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該服用史達汀嗎?預防初次心臟疾病無效!
2017.06.01
65歲該服用史達汀嗎?預防初次心臟疾病無效!
最近發表於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對於65歲以上的人史達汀無助於降低初次心/血管事故發生的風險。   史達汀是降血脂藥物,其作用是降低肝臟產生的膽固醇及移除血液中的膽固醇。2016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最新的指引中,並沒有建議75歲以上的人服用史達汀來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發生。   為了瞭解史達汀用來預防老年人初次心臟疾病的效果,紐約大學醫學院的Benjamin H. Han教授的團隊使用1994-2002年治療高血脂及高血壓的臨床試驗ALLHAT-LLT的資料。該團隊分析其中65歲以上、有高血壓、血管沒有阻塞情形的2,867名參與者,參與臨床試驗時一半的人被隨機地指示每日服用40毫克的史達汀Pravastatin,另一半持續依照其醫師給予的照護方法,如生活習慣的改善等。   結果發現,這兩組在全因死亡、特殊原因死亡及冠心病事件上沒有顯著差異,而且還發現服用史達汀的組別比另一組的死亡人數還高一些。再者,兩組在心臟衰竭、中風及癌症的情形上結果相似。這些結果顯示史達汀對於年長者的初級心/血管疾病預防並沒有幫助。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Gregory Curfman博士認為,醫事人員在開藥或讓年長者持續服用史達汀前,應先考量一些可能與史達汀有關的風險,如肌肉骨骼疾患、記憶力衰退及認知問題等,並且評估史達汀可能增加其死亡率,避免影響年長者之健康。   資料來源:JAMA Internal Medicine、Daily Mail、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驚!美FDA核准上市藥物竟1/3有安全問題
2017.05.16
驚!美FDA核准上市藥物竟1/3有安全問題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所核准的新藥裏,在幾個月後,三分之一有安全的顧慮。 這項研究由美國麻省波士頓Brigham & Women's醫學系Dr. Nicholas Downing主導的團隊,發表在5月的JAMA期刊。 他們分析2000-2010年間所核准的222個新藥,並且追蹤至2017年。發現有72個(32%)需要標註警告。其中需要由市場撤出的新藥有3個;有61個需要黑框警告,對生命有害的風險,包括抗精神病藥,SSRI(治療免疫力);有59個需要把新發現的嚴重風險,通知醫師和病人,包括治偏頭痛,陽萎和糖尿病。此外,根據美國審計辦公室(GAO),1997-2000年間,有10個藥品中8個因對婦女健康造成危害而下架。雖然美國「國家健康復甦法案 」早已規定研究計畫皆需納入女性受試者,但至今未有足夠女性受試者的研究仍層出不窮,例如「立普妥」、「陰道網」的研究等。 Dr. Downing認為FDA核准新藥後仍持續追蹤並發現這麼多安全風險,顯示其負責任的態度,但是新藥的風險平均在4年後才發現,換言之,在新藥風險未明確前,病人已受影響。甚至,有3個新藥是在11.7年以後才下架。 新藥安全和療效的檢視,監管機構主要靠藥物的測試和臨床實驗。然而大部分的測驗只限於最多1000個病人,和不必超過6個月的期間,不容易發現長期性的安全問題。 新藥上市後,頻繁的安全事故,很顯著出現在以下的狀況: 1)生物制品(biologicas) 2)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 3)加速新藥核准的程序 4)新藥呈送核准時,接近截止日期 研究發現,負責核准的機構,在新藥上市200天內,追蹤檢視其安全和療效,則安全事故的發生比較不頻繁。 專家希望這項研究結果,對正在辯論中,新藥上市前後的檢視和監督,可做參考。   資料來源:JAMA          
+ read more
荷爾蒙補充療法使聽力受損?!
2017.05.16
荷爾蒙補充療法使聽力受損?!
過去研究指出,女性聽力受損的風險顯著比男性低,並且聽力受損的女性中多已進入更年期,影響許多科學家認為聽力受損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進而認為HRT可能降低女性更年期後聽力受損的風險。不過,近日一份大型觀察性研究指出,荷爾蒙補充療法(HRT)其實會增加聽力受損的風險。   研究團隊分析參與「護理人員健康研究II」的81,000名女性健康專業人員,他們自1991年開始被追蹤,期間她們以自述的方式說明其聽力受損及使用HRT的情形,其中有23%的女性描述他們有一定程度的聽力受損。   研究發現,相較於從未使用HRT的女性,使用HRT 5-9年的女性其聽力受損風險增加了15%,而使用超過10年者風險更上升至21%,亦即使用HRT的時間越久風險越高。   英國更年期學會Heather Currie博士說明,這項研究屬觀察性研究,因此無法確定其中的因果關係,只能呈現可能的關聯,因此這項研究不應造成女性恐慌,女性是否使用HRT的決定應建立在與醫師討論利與弊的結果上。而北美更年期學會的博士JoAnn Pinkerton也提醒,需再透過隨機臨床試驗確定這樣的結果是否具因果關係。   資料來源:Menopause        
+ read more
止痛藥增加心臟病風險?
2017.05.15
止痛藥增加心臟病風險?
近日發表於The BMJ的研究指出,高劑量的非類固醇止痛藥(NSAIDs)與心臟病有高相關性,並發現在服藥後30天內心臟病風險可能是最高的。   研究團隊分析了分布於加拿大、芬蘭與英國446,763名患者的資料,而研究分析之藥物包含ibuprofen(商品名如博芬、益普芬)、diclofenac(商品名如服他寧、非炎塞劑)、celecoxib(商品名如希勒葆)、naproxen(商品名如能百鎮、優炎)、rofecoxib(台灣已下架)。   研究結果發現,從相對風險來看,服藥後一周,celecoxib增加風險24%,ibuprofen增加風險48%,diclofenac 增加風險50%,naproxen 增加風險53%,rofecoxib增加風險58%。而那些每日服用1200毫克以上ibuprofen且長達一個月者,風險更是上升75%。不過,當患者結束服藥後,其心臟病風險隨著時間逐漸降低。   其實,2016年便已有大型研究指出NSAIDs對心臟病患者有害,該研究發表後歐洲心臟學會(ESC)更彙整了相關試驗與觀察性研究的結果,針對醫師開立NSAIDs訂定了指引。英國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也說明開立NSAIDs給心臟病患者應特別謹慎,對部分個案如嚴重心臟衰竭者更不應該開立此藥。   Kevin McConway教授說明,雖然此份研究結果顯示NSAIDs與心臟病可能的關聯,但是研究難以確定心臟病風險增加是藥物本身所致還是患者需服藥的原因所致,甚至有可能與其他因素有關,如吸菸或肥胖等。   英國心臟基金會的Mike Knapton博士提醒,患者與醫師應共同評估服用高劑量NSAIDs的利與弊,尤其有心臟病或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者更應如此。Helen Stokes-Lampard博士也認為,最終決定應建立在個案的情形及過去的醫療史上,並且對於未包含在研究對象當中的人–從藥局取得NSAIDs者–也建議在服藥前提高警覺,根據NHS的建議,一般民眾服用NSAIDs應盡可能以最低劑量、最短時程為主。   資料來源:The BMJ      
+ read more
抗生素會引發流產?
2017.05.08
抗生素會引發流產?
加拿大蒙特利奧大學於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中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常用的一些抗生素,和懷孕初期流產的增加有關連。   根據Eunice Kennedy Shriver幼兒健康和人類發展機構的報告,知道自己懷孕的婦女中,約有15-20%會流產,而35歳以上的婦女最普遍。一半以上的流產源於胎兒染色體的不正常,其他增加流產風險的原因有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綜合症,肥胖和感染。   以前的研究也指出過,流產的風險和懷孕時使用抗生素有關。但是這些研究的規模小,回憶易有偏差。而 Dr. Anick Benard和蒙特利奧大學的同事針對這些限制,設計了一個新的研究,檢視1998-2009年間魁北克有關懷孕的追蹤。   在8702位15-45歲間的婦女中,平均在14個禮拜時流產,其中16.4%在懷孕初期服用抗生素。比較87020位正常懷孕、沒有流產的婦女,其中有12.6%服用抗生素。   進一步分析,不同的抗生素會增加流產的風險比率各有差異。 奎諾酮類(Quinolones): 172% (治療泌尿道感染) 四環黴素(Tetracycline): 159% (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 開羅理黴素(Clarithromycin): 135% (治療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之消化性潰瘍) 磺胺類(Sulphonamide): 101% (治療尿道、呼吸道感染) 咪唑尼達(Metronidazole): 70% (治療陰道滴蟲病、阿米巴痢) 阿奇黴素(Azithromycin): 65% (治療許多細菌感染:中耳感染、咽喉炎、淋病等) 紅黴素Erythromycin 治療鏈球菌咽喉炎,和Nitrofurantoin 預防治療尿道炎的抗生素,則無增加流產風險的關連。   在英國,懷孕期時不得使用四環黴素。   這項研究的優點在於規模大、抗生素處方的資料確切、以及定期收集流產的診斷。但最明顯的限制在於:無法排除感染的嚴重性,可能對流產的影響。   專家警告懷孕時,許多抗生素是安全的,有感染不治療會有危險。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感染時身體會有免疫反應,也可能是造成流產的原因。   然而加拿大的研究團隊仍質疑,懷孕初期服用抗生素的安全性,認為這項研究結果,可使政策制定的人做為更新準則的參考。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 read more
少量阿斯匹靈降低乳癌風險?
2017.05.04
少量阿斯匹靈降低乳癌風險?
最近發表於Breast Cancer Research期刊的研究指出,每周至少服用阿斯匹靈3次可能降低20%女性乳癌風險。   2017年初,已有研究發現,阿斯匹靈可能透過抑制血小板來避免癌細胞生長,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而最近由Leslie Bernstein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針對乳癌進行研究,欲了解少量(81毫克)阿斯匹靈對乳癌風險的影響,尤其希望了解對不同乳癌類型風險的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了57,164名女性的資料,這筆資料始自2005年,至2013年有1,457名女性罹患侵入性乳癌,其中有68.5%為「管狀A型乳癌(Luminal A)」、9.5%為「三陰性乳癌(Tripple-negative)」、8.2%為「管狀B型乳癌(Luminal B)」、3%「HER2基因過度表現型乳癌(HER2 enriched)」,另10.8%未知。   研究發現,整體而言,每周服用阿斯匹靈至少3次者比服藥頻率較低者,乳癌風險少了16%。而針對不同乳癌類型,研究發現每周服用阿斯匹靈至少3次的人,其罹患「管狀A型乳癌」的風險少了20%。這些研究結果在考慮了干擾因素,如使用荷爾蒙療法、家族乳癌病史、運動習慣、飲食習慣等後依然成立。   研究團隊說明,阿斯匹靈降低乳癌風險的原因可能與其抗發炎的影響有關,但確定的機轉及上述研究發現是否可作為醫療建議,需有更多研究樣本來檢視、討論研究結果的真實性。   資料來源:Journal of Breast Cancer Researc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