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0
【座談會】實證科學的迷思:他們沒有告訴你的膽固醇!...
膽固醇是身體不可或缺的物質。沒有它,細胞膜無法維持完整的結構;沒有它,性荷爾蒙不能合成,身體就無法正常運作。但是,人們對於膽固醇的認識大多止於它和心血管健康的關連。
他們說:膽固醇太高會引起心血管疾病,
他們又說,膽固醇有「好」,也有「壞」!!
他們說,避免攝入高膽固醇的食物,
他們又說,盡情享受蛋黃和大蝦吧!!
他們說,史達汀會降低膽固醇,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
他們又說,史達汀會降低膽固醇,但可能引起老人痴呆!!
1970─1980年代膽固醇的代謝有突破性的發現,也開啟了以後膽固醇、心血管疾病及史達汀間關連長久的爭辯。這顯示了科學研究的迷思及侷限!!
人體非常的複雜,以醫學研究想要瞭解人的健康及疾病,就像瞎子摸象,即使眾多的研究,也只能看到一部份。昨是今非,因為科學實證只是表象的驗證,不是全貌,也不是真象。
每天和我們息息相關的膽固醇的迷思,就讓膽固醇專家來告訴我們吧!
【時間】2018年9月28日 (五) 19:00–21:00
【地點】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
【地址】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主持】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台灣健康人權行動協會理事長
【主講】張博淵│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內科主治醫師
【與談】黃淑英│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
+ read more
2018.09.07
他們沒有告訴你的膽固醇
太多動物脂肪及高膽固醇對你的心血管是危險的,這樣的觀念其實是個迷思。其實,你需要了解一些可能令你感到驚訝的事實:
*
膽固醇並非致命的毒藥,而是對所有哺乳類的細胞重要的物質。根本沒有所謂好與壞的膽固醇,只有精神壓力、身體活動與體重變化可能影響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膽固醇高事實上是好的,可能是因為它參與了免疫系統。
*
血液中膽固醇太高被認為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進一步導致冠心病。但是許多研究顯示,許多血液中膽固醇低的人動脈粥樣化的情形也會變得跟膽固醇高的人一樣。
*
你的身體會產出比你所吃的膽固醇多四至五倍多的膽固醇。身體產出的膽固醇會因為你吃的膽固醇少而增加、吃得多而減少。這解釋了為什麼謹慎飲食無法降低膽固醇。
*
沒有證據顯示太多動物脂肪和飲食中太多膽固醇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或心臟疾病。舉例來說,20多個研究指出,有心臟病的人並沒有比一般人吃更多任何種類的脂肪,並且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與飲食無關。
*
現代降血脂藥物–史達汀類藥物,確實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是影響很小,並且不是因為降低了膽固醇而造成的影響。不幸的是,史達汀類藥物還會引發癌症、干擾肌肉、心臟及腦部的功能,孕婦服用史達汀類藥物還可能產出畸形兒。
*
許多事實已呈現在科學期刊及書籍中長達多年,但卻鮮少被民眾所知。
*
醫師及多數科學家長期被誤導的原因是,反對及不同意的觀點被系統地忽略或在研究記者會上被錯誤地引用。
完整內容請見「The first and most detailed one, The Cholesterol
Myths」一書,這本書在網路上取得電子版本。
+ read more
2018.09.04
每天睡6-8小時最護心!
研究指出,每晚睡6到8個小時對心臟最有益,而多於或少於此可能增加冠狀動脈疾病或中風的風險。應避免睡眠不足和睡過久,以達到最佳的心臟健康狀態。
研究分析來自11項研究的100多萬名成年人的資料,發現與每晚睡眠時間為6至8小時的成年人相比,「短睡眠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了11%,而「長睡眠者」在未來九年內風險增加了33%。
研究作者Epameinondas
Fountas表示,偶而的短眠或是睡懶覺不太可能對健康有害,不過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應避免長期睡眠被剝奪或是睡眠時間過長。雖然還需要有更多研究來釐清睡眠過短或過長對心血管健康有害的原因,但是已知睡眠會影響血糖代謝、血壓和發炎等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生理過程。
英國心臟基金會的資深心臟科護理師Emily
McGrath表示,當涉及到我們的心臟和循環系統健康時,這項大型研究表明,過多睡眠和睡眠過少之間可能會有一個最佳點。
對於偶爾失眠或周末會睡懶覺的人,不需要因為此研究而敲響警鐘。但是,如果經常在睡眠中掙扎,那麼向醫生諮詢是一個重要的提醒。缺乏睡眠除了對生活品質產生負面影響外,也可能使心臟問題進一步惡化。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8.08.26)
+ read more
2018.08.29
「好膽固醇」越高越好嗎?!
前不久一份研究發現停經婦女「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到某一個程度時心血管疾病風險反而上升,最近又有一篇研究發現「好膽固醇」並非越高越好,非常高的「好膽固醇」可能跟心臟病發或死於心臟病的風險增加有關。
研究作者Marc
Allard-Ratick博士表示,現在可能是時候改變我們對
HDL-C的看法了。傳統上,醫生告訴患者,「好膽固醇」越高越好,但是這項研究和其他研究的結果表明,情況可能已經不再如此。
HDL-C被認為是「好」的,是因為高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從血液和血管壁移到肝臟的運輸過程,使膽固醇最終排出體外,從而降低了動脈阻塞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HDL-C低的人患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大。不過,科學家對於非常高的HDL-C的保護作用尚不清楚。
研究方法及結果
研究團隊在5,965名心臟疾病患者身上了解HDL-C水平與心臟病發作和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3歲,35%為女性。研究者根據參與者的HDL-C水平分為五組:小於30
mg/dl、31-40 mg/dl、41-50 mg/dl、51-60 mg/dl及大於60 mg/dl。
在4年追蹤期間,769名(13%)參與者心臟病發作或因心血管原因死亡。HDL-C水平為41-60
mg/dl的參與者心臟病發作或因心血管原因死亡的風險最低。HDL-C水平低於41
mg/dl和高於60
mg/dl的參與者的風險均增加,當以圖形方式繪製時,產生了U形曲線。
HDL-C水平高於60 mg/dl的參與者與水平41-60
mg/dl相比,死於心血管疾病或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增加近50%。
即使控制了其他心臟病的風險因素,如糖尿病、吸菸、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或「壞膽固醇」)等,以及與HDL-C相關的其他因素,如酒精攝取、種族和性,這種關聯依然存在。
研究結論
這份研究支持了過去以人口為基礎的大型研究結果,其中包括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該研究發現當HDL-C達到極高水平時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率增加。Allard-Ratick博士表示,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非常高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能不具有保護作用,而我們的研究結果非常重要,因為研究對日漸增長的證據做出了貢獻。此外,因為這份研究與其他大部分研究不同,這項研究的參與者主要是患有心臟病的患者。
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闡明這種自相矛盾的關聯機制。雖然答案仍然未知,但一個可能的解釋是HDL-C水平極高可能代表「功能失調的HDL」,這可能促進而不是預防心血管疾病。不過,有一件事是肯定的:HDL-C作為「好膽固醇」的口頭禪可能不再是符合每個人的情況。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8.25)
+ read more
2018.08.28
什麼是冠狀動脈剝離?
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
是女性心臟病發作的主要原因,但是我們對它的瞭解並不多。最近加拿大科學家針對此疾病發表了初步研究結果。
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是指冠狀動脈血管壁之內、外夾層裂開,血液滲透進其中而形成血栓(clot),導致動脈變窄,限制血液流動。SCAD的症狀與心臟病發類似,並且症狀還包括胸痛;心悸;手臂、肩膀或下巴疼痛;感到噁心;呼吸急促;盜汗及暈眩等。
研究作者Jacqueline
Saw教授指出,SCAD是導致三分之一60歲以下婦女心臟病發作的原因,這種疾病在過去不容易被診斷出來而曾被認為是罕見的。雖然近來「冠狀動脈內成像技術(intracoronary
imaging
techniques)」的進步改善了診斷,但我們對SCAD的病因和自然發展的過程仍所知甚少。治療SCAD主要是在恢復心臟的血液流動,部分患者僅接受藥物治療,另一些患者則通過支架或動脈繞道手術來打開動脈。
這份加拿大研究,檢視了SCAD的臨床表現、自然發展過程、治療方法和結果。研究人員在2014-2018年間從加拿大20個中心和美國2個中心招募了750名急性SCAD患者,這些患者是經由「血管造影核心實驗室」而被診斷有SCAD。在研究開始時,研究人員收集了可能導致SCAD的人口資料、壓力源和患者狀況的訊息及其治療方法,並追蹤這些患者三年以觀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
最近研究團隊報告了這群患者的基本特徵及入院跟追蹤一個月後的結果。患者平均年齡為52歲,89%為女性。
導致SCAD的可能原因
大約一半的患者(49%)報告了在事件發生前有情緒壓力,30%的患者報告了身體上承受壓力(10%的患者表示提了超過23公斤的重物)。最常見的誘發因子是「纖維肌發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佔40%,這會使動脈細胞發育異常,並導致動脈狹窄、動脈瘤或裂痕。其他誘發因子是懷孕5次以上(佔10%)、處於分娩前後(5.3%)、接受生育治療(5.1%)、患有系統性發炎(4.7%)和結締組織疾病(3.5%)。
Saw教授表示,情緒壓力似乎是引發SCAD的主要原因,而在女性身上較常見的「纖維肌發育不良」也扮演重要腳色。「纖維肌發育不良」通常沒有症狀,有些病人會有頭痛或感覺耳朵裡有嗖嗖聲(脈動性耳鳴pulsatile
tinnitus)。
SCAD的症狀
所有患者均出現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其中99.3%患者心臟病發,0.7%有不穩定型心絞痛。主要症狀是胸痛(10名患者中有9名發生),而在血管造影中,左前降支動脈最常受影響(佔52%),最常見的特徵是瀰漫型血管狹窄的症
(稱為第2型SCAD;佔58%)。
治療方法
85%患者僅接受藥物治療,14%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又稱心導管手術),不到1%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bypass surgery)。
Saw教授表示,研究顯示SCAD主要影響中年女性,大多數急性表現與心臟病發作同時發生。絕大多數患者僅依靠藥物治療可存活30天。然而,30天內心臟病復發和再次急診的比率很高。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對SCAD患者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8.25)
+ read more
2018.08.01
「好膽固醇」並不總是好的!
圖片來源:Cleveland Clinic
「好膽固醇(HDL-C)」之所以被稱為「好」是因為其有益於心血管健康,因此其指數常被用來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對於中高齡女性來說「好膽固醇」指數越高並不一定能代表心血管疾病風險越低,這是因為停經後的生理變化影響了「好膽固醇」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
「好膽固醇(HDL-C)」指的是由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s
,HDL)所攜帶的膽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在血液中其顆粒大小及所含的膽固醇量不同。過去研究發現好的膽固醇能將脂肪攜帶遠離心臟,減少斑塊堆積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以測量高密度脂蛋白顆粒(HDL)所攜帶的膽固醇(HDL-C)來代表高密度脂蛋白的總量,HDL-C(好膽固醇)越多代表心血管疾病風險越低。不過,「好膽固醇(HDL-C)」並不能反映出整體HDL的濃度、不均勻分佈或HDL的成份及功能。
研究方法
研究團隊檢視了1,138名45-84歲參與「動脈粥樣硬化多種族研究計畫」(MESA)的美國女性的資料,「動脈粥樣硬化多種族研究計畫」始自1999年,至今仍持續在追蹤研究對象。研究團隊除了觀察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數量、大小及其攜帶的膽固醇量(HDL-C),也檢視了停經開始的年齡及過渡至停經的時程如何影響「高密度脂蛋白(HDL)」數值與心血管保護的相關性。
研究發現
停經較久的女性,其「好膽固醇」(HDL-C)越多,則有較高的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這在停經10年以上的女性身上最為顯著。
不同於「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HDL)濃度較高的女性,其動脈粥樣硬化風險較低。此外,高密度脂蛋白顆粒的大小也會影響動脈粥樣硬化風險。顆粒較小的高密度脂蛋白(small
HDL)其數量越多,對停經婦女越有益。這樣的結果不論女性在何時停經及停經多久,都是成立的。
另一方面,大的高密度脂蛋白顆粒(large
HDL)與更年期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所以在接近更年期這段時間裡,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品質可能降低,因而增加女性動脈粥樣硬化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隨著女性遠離更年期,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品質可能恢復,讓「好膽固醇(HDL-C)」再次具有心血管保護功能。
研究結論
研究指出,用傳統方式測量出的「好膽固醇」指數,未能準確描述停經後婦女的心臟病風險。隨著女性過渡至停經期,女性的性荷爾蒙、脂質、體脂分佈和血管健康會發生各種生理變化。研究假設雌激素(一種保護心臟的性荷爾蒙)的減少以及其他代謝變化可能漸漸引發慢性發炎,進而改變「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品質。
研究結果的意義
研究作者El
Khoudary表示,過去已有研究顯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停經後婦女之間有非意料中的的關係,但從未對此議題進行過深入探討。而這項研究檢視了高密度脂蛋白的兩個具體數值(HDL和HDL-C),並得出結論:「好膽固醇(HDL-C)」並不總是對停經後婦女有保護心臟的作用,或者不像預期的那樣「好」。
研究結果對一般民眾和臨床醫師都特別有意義,因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仍適用於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這項研究證實了研究團隊過去對不同女性群體所做的研究結果,並建議臨床醫生需要仔細研究中老年女性的高密度脂蛋白(HDL)的類型,因為較高濃度的「好膽固醇(HDL-C)」對停經婦女可能並不總是具有保護作用。停經婦女的「好膽固醇(HDL-C)」較高反而可能掩蓋了重大的心臟疾病風險。
El
Khoudary最近獲得了「美國國家老齡問題研究機構」的資助,以擴大這項研究工作。她的目標是繼續探討更年期間「好膽固醇(HDL-C)」的品質與女性晚年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連。她也試圖研究導致「好膽固醇(HDL-C)」品質改變的生物機制,以便澄清「好膽固醇(HDL-C)」對停經後婦女健康的心臟保護作用,而這將影響檢查和治療的指引。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07.19)
* HDL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Metrics and Atherosclerotic Risk in
Women(2018.0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