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響應「孕婦側睡 #SleepOnSide」運動
2018.03.12
響應「孕婦側睡 #SleepOnSide」運動
新的研究再度證實:孕婦在第三孕期側睡,可以降低胎死腹中的風險(新聞連結)。2017年11月20日英國慈善機構TOMMY’S 發起「孕婦側睡 #SleepOnSide」運動,並得到英國國家健康署NHS,皇家婦產科學院,皇家助產士學院和皇家醫師學院的支持,澳洲也響應。     孕婦側睡圖示                               孕婦側睡Q&A 1.為什麼孕婦在第三孕期要側睡? 身體提供氧氣的重要動脈是位於後腹腔沿著女性的脊椎右側輸送給胎兒的。在第三孕期時,子宮及胎兒羊水的重量會重達5公斤,在平躺時其重量會擠壓到重要動脈而減少氧氣輸送,影響胎兒生命安全。   2.在懷孕後期側躺入睡,那太不自然了? 「入睡時」的姿勢,也是我們睡眠過程中保持最久的姿勢。只要孕婦以側姿入睡,不管中間是否有變成平躺或醒來是平躺的姿勢,都已經達到降低風險的好處。如果妳中途醒來是平躺的,沒關係,只要再翻身繼續睡就好。   3.我有恥骨聯合分離症或骨盆痛,因此側睡對我來說很困難,怎麼辦? 有這些困擾的孕婦確實很難做到側睡,但有幾個方式可能可以幫助妳在側睡時減緩痛苦: * 試著在側姿時將妳的雙腿呈上下的姿勢,並用枕頭幫忙支撐上方的腿,可以避免上方的腿壓到下方的腿造成疼痛。 * 用枕頭支撐腿部 * 身體傾斜30度 * 若側睡實在太困難,建議孕婦可以將身體傾斜30度,避免直接讓子宮及胎兒重量壓迫到重要動脈。   4.沒有這些建議孕婦也照樣生出小孩呀! 這個建議是根據4項研究的結論,指出睡姿與胎死腹中有相關。確實過去在沒有這些訊息的情況下,大多數的女性也都生出健康小孩,但是同時也有些胎死腹中的不幸。為了減少這些憾事,我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睡姿的改變是可以降低風險。   5.我是平躺入睡,這是為什麼我會經歷胎死腹中嗎? 胎死腹中的原因很多,有些狀況科學家仍無法確定是什麼導致。而側睡運動所根據的研究相當新(2017年11月20日發表),並且前一個同樣議題的研究也才發表不久(2017年7月發表),直到最近專家們才有確定的證據相信睡姿與部分胎死腹中有關。   6.我該如何分享這個訊息? * 口耳相傳:將「側睡運動」告訴妳的家人、朋友或同事,即使她們還未懷孕,他們周遭的人可能有人懷孕。 * 分享到社群媒體吧!分享到臉書、推特或Instagram上,不要忘記使用標籤 #SleepOnSide喔!   7.睡左側或右側有差別嗎? 網路上經常告知孕婦要左側睡,主要依據是紐西蘭的一個小型研究指出,分娩前一天,左側睡的女性胎死腹中的風險較右側睡的低;而還有一說認為左側睡能幫助腎臟排除身體廢物。不過,支持左側睡的結論並未在另外3個研究中發現,因此雖然尚未獲得左側睡比右側睡較佳的共識,但仍是有選擇左側睡的理由。              
+ read more
自拍照是一個哈哈鏡?!
2018.03.12
自拍照是一個哈哈鏡?!
 近年來,隨著手機功能的進步,自拍已成為主要的攝影方式,並為人們生活中的例行。喜愛自拍的人可要注意!影像中的人是不是真實的自己!?   《美國醫學會雜誌·面部整形外科學卷》月刊3月1日報導,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第一次發現,近距離的影像大大的改變一個人顏面中間的特徵。   臉部整型和重建外科醫師Dr. Boris Paskhover說,自拍不會真實反應面容,卻會讓鼻子顯得又寬又厚,有些人在意鼻子小巧些,就會因此做鼻子整形手術。   新的研究宣稱,自拍可能促使人們去做鼻子整型。他們發現,和標準的5呎遠照相距離比較,在1呎(30公分)遠的自拍照,男性鼻子的尺寸增加了30%,女性則增加了29%;鼻尖也比真實的大了7%。當相機靠近了臉部,使得鼻子在比例上變得大了些,可能促使人們想做整型手術。   Dr. Paskhover和其同事研發了一個數學模式,幫助解説自拍照扭曲臉部的程度。而其團隊的面孔模式,則基於隨機抽樣美國不同人種和族群所收集到的資料。以頭和鼻子長寛的平均值來比較在不同距離自拍時,男性和女性鼻子寛度的改變。   5呎遠的照相距離最標準,因為臉部特徵的比例和真實的一樣。   Dr. Boris Paskhover說,「人們必須知道自拍照會改變你的面貌。我們注意到很多病人來時,拿自拍照給我看他們的樣子。我則告訴他們,這些自拍照並不準確。」   42%的整型外科醫師説,人們選擇鼻子整型是為了改善他們在臉書和推特上的面貌。美國臉部整型和重建外科手術學會2014年發表的文章指出,1/3的整型外科醫師遇到要求整型的人數增加,因為病人在社交媒體上更自覺到長相。而今年一月的調查則增加到55%。    Dr. Paskhove指出鼻子整型手術在年輕族群中較普遍,特別是年輕的女性。然而年輕人必須知道自拍照並非你的本來面目...自拍照只是一個哈哈鏡。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          
+ read more
2018生育議題調查問卷進行中 歡迎填答
2018.03.09
2018生育議題調查問卷進行中 歡迎填答
長期關注女性健康議題的婦女團體「台灣女人連線」,目前正在進行「2018生育議題調查問卷」,問卷將以不記名方式處理,歡迎踴躍填答。   台灣女人連線長期關注女性健康議題,推動婦女健康相關法案與政策。為了瞭解民眾對於生育相關議題的意見,作為政策倡議參考,正在進行問卷調查。   2018生育議題調查問卷的核心關懷是,目前婦產科醫師因為人力作業規定及部分基層診所設備與人力資源不足等原因,只能或只願意做產檢,而不接生。逐漸形成女性懷孕、生產時,產前檢查(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不同人的狀況。對於這樣的發展,女性及其家人有什麼樣的想法呢。期待透過這份問卷能得到答案。   歡迎民眾填答,每一項答案,都將成為改善女性生育環境的重要依據。    
+ read more
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及路跑記者會
2018.03.09
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及路跑記者會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的健康殺手。近十年女性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是婦癌死亡人數的3-4倍,且近5年來(100-105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了22%(2471人)。   為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以「與婦產科醫師談『心』」為主題,強調婦產科醫師是促進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夥伴之一,因為女性一生—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都面臨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且召開記者會,呼籲各界一起響應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為女著紅」系列活動—「網路著紅行動」及「為女著紅,為『心』而跑」路跑。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避孕藥是很好的避孕方法,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肝功能不好、有偏頭痛或心血管疾病、35歲以上的女性就要注意靜脈血栓、中風等風險;懷孕時可能發生妊娠高血壓或妊娠糖尿病,並且孕婦產後發生血管栓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10倍;更年期更因為失去荷爾蒙保護,血管硬化而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幅提升。女性應和醫師討論這些風險並瞭解如何做健康管理,包括:戒菸、吃好、減重及做運動 (詳見衛教單張)。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葉宏一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具有性別差異。葉教授表示,女性出現心血管疾病非典型症狀比男性多,因此女性要有自覺,注意三高或家族性遺傳因子,並且呼籲醫界在臨床上對於非典型症狀要有所警覺。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除了臨床上的性別差異,女性因為特殊的生命經驗如避孕、懷孕、更年期等而有不同於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強調這些性別差異就是「為女著紅」的精神,期望藉此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盲。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陳潤秋表示,保持活躍、運動及健康飲食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方法,政府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健檢也是民眾可以保持心血管健康的資源。名演員朱蕾安表示,自身平常有規律運動,但是擔心自己的父母運動不足,因此呼籲大家將肢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如不搭電梯走樓梯、騎腳踏車上班等來降低心臟疾病風險。   今年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舉辦「為女著紅」的活動,除了3月9日網路著紅行動(邀請民眾將「著紅」照上傳個人臉書,並使用標籤#Taiwan為女著紅)外,也於3月18日在高雄舉辦「為女著紅,為『心』而跑」的路跑活動。為了鼓勵婦女維持活躍的生活,我們也發展了一套「健心操」讓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以簡單的動作促進心血管健康。   此次「為女著紅」的行動得到政府單位─衛生福利部、各縣市衛生局;醫事團體─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婦女團體─台灣全國婦女團體聯合會、Women March;及企業─台新銀行、中麟營造、健身工房、遠東SOGO與Curves女性30分鐘環狀運動等的響應及支持,得以順利地展開。   同時,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感謝各領域重要人士,包括:高雄市市長陳菊、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立法委員李麗芬、立法委員姚文智、藝人賴佩霞等響應「為女著紅日」(詳見「名人站出來影片」)。   台灣女人連線相信,年年在不同領域─政府、醫界、企業與民間團體的合作下,必能提升國人對心血管健康的性別認知,讓台灣女性的心血管健康可以得到妥善的照護。        
+ read more
糖尿病是五種類型,而不是兩種
2018.03.08
糖尿病是五種類型,而不是兩種
如果糖尿病的病情分為五種類型,而不僅僅是兩種,那麼糖尿病患者可以從更好的治療中受益!   由瑞典隆德大學糖尿病中心的Leif Groop教授和赫爾辛基芬蘭分子醫學研究所領導的研究指出,糖尿病不應該被歸類為兩種類型,應該可明確地分為五種不同的類型。   排除懷孕期間發生的妊娠性糖尿病,糖尿病有兩種主要類型:   第1型糖尿病是胰臟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 (調節血糖水平的激素)被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和破壞。   第2型糖尿病是當人體細胞無法對胰島素反應,或β細胞不能產生足夠量的激素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約佔所有病例的90-95%。   在這兩種情況下,血糖水平可能會變得過高 - 這種情況稱為高血糖症。除非得到控制,否則會導致許多併發症,包括腎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經損傷。   糖尿病的異質性 糖尿病的診斷通常是使用血漿葡萄糖(FPG)測試或A1C測試。FPG測試在空腹時的一個時間點評估一個人的血糖水平,而A1C測試測量前三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在確定一個人患有哪種類型的糖尿病時,醫療人員可能會在血液中尋找糖尿病相關的自身抗體(autoantibody)。這些是由免疫系統產生的可以攻擊自己細胞的蛋白質。   這種自身抗體的存在是1型糖尿病的指標。如果一個人沒有這些自身抗體,他們會被認為患有2型糖尿病。   但是,正如Groop教授及其同事所指出的那樣,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糖尿病具有很高的異質性,但糖尿病的分類指南還沒有更新20年。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Rob Sladek博士表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失調類群,他們的共同點是高血糖。這意味著原則上都可以透過測量血液中單一成分來診斷。」   「然而,血糖升高可能是由許多遺傳因素和後天因素引起的,這些因素會降低胰島素的循環濃度或降低其有效性,導致疾病的臨床表現和進展的異質性。」   Groop教授和他的團隊說,基於糖尿病的異質性對糖尿病進行「精細分類」,可以幫助醫療人員更精確地預測病人最有可能發生的併發症而能夠給予個人化的醫療處置。   糖尿病的五大「類型」 研究人員分析四個統合研究的數據,其中包括來自瑞典和芬蘭的總共14,775名成人,他們都是最近被診斷患有糖尿病的人。   作為分析的一部分,科學家測量了病人糖尿病六個不同特徵:體重指數(BMI); 糖尿病診斷年齡; 血紅蛋白A1C(衡量長期血糖控制的指標); β細胞功能; 胰島素抗性; 和糖尿病相關自身抗體的存在。   除了對參與者進行遺傳分析之外,研究人員還比較了他們的疾病進展,併發症和治療。   該研究揭示了五種不同形式的糖尿病,其中三種是嚴重的,兩種是輕度的。該團隊將這些分類如下:   * 類型1: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目前稱為第1型糖尿病),其特徵在於胰島素缺乏症和自身抗體的存在。佔受試者的6-15%。 * * 類型2:嚴重的缺乏胰島素的糖尿病,特點是年齡較小,胰島素缺乏和代謝控制不良,但沒有自身抗體。佔受試者的9-20%。 * * 類型3:嚴重的胰島素抗性糖尿病,其特徵在於嚴重的胰島素抗性和顯著更高的腎病風險。佔受試者的11-17%。 * * 類型4:輕度肥胖相關糖尿病,肥胖個體中最常見。佔受試者的18-23%。 * * 類型5:輕度年齡相關糖尿病,在老年人中最常見。這是最常見的形式,佔受試者的39-47%。 研究人員指出,這五種類型中的每一種“也具有遺傳上的不同”,這意味著在這五個類群中沒有共同的基因突變。   邁向精準醫學的一步 當研究人員評估五組中成人接受的治療時,他們注意到有些人被不恰當地治療。   例如,只有42%的第1類患者和29%的第2類患者從疾病發作時就開始接受胰島素治療。   這表明了目前的糖尿病未能針對該疾病的潛在特徵做分類。   因此,GROOP教授及其同事提出糖尿病應分為五種不同的類型。   雖然需要進一步研究來完善這五個類群- 例如通過使用生物標誌物和遺傳風險評分,該團隊認為這項研究是針對糖尿病量身定做治療的一大進步。   Groop教授總結說: 「這項研究使我們朝著更有臨床意義的診斷方向發展,並代表了向糖尿病精確醫學邁出的重要一步。」     編譯來源: Medical News Today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Novel subgroups of adult-onset diabete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outcomes: a data-driven cluster analysis of six variables (March 01 2018)        
+ read more
上班坐太久易生病,那站著工作呢?
2018.03.07
上班坐太久易生病,那站著工作呢?
過去有研究顯示,坐著的時間與內臟、器官周圍的脂肪形成有關,而這類脂肪易促成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此外,2016年也另有研究指出,每天坐著達三個小時是造成54個國家43,000多人死亡的原因。綜觀以上,許多上班族一天平均坐著高達12個小時是令人非常擔心的。因此,為了抵抗「長坐疾病」,推廣「站立式辦公桌」』看起來是非常合理的,也確實風靡一時,部分研究甚至發現還可以增加工作效率。   然而,近日一項研究卻質疑這些結論,直指辦公時站著可能沒有那麼適合。此項由澳洲Curtin University發佈的最新研究顯示,長期站著其實對人體也是不利的。Curtin University的研究者觀察20位成人在辦公時站立2小時期間,身體舒適度與認知功能的數據,發現雖然在這段時間內,受試者的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顯著提升,其精神反應時間卻縮短了;此外,該實驗的其他後續測試也顯示,受試者回報身體各部位的不適感增加了47%,普遍集中在下肢與下背,甚至有人下肢出現腫脹。   因此科學家們認為應該更審慎評估「長時間站立」的合適性。然而,長時間坐著對身體的危害確實是經過更多驗證的。畢竟該實驗只使用了20位受試者,缺乏更廣泛的證明。但先前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的研究,對7,000多名辦公室工作人員進行的為期12年的研究,結果竟顯示,站立工作的人患心臟病的及率是坐著的人的兩倍。   面對各種互相悖離的實驗結果,Nottingham University 的物理治療專家Alan Taylor認為,「站立式辦公桌」的風行主要是肇因於商業推廣,而不是科學證據,所幸現在相關研究都已經在進行中,能夠幫助大眾釐清該如何取捨與平衡。Taylor 也建議上班族不應過度仰賴「站立式辦公桌」,而應該在工作空檔多走幾步路!   資料來源:Chicago Tribune(2018.02.27)、Medical News Today(2018.02.28)、Journal Ergonomic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