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理健康

不斷尋求整型可能是因為心生病了
2019.05.03
不斷尋求整型可能是因為心生病了
在許多醫美廣告中,常見恢復期短、不需住院、隔天可上班等字眼,「快速整型」成為許多人尋求改變的選擇。但有醫師指出,提供整型手術的從業人員應該要能辨別尋求整型的民眾心理上是否需要協助,以避免造成傷害。   英格蘭國民保健署醫療主任Powis教授提出警告,民眾進行整型手術之前,需要對醫療診所提供的服務進行適當的檢查以評估自己是否適合接受手術,包括注射肉毒桿菌、皮膚雷射和植髮等。   Powis教授說,我們知道外表是對年輕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理想化圖像的轟炸和快速整型的方便正在助長民眾的焦慮。但我們不能只靠政府收拾殘局,我們需要社會各界負起責任,並採取行動防止可避免的傷害。提供整型手術的人員應該正式註冊並接受訓練,以發現有身體形象困擾或其它心理問題的人。   目前英格蘭有一個新的醫美業者聯合委員會:Joint Council for Cosmetic Practitioners,提供醫療專業人士加入。從業人員可以進行線上培訓,以瞭解他們的客戶是否適合進行醫美療程。Powis教授表示,這是「重要一步」,但目前參與者仍然太少。   線上課程包含了:認識精神疾病的跡象和症狀;外表心理學;如果尋求整型手術者有精神疾病的徵兆,告訴他們可以在哪裡獲得幫助等資訊。   過度關注自己的外表可能是生病了 身體畸形恐懼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是一種精神障礙,患者過度關注自己的外表並對自己的外表缺陷有幻想,大約每50人中有1人受此影響。在大多數病例中,患者在意的是一個或數個很小或根本不存在的缺陷。因為這種過度關注,日常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可能使人們對其外表感到極度痛苦。並使他們尋求快速的醫美手術,但這無助於潛在的心理狀況。   來自身體畸形恐懼症基金會的Kitty Wallace說,類似打肉毒這樣的手術大街上到處都有診所可進行,使人們處於風險之中,並對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產生破壞性影響。很高興看到NHS和專業人士引領變革,但我們需要社會各方改變態度,採取行動保護弱勢群體。     編譯來源:BBC NEWS(2019.04.27)        
+ read more
壓力使同志暴露在體重極端的風險下
2019.04.03
壓力使同志暴露在體重極端的風險下
根據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and UCL 近期的研究,揭露性少數群體在體重上易往極端發展,例如比起異性戀女性,同志、雙性戀女性超重與肥胖的風險正在增加,相反的是同志男性比起異性戀男性卻更容易有過輕風險。   這份發佈在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的研究,是第一份使用英國人口數據探討性取向與BMI(body mass index)關聯性的調查,該研究整合了12份英國國家健康調查之數據並涵蓋93,429人。   來自UEA's Norwich Medical School 的首席研究員Joanna Semlyen 博士透過研究證實了性取向應被視為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其指出:『這是項值得擔憂與關注的現象,有鑒於肥胖被視為易導致與冠狀心臟疾病、中風、癌症與早逝,此外,同志男性易於過輕也可能間接造成額外死亡。』   博士認為兩性在BMI 顯著的差異,可能都是因為性少數群體易暴露在社會壓力之下,壓力源包含恐同與異性戀霸權等,皆可能造成同性與雙性戀族群避不開各種負面經驗,進而在其心理健康上造成影響,使其更容易吸煙與酗酒,並產生飲食與身體活動上的風險。   直到 2008年之前,健康調查中都沒有涵蓋性取向對個體之影響,也代表到現在為止專家們都無法確定影響性少數群體的確切有害健康因素,Semlyen 博士認為持續進行研究並搜集更多訊息,能夠幫助社會更進一步衡量其健康狀況,他也呼籲當局者與臨床醫生未來能多方參考各項新數據,在往後診療性少數群體時能提供更客觀、精確且吻合病患情況的診斷。     資料來源:Eurekalert!(2019.02.20)          
+ read more
小心不要玩過頭!WHO將電玩成癮列為心理疾病
2018.06.19
小心不要玩過頭!WHO將電玩成癮列為心理疾病
許多父母抱怨電玩就像是「數位海洛因」,讓小孩身陷其中。現在,家長們的擔心可能有了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在6月18日宣佈電玩成癮(gaming disorder)為國際疾病(ICD)分類中一種新型精神疾病。 然而,並非所有心理學家都認為電玩成癮值得納入國際疾病的分類中。   電玩成癮的特徵 ICD定義了疾病、病症、傷害和其他相關健康狀況的範圍,研究人員用它來計算死亡、疾病、受傷和症狀,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則用ICD來診斷疾病和症狀。在許多情況下,保險公司使用ICD作為理賠的基礎。   向WHO建議將電玩成癮列為精神疾病的Vladimir Poznyak指出,這是希望衛生專業人員和整個體系更加注意這種情況的存在,同時提高患有這類疾病的患者獲得適當幫助的可能性。   電玩成癮症狀包括無法控制地打電玩、將電玩置於其他生活興趣之前,即使有負面效果依然持續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而其相關行為要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如果症狀嚴重,觀察期可能縮短。   Poznyak強調,即使是遊戲頻率很高的玩家,也不一定會電玩成癮。總體罹病率非常低。並且,這是一種臨床狀況,臨床診斷只能由醫療專業人員進行。   reSTART是美國第一個針對電玩遊戲成癮的住院治療計劃之一,Hilarie Cash作為聯合創始人,他表示現在是時候將電玩成癮視為正式的精神健康狀況。他雖然驚訝於社會需要這麼長的時間趕上事實,但他明白這需要有以研究為基礎的強大證據才能建立新的疾病。   WHO期待,在分類中納入電玩成癮可以刺激討論及更多的研究和國際合作。換言之,目的是在增加對電玩成癮行為本質及管理的知識。   WHO對電玩成癮的標準「太寬泛」? 具有執照的心理學家Anthony Bean是反對在ICD中納入電玩成癮的人之一。   他表示,將電玩成癮視為一種病症還太早。作為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他看到玩電玩的人都相信自己已經在上癮的邊緣,但根據經驗,這些玩電玩的人實際上是透過遊戲來面對生活焦慮或抑鬱。   不久將公佈的研究指出,電玩成癮是一種次要症狀,主要症狀通常是焦慮和抑鬱。當焦慮和抑鬱得到處理時,電玩成癮的症狀便會下降。   Bean表示,WHO對電玩成癮的標準「太寬泛」,且輕度、中度或重度的失調症狀尚未被充分描述,這將使臨床醫師以非常主觀的經驗診斷患者。而大多數臨床醫生可能會同意他們不了解電玩遊戲的概念,因為他們並沒有沉浸在這個世界或經驗中。   Bean的病人包括了11至36歲的男女,他與他們密切互動並理解他們的遊戲,他看到病人們沈浸的遊戲風格及他們與世界實際互動的方式。這些知識可以用來幫助他診斷患者。   「如果我們明白患者受到哪種類型的遊戲吸引,這能讓我們了解他們及為什麼選擇這種類型。然後,臨床醫生可以推薦新的遊戲來引導患者有更健康的行為。」   Bean表示,對於擔心身邊的人是否電玩成癮的人而言,第一步就是「盡可能地了解」。許多父母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正在玩什麼遊戲,那麼第一個問題應該是:為什麼你對這遊戲感興趣?   Bean並不是否認電玩成癮的存在,他只是認為這樣的診斷不是個好主意,如果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不對問題進行更嚴謹的研究,幾乎任何數位活動,例如在電視上觀看太多足球賽、花太多時間研究足球,都可能被視為上癮。     編譯來源:CNN(2018.06.18)        
+ read more
「掌控一切」的壓力有害女性健康
2017.12.11
「掌控一切」的壓力有害女性健康
現代生活的壓力正在損害年輕女性的健康。根據一項研究顯示,與30年前相比,現今處於過勞風險女性的人數是過去的兩倍。   研究分析了來自瑞典北部MONICA的研究參與者,年齡在25至34歲,共有1,811人。1990年,有8.5%的女性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比同齡的人更糟;到2014年,此趨勢已經上升到20%。相較之下,與研究開始時相比,男性在研究結束時將自己的健康狀況評價為更好。結果還顯示,現今越來越多的男女皆反應其飽受肥胖、焦慮及對其個人財富不滿意之苦   當女性期望「掌控一切」,包括工作與家庭時,她們感到痛苦。研究人員說,女性受到來自社會的普遍壓力—必須成功、受到社會歡迎並具有外在的吸引力。研究指出以女性為主的職業(例如醫療照護)工作條件負擔過大。其他因素包括與壓力相關障礙症增加、私生活缺乏平等、可能遭受男性暴力相向等原因。   研究同時指出,相較於過去,現今的男性更快樂,因為儘管其教育程度較低,但卻工作上卻比女性受到更高的重視。   研究聲稱,對兒童和家庭擔負更平等的責任有利於男性的健康,平等規範對所謂「男性角色」增添更多變化。   研究作者Annika Forssenu醫師表示,自評健康是一種評估人群健康的普遍方法。未來疾病的獨立預測因子包括心臟病發作、糖尿病風險、憂鬱症、風濕性疾病、病假、醫療照顧利用率與死亡率。她補充說:「近年來,公眾辯論提出了女性疾病與病假增加等問題。我們的研究首次顯示,年輕女性也有相對應的健康趨勢」。   Forssen博士說,瑞典是一個強大的福利國家,與其他國家相比,失業年輕人的比例很低,大部分年經人擁有高等教育的學歷和相對較高之體力,這應該讓自評健康結果更好。但研究顯示年輕女性的自評健康狀況卻在惡化當中。對此,共同作者Goran Waller博士建議:「促進男女平等的健康權利需要重大修改」。     編譯來源:PLOS ONE、Daily Mail(2017.11.22)    
+ read more
心碎了 也是一種心臟病
2017.11.22
心碎了 也是一種心臟病
悲傷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英國最近的研究則更進一步顯示,嚴重的情緒壓力會引發心臟永久性的傷害。   在英國每年至少3,000個成人罹患「心碎症候群」,又稱「章魚壺心肌病變(tako-tsubo cardiomyopathy)」,但真正的數目可能不止。通常是由喪失親人所引起的壓力,使得心肌受刺激而變弱。「心碎症候群」的症狀與心肌梗塞相似,但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的冠狀動脈是正常的,不像心肌梗塞有血管堵塞現象。   此病是在1990年日本發現首例,即在極端的壓力發生時,過度刺激心臟,使得左心室的下端膨脹,其變異的形狀很像日本傳統漁夫捕章魚用的章魚壼(takotsubo),因此以此命名。   目前以為這種傷害只是暫時的,會隨時間漸漸復原,但英國Alberdeen大學的研究人員,以定期做超音波和核磁共振掃瞄追蹤有「心碎症候群」的37個病人長達2年的時間發現,即使離開了引發事件很長的時間,他們心臟的傷害仍然存在。   即使醫師以為他們已經復原,許多病人仍然容易疲倦,不能運動。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病人應該和心臟病發作的病人一樣,接受長期的治療。    女性比男性更普遍的受到心碎症候群的影響,且快樂的時候也會引發此症候群。   2016年瑞士跨9個國家、25個協助機構的研究,分析1,750個人的研究發現,485個病人受到情緒影響而引發心碎症候群,其中有20個人(4%)是因快樂的事件(生日派對,婚禮,驚喜的告別慶祝,孫子出生,球隊贏)、其他465個人(96%)則因悲傷和壓力很大的事件(配偶,孩子或父母的死亡,參加葬禮,意外,憂慮疾病或人際關係問題);平均年齡65歲;95%的病人是女性,因此確認了大部分的症候群發生在更年期後的女性。   到底心碎症候群如何發生?為何有人受影響,有些人則不會,科學家繼續在嘗試了解。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1.13)      
+ read more
心理治療男女大不同
2017.08.30
心理治療男女大不同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近期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在心理治療的選擇上,男性偏向於選擇團體治療,並且多數認為心理治療的方式缺乏對男性友善的方案,男性也更傾向用性與色情片來處理壓力。此外,雖然多數受試者對心理醫師的性別無明顯偏好,但在少數介意的人之中,男女性都更傾向挑選女性心理醫生,但女性的比率則較高。   主導該研究的科學家Louise Liddon和John Barry讓347位 (115位男性與232位女性) 進行過心理治療的參與者進行一項線上問卷,內容包含讓受試者選擇喜歡的治療方式以及處理問題的策略。   John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的顯著差異:「女性偏好精神療法,推測是因為女性較偏好分享情緒,而男性更為喜愛團體治療,則可能是因為其天性追求資訊的分享。」     來源:MedicalNewsToday 2017.07.1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