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大部分年輕女性捐贈的卵子都有基因缺陷  
2005.10.19
大部分年輕女性捐贈的卵子都有基因缺陷  
醫界一直以來都認為,在捐贈生殖細胞時,年紀較大的婦女卵子中容易有遭損害的基因,同時這些基因也會被帶入胚胎中,影響到胎兒,但是年輕女子的卵子卻是健康且無缺陷的。然而,美國生殖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昨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了一場會議,徹底推翻了醫界長久以來的認知。會議上發表的三項研究成果均表示,大部分年輕女性所捐贈的卵子中其實也都含有受損的基因。 第一項研究是由美國加州Huntingdon Reproductive Centre的Dr. Jeffrey Nelson所做,他使用了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PGD),掃瞄了289個30歲以下年輕女性所捐贈之卵子培養出之胚胎,發現其中42%都有受損的染色體。然而造成損壞的原因是否因為排卵藥物的緣故,仍須更進一步的調查。 另一項由美國馬里蘭州Shady Grove Centre for Preimplantation Genetics所做的PGD掃瞄也呈現類似的結果。Paulette Browne 在掃瞄用21-31歲卵子捐贈人所培養的胚胎後,發現基因不正常的機率有52%。這些異常的胚胎是因為裡頭有非倍數染色體(aneuploidy)的缺陷,而這種缺陷也常是造成流產的原因。 第三個實驗是由Dr. Nagy所主導,發現與接受健康捐贈人的精卵所培育之胚胎相比,接受不孕治療的年輕夫妻自己所產之胚胎有更多基因缺陷的機率。35歲以下的女性所製造之胚胎有3分之2有基因缺陷,38歲以上者,基因缺陷更高達4分之3。 專家學者們都建議,即使是使用年輕女性的卵子來培養胚胎,在植入母體前也都應該先用PGD掃瞄,以降低流產或多胞胎的風險。然而,PGD掃瞄的費用非常昂貴,因此要普及化仍有困難。除此之外,也有人質疑卵子受損的因素是否與人工取卵過程有關,以及精子的部分是否也會有影響等問題,都有待解決。
+ read more
多數女性以為心臟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2005.10.12
多數女性以為心臟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美國心臟病醫學會(AHA)11日在紐約市所舉辦的記者會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表示,其實大部分美國女性都知道心臟病是婦女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卻都認為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也不採用任何必要的措施保護自己的心臟。  AHA在過去兩年推動「Go Red For Women」計畫,極力提升女性對於心臟病的危機意識,兩年來已做到提升了50%。但根據AHA今年的問卷調查顯示,雖有46%的女性將心臟病列為女性死因的主要原因,卻只有13%的受訪者表示認為自己有得心臟病的可能。AHA認為這中間的落差是一則重要警訊,因此召開記者會呼籲女性對心臟病不再停留在認知上,而是要開始採取行動,作更積極的預防。 根據統計,美國每年約有500,000名女性死於心臟病,這個數字已超過其他六項死因死亡人數的加總。婦女們大多知道如何降低心臟病的風險,例如:要運動、不要吸菸,但並未意識到他們個人身體的危險因子,例如高膽固醇及高血壓。因此,「Go Red For Women」計畫倡導一連串新的行動,除了延續之前的宣導之外,他們會在文宣上鼓勵婦女每天將手放在他們的心臟,感受心臟的跳動,提供女性及醫師如何辨識女性心臟疾病的癥狀,同時也將更積極地提供女性健康的飲食及生活方式資訊,告訴婦女心臟疾病是與他們切身相關的,並鼓勵他們定期就醫檢查。在宣傳上,AHA則會提供「Go Red For Women」的胸章給婦女配戴,並鼓勵她們穿著紅色的衣服到明年二月三日,以表達對國家心臟月的支持。 紐約市勒諾克斯山醫院女性心臟病諮詢中心 (Women’s Cardiac Care at Lenox Hill Hospital)主任 Nieca Goldberg更呼籲婦女們必須「知道妳的數字」,包括BMI值、膽固醇數值:含低密度脂蛋白(LDL,即「壞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即「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血脂量)、腰圍。若本身為糖尿病患者,還必須注意空腹血糖值。 台灣2004年有5,113名女性死於心臟病,占女性十大死因的第二位,目前,國內並沒有特別針對台灣女性對心臟病的病意識方面進行研究,同時,也缺乏針對女性心臟病的本土研究。美國的例子對於台灣而言是個很好的借鏡,相關單位應鼓勵女性,從「知道妳的數字」,多關心自身的心臟健康。
+ read more
大部分卵巢癌與乳癌無關
2005.09.26
大部分卵巢癌與乳癌無關
之前有研究指出,BRCA變種型的乳癌患者罹患卵巢癌的機率會大大提高,但刊登在近期美國國家癌症管制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指出,除了這一型因先天基因關係的乳癌患者之外,其他偶發性的乳癌患者罹患卵巢癌的機率,並不會因此比其他人高。    這個研究是由Dr. Noah D. Kauff所主導,在追蹤165個有BRCA乳癌基因的家庭平均3.5年之後作了這個聲明。Dr. Kauff希望,乳癌婦女能因為這個實驗結果減少因擔心卵巢癌而事先移除卵巢。同時,Dr. Kauff也期望將來能有更大型、時間更長的研究,來證實BRCA型的乳癌與卵巢癌的確實關連。    
+ read more
女性心臟病治療不被重視
2005.09.04
女性心臟病治療不被重視
在歐洲,心臟病佔女性死因的55%,佔男性死因的43%。日前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所舉行的心臟病學會議上,公布了一項為期一年、橫跨歐洲32個國家、並有3,779人參與的追蹤調查結果,報告顯示與男性比起來,女性心臟病的治療比較不被重視,治療的方式也不如男性的精密。 壓力測試(stress test)是診斷有無心臟病及選擇治療方式的第一步,而調查顯示,當女性跟醫師表示胸口疼痛後,被要求作壓力測試的機率比男性少20%。在壓力測試呈陽性反應後,被要求檢查血管造影法以判斷是否為冠狀血管阻塞的女性也比男性少40%。而在診斷之後,女性被實施壽命延長治療的比例也比男性低。 專家表示,一直以來女性最擔心的是乳癌,也都有迷思認為心臟病是男性才有的疾病。其實女性也會罹患心臟病,只是時間比男性晚,而一旦女性得心臟病之後的存活率比男性低。根據歐洲心臟病醫學會的說法,即便男女都心絞痛且症狀相同時,女性得心臟病或死亡的機率甚至是男性的兩倍。 美國之前也有類似的報導,刊登在2005年2月1日的Circulation期刊中,有一項研究是由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Lori Mosca及其同僚,在要求500名美國各地的醫師來評估男女病患的病例,並建議治療方式時發現,當一名女性的心臟病風險和男性相等時,有40%的醫師並不認為這名女性屬高危險群,結果就是該名婦女連最基本的治療都得不到。此外,只有少於5分之1的醫師知道在美國每年死於心臟病的女性多於男性。 男女身體本身就會因為性別而有所差異,而此次歐洲的研究則再次提醒醫師,對於疾病在性別上的迷思及盲點是需要特別警覺的。
+ read more
女性常吃止痛藥容易患高血壓
2005.08.15
女性常吃止痛藥容易患高血壓
美國一篇刊登在心臟病協會網路期刊Hypertension上的一篇報導表示,一些非處方籤、在藥房即可購買的不含阿司匹靈止痛藥(如:Tylenol、普拿疼)以及非類固醇消炎藥(如Advil等),女性如果每天服用且劑量很高的話,罹患高血壓的機率也會提高。 這項研究是針對5,123名年齡34-77歲之間參與護士健康研究的女性作調查,這些女性在研究一開始都沒有高血壓的問題,但是追蹤研究後發現,沒有用止痛藥的婦女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每年約1-3%,而每天用高劑量不含阿司匹靈止痛藥(含500毫克的acetaminophen)的婦女,三年內罹患高血壓的機率則是2倍。若是每日服用高劑量(含400毫克的ibuprofen)非類固醇消炎藥的女性,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起不用藥的婦女更是有高達60-78%的風險。 研究團隊之一的哈佛研究員Dr. Gary C. Curhan表示,因為這些藥物是開架式的販賣,因此特別難管制。所以除了要求廠商將此訊息加到藥品的使用注意事項上之外,女性本身如果有這類的用藥習慣,特別是年齡大的婦女可能因為關節炎等病痛而頻繁服用ibuprofen,要自己特別注意,並在看病時要告訴醫師用藥情形,且要定期測量血壓。  
+ read more
女性服用心臟病藥物的風險不明
2005.08.04
女性服用心臟病藥物的風險不明
一項刊登在歐洲心臟期刊(the European Heart Journal)由德國科學家所做的研究報告表示,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心臟病藥對於女性的影響確實與男性不同。英國心臟基金會的Belinda Linden也表示,現有心臟病藥物在安全性及藥效方面,會因為性別而不一樣。但是由於研究中女性的比例實在太少,因此可用的資料也非常有限,所以目前為止對於現有藥物對女性心臟病的影響,依舊是未知數。 女性在心血管疾病藥物研究中的參與比例會如此低,是由於多年來心臟病都被歸類於「男性的疾病」,但其實這幾年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心臟病對於女性的威脅其實比乳癌大,但大部分的女人都忽略了這點事實。 德國柏林Humboldt大學附屬醫院Charite Hospital一研究團隊,在分析了已有的女性心臟病及藥物反應的資料後,發現在女性與男性在幾方面的不同: 1. 阿司匹靈已證實可幫助男性預防心臟病,但對於女性並無效果。       2. 女性服用毛地黃製劑(digitalis)的效果不如男性,死亡率也比男性高。       3.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女性在心律不整的問題上面臨比男性較高的致命風  險。 科學家在回顧過去的研究後,認為將來在心臟病相關的任何研究,都應該衡量男女荷爾蒙的不同、及已知不同的生物化學與生理反應,設計一套具性別意識的研究方法。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