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4.27
在家生產的風險高出10倍?
在家生好?還是在醫院生好?許多孕婦在決定生產的場所時會覺得有些困擾,一份最新在家生產的風險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許多孕婦在決定生產的場所時會覺得很困難,因為生產沒有無風險的選擇,媽媽們可能看到不同的選項,卻無法分辨其中的風險程度。一份最新研究對在家生產的風險提出說明。
生產期刊(Journal
Birth)在2017年3月刊登了一項由奧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 Corvallis)Melissa
Cheyne副教授主導的研究。研究指出,在家分娩對部分女性來說是有風險的。
這項研究的資料來自47,000多筆由助產士負責接生的案例,研究人員分析了10種常見的高風險因子,包含:
* 首次分娩
* 產婦年齡在35歲以上
* 肥胖
* 妊娠糖尿病
* 妊娠毒血症/妊娠高血壓
* 懷孕42週以上
* 胎兒為雙胞胎
* 臀位分娩
* 產婦有過剖腹產與陰道產的分娩經驗
* 產婦只有剖腹產經驗
研究發現,在上述高風險因子的情況下,在家生產發生胎兒子宮內死亡的機率高出8至10倍。
在美國,生產中心是醫療體系內的場所,通常有助產士、護士,有時會有醫生。生產中心通常有像家一樣的設施,目的在使生產更自然、減少醫療介入。
Cheyne副教授表示,產婦如果是併發症的低風險族群,便是在家或在生產中心生產的「良好候選人」。她們將由助產士負責接生,並有快速抵達醫院的配套安排。然而,美國專業助產士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Professional
Midwives)表示,不論是在家或是在生產中心生產,助產士有責任評估懷孕的風險,如果發生危險,就需轉介給醫生。
美國婦產科學會執行長Hal
Lawrence博士則表示,在家生產與胎兒子宮內死亡的顯著增加、以及一些產婦受傷的風險有關聯。女性必須瞭解在各個地點生產的風險,並解瞭解有些情況發生在家中時,是無法處理的,可能會造成嬰兒或產婦死亡。毫無疑問地,對母嬰來說,醫院是生產最安全的地方。
在紐約新海德公園擔任女性健康計畫門診部主管的Jill
Rabin博士表示,女性有權在其分娩上做出決定,但必須是在被告知醫療相關訊息的前提下。不過,在家生產嬰兒死亡的風險是雙倍,嬰兒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風險是三倍。有鑒於此,最安全的選擇是醫院、在醫院內或醫院附近的生產中心。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實務上孕產婦高/低風險族群的評估並不容易。許多生產時發生意外的產婦,都不是所謂的高風險族群。如在家生產時發生意外,是否能快速抵達醫院是一個問題,若因此錯過黃金搶救時間,實屬遺憾。醫院有良好的醫療設備,是較安全的生產場所,如果能營造一個「如家一般」的醫院環境,媽媽們就不會如此兩難了!
來源:Journal Birth、HealthDay
+ read more

2017.03.23
晚一點生,你會是更好的媽媽!
一項丹麥的新研究顯示,孩子的行為與媽媽的年齡有關。與年輕媽媽的孩子相比,媽媽年紀較長的孩子其行為、社會和情感問題較少。據研究,年紀較長的媽媽在初為人母的早期階段能夠更好的處理事務,並具有更正向的養育態度。
不論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婦女將「擁有孩子」的計畫往後延。雖然較晚生育的女性遭遇妊娠併發症、流產、早產和胎兒發生缺陷的風險增加。但丹麥Aarhus大學的研究人員也發現,年紀較長的母親較不會懲罰或責罵孩子,而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其行為、社會與情緒問題也較少。
這份研究以「丹麥兒童追蹤調查」為依據,分析其中4,741名母親的面試和自我評量問卷結果。其孩童也分別在7、11和15歲時重複接受評估。
分析結果發現,年紀較長的母親在初為人母階段表現得較好,對於懷孕的擔憂也較少。同時,她們對即將成為父母一事所持有的感覺更正向,對子女的態度亦是如此。
另一方面,這些較晚生育的女性通常擁有較為穩定的人際與情感關係;教育程度較高;且取得相關資源的管道比年輕媽媽來得更好。
Aarhus大學教授Dion
Sommer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變得更加靈活有彈性,更懂得寬容,並且能夠更合宜的處理情緒。…這就是為什麼心理成熟可能解釋何以較晚成為母親的女性較不責罵和懲罰孩子。」
雖然生育受到年齡的限制,傳統上認為早點生小孩較為健康,但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提出晚生育的優點;例如對女性晚年的身體健康與認知發展來說,晚點生育其實是較好的。而今,又有研究指出有益於孩童的發展。這麼看來,推遲開始家庭的決定就長遠而言可能是有益的。(推薦閱讀:晚生不好?研究:35歲後生育的女性將會更聰明)
資料來源: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歐洲發展心理學雜誌
+ read more

2017.03.17
搬重物、輪夜班影響女性生育力?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工作非常耗體力或是工作時段在晚上的女性,其生育能力可能受影響。
帶領研究團隊的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員Lidia
Minguez-Alarcon說明,過去的研究已發現職業與生育能力相關,亦即有些職業特性可能影響女性懷孕的機會以及成功生產的可能性,但是這些研究並未具體分析代表生育能力的生理數據,因此他們計畫從女性生理數據來了解工作場所的因素是否會影響女性生育能力。
研究團隊找來473名曾尋求生育治療的女性,並檢測能反映卵巢儲備功能(ovarian
reserve)的指標–所剩卵子的數量及代表生育力的卵泡刺激素水平(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卵泡刺激素水平越高代表生育力下降。此外,研究團隊從研究對象中找出曾做過至少一次體外受精的女性,共313名,並觀察他們的卵巢反應(ovarian
response)–可發展為健康胚胎的成熟卵子數量。全部女性都被要求完成問卷,以了解他們的工作對體力的需求程度及工作的時程,研究團隊再分析這些工作因素與卵巢儲備功能及卵巢反應的關係。
研究發現,經常搬重物並沒有影響他們的卵泡刺激素水平,但是相較於未經常提重物的女性其剩餘卵子數量較少。此外,相較於工作於日間的女性,輪班的女性有較少的成熟卵子,並且值夜班的女性其成熟卵子數量更是少。而在做過至少一次體外受精的女性中,相較於工作不耗體力的女性,工作耗體力的女性卵子數量下降了8.8%,成熟卵子數量也少了14.1%。值得注意的是,輪夜班的女性其卵巢儲備功能及卵巢反應與一般日間工作的女性的落差更是大。
研究團隊說明,輪夜班影響生育能力可能與生理時鐘被擾亂有關,而經常做耗體力的工作可能干擾女性身體分泌促進卵子成熟的荷爾蒙。不過,研究團隊提醒,這些數據下降不代表女性無法生育,而是可能會花比較長的時間受孕或是需要接受體外受精等治療方法。最後研究團隊說明,其研究屬於觀察性研究,尚無法確定因果關係,但仍建議計畫懷孕的女性盡量避免搬重物及讓生理時鐘受影響。
資料來源: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7.03.10
邀請填答 生育議題調查問卷
各位朋友,台灣女人連線欲調查民眾對於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生產計畫、母嬰親善環境與產後照護機構等生育議題的經驗和意見,作為政策倡議之參考,誠摯邀請您填答。
不分性別年齡皆可填答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
http://ppt.cc/wjugE
️有到產後照護機構坐月子的朋友,歡迎填答產後照護機構經驗調查
http://ppt.cc/itnm8
問卷將以不記名方式處理,敬請安心填答。您的每一項答案,都將成為改善女性生育環境的重要依據,感謝您的參與和協助!
+ read more

2017.03.02
孕婦感冒怎麼辦?
女性在懷孕期間,若因感冒需要服藥,需要注意哪些事項才能保護母親及胎兒呢?
懷孕期間感冒,可能服用的藥物包括:止痛藥、止咳錠/劑、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及解除充血劑(decongestant)等。在止痛藥方面,根據美國食藥局所引用的文獻指出,懷孕期間的前18周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可能增加流產風險;在懷孕期間的前12周期間服用鴉片類藥物(opioids)可能增加胎兒先天缺陷風險;而懷孕期間服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可能增加胎兒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風險。美國食藥局提醒,這些研究結果尚不足以成為具體建議,重要的是在懷孕期間使用止痛藥應有醫師或醫護人員在旁進行指導。
而在止咳藥方面,坊間常見的藥物如右旋美沙酚(Dextromethorphan),這類藥物被認為只要在適當的劑量下服用對孕婦是安全的,但仍建議孕婦以非藥物治療的方式為主,例如使用喉糖等方法。
抗組織胺藥物方面,根據一篇發表於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Pharmacotherepeutics的回溯性研究指出,沒有一個抗組織胺藥被認為在懷孕期間服用是安全的。兩種抗組織胺藥物:佩你安錠(Cyproheptadine)及息咳寧糖漿(chlorpheniramine)被發現與孕婦短暫的症狀有關,但未發現與任何胎兒先天性缺陷有關。這樣的發現並不代表孕婦服藥是安全的,只是目前還未發現負面影響,基於此原因多數人選擇避免在懷孕期間服用抗組織胺藥物。
最後,在解除充血劑方面,目前的研究結果尚無法確定服藥對孕婦的影響。有些研究指出在懷孕期間的前12周服此藥與胎兒風險微增有關,但多個追蹤研究並未得出相似的結果。此外,口服的解除充血劑在懷孕期間服用被認為是相對安全的,但前提是要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服用。這些研究多數是針對短期用藥的情形,因此為了母親及胎兒的健康,這類藥物不宜服用超過所需的時間。
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以外,許多醫師建議孕婦使用非藥物的方式協助身體恢復健康。在飲食方面:每日飲水量增加到8-10杯熱水有助於讓人感到舒緩,果汁及奶昔也可提供需要的營養給沒有食慾的孕婦;而在行為方面則盡量多休息讓身體專心復原,並且在躺下時頭部稍微抬升有助減緩呼吸困難或鼻塞。此外,有些孕婦也會使用除濕機來減緩流鼻水、或放置熱毛巾於頭、肩、鼻部有助於緩解感冒時的疼痛。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7.02.23
大型研究:妊娠糖尿病帶來新生兒風險
最近研究發現,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其新生兒容易面臨健康風險,籲醫事人員謹慎追蹤孕婦的健康。
研究資料包括796,346例生產案例,這些案例發生於2012年,且都是在22周以後,資料來自於醫院的出院紀錄及法國國家健康保險系統。為了確保研究分析對象為妊娠糖尿病患,首先以妊娠糖尿病通常開始發病的第28周為分界,排除未達28周的案例;並且為了瞭解足月分娩時真實的風險,研究團隊也特別分析了37周以後的案例。
在796,346例生產案例中,有7.24%的案例有妊娠糖尿病,研究團隊再排除未達28周的案例,發現達28周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新生兒早產風險、剖腹產風險、子癲前症風險、新生兒為巨嬰的風險、新生兒呼吸窘迫風險、新生兒心臟結構不全的風險,都比沒有妊娠糖尿病者來的高。而在37周以後的案例中,分析結果發現相較於沒有妊娠糖尿病者,妊娠糖尿病者的新生兒周產期死亡率高出30%,其餘風險同28周以後的分析結果。
研究團隊說明,此研究是少數以分析大量案例來了解妊娠糖尿病的研究,並且也觀察到妊娠糖尿病患者有較高的新生兒呼吸窘迫(respiratory
distress),這是過去研究並未清楚呈現的結果。此外,研究團隊強調,面對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要特別謹慎,並且即使是面對沒有接受胰島素治療的女性,醫事人員也要考慮到其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在接近足月時要謹慎追蹤以決定最佳的生產時間。
資料來源:Diabetologi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