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真的能降低膽固醇!
2017.09.04
吃素真的能降低膽固醇!
控制飲食內容是否能降低膽固醇一直備受爭議,最近一份研究發現植物性飲食,也就是全素飲食,確實能降低膽固醇膽固醇是存在於身體的每個細胞中的脂肪與類蠟狀物質。膽固醇有兩種主要類型。低密度脂蛋白(LDL)是眾所周知的「壞膽固醇」,會形成較大的顆粒並聚集在動脈的內壁,很有可能造成阻塞。高密度脂蛋白(HDL)即「好膽固醇」,是一種較小的顆粒,被認為可以在身體系統中起保護作用。。   由日本慶應大學Yoko Yokoyama博士領導的研究,對8385項研究做了系統性地回顧,將其中30項觀察性研究和19項臨床試驗符合納入分析標準。此研究將「素食」(每月吃肉製品不到一次)視為一種飲食型態,與雜食性及肉食性飲食進行比較。研究發現,茹素者在每公合(十分之一公升)中的總膽固醇比肉食者少29.2毫克,而肉食者吃素後可以將每公合的膽固醇降低12.5毫克。   研究人員發現茹素者通常會吃更多的蔬菜、水果和堅果,這些食物富含天然的成分,如可溶性纖維、大豆蛋白和植物固醇(存在植物於中的膽固醇),都能降低膽固醇。高膽固醇常常是未被診斷出來,因而特別危險高膽固醇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和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膽固醇聚積在動脈中,可能導致血液流量減少,若血管完全阻塞,會導致心絞痛或甚至是心臟病發作。如果輸送血液到大腦的血管被阻塞,便可能會發生中風。此外,高膽固醇也常被認為與糖尿病和高血壓有關。。研究作者建議關心自身心血管健康的人們吃更多的蔬菜,並將此視為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保健。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那些長時間遵循素食飲食習慣的個人,可能會更有健康的身體組成且會更為遵守素食原則,這兩者都可能對血脂有所影響。」   在華盛頓特區擔任營養教育主任的共同作者Susan Levin認為:「為了執行任何形式的保健工作及實現經濟流動性,我們必須健康。」   Levin醫生鼓勵人們儘早開始注意營養攝取,她表示:首先開始的第一步便是營養豐富的植物性食品,其幾乎可以適應每一種文化模式、品味偏好和預算。作為營養師,我鼓勵任何人在他或她的生活中儘早開始改變飲食習慣。維持最佳的健康状况遠比要在60或75歲時還要改變飲食習慣來得容易。但是,我們要強調的是,轉換至健康的生活方式,永遠不嫌晚。     編譯來源:Nutrition Reviews 2017.08.21、Medical News Today 2017.08.22、medicalnewstoday 2017.08.22    
+ read more
人工代糖看似健康,實則不然!
2017.08.31
人工代糖看似健康,實則不然!
2016年一份動物實驗發現代糖可能讓食用者越吃越餓,近日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員指出,低卡代糖飲料或食物的甜度與卡路里不成正比,可能混淆人體代謝反應而有增加體重並引發糖尿病的風險。   耶魯大學醫學院找來15個人並請他們喝不同卡路里含量的飲料,接著再透過核磁共振成像來測量他們的腦部反應。結果發現,具甜味(代糖)且低卡的飲料比含有較多卡路里的飲料引發更大的代謝反應,解釋了過去研究發現人工代糖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   共同作者Dana Small說明,當人類食用含有天然甜味成分的食物,大腦會傳遞訊息告訴身體食物中含有熱量,因此當食物越甜,對大腦來說相當於越多熱量。而當代糖飲食的甜度仍如同一般飲食時,甜度與熱量不成正比會使大腦以為還有熱量未被消化,進而引發身體去消化更多熱量,讓人容易因此吃更多。   全國肥胖症論壇的Tam Fry指出,雖然零卡或低卡代糖飲食看似健康,但不代表這些食品真的沒有健康負擔,糖尿病風險就其中一例。許多加工食品含有相似的甜度與卡路里失衡的情形,例如含有低卡人工甜味劑的優格。而這份研究也呼應過去研究發現孕婦喝代糖飲料越容易生出過重小孩,因為孩子還在子宮時就已經因暴露於人工甜味劑當中而習慣了該甜度。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11)      
+ read more
瓶裝水不利牙齒健康?!
2017.08.23
瓶裝水不利牙齒健康?!
眾所周知,氣泡飲料、啤酒和咖啡對牙齒是不利的,而瓶裝水似乎無害。但牙醫警告事實上並不一定如此。部分受歡迎的瓶裝水品牌具有危險的pH值,或缺乏必要的氟化物,這可能導致蛀牙。然而,從產品標示上難以知道哪些是安全的,所以研究者測試了9個知名品牌的pH值。   pH值介於0到14之間,7個是中性的,低於7屬於酸性,高於7則是鹼性。以下為測試結果: PH值 礦泉水品牌 4 Smartwater,Dasani,Aquafina和VOSS(沃斯) 7 Poland Spring 7.5 Volvic(富維克) 8 Fiji(斐濟)、Essentia 8.5 Evian (依雲)   結果發現,這些瓶裝水品牌中有4個是非常酸性的。   Eunjung Jo博士說明,我們牙齒的法郎質在pH值5.5的環境下會開始被酸蝕,所以最好避免任何pH值低於5.5的飲料。Jo博士還表示,對牙齒造成的傷害與您飲用飲料的時間成正比,所以花三個小時喝咖啡比在30分鐘內喝完更有害。而針對鹼性水如依雲(Evian),雖然有研究表示可以幫助防止骨質流失,但沒有證據顯示效果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氟化物對牙齒法郎質有益,因此政府在管理自來水時會確保其具有標準的的含氟水平,但瓶裝水通常較為缺乏。牙醫Tema Starkman博士說,對於牙齒仍在發展的0-5歲的孩子飲用水中含氟尤為重要,如果孩子缺乏適量的氟化物,他們的牙齒上容易出現白斑。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表示,生活在非氟化自來水社區的兒童,比生活在氟化自來水地區的同齡人有更多損壞的牙齒。Starkman博士說明,如果成人已蛀牙又缺乏氟化物,也會造成更多的蛀牙。而除了從自來水獲得氟化物之外,還可以從含氟牙膏或漱口液中獲得。美國牙科協會表示,含氟飲用水是天然抗蛀牙的物質,是個人預防蛀牙最簡單和最有益的方法之一。   在台灣,礦泉水市占率以國產的為主,台灣進口的礦泉水中常見的有Volvic、Fiji和Evian,而上述屬酸性的礦泉水中目前只有VOSS在台灣可買到。      
+ read more
少鹽  vs 多鹽之戰!
2017.08.17
少鹽 vs 多鹽之戰!
不久前一本書The Salt Fix指出高鹽與高血壓的關聯是一種迷思,認為少鹽不僅無法降低心/血管疾病,還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這本書上市後引起英國公共衛生專家的譴責,認為這本書的建議可能讓很多民眾陷入健康風險。   The Salt Fix作者James DiNicolantonio在書中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及英美衛生單位建議減少飲食中的鹽分是錯誤的,他認為鹽是人體必要的物質,少鹽可能導致骨質酥鬆及記憶衰退,多吃鹽反而可以幫助我們減重。人們更應警覺的是糖分攝取量,過多糖分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急慢性腎臟疾病。   不過,英國公共衛生部的營養科學主任Louis Levy認為,現今飲食是導致健康問題的主因,提倡高鹽飲食會讓很多人陷入健康風險,並且這個建議也低估了高鹽與高血壓相關這樣的結論背後有著國際認可的證據支持。   曾經說服政府向食品產業施壓以降低產品含鹽量的教授Graham MacGregor則指出,少鹽的建議是不容質疑的。若檢視少鹽建議背後的證據,就會發現證據強度其實高過對糖、飽和脂肪或蔬果的證據。這些證據來自於流行病學研究、移民研究、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等。Graham教授認為作者DiNicolantonio立意良好,但是他屬於相信所有死因都肇因於糖的人。   英國營養科學建議委員會在2003年的一份報告中,說明高鹽會導致高血壓的結論背後有大量的動物或人體試驗證據支持。然而,因為資料蒐集困難,無法得出有多少心臟疾病案例及死亡是高鹽飲食導致的。不過NICE檢視2013年鹽分攝取量減少對人口的影響,認為少鹽的政策可能每年減少兩萬個心臟疾病死亡案例。   DiNicolantonio回應,不論英國公共衛生部及美國心臟學會的想法是什麼,沒有證據顯示少鹽可以降低血壓。醫療文獻指出,正常血壓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的人有80%的血壓不受鹽量影響,屬高血壓前期收縮壓120-139mmHg;舒張壓80-89mmHg的有75%血壓不受鹽量影響,有高血壓者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者約有55%不受鹽量影響。他不認為他的書會讓人們陷入健康風險,他只是在提倡正常的鹽分攝取量,亦即每日7.5-15公克的鹽。他認為如果高鹽飲食會使人有健康風險,為何食鹽量高的國家如韓國、法國、日本等人們平均壽命高且冠心病發生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國家。事實上,少鹽飲食才讓人們有健康風險,光美國每年就有約600萬人口被診斷有低鈉的情形。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8.08)、Daily Mail(2017.08.09)      
+ read more
沒有所謂食療!食物不等於藥物
2017.08.16
沒有所謂食療!食物不等於藥物
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名言:「讓食物變成你的藥,讓藥變成你的食物(Let food be thy medicine and medicine be thy food)」─是許多推廣食療的人常使用的句子。最近一位營養師Dylan MacKay強調,食物是食物,不能等同於藥物,將食物等同藥物的邏輯對人們的健康可能帶來不良影響。   Dylan MacKay是加拿大李察德森保健食品及營養醫學中心的營養生化學博士,其專長在於了解人類遺傳因子如何影響一個人對飲食調整的反應,及生活習慣如何影響慢性疾病風險。   他認為,將食物視為藥物這樣的邏輯低估了這兩樣東西的神奇之處。以下是他的說法:   食物與人類社群密不可分,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將食物視為藥物其實是奪去了食物的這些正面特質。而食物雖然攸關人類的健康,但其功能不限於健康,因此我們不會因為生病而去吃食物。另外一個食物不等於藥物的論點是,健康的人也需要吃東西。   藥物則是人們用來維持健康及預防或治療疾病的物質,一個生病的人即使每天吃最健康的食物,但若沒有藥物他仍然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對於身處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來說,那個時代人們對細菌或病毒缺乏了解,常將疾病歸因為眾神的憤怒。如今,公眾衛生品質提升、現代藥學進步下人類壽命延長許多,並且人們不再相信眾神憤怒之說,但是食物等於藥物的邏輯卻依然存在,仍然有人認為一個人如果生病一定是因為他吃了不對的食物。   若將食物視為藥物可能讓人執著於食物的營養成分,進而推崇或醜化特定的食物,使飲食這件充滿樂趣的活動變成讓人倍感壓力的過程。這樣的執著其實也反映出人們常高估某些食物能帶來立即效果,卻低估了飲食習慣所帶來的長期影響,並且忽略了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身體活動量及基因也是影響健康重要的因子。   另外一個將食物等同藥物的壞處是,有些人會傾向於用所謂替代療法如「果汁節食法(juice diet)」等來治療癌症、後天免疫力缺乏症(AIDS)等嚴重疾病。   偽科學及騙術喜歡用食物等於藥物的邏輯來販賣營養保健品、節食專書及療程,光這個事實就足以讓我們對食物等於藥物的邏輯存疑。     食物是食物,藥物是藥物,兩者都有各自神奇之處。     編譯來源:STAT2017.08.07    
+ read more
代糖是減重的幫手還是敵人?
2017.08.05
代糖是減重的幫手還是敵人?
最新研究發現,人造甜味劑,或稱代糖,增加了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的風險。 營養與飲食學會(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曾指出,人造甜味劑可作為限制能量攝入來控制體重或血糖的策略。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長期使用人造甜味劑,包括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和甜菊糖,可能會對新陳代謝、食慾以及腸道細菌產生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長期暴露於人造甜味劑可能導致食物消耗和體重增加。   來自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系統性的回顧,企圖釐清人造甜味劑是否與體重和心臟病的長期不良影響有關。回顧的研究內容包含37項研究,約有40萬人、時間在10年左右。總共有7項研究是隨機對照試驗,被認為是臨床研究的黃金標準。隨機對照試驗追蹤了1,003人約6個月。   在短時間的隨機對照試驗中,人造甜味劑的攝取量與體重、BMI或腰圍的減少並不明顯相關;然而,在較長的觀察研究中,人造甜味劑的使用與體重、BMI和腰圍的增加有顯著關聯。   曼尼托巴大學健康科學研究所Ryan Zarychanski博士表示,臨床試驗的數據並不能明確地支持人造甜味劑對體重管理的預期效果。     編譯來源:CMAJ201707、Daily Mail20170718、Medical News Today2017071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