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生了孩子的跨性別男人能不能被登記為「父親」?
2020.12.04
生了孩子的跨性別男人能不能被登記為「父親」?
Freddy McConnell是一名跨性別男性。他自2014年以來就一直服用睾丸激素,並接受了平胸手術,也已經合法註冊為男性,但是他還保有子宮。   Freddy於2018年懷孕,並生下了兒子Jack。他想在出生證明上登記為Jack的父親,卻被當局拒絕,認為他應該登記為母親,因此他向英國家庭法院提出訴訟。   他在高等法院的家事法庭爭辯說,被稱為孩子的母親違背了他的人權,也不尊重他的私人和家庭生活。但是法官裁定,根據英國普通法,母親的定義就是懷孕及分娩者,無論該人是男人還是女人。   今年稍早時,三名上訴法院法官皆駁回了Freddy的案子,稱該案涉及複雜的「相互關聯性」的立法,而任何法律的改革都必須在國會中進行。   據高等法院發言人所說,Freddy並沒有提出一個「應該被考慮」的「具有爭論性的法律要點」,因此他對法令的挑戰被拒絕。   LGBTQ +慈善機構Stonewall隨後表示,最高法院大法官「錯失了一個促進平等的機會」。   如果Freddy的法律訴訟成功通過,他的兒子Jack就會是第一個在英格蘭出生而沒有合法生母的人。   編譯來源:FEM Positive (2020.11.1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為什麼人們較不會對女性進行心肺復甦術?
2020.11.26
為什麼人們較不會對女性進行心肺復甦術?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統計,每年在醫院外發生的心臟驟停事件超過350,000次。儘管其中絕大多數發生在家裡,但約有19%的成年人和13%的兒童的心臟驟停是發生於公共場所。如果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術(CPR),可以使一個人的生存機會增加一倍或兩倍。   但是,相較於發生心臟病的男性,旁觀者對於發生心臟病的女性比較不會進行CPR。2018年《循環:心血管品質和結果(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45%的男性獲得旁觀者的CPR,而女性只有39%獲得幫助。男性的生存機會比女性高23%。   最近一份研究調查了背後的原因,指出:這種不情願可能出自擔心被指控性騷擾或人身傷害。專家表示,了解人們的背後的疑慮是消除阻礙的第一步。   原因調查 這個發現來自一份對520名男女做的問卷調查。他們被要求對旁觀者為何不對女性做CPR的可能原因進行排名。這個研究團隊過去曾經調查過為什麼有人會猶豫急救陌生人。   結果顯示,男女受訪者都表示,男性旁觀者不給女性患者做CPR最大的原因是害怕被指控性騷擾或不適當的碰觸,而女性旁觀者不提供急救的最大原因是害怕傷害患者。較少的受訪者指出,男女旁觀者可能因為誤以為女性沒有心臟驟停,或者認為只是女性反應過大而未提供急救。   研究作者S. Shelton說:「希望這些訊息可以幫助我們消除人們可能存在的偏見。」。   Shelton說:「每個在公共場合昏迷的人,都應該被CPR而有較高的機會恢復良好。我們希望以此核心訊息積極地去鼓勵、教育民眾。」。   另一位研究作者S. Perman表示他很驚訝地發現,男女認為阻卻旁觀者為女性急救的理由是相同的。   急診醫學教授A. Panchal指出,問題的設計是問受訪者認為別人給予女性CPR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感受,這樣可以消除不願誠實回答的可能性。用這種方式來設計問題可以揭示人們隱藏的疑慮。   他還說:「如果我們對人們可能會難以啟齒的原因有更好的了解,將使我們更知道如何教育民眾,例如:旁觀者的CPR傷害到患者的可能性非常非常低。了解到人們會有這樣的疑慮,我們現在知道我們需要處理的是什麼問題。」。   「同樣地,民眾可以放心,如果你是在幫助有生命危險的女人,觸碰一個你不認識的女人是被接受的。」。   Perman說,這些發現對於119調度員的培訓也可能有用。這些調度員是指導民眾進行CPR的人,如果他們了解人們的疑慮,可以在電話中指導民眾急救時消除這些疑慮。」。   該研究目前被認為是初步的,還需要等待同行評審。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0.11.2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以裸體雕像紀念女性主義人物 引發眾議
2020.11.16
以裸體雕像紀念女性主義人物 引發眾議
Mary Wollstonecraft(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是18世紀的英國作家及哲學家,經常被稱為「女性主義之母」。為了紀念她的一生及貢獻,倫敦公園豎立了一尊她的雕像。   但是這個價值約台幣542萬元、且製作了十年的雕像藝術品揭幕後不久,就引發公眾的嘲諷和對性別歧視的批評。   該雕像的組成是一個裸體女人的小雕像佇立在一塊大的、扭曲的銀塊上,而許多人說這並不像Wollstonecraft。這些組成的下方有一個黑色的底座,上面刻著Wollstonecraft的名言:「我不希望女人擁有支配男人的力量,而是要有支配自己的力量。」   在雕像競選活動發布的影片中,藝術家Maggi Hambling說,她的作品「涵蓋這座混雜著女性形態的塔樓,並在最高點呈現一位充滿戰鬥力、準備挑戰世界的女性人物。」   這個名為Mary on the Green的活動在其官網上表示,裸體女人的雕像代表「每個渾然天成、自然孕育出的女人」。   但是,許多評論家並不這麼想,而他們也不欣賞為了讚揚Wollstonecraf提升婦女權利而設計的的雕像中使用女性裸體的意象。   Caroline Criado Perez—曾成功地幫助推動將Jane Austen印在10英鎊鈔票上的行動主義人士─在她的 Twitter上寫道:「這感覺對Wollstonecraft本人並不尊重,而這不就是最重要嗎?套一句Wollstonecraft 的話:『女人從幼年時代開始就被教導:美貌是女人的權杖,因而心靈要為身體而塑造;心靈只能在它的鍍金鳥籠裡徜徉漫步,並且努力去讚美它的牢籠。』我只感到難過,非常難過。」   作家Tracy King 在推特上說:「著名男子的雕像都會穿上衣服,因為重點是在他們的作為和成就。與此同時,在公園步行或慢跑的婦女遭受性騷擾的比例卻很高,因為我們的身體被認為是一種公共財產。」   她補充說:「沒有理由要呈現瑪麗赤裸的樣子。而且雕像嬌小、苗條的身材,削弱了活動想要代表『每個女人』的目的。」   有些評論家承認,儘管他們對雕像的外觀存有疑慮,但創立雕像最初的用意仍然很重要。   Wollstonecraft被認為是女性主義哲學的奠基者之一,儘管「女性主義」一詞在她一生中還沒有被創造出來。在她的著作和談話中,她說到,女性並非天生不如男性,而是受到社會限制和缺乏受教育的機會。   MARY ON THE GREEN:紀念WOLLSTONECRAFT的活動 Mary on the Green活動是Newington Green Action Group於2010年發起的,該小組負責監督和計劃在倫敦 Newington Green park的活動,也就是雕像的所在地。Newington Green就是Wollstonecraft曾經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她也在那一區建立了一所學校。   活動網站上寫道:「倫敦有超過90%的紀念碑都是在讚揚男人。這是和51%的女性人口的對峙。」   慈善機構Public Monuments and Sculpture Association有紀錄英國所有925個公共雕塑的目錄。根據慈善機構的網站分析目錄時,現只有158座雕像是描繪女性的。而這當中,近一半是基於虛構的人物,其中14座是聖母瑪利亞,46座是皇室成員,也就是說歷史上非皇室的女性人物雕像在英國只有25座。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要求改變這種現況。自2018年以來,婦女參政運動人士、女性作家和女性行動主義分子的雕像都陸續在英國的數個城市中建立,包括倫敦和曼徹斯特。 Mary on the Green在2018年選擇了Hambling來創建Wollstonecraft的雕像,並在經過多年的籌款後,終於在2019年達到143,300英鎊的募資目標。       編譯來源:CNN (2020.11.11)      
+ read more
職業婦女的記憶力退化得比較慢
2020.11.09
職業婦女的記憶力退化得比較慢
新的研究顯示,在外工作的婦女晚年的記憶力可能會比在家中的婦女還要好。   一項於11月4日發表在線上_《神經病學》_的研究讓6,189名55歲(含)以上的女性在1995-2016年之間,每兩年進行一次記憶力測試,並平均追蹤了12年。   整體而言,曾於青少年或中年時期在外工作過的女性,記憶力衰退較少,儘管有些人後來離開工作領域,在家裡養育孩子。舉例來說,在60至70歲之間,未在外工作過的母親的記憶力衰退率要比在外工作過的母親高50%以上。   這是研究人員在考慮了許多其他因素之後得到的結果,包含種族、教育水平以及婦女在童年時期的社會和經濟狀況。   工作和記憶力之間有關聯 專家表示,研究並不能證明有償工作能保持大腦健康,也不是否定婦女管理和照料一個家的複雜度,但工作和記憶力之間的關聯確實有道理。有另一項研究發現,智力和社交上的刺激都可以幫助預防記憶力隨年齡減弱,而一份工作正好可以帶來這些刺激。   波士頓學院社會工作學院的副教授Erika Sabbath認為人們可以從工作中獲得許多認知上的益處。她指出,工作可能涉及所有從智力上要求很高的任務到處理與他人的人際關係,這都可以使大腦受益。   芝加哥若許大學醫學中心的神經病學副教授Neelum Aggarwal也認同工作可以促進大腦活絡。他說:「在工作環境中,活動的類型有很多,像是新技能或是與團隊成員的新互動,都意味著大腦要以新的方式處理資訊。這可以『鍛煉』你的大腦,而鍛煉的結果就是增強整個生命周期的認知功能。」。   實際上,研究人員也發現,有工作的單身母親的記憶力衰退率比已婚的全職母親慢。Sabbath表示這個研究結果是令人驚訝的,因為有工作的單親媽媽通常要面對壓力和經濟上的困難;而且過去的研究也發現,與已婚的上班婦女相比,她們更容易患有心臟疾病等健康狀況。但她也說,認知上的健康和生理上的可能不同。儘管要面對壓力,工作還是能帶來益處。   此外,研究也指出,這項研究只著重在記憶力的表現,不包括其他心智能力。而且,儘管記憶力衰退的現象可能發生在癡呆症之前,也不一定就都是如此。   許多研究已經將很多可改變的因素和記憶力衰退及老年癡呆作連結,因此,美國神經病學會的研究員Thomas Vidic博士告訴大家要往大方向來看。一般來說,健康的飲食、規律的運動、不抽煙和控制心血管風險因子(例如高血壓和糖尿病)都可以促進大腦的健康。   至於智力和社交上的刺激,Vidic博士表示,有償工作並不是這些刺激唯一的來源。舉例來說,志工服務和社區參與可能也可以帶來這些益處。他說,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瞭解到的是,我們在青少年和中年時期所做的事會影響到晚年,因此,不要等到80歲才來做改變。   編譯來源:HealthDay (2020.11.04), Medpage Today (2020.11.0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荷爾蒙補充療法治療潮紅?這裡有最新指引
2020.11.06
荷爾蒙補充療法治療潮紅?這裡有最新指引
停經後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HRT)與乳癌風險增加有關。而最近一份大型研究指出,風險是隨著HRT的類型、接受治療的年紀和治療時間長短而不同。     研究發現,在超過50萬名50至79歲的女性中,使用HRT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相對較高,而使用複合式HRT-雌激素加黃體素的HRT-至少五年的女性,HRT與乳癌風險的關聯最強。   但是,增加的風險沒有像被廣泛引用的一份2019年研究所指出的那麼高。並且一旦婦女停止使用HRT,乳癌的風險降低速度比先前估計得更快。   HRT的利弊並不是黑白分明 北美更年期學會醫學主任Faubion說:「這非常複雜。沒有人能夠說HRT是完全安全的。」。   HRT被認為是治療更年期嚴重熱潮紅最有效的療法。Faubion表示,還有其他選擇,例如某些抗抑鬱藥,但沒有一個能與HRT的療效相提並論。   醫生一度認為HRT還可以幫助預防更年期後容易出現的疾病,包括心臟病。   但是在2002年,一項名為「婦女健康倡議(Women's Health Initiative)」的美國大型試驗的結果引起了轟動。它發現使用複合式HRT實際上增加了婦女患心臟病、血栓和乳癌的風險。   另一方面,僅接受雌激素HRT可能降低的婦女患乳癌。但是,該療法僅適用於接受子宮切除術的女性,因為單獨服用雌激素會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   在「婦女健康倡議」大型試驗之後,HRT的處方箋數量直線下降。而此後許多的研究描繪出一個更加複雜的圖像。   「婦女健康倡議」大型試驗中的女性多年紀較大,約在60初頭。而有較近期的證據顯示,當女性在更年期早期開始HRT時(60歲之前),風險較小,這樣甚至可能有助於預防心臟病。   這對醫生和患者來說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是否對於大多數50多歲的女性來說,HRT帶來的好處將超過風險?   此研究與「婦女健康倡議」之異同 「婦女健康倡議」是針對一種特定的HRT類型進行研究,而此研究則透過檢視整體人口中的女性的病歷,來檢視在現實世界裡不同HRT類型與乳癌之間的關係。   主要研究作者Y. Vinogradova說:「這項研究為整個圖像增添了更多細節。」。   Vinogradova表示,總體來說,研究結果與過去所見相符。至少使用了5年或過去5年內使用複合式HRT的女性風險最高。符合這種情況的女性當中,每年每10,000名女性就多出15至36例乳癌病例。這個範圍會根據年齡而不同,年齡在50歲以下屬案例數較低的那一端,而70歲以上屬案例數較高的那一端。   這證實了:老年婦女接受HRT所增加的相關風險顯著高於年輕婦女。   此外,不同形式的黃體素帶來不同的風險。風險最高的與黃體素「炔諾酮(norethisterone)」有關,風險最低的與黃體素「地屈孕酮(dydrogesterone)」有關。   大多數醫學團體建議不要使用HRT預防慢性病。他們表示,如果女性使用荷爾蒙治療嚴重熱潮紅,應以最低劑量和最短持續時間為原則。   Faubion表示,考慮使用HRT治療更年期嚴重症狀的女性應與醫師討論所有的健康影響,不僅僅是乳癌。   編譯來源:US News(2020.10.3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候機室廁所發現棄嬰,竟要求所有女乘客接受侵入性檢查
2020.10.30
候機室廁所發現棄嬰,竟要求所有女乘客接受侵入性檢查
10月2日有名棄嬰被發現在卡達的哈馬德國際機場的候機室廁所,而卡達航空竟要求從杜哈(卡達首都)飛往雪梨的某班機上的所有女乘客脫衣,進行侵入性檢查。   為了追查生下該嬰兒的婦女,卡達航空將13名澳洲女乘客帶至停機坪的救護車上,並要求她們脫掉內衣褲進行檢查。   Kim Mills告訴衛報(The Guardian),她就是其中一個被帶下飛機的人,而當時有三台救護車讓她們進行檢查。   但是後來當局並沒有要她做檢查,她懷疑是因為她已經60幾歲了,所以被排除生小孩的可能性。即便如此,她還是說這個過程非常嚇人。   她說:「我的雙腿都在抖,我很害怕他們要把我帶去什麼地方。為什麼他們不跟我們解釋發生了什麼事?我無法想像那些可憐的年輕女生要經歷這種事。」她表示機場工作人員後來跟她說,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其他在場的乘客表示,他們是先登機後,女乘客才被帶下飛機的。而乘客Woldgang Babeck說,當那些女乘客重新登機時,他看到很多人很難過,其中一位年輕女性還在流淚。   澳洲政府表示,這些女乘客所遭受的待遇已經超出「婦女可以依個人意願知情同意」的範圍。   當被記者問及這是否構成性侵害時,澳洲外交部長Marise Payne說:「不,我並沒有這樣暗示,因為我還沒有看到該事件的詳細報告。」。但是澳洲政府已經正式向卡達當局反映此事,並會在得到回應後採取更多行動。   而卡達航空尚未對此事進行回應,也未提供任何有關檢查內容或是有多少女乘客和航班受到影響的資訊。   目前那些接受檢查的乘客在抵達雪梨後,正在進行14天強制隔離中,而澳洲政府表示已聯繫上她們,並會提供適當的健康支持與協助。   而機場也在尋找該名嬰兒的母親,孩子目前則是由醫療及社福人員照護中。   編譯來源:BBC News(2020.10.27)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