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1.23
訂製嬰兒─智力基因篩檢─可以嗎?
人們可能在不久後將使用有爭議的基因篩檢技術來去除未來可能低智商的胚胎,重燃「訂製嬰兒(designer
babies)」的倫理爭議!
美國一家公司—Genomic
Prediction研發出「精神障礙」篩檢技術,且已經證實正在與人工生殖診所洽談。理論上而言,能篩檢出精神障礙就能預測智力。這一消息引發了對「訂製嬰兒」數量上升的擔憂,訂製嬰兒是父母去除了不想要的特質後產生的嬰兒。
專家表示,因為預期到胚胎未來可能發展成智力低於平均的嬰兒,因此考慮終止胚胎,這是令人厭惡的。
Genomic
Prediction現在可以提供計算出複雜疾病風險的檢測,例如心臟疾病。這類檢測比唐氏症檢測來得更複雜,因為唐氏症檢測是以檢測單一位置的DNA為基礎,而複雜疾病的風險是由許多基因決定的。該公司聲稱,他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預測胚胎未來是否會有低智力,但測試尚未被使用。
雖然該公司表示他們只會測試胚胎以找到那些處於嚴重疾病風險中的胚胎,如乳癌、糖尿病和發炎性腸症,但他們預計人們有一天會想要用來預測智商。該公司的創始人之一Stephen
Hsu表示,我認為人們會要求這樣做,如果我們不做,其他公司也會這樣做。
出生前的基因檢測是為了避免孩子出生時患有致命的殘疾,但有一天也可以讓父母選擇嬰兒的性別、外表和智力水平。Genomic
Prediction的新測試引發了巨大的道德困境和對「扮演上帝」的擔憂,這種困境已經醞釀了多年。
科學家於2018年4月表示他們在懷孕第八周即可透過針刺的檢測來決定嬰兒的性別。當時的專家擔心,在中國和印度等重男輕女的國家,因為性別而接受選擇性人工流產的案例可能會增加。
並且有人擔心,允許父母控制孩子的某些方面可能很快地就讓父母可以排除不影響孩子健康的特徵,如頭髮或眼睛的顏色。
反對篩檢唐氏症的人認為,包容性社會不應該試圖消滅殘疾人。「不要篩選我們」的發言人Lynn
Murray表示,如果我們認為包容性和多樣性是社會進步的衡量標準,那麼智商篩選的建議是不道德的,必須進行廣泛的討論。
Genomic
Predictions表示,他們不會給父母足夠的訊息讓父母可以用預測的智力水平來挑選胚胎,因為測試結果不夠準確,無法真正預測智力,但可能會指出潛在的異常值,即那些智商可能低於平均水平25分(智力為90-110)的人及精神障礙人士。
Genomic
Predictions所使用的檢測方法是分析DNA以算出多基因的風險分數,這些分數決定胚胎罹患疾病的可能性。目前已經可以對成人進行多基因條件的篩檢,但Genomic
Predictions將成為第一家在未出生的孩子身上使用這個技術的公司。
不過,有人擔心理想特徵的基因,如高智商,也可能引起科學家們無法知道的不良影響。例如,過去的研究已將這些基因與自閉症的高風險聯繫起來。
Visscher教授表示,你不知道你在選擇什麼以及這樣的選擇將帶來了什麼。但是還是有人付出了數十萬美元來複製死去的寵物,因此我相信有人會這樣做。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1.15)
+ read more

2018.11.21
生男嬰比較可能會有產後憂鬱症?
英國肯特大學的研究發現:生男嬰的比生女嬰的母親更會有產後憂鬱症,其可能性增達71─79%;更進一步的,比起生產無併發症,有併發症的婦女,經歷產後憂鬱症的可能性多了174%。
由研究的結果,我們認知到「生男嬰」和「生產併發症」(例如:難產)是產後憂鬱症的風險因素,這兩個新且簡易的方式應可以協助醫護專業人員指認並且治療比較可能有此症狀的婦女。
他們的研究也顯示傾向憂鬱,焦慮和壓力的婦女,產後憂鬱症的風險常常也會增加,但她們經歷生產併發症後得憂鬱症的可能性則減少。這可能是因為先前已認知到這些婦女的精神狀態,而已給予較多產後的協助。這個發現也表示給予婦女額外的支援和幫助,可以有效的預防產後憂鬱症。
研究專家之所以決定檢視嬰兒性別和產後憂鬱症的關係,因為已經知道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和憂鬱症的發生相關。
已有文獻記載「男性胎兒的妊娠」和「生產併發症」,兩者與發炎反應的增加有關,但和產後憂鬱症的關係,直到此項研究之前並不清楚。
既然很多憂鬱症的風險因素和起動發炎的反應有關,因此,理解其他影響發炎的因子,或許可以指認新的憂鬱症的相關因素。
這個研究的對象是296位現代、少生育且有完整生育歷史的婦女。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11.06)
+ read more

2018.11.20
懷孕影響抗癲癇藥物效果?
女性懷孕期間的生理變化可能改變藥物代謝的方式、藥物清除的速度以及藥物的整體有效性。而許多女性在懷孕期間繼續服用抗癲癇藥物,雖然安全無虞,但尚不清楚藥物的有效性是否會在懷孕期間發生改變。
來自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進行研究,檢查妊娠期間相關變化是否影響抗癲癇藥物的效果,以及減少抗癲癇藥物的濃度是否會導致癲癇發作頻率增加。
這項研究對40名癲癇患者進行觀察,這些患者都計畫懷孕或懷孕不到16週,並選擇在懷孕期間持續服用抗癲癇藥物。患者每天記錄服用與錯過的藥物劑量,以及癲癇發作的數量和類型。研究人員每隔1至3個月與患者會面,評估相關情形,直至產後一年。
研究對五種常用抗癲癇藥物進行分析,包含levetiracetam(懷孕期間最廣泛使用的抗癲癇藥)、oxcarbazepine、topiramate、phenytoin和valproate。
研究發現藥物清除值在懷孕過程中有顯著變化,而不同藥物有不同的變化情形。代謝變化對levetiracetam的影響在懷孕前3個月就開始,並且在懷孕中期(懷孕4至6個月)和懷孕晚期藥物清除值仍然提高。相比之下,oxcarbazepine和topiramate在妊娠中期開始有較高的清除率。這個發現的重要性在於,如果藥物清除值增加,患者可能必須服用更高劑量或更頻繁服用藥物。
研究作者Paula E.
Voinescu博士表示,這個研究是對懷孕不同階段抗癲癇藥物代謝變化進行研究,希望能夠給出確保女性癲癇不發作的藥物確切劑量,並保證她和寶寶的安全。
編譯來源:Neurology、Eurekalert (2018.10.17)
+ read more

2018.11.17
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上升!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是指原先沒有糖尿病,卻在懷孕時出現高血糖症狀的女性,這會提高胎兒過大以及未來肥胖的風險。而對媽媽來說,妊娠期糖尿病會增加未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女性在懷孕前確診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則會增加嬰兒先天性異常、死產和胎兒過大等的風險。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最近公佈一項報告,指出美國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上升。在台灣,似有相同的現象。
報告怎麼說
美國CDC利用國家人口生命統計系統的數據進行分析。2016年全國孕前確診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粗盛行率為0.9%,妊娠糖尿病的粗盛行率為6%。針對2012年至2016年有可分析數據的40個司法管轄區中,孕前確診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粗盛行率維持在0.8%,妊娠糖尿病的盛行率由5.2%增加至5.6%。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不同的種族、孕前BMI和地區的疾病盛行率有所不同。例如,2016年美國原住民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女性孕前確診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最高(2.1%),妊娠糖尿病的盛行率則是亞洲女性最高(11.1%);在孕前BMI大於40的女性,孕前糖尿病的盛行率為3.2%,妊娠糖尿病的盛行率是13.9%,而體重不足女性的疾病盛行率分別為0.3%和2.9%。
這些數據說明了需要在女性懷孕之前、期間和之後採取公共衛生策略來預防、控制或減輕與這些疾病相關的風險,以確保女性和嬰兒的健康。
台灣情形如何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年的資料,台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5%,女性盛行率10.3%,估計超過100萬名女性罹患糖尿病。
而台大醫院婦產部的資料指出,妊娠糖尿病發生率在過去10年約為5%至7%。近年來,因為高齡產婦的增加及篩檢技術的進步,比率驟升至12%至15%。但目前沒有規律進行女性懷孕期間的血糖檢測,因此沒有妊娠糖尿病盛行率的相關統計。為避免錯過為糖尿病女性和有糖尿病風險的女性提供醫療保健的機會,並進一步掌握女性及嬰兒的健康情形,國家應將妊娠糖尿病檢測列為產檢常規項目,並進行相關統計及追蹤。
妊娠糖尿病產後多會復原,但女性仍應在產後檢查時與婦產科醫師討論如何定期追蹤、檢查,以控制血糖。在下一次懷孕時,也應主動告知醫師相關病史。
編譯來源:Healio(2018.11.06)、Daily Mail (2018.11.01)
+ read more

2018.11.08
男性生育年齡也會影響嬰兒健康!
在評估出生風險時,我們傾向於考慮母體因素。女性一直被告知,如果她們優先考慮事業,直到年紀較大時再生育,就會讓自己的孩子處於危險之中。其實,男性也有同樣的問題。
一項追踪4000萬嬰兒的研究指出,男性應該在35歲之前生育,以避免增加未出生嬰兒的風險。當父親處於30多歲時,出生併發症的風險開始增加,並且從45歲開始顯著上升,因為隨著男性年齡增長,他積累了兩個新的精子DNA突變。
與年齡在25歲至34歲之間的父親相比,35至44歲的父親所生的嬰兒早產或出生體重低的風險大約高出5%。對於45歲或以上的父親,他們的新生兒送入急診的風險增加14%,早產的風險增加14%,疾病發作的風險增加18%,出生體重低的風險增加14%。如果父親年滿50歲或以上,他們的嬰兒出生時需要呼吸器(ventilation)的風險增加10%,他們需要送入急診的風險增加了28%。
真正令人驚訝的是,父親年齡增長與母親懷孕期間患糖尿病的風險之間似乎存在關聯。與25至34歲的父親相比,45歲及以上的父親的伴侶患妊娠糖尿病的可能性高28%。這一點可能的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但母親的胎盤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出生的兒童中,約有18%的父親年齡在40歲以上。2016年父親的平均年齡為33.3歲,比1974年的29.4歲年齡大了近4歲;2016年母親的平均年齡為30.4歲,1974年為26.4歲,也增加了4年。
在台灣,2017年生父平均年齡為34.50歲,比1981年生父年齡為29.22歲大了5歲。2017生母平均年齡為31.97歲,比1981年為25.49歲大了6歲。[1]
雖然絕對的風險相對地低,但是如果父親在45歲之前選擇生孩子,估計會防止相當多負面出生結果。計劃生育和生殖諮詢,應納入與父親年齡相關的風險的討論。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0.31)
[1] 中華民國106年內政性別統計分析專輯
+ read more

2018.11.01
產後最好間隔多久再懷孕?
隨著女性的生產年齡越高,為了避免可能面臨的併發症,越來越多女性盡快在生產後再次懷孕。而研究指出,生產與再次懷孕之間的理想間隔是12至18個月,對孕婦及新生兒較安全。
研究發現,所有年齡層的女性分娩後不到12個月又懷孕會帶來風險。不過,帶給母親的風險只發生在35歲以上的母親;而帶給嬰兒的風險則發生在所有女性,特別是年20-34歲之間的女性風險最大。
主要作者Laura
Schummers表示,對年紀較大的婦女來說研究結果尤其重要,因為這群婦女往往刻意讓再次懷孕的間隔時間較短。
這項研究是對孕婦年齡如何影響妊娠間隔作用的最廣泛的評估。這也是第一個在高所得國家調查生產與懷孕間隔和孕產婦死亡或嚴重疾病的研究。
研究方法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視了英屬哥倫比亞省148,544例的女性,以了解生產與懷孕的間隔時間與母嬰面臨的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數據來自出生記錄、住院資料、不孕的處方資料和人口普查等。
研究人員發現,在上一次生產後6個月再次懷孕的35歲以上女性,孕產婦死亡率或嚴重發病率為1.2%
(每1000例懷孕有12例)。生產與懷孕間隔18個月的女性,風險降低到0.5%。
對於年輕女性來說,生產與懷孕間隔6個月者其自發性早產的風險為8.5%,生產與懷孕間隔18個月者風險降至3.7%。對於年長女性來說,間隔6個月者其自發性早產的風險約為6%,間隔18個月者風險為3.4%。
雖然這項研究並沒有分析為什麼年輕及年長女性再次懷孕間隔較短其懷孕結果較不好,但研究結果顯示每個年齡組的風險概況不同。
哈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Sonia
Hernandez-Diaz博士表示,間隔較短可能反映意外懷孕,尤其是年輕女性。不論間隔較短的懷孕結果較不好的原因是因為女性身體沒有時間恢復,還是因為與意外懷孕有關的因素如產前護理不足,建議是相同的:改善產後避孕方法的可近性或避免生產後無安全措施的性行為。
研究作者Wendy
Norman博士表示,對於35歲以上計劃生育的女性來說,了解何時適合再次懷孕令人鼓舞。高齡產婦第一次有了很好的證據來指導下一次懷孕的時間。對於許多女性而言,實現一年間隔應該是可行的,並且顯然能減少併發症的風險。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10.2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