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紅絲帶30歲!粉紅10月繫住女人健康
2022.10.14
粉紅絲帶30歲!粉紅10月繫住女人健康
陳書芳/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你是否留意到最近身旁有許多粉紅絲帶嗎?不只公車及大型的廣告看板,百貨公司及服裝店也有活動。   每年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許多人繫上繞了一小圈的粉紅絲帶響應防治宣導。粉紅絲帶不僅提醒人們關心自己及身邊女性的乳房健康,更帶給乳癌患者勇氣與希望。   這個倡議活動於今年邁入30年,世界各地響應參與者越來越多,包括政府組織、NGO、企業、名人等,甚至還有粉紅十月(Pink October)的形容。   粉紅絲帶如何出現? 1991年,美國女性生活雜誌《Self》首次進行乳癌防治宣導,這是來自乳癌倖存者Evelyn Lauder的啟發與共同籌辦,她同時也是美妝用品雅詩蘭黛公司副總裁。   1992年,當時的雜誌主編Alexandra Penney為了讓第二年的活動更成功,靈光一閃地想到製作絲帶,並邀請雅詩蘭黛公司在紐約市內的商店發送。Lauder女士進一步承諾,她會讓絲帶出現在美國各地的專櫃。並且,此次的倡議首度以分送粉紅絲帶和「乳房自我檢查卡」的方式推動,更募得了至少20萬份的連署請願書,促使美國政府提高乳癌學術研究的基金。   自此,粉紅絲帶與乳癌防治有了密不可分的關係,粉紅色成為全球乳癌防治月的代表色,別上粉紅絲帶代表了對患者的支持,也促使世界更加關注乳房健康。   Lauder女士於1993年創立了乳癌學術研究基金會(The Breast Cancer Research Foundation),以籌募研究基金,她於2011年去世。   乳癌在台灣 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 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為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每年有超過一萬名以上女性罹患乳癌。   2021年約有2,900名女性死於乳癌,死亡率每十萬人口24.6,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肺癌。2002年的女性乳癌死亡人數1203人,死亡率每十萬人口10.9。將近20年來,女性乳癌的死亡數及死亡率皆有明顯上升。但這些數據透露著什麼訊息呢?   乳癌年輕化?老年女性請注意! 近幾年,因為朱俐靜、朱芯儀等年輕女藝人罹患乳癌的消息,乳癌年輕化深植大眾印象。但若綜觀數據,老年女人也不可忽視乳房健康。   比較2002年及2021年(表一),不同年齡區間的女性乳癌死亡數與死亡率,皆是65歲以上增加最多。   癌症登記的數據(表二)亦呈現同樣趨勢。比較2003年及2019年罹病人數成長,39歲以下成長率36.52%、40至69歲成長率186.93%,70歲以上成長354.34%。   然而,國健署目前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對於70歲以上女性著墨甚少,許多老年女性更是認為自己年紀大,乳癌不會找上門,缺少防治意識。   面對不同年齡層的罹病趨勢,衛福部宜有更細緻的乳癌防治宣導,才能更全面地守護女性健康。       25-44歲 45-64歲 65歲以上 2002年 2021年 比較 2002年 2021年 比較 2002年 2021年 比較 死亡數 128 235 +107 728 1381 +653 345 1297 +952 死亡率 4.6 6.8 +2.2 22.5 38.2 +15.7 35.7 61.6 +28.9 表一:女性乳癌死亡數及死亡率年齡區間比較(2002年及2021年)     39歲以下 40-69歲 70歲以上 2003年 2019年 成長率 2002年 2019年 成長率 2002年 2019年 成長率 罹病人數 838 1,144 36.52% 3,995 1,1463 186.93% 495 2,249 354.34% 表二:女性乳癌罹病人數年齡區間比較(2003年及2019年)       編譯來源:REUTERS(2022.10.13)、臺灣癌症登記中心      
+ read more
當乳癌病患睡著時,腫瘤就會甦醒
2022.07.08
當乳癌病患睡著時,腫瘤就會甦醒
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稱,乳腺癌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如果醫生及早發現乳腺癌,患者通常對治療反應良好。然而,如果癌症已經轉移(Metastasis),事情就會變得更加困難。當有些癌細胞脫離原始腫瘤,進入血管,叫做循環癌細胞。他們可以透過血液循環,在身體中游動,並在其他器官中形成新的腫瘤,就會發生轉移。   雖然2020 年《基因組生物學》的一篇評論提出,生物週期會影響循環素癌細胞釋出的假說(hypothesis),但此前,研究人員假設腫瘤會持續釋放此類細胞,並沒有嚴肅的研究。   現今,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等的一項新研究得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後來形成轉移的循環癌細胞是在病患睡眠時候出現最多的!這推翻了乳癌轉移是以相同速度發生的假設。   晝夜節律調節激素 控制轉移 「當乳癌病患睡著時,腫瘤就會甦醒,」研究負責人 Nicola Aceto 總結道。在他們的研究中,包括 30 名女性癌症患者和小鼠模型,研究人員發現,當個體睡著時,腫瘤會產生更多的循環癌細胞。與白天離開腫瘤的循環癌細胞相比,夜間離開腫瘤的細胞也分裂得更快,因此形成轉移的可能性更高。   研究人員認為,循環癌細胞從原始腫瘤中的脫逃可能是受到激素的控制,例如:褪黑激素等。褪黑激素決定了我們的晝夜節律。   意外的發現 研究人員有時在清晨或深夜工作,也會在不尋常的時間分析血液。當研究人員注意到一天中不同時間分析的樣本中循環癌細胞數量存在無法解釋的差異時,他們第一次偶然發現了這個議題。另一個線索是,與人類相比,小鼠每單位血液中發現的循環癌細胞數量驚人地多。原因是老鼠是夜行動物,白天睡覺,這是科學家收集大部分樣本的時間。   為了調查發生了什麼,瑞士研究人員研究了 30 名患有乳腺癌的女性 (21 名未轉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和 9 名 IV 期轉移性疾病患者)。   他們發現了「一個驚人且出乎意料的模式」:大多數循環腫瘤細胞 (78.3%) 在夜間採集的血液樣本中發現,而在白天樣本中發現的數量要少得多。當研究人員給小鼠注射乳癌細胞並在白天採集血液樣本時,他們發現了相同的結果。亦即,當老鼠休息時,循環癌細胞要高得多。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在休息期收集的癌細胞「非常容易轉移」,而在活動期產生的循環癌細胞缺乏轉移能力」。   依據腫瘤調整治療 「在我們看來,這些發現顯示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可能需要系統地記錄他們進行活檢的時間,」Aceto 說。「這可能有助於使數據真正具有可比較性。」   研究人員的下一步將是弄清楚如何將這些發現納入現有的癌症治療以優化治療。作為對患者進行進一步研究的一部分, Aceto 希望調查不同類型的癌症是否與乳癌表現相似,以及如果患者在不同時間接受治療,現有療法是否會更成功。   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_自然_》雜誌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2.06.22)、MEDPAGETODAY(2022.06.28)      
+ read more
女性應將COVID疫苗接種和乳房攝影的時間錯開6週
2021.04.28
女性應將COVID疫苗接種和乳房攝影的時間錯開6週
女性在準備接種COVID疫苗時要注意這點….   根據美國的研究顯示,接種COVID疫苗的有時會發生腋下淋巴結暫時性的腫脹,可能會干擾醫生對乳房攝影(mammograms)的判讀。 因此,建議女性先進行乳房攝影或將其推遲到疫苗接種後六週,以免造成混淆。   腫塊到底是怎麼回事? 當人們在上臂接種疫苗時,那側的腋窩內的淋巴結通常會被活化並腫脹。這是您的身體正在準備保護性的免疫反應。 注射COVID後,有些人的腋窩腫脹比其他人嚴重。儘管估計數字各不相同,但只有大約十分之一的人在那兒感到腫塊,且不總是那麼疼痛。 要注意的是這些腫塊不是乳癌,並且無害。它們在接種疫苗後一到兩週內也會消失。 但是,淋巴結腫大會影響乳癌篩檢的成像,例如:乳房攝影或超聲檢查。這是因為它_看起來像是從_乳房擴散到淋巴結(淋巴結轉移)的乳癌。這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   淋巴結腫大可能導致女性進行進一步檢查,以確認或排除乳癌。這可能導致進一步的檢查,如再次攝影、侵入性切片和患者焦慮。 因此,在推廣全民COVID疫苗接種之前,我們必須提醒民眾乳房攝影的潛在影響,尤其是在50歲以上婦女。   那麼,新建議的背後是什麼? COVID疫苗相關的淋巴結腫大的報告來自美國出現,其中超過9千萬人已接種輝瑞或Moderna的疫苗。 這導致淋巴結腫大出現在乳房X線攝影和超音波聲檢查中。 根據澳大利皇家紐西蘭放射學院的報導,阿斯利康(AZ)疫苗尚未有這種類型的腫脹報導。 但是,由於活化免疫系統是所有疫苗的工作。我們已經看到除COVID以外的其他疫苗也有類似的腫脹。因此,我們可能還會在其他COVID疫苗中看到它。但是,我們尚未看到來自英國和其他在使用阿斯利康疫苗方面有更多經驗的國家公佈的數據,以證實這一點。 儘管如此,該學院還是建議女性在未接種COVID疫苗之前或在接種疫苗後六週進行乳房攝影,但不指定任何特定的COVID疫苗。 有人提出了一種更實用的方法,即監測注射側腋下淋巴結腫大的任何疑似病例,並且僅在六週後腫脹仍沒有減輕的情況下,再進一步調查。   為什麼這個這麼重要? 對於沒有症狀的女性,繼續進行COVID疫苗接種和乳房攝影是不可或缺的。 雖然透過篩檢找出患有乳癌的婦女很重要,但不要對健康婦女進行過多檢查也很重要。因此,合理的做法是沒有症狀的健康女性在短時間內延遲乳癌篩檢,並且不要對沒有癌症的女性進行過多檢查。 根據最近的建議,女性就醫時,應向其醫師提及其COVID疫苗的接種狀況,以便他們在解讀X光影像時可以考慮到這一點。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1.04.2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腋下腫?!是疫苗副作用 不是乳癌啦!
2021.03.28
腋下腫?!是疫苗副作用 不是乳癌啦!
乳房攝影出現腋下淋巴結腫大不一定是和乳癌有關 疫苗接種也可能會引起腋下淋巴結腫大   隨著越來越多人接種COVID-19疫苗,一個並非不尋常的副作用引起注意:淋巴結腫大,尤其是在腋下。雖然是正常的現象,但卻可能造成女性與醫療人員的焦慮,因為有些乳癌患者的腋窩淋巴結也會腫大。   腋下淋巴腫大是免疫系統在起作用 淋巴結是免疫細胞所在的主要位置,免疫細胞能辨識出疾病,啟動免疫系統。接種疫苗、生病或感染後,淋巴結腫大是正常的,那是發生免疫反應的部位。   腫脹的淋巴結通常最靠近患病部位,例如,如果罹患鏈球菌性喉炎,則頸部的淋巴結會腫脹;罹患性傳染病或陰道感染,腹股溝的淋巴結可能會腫脹。部分乳癌患者的腋窩淋巴結也會腫大,對於不知道接種疫苗後也可能會有這種現象的的女性而言,可能會很焦慮。   疫苗為什麼會導致淋巴結腫大? COVID-19疫苗中有COVID-19病毒成分,目的是使身體免疫系統對病毒產生反應,訓練身體製造抵抗病毒的抗體。未來,當我們真的暴露於COVID-19病毒時,免疫系統會產生抗體,從而降低感染症狀或不會造成感染。   接種疫苗後,免疫系統會啟動,表現出輕微的副作用,例如輕微發燒、身體疼痛和淋巴結腫大。由於COVID-19疫苗是注射在手臂,可能讓腋窩中的淋巴結反應並腫脹。   COVID-19疫苗可能影響乳癌判讀 然而,雖然腋下淋巴結腫大是接種疫苗後正常反應,但是當在乳房攝影上看到時,可能會被誤認為是因癌症而淋巴結腫大。   美國麻省總醫院Constance Lehman醫師表示,目前已經開始在乳房影像門診中看到比以往更多的淋巴結腫大患者,詢問過後發現他們在最近接種了COVID-19疫苗。   充分告知 降低患者的焦慮 雖然檢測淋巴結就可以確認不是癌症,但隨著接種疫苗的人增加,這種現象可能會越來越普遍,為了降低患者的焦慮及避免醫療人員的困惑,美國麻省總醫院組成專案小組,對此現象提出對策,將來此相關資訊應同時傳達給醫事人員和患者,以避免延誤疫苗接種和乳癌的診斷。   Lehman醫師表示,同時也希望這些方法能減少患者的焦慮感、減低醫療服務人員的負擔,並免除不必要的篩檢花費,除非腫脹持續存在或患者還有其他健康問題。   給患者的訊息中,可能會有:「在您乳房成像上看到最近接種COVID-19疫苗那一側的腋窩淋巴結較腫大,這在接種COVID-19疫苗之後很常見的,是身體對疫苗的正常反應。但是,如果您感到腋下的腫塊持續了六週以上,則應儘速回診告知醫師。」。   編譯來源:UNC Health Care(2021.03.12)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乳癌超越肺癌成為全世界最常見的癌症
2021.02.08
乳癌超越肺癌成為全世界最常見的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近日表示,乳癌已經取代肺癌成為最常見的疾病,佔全世界每年新增病例將近12%。   世界癌症日(2/4)前夕癌症專家Andre Ilbawi在聯合國上指出:「乳癌首次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幾乎都發生在女性的癌症數竟然超越發生在男女的癌症總數。這意味生理及環境因素變得對女健康的更加不利,政府要有更積極的女性健康策略來防制乳癌的盛行。   全球癌症概況 根據2020年全球癌症統計數據,2020年全世界估計有1930萬例新癌症病例,近1000萬例癌症死亡。   總體而言,每5個人中就有1個人會得癌症。8分之1的男性和11分之1的女性死於這種疾病。   女性乳腺癌是去年最常被診斷出的癌症,估計有230萬新病例(11.7%),其次是肺癌(11.4%)、結腸癌(10%)、前列腺癌(7.3%)和胃癌(5.6%)。   Ilbawi指出,女性肥胖是常見的乳癌風險因素,它也拉高了整體癌症發病率。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和預期壽命增加,預計癌症將變得更加普遍,從2020年的1930萬例增加到2040年的約3000萬例新病例。   世界衛生組織警告,約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死亡是由於吸菸、BMI(身體質量指數)、蔬果攝取量低、缺乏運動及飲酒引起的。   Ilbawi指出,在研究調查的國家,新冠狀病毒大流行由於讓診斷延遲、醫護人員承受極大壓力,正在干擾著癌症的治療。   該報告於2月4日在《CA:臨床醫生的癌症雜誌》上發表,研究了10種主要癌症類型,它們佔新診斷的60%以上,佔癌症死亡的70%以上。   編譯來源: * Reuters(2021.02.02)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Bray F.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_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_. doi: 10.3322/caac.2166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荷爾蒙補充療法治療潮紅?這裡有最新指引
2020.11.06
荷爾蒙補充療法治療潮紅?這裡有最新指引
停經後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HRT)與乳癌風險增加有關。而最近一份大型研究指出,風險是隨著HRT的類型、接受治療的年紀和治療時間長短而不同。     研究發現,在超過50萬名50至79歲的女性中,使用HRT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相對較高,而使用複合式HRT-雌激素加黃體素的HRT-至少五年的女性,HRT與乳癌風險的關聯最強。   但是,增加的風險沒有像被廣泛引用的一份2019年研究所指出的那麼高。並且一旦婦女停止使用HRT,乳癌的風險降低速度比先前估計得更快。   HRT的利弊並不是黑白分明 北美更年期學會醫學主任Faubion說:「這非常複雜。沒有人能夠說HRT是完全安全的。」。   HRT被認為是治療更年期嚴重熱潮紅最有效的療法。Faubion表示,還有其他選擇,例如某些抗抑鬱藥,但沒有一個能與HRT的療效相提並論。   醫生一度認為HRT還可以幫助預防更年期後容易出現的疾病,包括心臟病。   但是在2002年,一項名為「婦女健康倡議(Women's Health Initiative)」的美國大型試驗的結果引起了轟動。它發現使用複合式HRT實際上增加了婦女患心臟病、血栓和乳癌的風險。   另一方面,僅接受雌激素HRT可能降低的婦女患乳癌。但是,該療法僅適用於接受子宮切除術的女性,因為單獨服用雌激素會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   在「婦女健康倡議」大型試驗之後,HRT的處方箋數量直線下降。而此後許多的研究描繪出一個更加複雜的圖像。   「婦女健康倡議」大型試驗中的女性多年紀較大,約在60初頭。而有較近期的證據顯示,當女性在更年期早期開始HRT時(60歲之前),風險較小,這樣甚至可能有助於預防心臟病。   這對醫生和患者來說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是否對於大多數50多歲的女性來說,HRT帶來的好處將超過風險?   此研究與「婦女健康倡議」之異同 「婦女健康倡議」是針對一種特定的HRT類型進行研究,而此研究則透過檢視整體人口中的女性的病歷,來檢視在現實世界裡不同HRT類型與乳癌之間的關係。   主要研究作者Y. Vinogradova說:「這項研究為整個圖像增添了更多細節。」。   Vinogradova表示,總體來說,研究結果與過去所見相符。至少使用了5年或過去5年內使用複合式HRT的女性風險最高。符合這種情況的女性當中,每年每10,000名女性就多出15至36例乳癌病例。這個範圍會根據年齡而不同,年齡在50歲以下屬案例數較低的那一端,而70歲以上屬案例數較高的那一端。   這證實了:老年婦女接受HRT所增加的相關風險顯著高於年輕婦女。   此外,不同形式的黃體素帶來不同的風險。風險最高的與黃體素「炔諾酮(norethisterone)」有關,風險最低的與黃體素「地屈孕酮(dydrogesterone)」有關。   大多數醫學團體建議不要使用HRT預防慢性病。他們表示,如果女性使用荷爾蒙治療嚴重熱潮紅,應以最低劑量和最短持續時間為原則。   Faubion表示,考慮使用HRT治療更年期嚴重症狀的女性應與醫師討論所有的健康影響,不僅僅是乳癌。   編譯來源:US News(2020.10.3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