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12
胚胎的基因篩檢
英國政府在10日表示,准許胚胎基因篩檢的範圍擴大,讓有乳癌、卵巢癌、大腸直腸癌等家族病史的婦女,在懷孕時可要求做胚胎基因篩檢。英國人類受精及胚胎學機構(HFEA)主席Dame
Suzi
Leather表示,這些癌症的基因篩檢技術目前已使用在已知的癌症病患身上,而擴大允許基因篩檢,可以讓家族中有癌症基因者提早發覺,使其不會在三、四十歲時受到癌症影響。目前英國已有10家診所核准做此篩檢。當然,此基因篩檢並非強制,且篩檢過程勢必使用人工生殖手術IVF,母親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動此手術。並預計會在2008年全面檢視這項政策。
對於英國新頒佈的這項政策,有許多反對的聲音。例如生殖倫理評論的Josephine
Quintavalle就表示,會有這種基因篩檢的想法完全是因為「優生」的觀念,要求要有「完美」的下一代,而這個想法是很不健康的。
除此之外,也有反對者表示這些癌症不一定會發生,而且即使發生了也是有治療的方式,質疑此舉是邁向展開「設計嬰兒」(designer
babies)及基因試驗大門的一大步。然而既使是用意良善,有家族病史的母親所得到的資訊是否足夠,且如果拒絕篩檢,是否會對母親增加額外的壓力及責任?這都是值得深思的。
+ read more
2006.05.09
單獨服用雌激素的風險
婦女單獨服用雌激素可能面臨的問題,目前為止已知有提高中風、靜脈栓塞及癡呆等風險。2005年一項曾刊登在刺胳針(The
Lancet)的分析報告更顯示,單獨服用雌激素Tibolone
(台灣譯:利飛亞)
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但可減少乳癌的罹患率。然而,單獨服用雌激素是否真能減少乳癌的罹患率,最近又有一份更詳細的分析結果出爐。
刊登在2006年5月8日內科檔案(_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_)
期刊的報告顯示,移除子宮卵巢的婦女如果服用雌激素的時間超過15年,罹患乳癌的機率會增加48%,但如果服用時間在10年內則可以不用太擔心。
這項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是從1976年開始追蹤121,700位30-55歲已婚護士,曾在2004年發現單獨服用雌激素的婦女當中,約有1%的婦女在晚年有發生氣喘的情形。而這次由Harvard-affiliated針對28,835名切除子宮的護士分析,強烈建議婦女如果要舒緩更年期症狀的不適,短期間服用雌激素是可以不用太擔心,但是針對長期服用雌激素的婦女而言,最好能夠重新衡量利弊,及思考服用的原因,是否真的別無選擇,以免得不償失。
+ read more
2006.05.02
生殖細胞的供需之間
自從英國政府取消捐贈細胞者可以匿名的權利之後,捐贈精子的人數就逐月下降。而在卵子的部分,由於手術比較複雜並有其風險,捐卵人數原本已經不多。加之英國政府為防止捐贈生殖細胞淪為商品化,除了細胞捐贈者必須先接受免費的身體檢查及心理諮商,更規定提供給捐贈卵子女性的營養費等費用不得超過15英鎊(約新台幣900元),使得卵子更是缺乏。然而英國目前等候使用捐贈卵子的名單卻越來越長,據估計,從登記到獲得捐贈卵子並可施行人工生殖技術的時間約為2年。
在如此漫長的等待之下,一些極度渴望懷孕的英國夫妻轉往海外尋求卵子,尤其經過媒體廣告的鼓吹,這些急於懷孕的夫妻不惜前往東歐、俄國、烏克蘭等國家購買不受國家立法保障的卵子。此舉除了受術夫妻本身會面臨法律上小孩的繼承權問題之外,更間接刺激了當地婦女不惜身體健康而販賣卵子行業的興起。
英國衛報(Guardian)日前刊登了一篇文章,採訪東歐國家及賽浦路斯女性捐贈卵子的情形,發現所有捐卵的婦女都有一個共通點──都是為了錢。由於捐贈卵子可獲得約台幣1萬元的費用,而在俄國3萬元台幣就可以維持一年最基本的生活費,因此吸引了許多低收入的婦女重複捐贈,有些婦女更以此為主要經濟來源。然而,這些婦女在捐贈時,醫療院所沒有提供詳細資訊,例如捐贈卵子時必須施打排卵針,如此一來,過度刺激卵巢的結果就是增加罹患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的風險。而當地醫療院所為了以最少的成本獲取最大利潤,常不顧婦女健康而施打高劑量的荷爾蒙以刺激排卵。一位婦女表示曾被施打375單位的荷爾蒙,正常的劑量卻是150單位以下。
反觀台灣的人工生殖法已進入立法院審查,代理孕母法也在衛生署草擬當中,然而在目前台灣社會不平等的性別架構之下,弱勢婦女的處境是否會步入這些國家的後塵?在不孕夫妻花大錢以求一子之下,這些法案到底保障了誰?圖利了誰?又犧牲了誰?我們又應該從其它國家的經驗中學習到哪些教訓?這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 read more
2006.04.24
問題如此多,答案卻如此少
以前女性健康的專家和醫師都會同意三件事情:女性使用雌激素能預防心臟疾病、低脂的食物能讓身體更健康、還有使用鈣片能預防骨折;但是最近美國女性健康促進(WHI)的研究結果卻使這三個論點劃上問號,這項指標性的研究不但使傳統的智慧更加複雜,也揭露了醫學對女性健康瞭解甚少。以下就WHI做簡單的回顧:
研究開始:WHI於1991年在美國國會通過,次年正式開始進行研究;有關年長女性健康的研究中,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研究時間最長、取樣人數最多的研究,總計有超過161,000位女性和40家臨床中心參與,平均年齡為63歲。
荷爾蒙療法研究:從90年代中期到2002年間,由於一些觀察性研究報告的結果顯示雌激素可以延緩心臟疾病,再加上藥廠大規模的行銷,使更年期女性使用雌激素的人數急速上升;一直到2002年7月9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正式發表一項聲名後,情況才產生重大的轉變。NIH當時表示他們將要停止進行有關雌激素和黃體素的臨床試驗,因為初步研究結果顯示此荷爾蒙療法實際上會增加女性心臟疾病和乳癌的風險;大約兩年後,另一部份關於單獨使用雌激素的研究也提早結束,因為結果顯示單獨使用雌激素會增加中風和血凝塊的危險。
由於這些研究結果,雌激素已經不再被視為是預防心臟疾病的萬靈藥,許多醫師和醫學機構皆表示雌激素只適合用來減緩更年期症狀,像是熱潮紅和陰道乾燥,而且只適合少量、短期使用。
低脂食物和鈣質研究:WHI幾個禮拜前表示食用低脂食物對更年期婦女預防乳癌、心臟疾病、中風、結腸直腸癌沒有顯著的效益。有關鈣質的研究則發現鈣片對於骨質密度影響不大,預防髖股骨折的成效也有限。
這些研究結果和醫學界長久以來堅信的理論相反,專家學者正在試著解釋這些研究結果,但是在無法取得進一步資料前,許多醫師仍然建議避免攝取高熱量的食物;此外,女性如果無法從飲食中獲得足量的鈣質的話,最好還是多補充鈣片。
未來研究計畫:研究者將會採集WHI參與者的血液和DNA的樣本做比對,以進一步瞭解是什麼原因使某些女性較容易得心臟疾病、癌症或骨質疏鬆症;部分研究者則會再重新檢視荷爾蒙療法的研究結果,WHI也會追蹤參與者的狀況至2010年,以瞭解停止使用荷爾蒙對其身體的影響。
+ read more
2006.04.18
雌激素會增加血凝塊的風險
根據美國政府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年長的婦女服用只含雌激素(Estrogen)的藥丸會增加血凝塊的風險,而且若使用雌激素和黃體素(Progestin)的綜合藥丸的話,風險會更高。大部分的血凝塊發生在靜脈,尤其是大腿的地方,而且血凝塊會轉移到肺部,嚴重的話甚至可能致死。
這份研究包含10739位已切除子宮的婦女,年齡大約介於50至79歲;結果發現服用只含雌激素藥丸的女性得血凝塊的機率比其他女性高出32%,而且雌激素藥丸會增加子宮癌的風險,所以只建議已切除子宮的婦女使用。
曾經發生過血凝塊的婦女,是研究中的高危險群,因此,並不建議使用雌激素,除非她們自己有在服用抗凝血劑,防止血塊形成。其他更年期婦女如果要補充賀爾蒙,最好只在有嚴重的熱潮紅或是其他更年期症狀的時候服用,而且只要服用短期就好了。
+ read more
2006.04.14
被誤解的RU-486
繼美國加州四名女性疑似服用RU-486而出現死亡意外之後,日前另外二名女性的死亡原因是否與曾經服用RU-486有關更受到各界關注。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在10日表示,已經證實其中一位的死因與服用RU-486無關。
FDA在調查之前四名加州婦女死因之後發現,這四名婦女使用RU-486的方式有誤。FDA所認證的RU-486正確使用方式應是要在最後一次月經週期的49天內服用,並遵照醫生指示,先服用3粒藥丸,並在兩天後吞食另外兩粒。然而,死亡的這四位加州婦女卻將後兩顆藥丸以塞入陰道的方式使用,因而引發細菌感染。FDA表示,這種非指示方式在許多墮胎門診中都看得到,但那並非當初FDA所核准的使用方法。
FDA表示,自從2000年通過RU-486(又名Mifeprex
或mifepristone)之後,在美國服用人次已超過575,000人,在歐洲更超過1,500,000人次。六年內美國境內死亡人數累積約6人。但由於此藥物背後所牽扯到的人工流產議題,一直以來飽受美國許多宗教及反墮胎團體的抨擊,並以放大鏡在檢視,因此在媒體的呈現上,似乎比面世之後不到一年內已有522名65歲以下男子在服用後死亡的「威而剛」還要危險。其實哈佛醫學院的教授Dr.
Michael F.
Greene曾表示10萬分之1的死亡率事實上是非常低的,因此Dr.
Greene認為RU-486其實是很安全的藥物。
贊成RU-486並非等於鼓勵墮胎,贊成RU-486只是爭取一個選擇權。無論是WHO、開羅國際人口發展會議均明白的表示,要減少人工流產應從避孕觀念的宣導與提供著手,政府的角色應是提供充分的避孕衛教與服務提供,而不是用法令來限制人工流產,因此美國許多保守人士試著以禁止人工流產或RU-486合法化的行為其實是本末倒置。
我們認為,人工流產的確應該權衡到生命權與自主權,但同時也要知道,要解決人工流產的問題不應是限制女性人工流產,而是應從加強「安全性行為」的推廣與家庭計畫的衛教著手,請勿利用限制人工流產來降低人工流產的數目,如此只是迫使女性轉向不合格的醫師,增加女性的健康風險!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