篩檢方式比較好。不過在11月份的婦產科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中,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將發表一篇文章,建議一般婦女和高風險的婦女要預防結腸直腸癌的話,可以接受結腸鏡檢查。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認為結腸鏡檢查可以直接、完整地看見直腸的表面,而且可以同時移除尚未發展成癌的腫瘤。此外,女性直腸結腸癌的類型較容易發生於右側,但是其他的檢查方式反而容易忽略右側。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表示,現階段並不建議在實務檢查上使用糞便DNA檢查或大腸內視鏡立體電腦斷層掃描,因為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明其有效性。此外,雖然建議使用結腸鏡檢查,但是醫師還是應該要和病人討論各種檢查方式的優點和缺點,病人也有權利選擇她們能接受且最方便的檢查方式。
直腸結腸癌的症狀包括長期的腸道不適或排便習慣改變,例如,長期腹瀉、便秘、糞便變細、排便出血,或是腹部絞痛、不明的體重減輕等。而有大腸直腸癌與大腸直腸腺癌的家族史、曾經罹患大腸直腸腺癌、遺傳性大腸息肉症、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直腸癌或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的人,則是屬於高危險群。
+ read more
2007.10.31
曬太陽防止乳癌惡化
美國南加州大學和Wake
Forest大學的研究學者發現,曬太陽可以降低晚期乳癌惡化的機率。
這份研究的參與者包括1,788位乳癌病患和2,129位沒有罹患乳癌的婦女。由於膚色是這份研究重要的變因,因此,研究人員使用攜帶式的反射器來測量參與者的膚色,測量的是腋下的皮膚,因為腋下較不容易受太陽曝曬。據此將女性分為皮膚較白、一般與較黑,再比較罹患乳癌和沒有罹患乳癌的女性曬太陽的時間。研究人員發現,和很少曬太陽的女性比起來,常曬太陽幾乎可以讓乳癌惡化的風險降低一半,但是這樣的效果僅限於晚期乳癌,也就是指癌細胞已經轉移至身體其它部位的時期。而且,這個保護作用似乎不適用於膚色較黑或是乳癌初期的女性。
研究人員表示,曬太陽可以降低乳癌惡化的風險是因為曬太陽可以刺激人體生產維他命D,而維他命D可以降低晚期乳癌惡化的機率。這個保護作用只有在皮膚較白的女性身上觀察到,有可能是因為膚色較黑的女性曬太陽的話,身體所產生的維他命D較少,其差異甚至有可能到十倍之多。但是,同時也應該要注意到過量的曝曬在太陽下,會提高皮膚癌的風險。
資料來源:美國流行病學期刊(_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_
+ read more
2007.10.30
切除子宮會增加尿失禁的風險
子宮切除是一常見的手術,通常用來解決一些良性的婦科問題,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然而它對於健康長期的影響很少被探討。瑞典醫學院卡若林司卡學院最近一項全國性的研究指出,子宮切除會增加尿失禁的風險。
此項研究包含1973-2003年註冊的病人,其中165,000名女性曾做過子宮切除,479,000女性沒有。結果顯示,做過子宮切除的女性罹患尿失禁的比率是沒有切除者的兩倍,且終其一生都會有罹患尿失禁的高風險,尤其在子宮切除手術後的5年內尿失禁手術比率最多。因此,當婦女考慮要進行子宮切除時,醫生和病患都應該要意識到、並且評估此風險。
+ read more
2007.10.29
骨關節炎也有性別差異
骨關節炎是很不舒服,而且目前無法治癒的疾病,也是65歲以上老人行動不便的主要原因。美國知名醫學中心Mayo
Clinic的外科主任Mary I.
O’Connor特別針對髖股和膝蓋的骨關節炎作了性別研究。
O’Connor指出,骨關節炎大致上有幾項風險指標,包括基因和骨骼結構、膝蓋受傷史和肥胖;前兩者是先天因素,指骨骼接合的模式和位置;後兩項是後天影響因素,舊傷和肥胖都會影響骨關節炎的惡化。
此外,雖然骨關節炎在診斷上沒有性別差異,但是在症狀的嚴重度和治療上就有很大的性別差異;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容易罹患骨關節炎,而且症狀會比男性來的嚴重。最近一篇加拿大的研究則發現,不論男性或是女性,接受骨關節炎手術的比例都過低,也就是說部分需要進行手術的病人卻沒有得到適當的醫療處置,其中女性病人接受手術的比例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一。
大家都知道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構造不一樣,但是,我們對於性別如何影響疾病卻不甚瞭解。未來應該要有更多與性別相關的研究,如此才能瞭解性別在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醫師和病人才有更充足的資訊作適合自己的醫療決定。
資料來源:美國骨科醫師學會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