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拒絕有害化學物質 乳癌遠離妳
2014.05.29
拒絕有害化學物質 乳癌遠離妳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大的健康隱憂之一,特別是在美國和歐洲國家,乳癌發生率偏高,排名位居世界前茅;以美國女性來說,有12.4%在其一生的某個時間點會發生乳癌。在台灣,國內乳癌每10萬人發生率則已由90年40.6人,99 年增至63.2人,10年間增幅高達56%,相當驚人。   乳癌的風險因子除了遺傳基因及其他生理、疾病因素之外,過去也已經發現日常會接觸到的化學物質是可能的致癌兇手,例如:酒精、菸害、荷爾蒙替代療法等,而最近美國麻州寂靜春天研究中心的新研究找出17種最容易導致發生乳癌的化學物質。   研究從可能導致囓齒動物發生乳癌的化學物質中找出102種女性也最可能接觸到的,再將囓齒動物暴露於這些化學物質的研究結果與人類乳癌研究進行比較。最後結果發現17種最可能導致女性發生乳癌的物質,其中包括有汽油、燃燒產生的化學物質—苯、丁二烯(車用燃料、菸害、燒焦的食物)、含有二氯甲烷的各種溶劑(工業脫脂劑、專業清潔與去汙劑)、阻燃劑、抗汙紡織品、荷爾蒙替代療法及飲用水副消毒的副產品等。   這項研究結果使得有毒化學物質與乳癌之間的關係開始獲得較多的重視,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將運用此結果在未來尋找乳癌病因相關的研究之中。研究也提醒女性可透過減少接觸前面所提到的物質與物品,以降低得到乳癌的風險。       資料來源:環境健康觀點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read more
吸菸的女性提早停經  患心臟病機率將大幅提高
2014.05.27
吸菸的女性提早停經 患心臟病機率將大幅提高
  進入更年期一直到停經是女人生命必經且再自然不過的一段過程,一般正常女性的平均停經年紀在50歲左右,但某些女性會因精神壓力大或個人生理因素出現提早停經現象,而在過去研究中已發現,一旦女性停經後缺乏荷爾蒙的保護,將提高發生骨質疏鬆、脆弱性骨折、心血管疾病與中風以及早發性死亡的機率。   最近又有另一項來自瑞典包括2萬2千停經女性的長期追蹤研究呼應了提早停經會增加發生心臟病的論點。這項研究發現,女性若在40-45歲之間自然提早停經,那麼她們發生心臟病的風險,將比在50-54歲停經的女性要來得高出40%。停經時間每延後一年,發生心臟病機率將更降低2%。   再者,過去已經知道吸菸會使女性提早停經,這項研究則進一步再指出,女性曾經吸菸且即便早已戒菸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她們若在46-49歲之間就發生停經,她們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也還是會增加。   北美停經學會(NAMS)表示,停經無論時間早或晚都是須特別注意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而且這是女性採取各種方式降低風險的好時機,方法包括運動、健康飲食、減重及戒菸。這個研究結果會帶動未來出現更多研究去瞭解到底提早停經與心臟病之間的關連性為何、以及探討心臟病的風險因子是否也可能會造成卵巢功能退化的問題。       資料來源:停經期刊(Menopause)      
+ read more
男性精蟲量低 與新生兒出現先天缺陷無關連
2014.05.26
男性精蟲量低 與新生兒出現先天缺陷無關連
過去研究認為男性不孕接受醫療協助與生下的新生兒先天性缺陷機率會比較高兩者間可能有關連,但日前一項於第109屆美國泌尿科醫學會(AUA)發表的新研究卻反駁這樣的論點,發現男性精蟲量過低跟新生兒先天性異常並無關。   在美國,約有15%的夫妻或伴侶有受孕困難的問題,其中的40%為男性不孕,而男性不孕的原因包括沒有精蟲或精蟲太少、以及精蟲活動力低。研究為了瞭解當男性使用人工協助生殖技術時,精蟲的品質太差是否真正會影響新生兒發生先天性缺陷,因此分析貝勒大學醫學院的精子資料庫與德州先天性缺陷登錄系統的資料。   研究結果顯示,在1,382位不孕男性的資料中,他們的後代共有109個寶寶有先天性缺陷、其餘2,115位都是健康的寶寶,研究團隊發現這些男性的不孕與寶寶的先天性缺陷之間的關係並沒有任何統計上的意義。研究認為這些不孕男性無須過度擔心接受人工生殖技術會對寶寶造成傷害。      資料來源:美國泌尿科醫學會(AUA, 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兒童愛吃的早餐穀片 含糖量過高!
2014.05.22
兒童愛吃的早餐穀片 含糖量過高!
  各種玉米片或穀物麥片加牛奶,是西式早餐中常見的選擇之一,深受兒童的喜愛。但最近美國環保團體「環境工作小組」(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針對美國超過1,500種穀物麥片產品(其中有181種特別針對兒童)進行分析發現,兒童如果平均每天吃一碗份量,一年將吃進高達4.5公斤的糖份!   環境工作小組指出,兒童穀物麥片中的熱量有34%是來自糖份,過去曾要求製造廠商降低含糖量,卻沒有任何一家產品進行過調整。此外,產品包裝標示會大力宣傳產品所含豐富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素等,這樣的行銷策略引導消費者只去注意其中的營養素,卻忽略當中不健康的糖含量問題,而一般來說,只要吃下一碗穀物麥片的量就吃進了1.5茶匙的糖份。   同時,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分析也發現,美國民眾穀物麥片的食用量比包裝標示的標準份量高出30%,目前全美有10%的民眾吃下的份量已是標示建議量的2.5倍以上。因此即便是消費者有特別注意到營養標示,他們仍可能讓小孩吃下了比預期還要多的糖。   許多研究都指出,攝取過多的糖份會相對減少其他營養素的吸收,包括鈣質、纖維素、鉀、維生素C與E等,同時吃太多的糖也會導致飲食過量的問題,除了容易蛀牙之外,出現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將提高。   環境工作小組建議家長應從各方面飲食都盡量降低小孩的糖份攝取量,多選擇無糖的食物,並注意食品的營養成分標示,購買穀物麥片時可選擇每一份量含糖量在4公克以下的產品。   資料來源:環境工作小組 (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    
+ read more
男性注意!防曬乳、清潔用品成分對精蟲有害
2014.05.21
男性注意!防曬乳、清潔用品成分對精蟲有害
  內分泌干擾物質(EDCs)又稱環境荷爾蒙,常見於罐裝或塑膠包裝的食物、個人清潔保養產品、殺蟲劑與油漆味、及藥品等。這些化學物質會干擾人體荷爾蒙系統,過去已經有多項研究都指出,常接觸這些物質會提高女性乳癌風險、傷害胎兒健康、並影響兩性的生育能力與心臟健康。   最近一項由德國與丹麥研究者合作,特別針對環境荷爾蒙對男性精蟲影響的研究再發現,男性使用或接觸有環境荷爾蒙的產品會改變精蟲的活動行為,進而對生育力有害,這可能是造成不明原因不孕的元凶之一。   研究團隊測試了96種化學物質,結果發現有將近三分之一會對精蟲有負面影響,含有這些物質的產品包括防曬乳、洗潔產品與塑膠類等。在這些化學物質中,部份是含有紫外線過濾劑(4-甲基亞芐基樟腦)及抗菌劑(三氯沙),這兩種物質分別常見於防曬乳與牙膏中。   研究指出,當人體接觸吸收這些環境荷爾蒙後會破壞精蟲的活動行為,導致精蟲過早釋放出滲透卵細胞所需的消化酶,且會使得精蟲對卵細胞所釋放的黃體素與前列腺素反應敏感度降低,造成精子不孕。同時,環境荷爾蒙只需要非常低濃度就可以對精蟲造成傷害,而且當數種荷爾蒙一起作用時,將會使單一荷爾蒙的影響力更加增強。   研究表示,這是第一個找出環境荷爾蒙對精蟲有害直接證據的研究,這些科學證據將會有助於歐盟委員會發展國際環境荷爾蒙政策。       資料來源:歐洲生物分子組織報告期刊(EMBO reports)      
+ read more
陪產婦立意良善  普及的公衛支持系統更佳!
2014.05.20
陪產婦立意良善 普及的公衛支持系統更佳!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陪產婦的存在具有價值,不論對媽媽或寶寶來說都有益處。   不過,這裡所說的陪產婦並非指我們一般所說的助產師。差別在於,助產師是可以進行醫療處置的醫療專業人員;陪產婦(又常被稱做生產教練或生產同伴)則是提供在醫療處置以外生理、心理方面的支持與陪伴。   研究發現,陪產婦對媽媽與寶寶最大的幫助在於產後母嬰關係的建立與哺餵母乳的狀況。根據觀察,有陪產婦的指導與協助,媽媽與嬰兒間的互動較為正向、嬰兒也較無壓力。獲得陪產婦幫助的母親哺餵母乳的狀況較好,其中有64%的女性哺餵母乳,而沒有接受陪產婦幫助的女性只有50%的人選擇哺餵母乳,同時,有陪產婦陪在身邊的女性持續哺餵母乳超過6週的人數比沒有接受陪產婦幫助的女性高出兩倍之多;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接受陪產婦幫助的女性較不會提前餵食嬰兒固體食物。   主持此項研究的Hans博士說明,這是因為陪產婦幫助媽媽理解寶寶的行為,並且讓媽媽學習從寶寶的角度看待事情。   最後,此篇研究也發現,年紀越年輕且社經地位低的媽媽從陪產婦身上獲得的助益越明顯,特別是在陪產婦具有相同社經地位背景的狀況下,因此,研究團隊強調「社區陪產婦」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同時,陪產婦在產後訪視媽媽與嬰兒的時間持續得越久,所發揮的效果也越佳,Hans博士表示這將會是她接下來要發展的重點。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外聘雇陪產婦仍需要一筆為數不小的經費,折合新台幣大約3~5萬元不等,對不少人來說會是一項負擔。另一方面,在此篇研究中,陪產婦所提供的幫助其實跟台灣民間習俗「坐月子」期間女性長輩們會陪伴、照料並且給予新手媽媽建議非常相像。實質上都是一種女人共同經驗的傳承。因此,相較西方社會的經驗,在台灣家庭支持系統較為良好的情況下,雇請陪產婦的投資報酬率或許未必能如文中所描述。我們認為,比起推廣陪產婦,建構完善的公共衛生支持系統,訓練培養公衛護士派駐各縣市鄉鎮衛生所,更能有效、適切的為有相關需求的婦女提供幫助。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