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06.26
女性應有更多生產方式的選擇
英國健康諮詢人員提案表示,社會應該賦予女性更多生產方式的選擇,讓女性自己選擇生產的方式和地點,不論在家、在醫院或是到有助產士的醫療單位生產,女性都應獲得完整的資訊好幫助他們做決定;英國國家兒童照顧信託(National
Childcare
Trust)表示,目前約有2%的孕婦選擇在家生產,但是許多人其實不瞭解在家生產的風險,也沒有獲得有關在家生產的資訊;在台灣,估計在家生產的孕婦一年不會超過十位。
英國政府預計於2009年將生產選擇權完全交由孕婦決定,這麼做的理由是希望讓生產變成一件很自然、很正常的事,也藉此降低生產過程中不必要的醫療介入,以確保母親與嬰兒產時及產後的健康與安全,但是外界認為這一套系統太沒有彈性,大部分的孕婦最後也只能放棄,然後回醫院生產;此外,助產士的短缺及助產單位由於經濟因素相繼關門,也是一大問題。
無論如何,女性有「知」的權利,社會必須提供女性完整的資訊,並且尊重他們為自己所做的選擇。
+ read more

2006.06.19
食道癌的性別差異
一份發表在2006年六月號的「食道疾病期刊」(the
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的研究顯示,即使接受相同的治療,男性罹患局部性、末期食道癌的機率仍然比女性高出四倍。
這份研究總共包括235位食道癌病患,研究團隊記錄了食道癌病患在接受術前化學放射治療之後的反應和存活率,然後再比較化療前的資料,藉此釐清食道癌的治療和診斷是否有性別差異;他們根據很少的文獻資料和出版品所做的假設是「治療或診斷食道癌沒有性別差異」,但是研究結果反駁了這個假設,男性可能比女性需要更強烈或特殊的治療方法;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目前原因並不清楚,有可能和生活形態或生理差異有關;此研究團隊希望這樣的研究結果能在生物學和遺傳學界引起學者更多的討論和研究。
+ read more

2006.06.08
青少女需要更多的性自主
十幾歲的青少女通常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原因是什麼呢?研究結果表示是並非出於自願,而是因為受到男友壓力,也因此青少女懷孕的懷孕及性病風險如此高。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醫學中心的Dr. Margaret J.
Blythe在訪問了279名14-17歲的女性,並持續兩年作週期性地訪問後,在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發表調查結果,表示41%的青少女經驗過不想要的性行為;10%曾被男友強迫發生性行為。而勉強發生性行為的原因,主要是害怕拒絕發生性行為男友會生氣,甚至要求分手。除此之外,研究中也發現,這些勉強發生性行為的青少女,使用保險套的機率也相對的比較低,且懷孕的機率高。
這些被觀察的青少女當中,多數為黑人及經濟收入較低者,但由於樣本較少,因此是否適用於解釋現今社會普遍狀況仍不清楚,但Dr.
Blythe表示此研究結果與之前所有類似的研究是極為相似的。
在許多時候,性關係代表著權力關係,越弱勢的人對於性行為就越無法自主。想要卻不能去追求的性,或者是不想要卻被強迫發生的性,都代表著種種的不平等。對於青少女懷孕的問題,學校除了應該加強性教育之外,也不能忽略整個社會對於男女之間不平等的要求及刻板印象,才是真正能治標又治本的辦法。
+ read more

2006.06.07
不可忽略男人的生育年齡
一般而言,女性35歲以後生小孩就會被認為是「高齡產婦」,且停經(約50歲)之後卵巢不再排卵、就不再生育。而男性卻到八、九十歲都還可能會製造精子。也因此,大家都比較注意女人的生產時間,好像男人就不會遇到這個問題。然而法國科學家卻表示,女性35歲之後的生育率的確會下降,而男性則是40歲。
法國國家衛生機構(INSERM)的Dr. Elise de La
Rochebrochard及其團隊在五月份的生產與不孕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上發表一篇研究,此研究調查了將近2,000對接受人工生殖手術的男女,其中女方為不孕症患者並施行試管嬰兒手術(IVF),因此男方的年齡就成了生產率的關鍵。科學家發現,不管妻子年紀多大,40歲以上的男性比30歲以下男性的失敗率多了70%,顯示男性的精子品質在40歲以後開始變差。因此專家呼籲,懷孕成功與否不能只考慮到妻子的年齡,而是雙方都必須注意的要素。
+ read more

2006.06.01
植入胚胎重質不重量
由於人們一向認為女人年齡越大受孕機率就越低,因此在施行試管嬰兒(IVF)手術時,常見到婦女年齡越大、醫師所植入的胚胎數也會越多,以提高懷孕成功率。然而,由於胚胎植入數量增加,多胞胎的機率也會增加,如此一來,女性又會面臨減胎的抉擇,以及比一般人多3-5倍早產兒的風險。然而芬蘭日前在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上發表一項研究結果卻打破了植入胚胎數越多、懷孕成功率越高的這項迷思。
芬蘭這項研究是由Oulu大學的Dr. Hannu
Martikainen主導,主要觀察年紀在36-39歲之間的婦女,其中1224名使用新鮮胚胎,828名使用冷凍胚胎。結果發現,這些婦女在做IVF手術時,植入1個胚胎時的懷孕成功率及活產率跟年輕女性是差不多的。此外,在累積懷孕率方面,植入1個胚胎的成功率共為54%,而2個胚胎數的成功率為35%,顯示植入是重質不重量,植入多少胚胎並非重點。
在英國,目前只有10分之1的婦女在做IVF時只植入1個胚胎,大多以36歲以下的婦女為主。而36歲以上者大多植入2個胚胎。40歲以上的婦女,則傾向植入3個胚胎。有專家表示,IVF每次週期的費用都很高,因此民眾都希望多一些懷孕的機率,不用再做第二次。而芬蘭民眾之所以可以只植入一個胚胎,使因為芬蘭國家有補助IVF的關係。
在台灣,國內接受人工生殖的不孕夫妻,平均植入的胚胎數量為4顆。由於傳統文化對於傳宗接代的執著,對於年齡較高的婦女,醫師甚至會同意以「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植入9個以上的胚胎。日前剛在立法院通過一讀的「人工生殖法」中,立委黃淑英要求限制植入胚胎數不得超過4個,與國外相較已頗為寬鬆。只能冀希醫師在實行人工生殖手術時,應以女性身體健康為主,並秉持專業倫理的精神,不再以懷孕為最終目的而不惜犧牲女人的身體健康。
+ read more

2006.06.01
肺癌也有性別差異(二)
女性和男性罹患的肺癌種類通常不一樣,目前還無法確定女性是不是較容易罹患肺癌,但是的確有些研究指出女性較容易吸入致癌的化學物質,而且在戒菸或減少吸菸量後較容易生病;此外,以不吸菸的人來說,女性肺癌罹患率還是高於男性;但是女性肺癌的存活率卻比男性高,而且最近新上市的兩種抗肺癌藥物(Tarceva和Iressa)似乎都對女性比較有效。
肺癌的研究學者目前正試圖以賀爾蒙、基因或是其他的分子因素來解釋為什麼肺癌會在男性、女性及吸菸者、不吸菸者間產生不同的影響。不論賀爾蒙和肺癌究竟有沒有關連,雌激素已經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變因,醫界也正在瞭解賀爾蒙在肺癌所扮演的角色。
目前有關肺癌的研究,有兩份比較重要的正在進行,一份研究假設雌激素會刺激肺癌癌細胞的生長,就像雌激素會刺激乳癌癌細胞生長一樣,因此,用來治療乳癌的藥物,主要就是要抑制雌激素,以此類推,一樣的藥物有可能對肺癌也有相同的效用;這份研究將會檢視120位女性肺癌患者,看抗雌激素藥物(Faslodex)和肺癌藥物(Tarceva)一起服用時,能否有效治療肺癌。
另一份研究是針對一個叫做Xyotax的新藥做測試,在之前三次的試驗中,Xyotax似乎都沒有增加肺癌的存活率,一直到研究者注意到性別差異,研究才有了突破;研究發現有45%的女性肺癌患者在服用了Xyotax後,存活率提昇至一年,而服用一般藥物的女性只有25%達到此療效,而且,血液中含有越多雌激素的女性,藥效發揮的越好。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