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0
體重過重讓事後避孕藥失效?
事後避孕藥是女性經歷不安全性行為或是避孕失敗後常見的緊急避孕方法,然其避孕效果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降低,其中過重者服藥的效果長期以來存有爭議。而今,英國性與生育健康學院(Faculty
of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care)明確指出70公斤以上或BMI值大於26的女性服藥後藥效可能降低。
事後避孕藥是透過高劑量的荷爾蒙來延遲、干預排卵及干擾受精過程進而達到避孕的目的。性與生育健康學院的副主席Jane
Dickson博士指出,實證顯示這樣的機轉在過重女性身上可能因藥物在血流中被稀釋而使避孕效果降低。
Dickson博士建議,過重的女性若擔心避孕失敗,可以服用兩粒事後避孕藥;或建議女性使用避孕環(IUD)。他解釋,避孕環不僅不會受到體重影響,臨床試驗也顯示其避孕失敗的可能性不到1%。
性與生育健康學院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有95%的女性在需要緊急避孕時選擇使用事後避孕藥而非避孕環,可能原因為使用避孕環需要由專業醫師植入,因此取得門檻相較事後避孕藥高。[1]目前性與生育健康學院已在鼓勵健康專業人員建議女性使用避孕環來達到更高的避孕效果。
對於性與生育健康學院公布的建議,HRA
Pharma藥廠的市場經理回應說明他們不希望女性誤解這份建議內容並誤以為沒有適合的事後避孕藥可以使用。藥廠指出,他們的事後避孕藥並不會受到體重或是BMI值影響,依然能在多數女性身上發揮效果。此外,HRA
Pharma藥廠也指出,研究顯示有四分之三需要緊急避孕的女性第一時間是找藥局,而在藥局並無法立即給予女性使用避孕環,顯示事後避孕藥仍是多數女性所需的緊急避孕方法。
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目前在台灣事後避孕藥需要透過醫師開立處方箋方能取得,以確保需要藥物的女性其身體狀況適合服藥且了解服藥方式及注意事項。而對於藥廠回應事後避孕藥的藥效不會受體重影響一事,我們認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過往病史與服藥經驗皆不同,基於健康與安全的考量,仍應與專業醫師充分討論再行判斷較為合宜。
資料來源:Faculty of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care、Daily
Mail
【關於事後避孕藥,你還可以了解更多!】
事後緊急避孕藥,需醫師開藥才可以取得?
[1]
在部分歐美國家,事後避孕藥可直接至藥局向藥師購得。按照台灣當前的規範,事後避孕藥為處方藥,需有醫師開立的處方籤才能取得。
+ read more
2017.03.21
美專家敦促為青少年、成人提供非處方避孕藥
根據研究顯示,2015年美國青少年出生率降至歷史最低,每千名15至19歲的女孩中僅有22.3名活產。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情況與避孕藥取得容易有關,並建議將口服避孕藥由處方藥改為非處方藥,提供給青少年和成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審查了過去幾十年來所發表的相關研究,發現大量證據支持口服避孕藥以非處方藥方式提供而不是限於處方藥。
這些研究的內容包含了青少年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各種避孕方式的懷孕風險、青少年正確使用避孕藥的能力,以及避孕藥易於取得(作為非處方藥)可能對性行為的影響以及可能減少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的擔憂。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兒科助理教授Krishna
Upadhya博士指出:幾十年的研究表明,大多數青少年發生性行為的年齡在18歲之前,提早使用避孕措施可以降低青少年懷孕的風險。我們的結論也強調,讓青少年更容易取得各種避孕工具並不會導致更多的性行為,但會減少意外懷孕的發生。
Upadhya和其研究團隊指出,青少年有足夠的推理能力,因此能夠對口服避孕藥的使用與否做出明智的決定。且學生的生活相較之下較為單純,較不會遭遇到特殊情況與行為的束縛,因此青少年更可能每天按時地服用。此外,青少年避孕失敗率與成年女性相比並沒有顯著差異。並且,青少年約有9成的時間能正確回答關於避孕使用方式的問題。
另一方面,研究人員也發現,當藥物取得的方便性有所提升後,青少年的事後緊急避孕藥(plan
B)使用率有所上升,從2002年的8%增加到2011~2013年間的22%。[推薦閱讀:事後避孕藥與一般口服避孕藥有甚麼不同?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放寬事後避孕藥服務了誰?;開放事後避孕藥好嗎?(影片)]
研究人員結論:口服避孕藥是普遍、安全和有效預防婦女和青少年懷孕的方法。
任何未來的非處方藥都有可能使青少年受益,而且沒有科學的理由限制不同年齡的取用。
不過,這樣的建議是否能夠完全複製到台灣值得好好思考。畢竟國情間有很大的不同,不論是在醫療體制、社會文化價值與教育上都有許多差異。現今台灣的性教育執行仍有許多值得檢討改進之處,關於安全性行為的教導既不夠普及也不盡正確;貿然開放反而可能不利於良好情感關係與性別平權概念的發展(誠如本篇研究所發現,事後避孕藥使用率上升的狀況雖然可能與青少年出生率降低有關,但從社會文化與女性健康長遠的角度看來,這是否是一個值得欣喜的現象仍值得質疑)。期許我們的政府與社會能夠以人民身心健康福祉為思量此議題的出發點,首先投入更多心力提倡、重視安全性行為與性教育,其後再來考量藥品開放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資料來源:青少年健康期刊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 read more
2017.03.02
孕婦感冒怎麼辦?
女性在懷孕期間,若因感冒需要服藥,需要注意哪些事項才能保護母親及胎兒呢?
懷孕期間感冒,可能服用的藥物包括:止痛藥、止咳錠/劑、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及解除充血劑(decongestant)等。在止痛藥方面,根據美國食藥局所引用的文獻指出,懷孕期間的前18周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可能增加流產風險;在懷孕期間的前12周期間服用鴉片類藥物(opioids)可能增加胎兒先天缺陷風險;而懷孕期間服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可能增加胎兒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風險。美國食藥局提醒,這些研究結果尚不足以成為具體建議,重要的是在懷孕期間使用止痛藥應有醫師或醫護人員在旁進行指導。
而在止咳藥方面,坊間常見的藥物如右旋美沙酚(Dextromethorphan),這類藥物被認為只要在適當的劑量下服用對孕婦是安全的,但仍建議孕婦以非藥物治療的方式為主,例如使用喉糖等方法。
抗組織胺藥物方面,根據一篇發表於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Pharmacotherepeutics的回溯性研究指出,沒有一個抗組織胺藥被認為在懷孕期間服用是安全的。兩種抗組織胺藥物:佩你安錠(Cyproheptadine)及息咳寧糖漿(chlorpheniramine)被發現與孕婦短暫的症狀有關,但未發現與任何胎兒先天性缺陷有關。這樣的發現並不代表孕婦服藥是安全的,只是目前還未發現負面影響,基於此原因多數人選擇避免在懷孕期間服用抗組織胺藥物。
最後,在解除充血劑方面,目前的研究結果尚無法確定服藥對孕婦的影響。有些研究指出在懷孕期間的前12周服此藥與胎兒風險微增有關,但多個追蹤研究並未得出相似的結果。此外,口服的解除充血劑在懷孕期間服用被認為是相對安全的,但前提是要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服用。這些研究多數是針對短期用藥的情形,因此為了母親及胎兒的健康,這類藥物不宜服用超過所需的時間。
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以外,許多醫師建議孕婦使用非藥物的方式協助身體恢復健康。在飲食方面:每日飲水量增加到8-10杯熱水有助於讓人感到舒緩,果汁及奶昔也可提供需要的營養給沒有食慾的孕婦;而在行為方面則盡量多休息讓身體專心復原,並且在躺下時頭部稍微抬升有助減緩呼吸困難或鼻塞。此外,有些孕婦也會使用除濕機來減緩流鼻水、或放置熱毛巾於頭、肩、鼻部有助於緩解感冒時的疼痛。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7.03.01
研究:網路評論健康產品多扭曲且誤導
研究家們正在呼籲民眾停止根據網路上的評論來購買健康產品,原因是最近終於有研究將臨床試驗的數據與網路上使用者的評價進行比較,不算意外地發現兩者間有巨大的差異。可是,在電商時代,評論卻是促成購買行為最重要的因素。
「這些敘述在我們自己未來的健康行為上有重大的影響,因為其提供了簡單清晰的趣事。但研究卻顯示他們同時也充滿誤導性」Aberfeen大學的Mícheál
de
Barra博士警告。他檢測了Amazon.com上超過1600筆針對減肥藥片和高膽固醇治療的網路評語,他發現評論所描述內容的通常比臨床實驗所得結果還要更正向,比如大多數Benecol的使用者聲稱,在服用藥品後膽固醇大幅下降。然而,只有小於三分之一的臨床實驗使用者有相似結果。此外,根據在Aberfeen大學的一項針對減肥藥Orlistat的新研究,網路上的評論描述減下的重量(30.8磅)竟是臨床實驗(15.4磅)的兩倍。
博士強調,他的這些研究並非想質疑這些藥品,只是強調選擇產品時應多加謹慎:「這些療法並不全是毫無作用的,我們想表達的是,網路評論所呈現出的療效比臨床實驗數據更美化。」他同時也警告,消費者必須明白,只有對產品有極佳或極壞體驗的消費者才有可能留下評論,甚至,取得較好結果的人更傾向於向他人推薦,因為得到壞或者平均體驗的消費者通常傾向於不與他人分享。
此外,博士的研究也包含過度醫療,此議題雖然耗費大量的金額卻時常被忽略,其主因通常來自民眾過度使用療效有限的藥品。而此研究則揭露道聽途說購買藥品,將更嚴重地導致過度醫療。
正因消費者所做的每個決定,包含醫療健康方面的決定,都不可能全來自系統性的評論及資源,因此研究正是為了警告人民網路評論可能導致的偏見及資訊誤導。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Aberdeen
+ read more
2017.01.27
史達汀導致糖尿病?
紐約時報每周都會在專欄Ask
Well中回答讀者對健康議題的疑問,曾有一位讀者提問:長期服用史達汀藥物會導致糖尿病嗎?紐約時報如此回答讀者:
所有的藥物確實都有副作用,而過去有許多研究指出,即使此藥有助於降低心臟疾病風險,但與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斯克利普斯轉化科學研究所(Scripps
Translational Science Institute)主任Eric
Topol博士說明,史達汀服用劑量越高,糖尿病風險越大。
不過,許多醫師如美國心臟學會的Mary Norine
Walsh認為,史達汀的糖尿病風險不應阻礙患者繼續服藥,尤其對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患者來說,史達汀所帶來的好處是大於風險的。不過,若是對一位從未發生過心/血管疾病、除了高膽固醇以外沒有任何疾病風險的人來說,史達汀的利弊衡量就值得進一步討論。
美國食藥局在2012年更新了對史達汀的用藥建議,在內容上新增了史達汀增加高血糖及糖尿病風險的警告。該年的更新乃根據2份大型回溯性研究的結果,其中一份發現服用史達汀者糖尿病風險增加9%,另一份則發現增加12%,並且服用高劑量者風險更大。此外,2012年美國食藥局的指引也提醒史達汀可能還有其他副作用,如肌肉痠痛、肝受損(案例極少)及失憶等。
最後,Walsh醫師提醒,正在服用史達汀的人要與醫師一起討論服藥之利弊,並且評估糖尿病的風險,但糖尿病風險不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不服藥的理由。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 read more
2017.01.20
「事後避孕藥應不應該變更為指示用藥?」問卷結果
台灣女人連線
民眾對「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之態度問卷結果
2016年12月傳出食藥署計畫將「事後避孕藥」從處方藥轉類為指示用藥,換言之,當民眾需要事後避孕藥時不需向醫師取得處方箋,可直接在藥局或藥妝店向藥師購買。台灣女人連線長期關注「事後避孕藥」議題,與食藥署及藥廠有過多次討論,針對政策規劃與對藥物開放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提出疑問與建言。
為了瞭解民眾對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的態度與看法,台灣女人連線在2016年9至12月進行了網路調查,贊成「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的民眾約佔七成。主要反對與贊成意見如下:
反對「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的主要理由有:
*
事後避孕藥屬荷爾蒙高劑量藥物,應由醫師專業評估個人是否適合服藥。
*
容易增加不安全性行為,使避孕責任落到女性身上。
* 容易因取藥方便而增加藥物濫用的風險
贊成「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的主要理由有:
*
因擔心被價值判斷而不敢透過醫生取藥,反而容易錯失服藥時機,或因採信偏方而傷身。
*
可避免非預期懷孕以及後續可能面臨的墮胎與未婚媽媽議題。
* 女性對自己的身體及生命應有自主權利
進一步思考
面對事後避孕藥可能轉類為指示用藥的政策,贊成與反對者皆有與女性權益有關之意見,著實兩難。但政府規劃相關政策時,應彙整各方意見並進行影響評估,而不是以幾項形同虛設的配套措施回應藥物濫用的疑慮。
「事後避孕藥」不僅是藥物議題,更是與民眾切身有關的「避孕議題」。政府應正視台灣缺乏完整安全性行為教育的狀況,而非用將錯就錯的態度面對台灣對事後避孕藥的需求,反而損及真正該保障的民眾權益,服務了廠商的營利需求。
問卷統計
贊成「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的民眾約佔七成,基本資料分析結果摘要如下:
基本資料分布
基本資料分析
性別:由於樣本以女性為主,因此僅分析女性,所有女性中贊成者佔七成。
年齡:各年齡組贊成者佔7成以上。
居住地區:東部及離島因樣本不足而不列入分析,南部贊成者5成,北中部贊成者約7成。
更多關於事後避孕藥的討論
事後緊急避孕藥,要醫師開藥才可以取得?
開放事後避孕藥好不好?懶人包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