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10.14
整形手術有效促進心理健康?
最近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一場有關整形手術的會議中,一篇研究表示,服用抗憂鬱劑的病患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病患在進行整形手術後就可以不用再服藥。
這篇研究包括362位動完整形手術一年的病患,大部分是中年婦女,最常見的手術包括隆乳、縮小腹和拉皮;其中有61位病患(17%)在動手術前有服用抗憂鬱劑,研究人員並不瞭解這些病患得憂鬱症的原因,也不清楚其憂鬱症是否和想整形部位有關。研究結果發現,在手術後六個月,服用抗憂鬱劑的人數下降至42人;98%的病患表示手術能有效增進自信心,但是,手術後停用和繼續服用抗憂鬱劑的病患中,約有相同比例的病患都表示自信心增加,這樣的結果並不能解釋憂鬱症和自信心的關連性,因此研究人員推論整形手術讓部分病患停用抗憂鬱劑有可能是因為生活品質的改善,而不是自信心提昇。
並非所有研究對整形手術和心理健康都持正面的看法,近幾年不少研究也指出做過隆乳手術的女性自殺率較高,但是此研究人員表示,這有可能是因為參與者本身精神狀態的關係,而不是整形手術本身引起他們自殺的動機。
+ read more

2006.09.25
整形後的女性,自殺率高
最近一篇發表在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的研究發現,有做過整形手術的女性,不論是隆乳或是一般整形,乳癌、心臟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死亡率都比一般女性低,但自殺率卻遠高於一般女性。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是24,000位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的女性,他們曾在1974到1989年間做過隆乳手術;此外,這項研究還包括另外16,000名曾在同一段時間內做過其他整形手術的女性當作控制組;研究人員平均追蹤了15年,最長追蹤到24年。研究結果發現,有做過隆乳手術的女性,死亡率比一般女性低了26%,而有做過一般整形手術的女性,死亡率則低了32%;但是,做過隆乳手術的女性,自殺率比一般女性高出73%,而有做過其他整形手術的女性也比一般女性高出55%的自殺率。
研究人員表示:在死亡率方面,隆乳手術組死亡率較低的原因,除了可能因為做過隆乳手術的女性罹患乳癌和心臟疾病的風險比較低之外,也有可能是參與者本身的關係,因為會做隆乳手術的女性和一般女性相較之下,健康狀況和社經地位通常都比較好。
至於自殺率方面,之前有研究表示,做過隆乳手術的女性自信心較低落,有憂鬱症或精神上疾病的可能性較高,甚至有研究表示,女性隆乳後會有絕望等併發症,這也有可能提高自殺率;但是,這份研究並沒有針對自殺率較高的原因多做解釋。
研究人員強調,在做整形手術前,除了要特別注意病人想要整形的動機和原因之外,也應注意其心理健康狀況,若病人的問題不是藉由整形就可解決時,則應轉介病人給心理健康專家。
+ read more

2006.06.21
身體意象與心理健康
兒童精神病學與人類發展期刊(Journal of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裡一份針對精神科病患做的研究指出,青少年越在意自己的身體意象,越容易有沮喪、焦慮、自殺傾向等精神健康問題;過於注重自己的身材最有可能患得創傷後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和解離症(Dissociation);總而言之,身體意象失調已經影響到此研究中三分之一的青少年,甚至嚴重到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機能。
為了瞭解身體畸形性疾患、飲食失調和身體意象失調的普遍性和關連性,也藉此瞭解相關的精神疾病,此研究團隊針對208位12至17歲的孩童做評估,這些孩童都是精神醫院裡的住院病人;結果發現達到身體畸形性疾患標準的病患總共有14位、飲食失調有8位,另外有46位孩童很擔心自己的身材、體型,但是臨床上還不構成身體畸形性疾患或飲食失調;而這14位身體畸形性疾患病患裡只有一位的病例表有註明此症狀,另外那46位過度在意身體意象的孩童中,真正過重的只有一位。
這份研究顯示診斷和治療身體畸形性疾患的重要性其實被忽略了,青少年對他們的身體意象感到煩惱、擔心,其實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而這個現象需要更多的研究和關心。
名詞解釋:
解離症(Dissociation)指因為環境的外在因素使人的意識、記憶等精神功能遭到破壞,而對生活造成困擾;其中包括的症狀有暫時性失憶、記憶不連貫、喪失自我感、喪失現實感、認同混淆等,嚴重者可能出現多重人格
身體畸形性疾患(Body Dysmorphic
Disorder)已經被醫學界認定為一種病狀,病患常會過度關心或憂慮外表上不存在或很小的缺陷,這種症狀通常發生在青春期早期,因為這段時間身體正在經歷外表上的改變。
+ read more

2006.04.11
更年期的女性比較憂鬱?
最近有兩份研究分別指出女性越接近更年期,得憂鬱症的風險越高。雖然有許多女性即使進入更年期,也沒有憂鬱症的症狀,但是這兩份研究都表示,因為許多不特定的原因,有些女性對於更年期這段過度時期是比較敏感和脆弱的。
其中一份研究追蹤了231位居住在費城的女性長達八年,研究之初,這些女性約三、四十歲,而且都沒有憂鬱症的紀錄;結果發現當女性的賀爾蒙值改變時,其步入憂鬱症的機率也會增加,數據顯示因更年期而有憂鬱症症狀的女性是其他的五倍;此外,有經前症候群的女性在接近更年期時較容易經歷憂鬱症。
另一份研究則由哈佛大學醫學院所進行,其追蹤了460位住在波士頓的女性長達六年;結果發現接近更年期的女性患憂鬱症的機率是一般女性的兩倍,其研究團隊表示那些受憂鬱症所苦的更年期女性應該要接受治療,不論是談話治療或是賀爾蒙療法,甚至是兩者都要;這份研究也指出大部分患憂鬱症的更年期女性都有熱潮紅的症狀,並且經歷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例如,家庭成員的逝世或是離婚等。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閱讀這則新聞時應特別注意到,哈佛大學這份研究的經費是由幾家抗憂鬱藥廠所贊助的;此外,更年期女性的憂鬱症不應只歸因於生理和賀爾蒙因素,更年期對女性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女性在本身角色的定位和家庭關係上都面臨很大的轉變,所要面對的問題和心理壓力也相對變大,因此,社會應提供女性更友善的生活空間,女性也該正視並接受自己的生理現象,這才是治癒憂鬱症的根本之道。
+ read more

2006.03.31
女性新疾病?
最近發表於國際性病與愛滋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D &
AIDS)的一篇論文指出,醫界最近確認了一個在女性身上發現的新症狀,暫時命名為「持續性興奮症候群」;有此症狀的女性即使在沒有性慾或不想發生性行為的狀況下,她們的陰部仍然感到充血和腫脹,甚至在性高潮過後也不能獲得抒解,這樣的症狀大約會間歇性的維持幾天至幾個星期,甚至有女性表示其症狀曾維持一年半。
造成「持續性興奮症候群」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並不排除和服用抗抑鬱劑有關;由於女性可能覺得談論性的話題很尷尬,而不願意尋求幫助,因此目前並不確定這個問題有多普遍,但是,許多已就醫的女性表示她們在精神上承受了極大的痛苦和憂慮,甚至有自殺的念頭。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這個研究的背後其實透露了一個更重要的訊息,為什麼女性在發現這些症狀後,會承受極大的「精神」壓力?為什麼「性」這個議題,特別是對女性而言會是個禁忌?女性的情慾一直以來不但不受到重視,甚至加以否定,而正視情慾的女性則容易被社會污名化。我們真正應該重視的除了女性身理上性功能障礙的問題之外,更應該檢討社會的價值觀所加諸在女性身上的壓力,為什麼女性情慾一旦不再被壓抑,就會被病理化?
+ read more

2005.10.28
終止懷孕可降低女性憂鬱症
許多人以為女性在人工流產之後容易有罹患憂鬱症的傾向,但現在有調查成果顯示這個說法並不正確。
這項刊登在線上英國醫藥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是由美國學者Nancy Russo 及Sarah
Schmiege所作,主要調查在1970-1992年間1,247位14-24歲第一次懷孕、且是意外懷孕的女性與之後憂鬱症的關連。當時的1,247位女性中有768位決定生下來、479位決定作人工流產。在之後幾年陸續與這些女性面談後發現,生下小孩的那一組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比當時有做人工流產的女性高。此外,調查也發現,把意外懷孕的小孩生下來的婦女,普遍學歷較低、所得較少、且大多來自大家庭,而這些也常是憂鬱症的原因。
雖然研究並無說明低學歷及低所得是生下小孩的原因還是結果,但是這些現象都與年輕女性生養不預期的小孩會同時發生。專家建議,如果目標是要減少女性憂鬱症的話,日後的研究應該要著重在如何預防及改善不預期的生養小孩對女性的影響,尤其是青少女的部分。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