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0
女性中風過後生活品質比男性患者差
心血管疾病治療發展的進步使得與十年之前相較有更多的人在發生中風後仍能安然度過存活下來,而這雖然是件值得欣喜的事,但日前一項美國研究卻發現男女患者的預後情形大不同,女性明顯比男性較可能出現不舒服等症狀。
美國Wake Forest
Baptist醫學中心針對1,370位56-77歲曾發生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男女病患資料,進行預後情形的性別比較與分析。研究在病患罹病後的第三個月及一年評估其生活品質,評估項目包括行動能力、自我照護能力、每日活動量、是否憂鬱/焦慮及疼痛感。
最後的結果發現,在罹病後的一年時間之內,女性的生活品質比男性要差,即便已考慮社經狀況、中風嚴重程度與失能變項,情形也仍未改變。女性在罹病後的第三個月最常出現的問題包括行動能力差、感覺疼痛/不舒服、憂鬱/焦慮,尤其以75歲以上的族群在這些問題上出現性別差異的情況最明顯;在罹病後一年情形同樣不變,但男女間的差距有縮小。
研究還分析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造成性別差異,結果發現年齡、種族及婚姻狀況是最主要的三大原因。最後研究認為,醫師與其他健康照護提供者應該要重視病患生活品質的問題,盡力發展針對特定性別的介入治療與篩檢工具,使病患能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神經醫學期刊(Neurology)
+ read more
2014.02.19
高齡產婦別緊張 胎兒出現先天性異常機率未必較高
在醫學上超過35歲以上生產就是高齡產婦,過去研究都一致認同高齡產婦因年齡較大,身體機能與體力皆會變差,因此懷孕生產對產婦本身與寶寶都有較高的健康風險,高齡產婦常發生一些併發症包括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前置胎盤、妊娠糖尿病等;在胎兒方面則包括:胎兒生長遲滯、早期流產、染色體異常、胎死腹中或早產等問題。
但最近在母體與胎兒醫學會年會上,卻有一項美國研究發表了一個令人訝異的新發現,指出與比年輕媽媽相比,高齡產婦所懷的胎兒出現某些先天性異常的狀況反而比較少!這顯然與過去的認知相左,研究也表示這是初步性的發現,未來還須進一步瞭解。
研究分析華盛頓大學醫院進行第二孕期超音波檢查的7萬6千個胎兒資料,這些資料橫跨18年時間。研究以孕婦35歲作為區分界線,經過調整菸酒使用、妊娠糖尿病、前期糖尿病、非裔美人族群等變項後,發現只有1.7%高齡產婦的胎兒有重大先天性缺陷,但35歲以下的年輕孕婦有相同情形的比例卻反而比較多,有2.6%。其中高齡產婦之胎兒出現較少的重大缺陷項目包括有中樞神經系統、腎臟及腹壁缺陷,心臟缺陷則兩組無異。
研究推測這可能可以用「適者生存」的道理來解釋,年長女性若懷有重大缺陷的胎兒,最後可能都會以妊娠失敗或流產收場,而可以存活下來的通常會是正常的胎兒。此外,年長的媽媽可能也比較注重健康的生活型態(補充產前維生素、均衡飲食及運動),有益胎兒健康發展。不過由於研究缺乏包括父親年齡、罕見不良事件等資訊,所以難以找出造成這個研究結果背後真正的原因。
研究主要作者Goetzinger醫學博士特別表示,這個結果並非要降低大眾對高齡產婦進行基因性異常的檢測或其他懷孕風險的重視,主要用意反而是希望醫師也能告訴婦女高齡懷孕生下健康寶寶的機會可能比我們過去所想的要來得高一些。
資料來源:母體與胎兒醫學會年會(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of Maternal-Fet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4.02.18
想減重的人注意囉:關掉電暖器吧!低溫有助燃燒卡路里...
冷冷的天,能夠開著暖氣窩在被窩裡想必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大享受。不過,來自荷蘭馬斯特里希特大學醫學中心(Masstrich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員近日發表了一項研究,建議大家關掉暖氣,多花一點時間待在溫度較低的環境當中吧!因為研究發現,這麼做有助於提升卡路里的消耗。
人體的散熱機制與我們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為了舒適,我們通常都刻意讓居住空間、辦公場所等室內環境維持冷熱適中的溫度,但依據荷蘭學者的研究觀察,這麼做反而會降低身體控制、調節體溫的能力,可能使得我們的身體更易受到肥胖跟其他相關失調症狀的影響。
此篇研究發現:定期處於微冷的環境中能夠影響身體能量的消耗,並且可能有助於活化我們身體當中專門燃燒卡路里的棕色脂肪。此外,有規律的讓自己置身於微寒的氣溫中(此為研究小組所提出的「溫度訓練」概念),亦能夠促進末梢血液循環系統運行,有助強化心血管系統。
因此,研究小組強調應該將「溫度訓練」視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溫度訓練」做法很簡單,只要每一小時調整一次室溫,一次下降攝氏2度,最後將溫度控制在攝氏17度左右。這種逐漸調降室溫的做法能促進身體非顫抖引起的生熱效果,以及卡路里的燃燒。
至於為何強調漸進式的調節室溫,避免冷到發抖的狀況出現?研究人員指出:雖然我們的身體在顫抖時所消耗的能量是休息時的5倍,但是,這樣的生熱方式既不舒適,又會對身體的協調性產生妨礙。此外,突然曝露在寒冷的溫度中會對身體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特別是年長者容易因急遽的溫度變化而使得血壓、核心體溫等出現問題。針對這樣的狀況,透過前述的「溫度訓練」鍛鍊身體確實可以使我們的身體不那麼容易因急遽變化的氣溫受到傷害。
不過,這篇研究旨在於說明溫度跟熱量消耗之間的關係,沒有特別將「天冷時人們容易想藉由進食補充熱量」、「不少人會因為冷而不想動,使得熱量消耗減少」等狀況納入討論。因此,要特別提醒想控制體重的各位,在關掉暖氣的同時,適當飲食與規律運動仍是不可少的噢!
資料來源:《內分泌與代謝趨勢》期刊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 read more
2014.02.18
長照需要新思維──突破人力、服務、使用、空間障礙 建...
2014.02.18
今年一月立院初審通過長照服務法,據悉此法係為「長照服務網」鋪路,將於民國105年銜接「長照保險法」。但是,我們發現,行政院「長期照護服務網計畫(第一期)-102年至105年」核定本並不脫窒礙難行的現行長照制度架構。
去年(2013)12月於立法院審議長照服務法草案時,普及照顧政策聯盟(以下簡稱「普照聯盟」)曾發表聲明指出,行政院版草案有「僅是長照機構管理,何能滿足長照需求?」、「排除彈性與創新,新型服務將如何發展?」、「無視於基層照顧服務員的特性,如何擴展服務人力?」、「扼殺了地方自治與民主參與」等四大缺失,並主張長照政策之建構應重新思考「輕重兼顧、積極預防並縮減重度需求」、「長照與醫療二元分工」、「有生產性福利的新思維」、「應實踐在地民主與因地制宜,建立地方區域性的長照服務審議機制」等四個價值與目標。
普照聯盟呼籲,為今之計,唯有藉著導入新思維,才有可能為長照燙手山芋找到解套良方。
首先,我們應釐清問題所在。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國民健康訪查顯示,65歲以上長者中近2成失能,在進食或穿脫衣服等日常活動無法自理,須照料時間女性平均7.2年、男性5.7年。這顯示國人活得老,卻不見得活得好,可見「預防失能發生、延緩失能惡化、提升生活品質,並減輕醫療與照顧負擔」,應是我國長照的核心任務。
依據衛福部的評估,各類服務中,以社區式長照服務最需要發展。然而,現行規定無法彈性因應各地社區規模、屬性及現有可用資源,資源分配過於偏重中重度失能老人,影響所及,人力、場所、設備設施等規範朝向專業化、單一化發展,形成惡性循環,只有失能越重者方有服務資源,而缺乏延緩失能的預防性服務可用。而從照顧工作者的角度看,從事長照服務意味著照顧重癱、臥床等重度失能老人的沉重工作,因而意願低落,導致長照服務高度外勞化,並進一步衍生外勞人權問題。本聯盟認為有需要提醒國人:如果我們因循苟且,不願尋求新思維、新作法,來日必將眼睜睜看著「重癱+外勞+健保」三合一現象拖垮親情和整套健保制度(俗話不是說「久病無孝子」嗎?廣用外勞不正驗證了這句俗話嗎?)
普照聯盟認為,長照應導入預防性照顧的新思維,將重點放在縮減老人失能程度/時間,提升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力求減少長照體系因照顧重度失能而來的沈重負擔,使長照服務成為有以想像、能夠合理提供。如此,照顧服務將不再僅是沉重的工作,也不再皆須符合高度專業規格,社區現成人力即有能力因應大部分照顧需求,可望形成「自在老、輕鬆顧」的良性循環,讓各地社區有機會逐步整備符合其需求之長照服務類型及人才。
具體作法上,普照聯盟建議,首先應依據被照顧者的需求與失能程度區分為「核心」與「外環」服務,讓便宜的外環服務發揮預防功能,壓縮與延緩昂貴的核心需求,並為社區居民創造在地工作機會、發展社區長照人力與長照服務能量。換言之,長照外環主要目的是延緩與預防被照顧者進一步失能、維持其身心自立,提供的服務類型與方式,參照日本、丹麥、瑞典等國成功經驗,應引進較多的社區型照顧服務。鑑於目前台灣各地社區需求、能力等均有不同,初期推動社區型長照服務應以「樂高積木、組合式、可多可少」的方式,因地制宜,逐步朝向整體性的方向發展,方有助於透過社區互助的力量長出適合在地的服務,此即我們所稱的「社區整體照顧服務」(詳見附件「民間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服務』行動計畫」)。底下扼要說明之。
建立「社區整體照顧服務」,發展符合社區需求的服務類型
從整體社區照顧的角度觀之,「社區整體照顧服務」至少包含「健康與社交促進活動」、「到宅服務」(包含照顧服務與家庭支持服務)、「社區老人廚房」(送餐服務、定點共餐、買餐)、「日間托老」、「短期住宿」(喘息服務)、「夜間訪視」、以及合併辦理以上若干項服務之「小規模多機能照顧服務」等,並可進一步涵蓋社區失智症「團體家屋」與失能「老人照護之家」。。社區整體照顧服務的建構,最需要彈性及因地制宜,因此應以社區需求為主,透過社區調查或其他民主機制,組合出當地最需要的長照類型,對於解決當地照顧問題、機構的永續經營、以及在地人力來源應該較有助益。此外,也有助於彈性組合不同類型服務(例如每週數次之日間托老或健康促進活動+到宅服務),吸引被照顧者走出家門至服務據點,以社會互動的方式延緩失能或失智。
訓用合一,開發在地服務人力
其次,社區整體照顧服務由於對象主要為衰老或輕、中度失能者,對服務提供者的照顧專業要求較低,正適合採「漏斗型」人力養成方式,亦即「各種學歷都歡迎、進入職場再加強」,以擴大初階人力來源並逐步培訓長照進階人力。如此,社區內有從事照顧工作意願者,特別是不易於一般職場上就業的婚育離職女性與中高齡轉業者(尤其是女性),都可導入進入社區長照服務。衛福及勞政主管機關應依據「社區整體照顧服務計畫」各項服務類型(小規模多機能照顧服務、到宅服務、日間托老、失智症團屋與失能者之家等等),依其內涵分別訂定培訓課程綱要;各類型服務培訓課程綱要應具組合性質(「樂高積木」的概念),依社區需求及其條件,採訓用合一方式,引導各地社區逐步整備社區長照服務人才。甚至應仿日本與北歐的作法,以技職教育與職訓體系等多元方式開發各年齡層有興趣者之人力,包括年輕人。
空間法規解套辦法
此外,我國現行法規對於社會福利機構建物的相關規範,一律採取最新版的建物相關規定,也就是所有法規一律「溯及既往」,但日本的經驗是新規範不溯及既往(或政府會專案補助配合規範修改之改建成本)。依照我國的作法,除非福利團體使用最新一批建物開辦服務,否則必然遭遇建物不合規定、必須修繕改裝以符合最新規範的難題。然而,新建物占各地區所有建物比例必然不高,於高齡人口比例偏高、長照服務需求孔急的老化社區尤然,導致能夠在合法空間開辦服務的機會更低。因此,較合理作法應是,各縣市政府組成跨局處輔導及協調小組,並由副市長擔任召集人,以評估縣市內可使用之空間,並規劃務實可行的改善方式以保障安全。唯有類此作為,方足以為不同地區的長照空間需求解套。
預防性長照+在地福利與就業
最後,社區整體照顧服務最重要的精神是將照顧視為社區的事務,故應設置縣市層級的社區整體照顧服務審議及推動委員會,並鼓勵設置社區層級的自治委員會,透過在地民主審議機制,達成共識及決策,包括:(1)讓各地社區以現有軟硬體條件,由辦理較簡易的長照服務項目開始,逐步累積社區長照人力及長照服務經驗與能量,以充分因應未來高齡化社會之需求;(2)落實在地服務、在地決定,提供符合在地需求、付得起、可靠的服務,實踐「在地人照顧在地人,服務不假外求」;(3)發展社區預防性長照服務,落實基層生活中的「疾病、失能壓縮」,減少重度照護需求;(4)帶動基層婦女在地充分就業。如此可望一舉解決「長照服務提供」與「女性與家庭貧窮」這兩個新世紀棘手難題。
我國長照制度正面臨著人力、服務、空間、使用上的莫大障礙,長久以來無以突破。本聯盟集思廣益,並參考各國成功經驗,針對前述障礙提出解套方法,即本建言所稱的「社區整體照顧服務」。本聯盟呼籲,政府和社會應立即著手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服務」,積極地讓社區參與老人照顧的事務,同時達成社區整體照顧及促進在地就業,建立永續的社區生活/經濟網絡,實踐「社區大家庭的整體照顧服務」與「永續社區,自在老化」。
我們也呼籲,立法院及衛福部於長照服務法的協商與未來相關子法的研擬,以及規劃中的長照保險法,皆應納入社區型及預防性長照服務的相關規定,如此方足以安然面對人口高齡化的滔天巨浪!
普及照顧政策聯盟:彭婉如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台灣勞工陣線、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婦女新知基金會
+ read more
2014.02.13
由助產士接生 在醫院進行仍比居家生產安全
婦女團體一直以來都認為生產是自然且充滿喜悅的正常生命過程,希望降低生產過程中醫療介入的程度,讓懷孕生產的婦女在安全的環境中仍有自主性,多年來我們也持續努力希望能再讓更多助產士回來協助與陪伴婦女完成生產。日前衛福部曾表示,最快三月起試辦「助產士重返醫院」計畫,助產士可做產檢與衛教,低風險孕婦也可選擇在醫院由助產士接生,婦女團體樂見其成。
而有關助產士接生,最近出現一項美國研究特別比較同樣是助產士協助生產,在醫院與在家生產何者比較安全,結果指出在家由助產士接生的新生兒死亡風險會比在醫院出生的新生兒高,建議婦女即使選擇由助產士接生,還是在醫院生產會比較安全。
這個研究分析美國疾病管制局2006-2009年間將近1,400萬新生兒出生及死亡的資料。結果呈現,新生兒在出生後六天內死亡的數據,在醫院由助產士接生,每一千個出生數中有0.14個;在家由助產士接生,每一千個出生數中有0.93個。整體新生兒死亡率數字,前者為每一千個中有0.32個、後者有1.26個。顯示在美國,醫院仍是婦女生產最安全的地方。
研究表示,在醫院,產婦與新生兒的健康能被準確掌握,若有任何危險都能立即得到醫療處理,不過研究也瞭解有些婦女會選擇居家生產是因為醫療的介入較少、家裡環境較舒適,研究認為這樣的話醫院就應該去理解這些需求,盡力讓環境符合婦女的期待,不過即使婦女有這些需求也不應該因此造成新生兒死亡風險增加。。
美國護理助產學院(ACNM)批評此研究資料不完整、也沒有區分是計畫性或非計畫性居家生產,但都遭到反駁。研究最後認為,助產士應該思考為何保險公司不願提供他們責任保險,是否就是因為風險過高的關係?此外,居家生產婦女的聲音也應該被領聽,才能瞭解她們做出那樣選擇的理由。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2014.02.12
更年期荷爾蒙療法可能增加胰臟炎風險
更年期荷爾蒙療法(HRT)已被證實長期使用有致癌及提高多項疾病的風險,因此不應用做預防慢性病用途,目前只建議更年期症狀嚴重的婦女可經由醫師評估後短暫使用。
過去更年期HRT被發現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靜脈栓塞、乳癌、中風、肺栓塞、65歲以上發生失智、膽囊疾病及尿失禁等多項疾病風險,最近一項瑞典的大型回溯研究則又發現,HRT也跟胰臟炎可能有關連。
這項研究分析瑞典31,500位停經婦女使用HRT及罹患急性胰臟炎的資料,資料從1997年開始記錄HRT使用情形,研究團隊再將這些資料與最後在2010年因急性胰臟炎住院的資料相比對。
經過計算後的絕對數,有使用HRT者每十萬人中有71位住院、沒有使用者則每十萬人中有52位住院,經過控制BMI值、飲酒量、初經年紀、口服避孕藥使用狀況及糖尿病史變項後,使用HRT會提高57%的胰臟炎風險,其中使用系統性療法與使用時間超過十年以上者,風險增加幅度更大。
研究表示,HRT已經被證實會提高膽囊疾病風險,而胰臟炎的發生有可能是因為有些膽結石會掉落到總膽管,使出口被塞住,阻塞胰液排放所造成。不過在控制膽結石變項後,研究結果也仍然不變,因此推測還可能與HRT提高三酸甘油脂濃度有關,才會增加急性胰臟炎風險。
資料來源:加拿大醫學會期刊(CMAJ)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