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早點「上床」吧!女人「性」致越睡越高昂
2015.03.24
早點「上床」吧!女人「性」致越睡越高昂
  過去,有關女性性困擾的研究重點被擺在身體疾病、心理障礙與情感關係失能等因素上,認為女性性幻想與性慾削弱與這些因素密切相關。不過,最新的研究指出,過去的研究嚴重的忽略了另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睡眠」。   為驗證「較差的睡眠時間與品質會導致性功能障礙的增加」的假設,研究者找來171位健康的年輕女性參與研究,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有至少一位性伴侶。同時,為避免結果受影響,參與者皆非抗抑鬱劑(已知副作用為減少性反應)的使用者。   在為期兩周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每日都會詢問參與者的性生活狀況,如:過去24小時內是否有與其他人發生性行為(包含口交、肛交、手淫與陰道性交)?過去24小時內是否有自慰?等;另外,每天早晨在參與者起床後詢問她們的睡眠時數、入睡所花費的時間,並請她們自我評量前一晚的睡眠品質。   研究結果發現女性的性慾、性器官反應與發生性行為的機率都與其睡眠狀況有關每增加一小時的睡眠時間,與伴侶發生性行為的可能性就會上升14%。另外,睡眠時間較長的女性其陰道敏感度也較高。而且此次研究發現的關聯不受年齡、性挫折、日間疲勞與月經週期等因素影響。   研究者強調睡眠對於性生活造成的影響過去一直受到忽視,呼籲應進行更多相關研究;也提醒醫事人員在幫助睡眠障礙患者時,應注重其性生活可能受到的影響。   資料來源: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 read more
女性糖尿病發病率較低是因為...?!
2015.03.23
女性糖尿病發病率較低是因為...?!
  肥胖男性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較肥胖女性來得高是長久以來為人所知的事實。日前,來自加拿大McMaster大學的學者發現,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來自於男女肌肉中蛋白質的活動狀況不同。   當人們體重過重時,體內的骨骼肌會發展出胰島素抗性,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而本次的研究小組發現名為PTEN的蛋白質是當中的關鍵,且其活動方式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   PTEN蛋白質的活動會阻礙肌肉中胰島素發出信號,導致肌肉無法獲取足夠的糖分。這種「肌肉胰島素抗性」增加了發展成為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而本次研究發現,女性的肌肉抵銷、中和此種蛋白質的成效較好,因此,胰島素能較好的運作,使肌肉獲得足夠的糖分。   研究主持人Samaan博士說明,PTEN蛋白質是女性相對來說較不易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一個可能解釋,即便她們含有比男性更多的體脂肪。而本次的研究發現對於未來的治療方式相當重要。研究團隊現已開始著手下一階段的研究,了解PTEN蛋白質在不同的細胞中如何被調節。   資料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 read more
吃肉長肉,吃鹽發「炎」?!
2015.03.20
吃肉長肉,吃鹽發「炎」?!
  目前已知鹽分攝取過多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中風、胃癌、腎結石與骨質酥鬆的風險,而最近有研究發現自體免疫疾病-即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攻擊自身正常細胞,導致不正常的發炎反應或組織傷害,也與鹽分攝取過量有關。   過去三十年中,自體免疫疾病的盛行率每年整體上升了3%-5%。對此,許多學者認為可能與環境中的毒素、抽菸、維他命D不足或特定感染有關,但是都未能提供完整的證據。第一次顯示鹽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的研究發表於2011年,學者在研究腸內菌與自體免疫疾病的關聯時意外發現若吃較多含鹽量高的食物(如速食)會增加人體內被稱作「TH17」的發炎的免疫細胞。   耶魯大學神經學與免疫生理學的David Hafler教授受到啟發,進一步以老鼠的細胞作實驗,亦得到相同結果;並將人體細胞暴露在高鹽環境中,發現發炎細胞顯著地增加。   延續David Hafler的發現,哈佛醫學院以及位於阿根廷研究神經學的Raúl Carrea機構,以122位患有自體免疫疾病其中一種症狀—多發性硬化症的人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其食鹽量是否會對病情造成影響。   結果發現食鹽量高者,病情更惡化的機會是食鹽量低者的四倍,同時罹患與多發性硬化症有關的腦病變的機會是食鹽量低者的三倍。另有來自瑞士的研究指出食鹽量高的抽菸者,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其中一種症狀—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 這些研究所顯示的鹽與免疫細胞過度反應的關聯,被認為與一種名為「SGK1」的基因有關。這種基因是人體吸收鹽份的關鍵因素,因此鹽分攝取越多,SGK1就會變得越活躍。波士頓Broad Institute的計算生理學專家Vijay Kuchroo及Aviv Regev發現,SGK1是控制TH17的關鍵,因此認為SGK1越活躍,會增加TH17,導致免疫系統失控。   但是研究者也補充,並非每個人的免疫系統都會受高鹽量飲食影響,這項發現或許對鹽量敏感的人或擁有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體質的人較具影響。David Hafler強調,他已建議其所有罹患多發現硬化症的病患降低食鹽量,並且認為這項發現提供了一個新的且便利的預防疾病的方法。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 read more
男人比女人自戀
2015.03.18
男人比女人自戀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所進行的一份有關「自戀」的研究顯示,不論在哪個世代或哪個年紀,男性都比女性自戀。   這份研究進行了超過三十年,檢視超過355篇的期刊、論文、專業手冊等文獻,總共涵蓋超過47萬5千名的參與者;研究人員從三個與自戀有關的面向來分析其中的性別差異,這三個面向包括:領導能力、自我表現和權利意識。   分析結果發現性別差異最大的面向出現在權利意識,研究顯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剝削他人,而且更容易自認為應擁有某些特權;在領導能力的部分,男性對權力的慾望較高;而在自我表現的部分則沒有太大的性別差異,也就是女性和男性一樣自負。   研究負責人Emily Grijalva教授指出,自戀傾向和許多人際關係障礙有關,包括無法維持健康且長期穩定的情感關係、出現不道德行為、有攻擊性;但自戀同時也可以增強自信心、穩定情緒、較有意願成為領袖人物。   像自戀這樣的人格特質很可能是從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或社會期待所演變而來,現今社會上缺乏女性領導人的現象,很可能就是因為刻板印象認為女性不適任領導者的角色。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會從旁觀察並學習性別角色,當發展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時就會受到批評,特別是對女性來說,當女性表現的積極進取、有野心、有威信的時候,通常都會得到負面的評價,這也因此對女性造成壓力,壓抑女性顯現自信的行為。       資料來源:Psychological Bulletin      
+ read more
WHO給年輕世代的聽力警訊
2015.03.17
WHO給年輕世代的聽力警訊
  目前全世界約3億6千萬人有中度到嚴重的聽力障礙,佔總人口數的5%。在3月的國際愛耳日(International Ear Care Day),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報告指出:全球約有11億年輕人暴露在過高的音量下,包括個人視聽裝置或是身處夜店,可能導致聽力受損。WHO非傳染性疾病預防部門主管Dr. Etienne Krug表示「受生活習慣影響,越來越多年輕人處於聽力障礙的風險。他們應該要意識到,一旦失去聽力,就不會回復了。」 一般來說,聽力正常者,雙耳都可聽見25分貝或更小的聲響,聽力障礙的成人或兒童,至少有30-40分貝的聽力損失。許多原因都會導致聽力障礙,包括遺傳、傳染疾病、藥物、老化和環境噪音,而其中一半以上的聽力障礙者原本是可以避免殘疾的。 傷害的程度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暴露的時間、強度、頻率,巨大音量可能造成暫時的聽力障礙或是耳鳴,但是過量的暴露則會造成嚴重且永久的傷害。WHO分析數個中到高收入國家的研究,指出約有半數12-35歲的人因個人視聽裝置曝露在有害的音量下,例如智慧型手機,另外有四成的人則是因身處夜店、酒吧或是運動賽事中而受到影響。 WHO建議青少年降低個人視聽裝置的音量,在吵雜的場所戴耳塞,且盡量少待在可能有巨大音量的場所,以避免聽力受損。酒吧、夜店等娛樂場所也應降低高音量的音樂播放時間,並提供耳塞和安靜的房間給顧客使用,WHO也呼籲政府制定法律來管制娛樂場所的音量,而工作場所中可允許的噪音程度是85分貝,且一天最長不超過8小時的暴露。 我們需要共同來關心聽力障礙對生活的影響,聽力障礙不只是生理上的殘疾,更會導致心理的孤獨、孤立和挫折感,藉由一些簡單的預防措施,可以幫助數以千計的青少年遠離這些風險, 避免聽力障礙發生。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 read more
「蛀」你健康:製糖產業的算計?!
2015.03.16
「蛀」你健康:製糖產業的算計?!
  你認為,當製糖業者發現科學宣稱糖對牙齒健康有害時,合理的反應是什麼?研究如何降低糖對牙齒的傷害?想太美了!最新的研究證據指出,製糖業者開始影響國家研究計畫以利其產業的發展。 研究團隊檢視1960年代以降名為'Roger Adams'的大量文件,這些文件是Roger Adams自1959年成立科學建議平台以來所累積的資料,內容包含製糖產業的內部文件,從中可以觀察製糖產業欲影響公共健康研究的行動策略。 結果發現,製糖業者面對科學家對於糖造成牙齒傷害的指控時,並沒有嘗試降低食物中的糖分含量,而是贊助那些研究能破壞牙菌斑的酵素的計畫,並且試圖研發能抵抗蛀牙的疫苗。此外,相關文件也顯示製糖業者「參與」了美國國立牙齒研究機構的領導階層,企圖影響國家在牙齒方面的研究計畫。 這種「關係培養」的具體結果是,1971年美國國家蛀牙計畫中有78%的研究是由製糖業者「聯合」建議,並成為首要的研究計畫,手法一如過去菸草業者為了影響政策所採取的行動。 製糖業者欲影響公共政策的指控並非首次出現,顯示糖開始成為健康上的重要議題。 WHO已於上週宣布降低飲食指南中的糖分攝取量標準,認為已有研究證實當人體總熱量中由糖分所產生的熱量低於10%時,可以減少過重、肥胖與蛀牙的風險。同時,WHO強調其所指涉的糖分主要來自於加工食品如醬料、果汁飲料等,而非來自蔬果、乳製品的糖份,因為目前尚未有研究報告證實來自蔬果、乳製品的糖與身體反應不良有關。   資料來源:PLoS Med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