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12.21
割包皮,防愛滋
美國政府在非洲肯亞和烏干達進行了兩項有關愛滋病預防與割包皮的大型研究,研究結果再次證實,在異性性行為間,男性割包皮的話,可以降低50%感染愛滋病毒的機率,這樣的研究結果也呼應了在去年於南非剛結束的另一份研究。
其實割包皮和愛滋病之間的關係早從1980年末就已被注意,第一份相關的研究包括三千位南非的男性,這份研究在去年11月時發表在「PLoS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結果發現割包皮可以降低60%的愛滋病毒感染率。由於這三份研究的結果一致,而且成效如此顯著,以致於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在初步分析結果出爐後,就決定要提早結束實驗,並著手計畫讓非洲男性有一個安全的醫療環境進行割包皮的手術。
這兩份研究的參與者都是上千位男性,其中一半已割包皮,另一半則未割,研究人員都對兩組研究的參與者進行輔導、鼓勵他們使用保險套,而且會例行性地幫他們做愛滋篩檢;研究結果發現在他們的性行為上沒有顯著的不同,但是,在他們感染愛滋病的比例上,卻出現驚人的差異;以下為其研究結果:
肯亞
烏干達
參與人數
2784
4996
年齡
18-24
15-49
感染愛滋
人數
已割包皮
未割包皮
已割包皮
未割包皮
22
47
22
43
愛滋感染率
降低53%
降低48%
至於為什麼割包皮能降低愛滋感染率?研究人員表示,割包皮能消除最容易感染愛滋病毒的細胞,而且包皮比附近的皮膚組織要來的脆弱,也就是說HIV的病毒更容易穿透包皮,進入體內,若割掉包皮,新生長的皮膚便較厚實,不易受到感染;此外,陰莖前端包皮裡的細胞特別容易夾帶HIV病毒,因此,割包皮也可以減少愛滋病毒的傳染率。
割包皮不但是很好的預防愛滋的方法之一,手術的副作用也很少,有的話也只是很容易治癒的感染,成人割包皮有副作用的比例,大約和嬰兒割包皮有副作用的比例相差不遠;但它並不因此成為完美的保護措施,即使是已經割了包皮的男性,也應該要繼續使用保險套,此外,割包皮並不能保護藉由肛交或注射毒品所感染的愛滋病毒。
當許多研究發現割包皮可以降低愛滋病毒的感染率時,另一篇在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的報告也指出,男性割包皮可以減少50%感染和傳染性病的風險;這項研究總共進行了25年,包括510位18-25歲的男性,結果發現未割包皮的男性感染性病的機率是已割包皮的2.7倍;研究人員表示,以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應該要評估實施例行性的割包皮手術的長期效益和其成本。
+ read more

2006.12.18
停用HRT降低乳癌風險
過去20年乳癌的發生率一直呈現穩定的上升或下降的趨勢,在1990-1998年間,美國乳癌發生率平均每年增加1.7%,在1998-2002年間,平均每年下降1%,但是,根據美國國家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資料顯示,2003年的乳癌發生率竟然較2002年下降了7%,推算其時間點,正好和當初停止使用荷爾蒙療法(HRT)的時間吻合。
在2002年7月時,美國婦女健康促進計畫(WHI)第一次公布初步的研究結果,研究發現使用荷爾蒙療法超過五年以上的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比一般婦女高24%;研究人員估計,當時50歲以上的婦女大約有30%在使用荷爾蒙療法,因為WHI的研究結果,在6個月之內,就有一半的婦女停止使用荷爾蒙療法,有可能因此使部分婦女的腫塊就此停止生長、甚至開始萎縮。
也有學者猜測乳房攝影有可能才是主因,但是根據數據顯示,在同一段時間內,進行乳房攝影檢查的人數只有小幅度的變化,應不置於造成如此大幅度的變動。
這樣的發現並不特別出乎意料,因為當初許多女性會停止使用荷爾蒙療法,就是因為其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只是沒想到這麼快就有立即性的改變。
+ read more

2006.12.14
乳房攝影越早做越好?
為了預防乳癌,政府政策的宣導一向告訴女性應該定期做乳房X光攝影,至於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定期檢查,是不是越早越好,目前則尚未有定論;最近一篇發表在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對50歲以下的婦女做定期乳房攝影持保留的態度,因為從研究數據看來,50歲以下的婦女做定期乳房攝影的風險並不小於其益處。
這份研究追蹤了16萬位40-49歲的英國婦女十年,研究結果發現,40-49歲的婦女,每年做乳房攝影檢查的話,每一千位婦女中,會有四位婦女因為早期發現而存活,但是這個數據並不算顯著,而且這樣的益處必須跟乳房攝影的潛在風險做比較,所謂的「潛在風險」包括:增加暴露於輻射中的機率、偽陽性反應所引起的焦慮和做進一步檢查所需付出的代價,例如,時間、金錢、心理壓力等;此外,乳房攝影也有年齡上的限制,並非每個年齡層的女性都適用,大致上來說,其風險和益處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漸漸平衡。
偽陰性和偽陽性的檢驗結果是乳房攝影中很重要的疑慮,偽陰性容易使婦女失去警覺性、延誤就醫,偽陽性則會使婦女進入不需要的醫療程序;這份研究發現40-49歲做乳房定期檢查的婦女中,23%的婦女至少會有一次偽陽性的反應,比50歲以上的婦女高出近兩倍。
另一份類似的研究是由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所進行,研究採用文獻分析的方式蒐集了過去十份研究,總共包括四十萬位婦女,研究結論顯示,對40-50歲年齡層的女性來說,越早做乳房定期檢查對於乳癌的存活率影響似乎不大。
每一位女性在進行乳房攝影前,都應該充分被告知其風險和益處;不論是因為過度暴露於輻射中,而於日後引發乳癌,或是因為未接受篩檢,而無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甚至因為偽陽性的檢查結果,而做不必要的切片,這些風險都應該讓每一位女性視自身的狀況來考量,做最後的決定。
+ read more

2006.12.01
男性避孕藥真的有用嗎?
在近十年,陸陸續續有研究發現部分治療精神分裂症和高血壓的藥物是可以抑制男性射精的,但是因為這些藥物有昏睡、暈眩等副作用,因此無法當作男性避孕藥使用;最近英國則有研究人員表示,男性避孕藥最快在五年內即可研發成功,藥丸有可能必須每天服用,也有可能在性行為前幾個小時使用,而藥效在服藥後12至24小時就會消退,藥物的原理也是抑制男性射精。
由於女性是懷孕的主體,因此避孕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女人的責任,女人要記得每天都要服用一顆避孕藥才有效,如果藥物有副作用或是影響健康也是女人要承擔,彷彿避孕這件事是女人和醫生之間的事,與男人無關,而現在出現了一種有可能會改變目前避孕方式的東西,叫做「男性避孕藥」,但是即使有了男性避孕藥,男性就真的會使用嗎?
首先第一個必須思考的面向,便是性病的問題,雖然避孕藥可以防止懷孕,但是卻不像保險套一樣可以避免傳染性病,這是在選擇使用避孕方式時,必須考量到很重要的一點;再者,性行為的發生時常是很即興、而且不可預測的,有多少男性在性行為前幾個小時真的會服用避孕藥?又有多少女性願意相信對方真的有吃避孕藥?雖然男性避孕藥的出現,在意識上和形式上都衝擊到以前把「避孕當作女人的責任」的想法,但是實際上,男性願意分擔多少避孕的責任,恐怕還有待觀察。
+ read more

2006.11.30
時尚界的美麗迷思
「4個月減重25公斤,女子暴斃家中」,這是今天台灣一則新聞報導的標題,前不久也有一位21歲的巴西模特兒因為節食而餓死,這個事件更引起世界一片嘩然,因此,現在已經有醫生呼籲不應該讓過瘦的模特兒走上伸展台。美國學界也批評時尚界不斷傳達「瘦就是美」、「每個女孩都應該要變瘦」的觀念,和設計師在設計衣服和做市場行銷時,也都是以「瘦」為概念出發的想法和作法是需要全面檢討的。
現在時尚界要求模特兒的體型要非常纖細,而青少女則從媒體上大量接收到時尚界「以瘦為美」的訊息,因此,不少青少女紛紛模仿和效法傳媒中的模特兒,希望自己能符合媒體所傳達出來的身體形象,如此一來,不但使許多女性一直在追求「不可能的完美」,對於身體形象不符合主流價值的人而言,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因為體型而感到困擾,甚至因為壓力過大而影響心理健康,或是以不健康的方式進行不必要的減肥。
「美麗」一直是社會難以破除的迷思,美的形象不斷地經由媒體的生產、再製造而被扭曲,其實回到最根本的概念,美麗不是只有一種形象,也不應該只有一套標準。
+ read more

2006.11.23
心臟病存活率的性別差異
不久前有研究指出女性心臟病的短期存活率較低,近期也有兩篇關於性別與心臟疾病的研究發表,再次驗證前述的論點,也重申性別差異在預防和治療疾病上的重要。
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醫學中心的心臟學家蒐集了過去五個臨床試驗有關心臟疾病的藥物使用和治療方法的資料,總共包含11,642位病患,其中大約有24%是女性;結果發現女性罹患的心血管疾病較男性輕微,而且在病患出現心臟衰竭症狀後,女性通常活的比男性久。
另一份研究是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的研究,樣本是21,565位在1995年因為心臟病而住院的病患;研究結果發現女性在出現第一次心臟病症狀後,28天內死亡的機率比男性高出70%,5年內死亡的機率比男性高出52%,但是,5年之後,女性心臟病的死亡率卻大幅下降;研究人員解釋,年長的女性在短期死亡率高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年齡較高、附帶有其他疾病的比例較高(例如:糖尿病)等,較年經的女性則有可能因為不願就醫或是不容易被診斷出心臟疾病而延誤病情,而女性長期存活率高有可能反映了女性生理上對抗心臟病的優勢。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