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LAR提指引 幫助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健康懷孕
2015.07.14
EULAR提指引 幫助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健康懷孕
自體免疫疾病指的是人體內免疫系統攻擊自身正常細胞的疾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SLE)、抗磷脂症候群(APS)皆屬此類疾病,前者影響到患者的腦、神經系統、心、肝、腎、皮膚、關節等,主要患者是女性(女性患者的數量約為男性的10倍),常發生在20歳和30歲之間;後者的主要症狀則有動脈或靜脈的血栓、血小板減少、懷孕期間時的高血壓、自發性流產、早產或胎死腹中等.一般認為患有此兩種病帳的婦女,少孕和懷孕的併發症會增加.歐洲抗風濕性關節炎聯盟(EULAR)在2015年的年會中,對患有SLE和APS的婦女,依其家庭計劃、生育、懷孕和更年期等健康問題,提供重要的指南.EULAR建議SLE或APS的婦女在準備懷孕時,應接受醫生的諮商,衡量病情的進展、血清資料、高血壓和用藥(重點放在奎寧,也是治療SLE的方法之一);並且考慮如何保存生育能力,協助生育.EULAR的建議包括:*SLE和APS的婦女,基於她們的病情和血栓的風險,應考慮節育的方法,特別是有APS的抗體時.*在使用alkylatingagent(一種治療SLE的抗癌藥物)前,應考慮人造的GnRH(可促進卵子的成長),以保存生育的能力.*協助生育的技術,在病情穩定或潛伏期時,可安全使用,但仍必須考慮預防血栓或突發症狀的方法.*病情的發展、血清的標誌(可找出血清的抗體,確認感染)和腎功能的指標皆可用來監控懷孕時突發的症狀和不良的反應.另外,瑞典從人口註冊資料中,檢視SLE患者在懷孕及相關併發症時(妊娠高血壓),對心臓血管的影響,也在EULAR年會上提出報告.在3232個患有SLE的婦女中,發現從未有過生育經驗者,其心臟血管症狀發生的機率最高;而懷孕或併發症,並不會促使心臟血管症狀的增加.資料來源:歐洲抗風濕性關節炎聯盟(EuropeanLeagueAgainstRheumatism,EULAR)
+ read more
年輕女性對子宮頸癌病徵缺乏敏感度
2014.10.21
年輕女性對子宮頸癌病徵缺乏敏感度
根據英國學者統計,平均每134名女性當中便會有一人罹患子宮頸癌;在台灣,子宮頸癌也是國人罹患的前十大癌症之一,最常見於30歲左右的女性身上.由於子宮頸癌如此常見,女性對此疾病的相關知識與處理方式甚為重要,但是,根據日前一項英國學者的調查卻發現許多年輕女性對於子宮頸癌的病徵缺乏敏感度.這項調查訪問了128位30歲以下被診斷出罹患子宮頸癌的女性,其中有86位女性是透過例行抹片檢查發現、2位女性是在接受其他疾病的檢測時發現,剩下40位女性則是在出現病徵後自行就診而被醫生診斷出罹癌.初期子宮頸癌少有病徵,因此較不易察覺,但若出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變多有異味甚或夾雜血絲、下腹疼痛等狀況時,就應盡速就醫.根據這40名女性的受訪結果,最大宗的病徵是性行為後與非生理期間的出血.其中有近三成的女性在病徵出現後拖延超過三個月才就診,九成以上的原因是不知道這些狀況就是可能罹患子宮頸癌的病徵.與其他年齡層相比,25歲以下的女性延遲就醫的狀況最為嚴重.另外,也有近六成的女性坦承在第一次就醫後,又拖過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才安排更進一步的診察.參與此項調查的Forbes博士強調平時的抹片檢查只是為了監控、預防病毒感染以及進一步發展為癌症,若一旦出現持續性的病徵,仰賴抹片檢查的結果是不足的,應該盡快就醫接受完整的檢驗.資料來源:BritishJournalofGeneralPractice
+ read more
年輕女性罹患心臟病預後較差
2014.09.04
年輕女性罹患心臟病預後較差
日前一項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指出,雖然男性因心臟病而入院治療的比率比女性要高,但女性病患發生併發症及其死亡率等的表現都比男性差.這項研究由HarlenKrumholz教授所領導,分析來自耶魯-紐黑文醫院中心2001-2010年間因急性心肌梗塞(AMI)入院治療的23萬筆患者資料,這些病患年齡在30-54歲之間.研究團隊以性別與年齡為分析變項,欲瞭解這些病患的住院率、以及入院後健康狀況.分析的結果發現,雖然男性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治療的比率比女性高,但是女性病患一旦住院,她們待在醫院的時間將會比較長,同時會出現較多的併發症,且住院死亡率也比男性高.以年齡作為區分來看,在這十年間,較年長病患的入院比率降低了20%,但年輕病患卻不見任何下降趨勢,研究推測可能是年輕人缺乏心血管疾病意識,控制風險因子情形較差所致.目前這個研究團隊正探究造成年輕女性心臟病患為高風險族群背後的生理、臨床及社會因素為何,並提醒醫師及相關健康照護提供專家應多向病患、政策制定者與大眾宣導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知識,以降低年輕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入院率.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學院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
+ read more
年紀輕輕就節食可能埋下健康隱憂
2014.08.12
年紀輕輕就節食可能埋下健康隱憂
一份新出爐的研究報告指出:女性若在年輕時就有節食的行為,日後容易產生一些傷害健康的惡習.這項於1982年至2012年間進行的研究訪問了超過2100位平均年齡在20歲左右的大學女生,了解她們的節食行為,包含頻率、何時開始與策略(如減少脂肪攝取或計算卡路里等),並且在間隔10後再次追蹤這些受訪者的狀況.研究結果發現,越早開始有節食行為的女性,日後越可能選擇催吐、使用瀉藥等極端的手段進行體重控制;同時,研究人員也Holland指出,當這些女性邁入30歲後,越可能會有肥胖、飲食失調與酗酒等問題開始浮現.研究團隊表示,目前的研究成果僅足以指出關聯,但尚未能看出因果關係.因為還有許多可能的因素並未在此次研究中受到檢視,像是基因、飲食偏好、母親與同儕是否有進行節食等.其他相關研究也指出:在發育期曾有顯著減重成果的人,日後可能會因此投注更多心力控制飲食,反易導致飲食失調的問題發生.針對上述發現,邁阿密兒童醫院的Comkornruecha博士補充說明並非所有年輕時的節食行為都會發展成飲食失調.許多飲食失調患者同時受到焦慮症、強迫症等病症困擾.但是這篇研究並未將焦慮與其他心理狀況納入分析.Comkornruecha博士認為這項研究要傳遞的訊息是鼓勵有肥胖問題的青少年使用健康、適當的方式控制體重,避免迅速的減重;不要錯誤的迷戀"理想體重";謹慎交友,避免因為同儕影響而選用不適當的減重方式或染上惡習.資料來源:theSocietyfortheStudyofIngestiveBehavior
+ read more
30歲以上女性不運動 小心心臟病上身!
2014.05.13
30歲以上女性不運動 小心心臟病上身!
過重、吸菸、高血壓、糖尿病、更年期等都是已知的女性心臟病風險因子,不過最近有一項澳洲的新研究進一步發現,在女性進入30歲之後,運動量太少將比起其他風險因子,對女性心臟病風險的影響更大!這個研究團隊認為透過瞭解個別心臟病風險因子在不同生命階段中所造成的影響,將會有助於發現哪些族群最需要政策行動的介入,因此研究針對澳洲醫療保險中的32,154位女性的資料進行分析.分析的結果指出,吸菸是30歲以下女性發生心臟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人口可歸因危險度(PAR)為59%,該數值隨年紀增長而遞減,因此應持續努力降低年輕女性(尤其是20歲世代)的吸菸率.可是對30到90歲之間的女性來說,"低活動量"反而遠比其他風險因子的影響要來得大!研究最後結論表示,目前世衛(WHO)建議成人每週運動150分鐘,此建議運動量與美國、澳洲一致,過去針對心臟病預防的重點主要在打擊肥胖、控制BMI值,研究認為未來應多著重強調維持身體多活動的重要性.而女性只要可以維持身體的活動量即可,運動類型並不拘,一般來說,有氧運動對心血管及新陳代謝健康最好、重力訓練則對肌肉骨骼健康有益.資料來源: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JournalofSportsMedicine)
+ read more
女性心肌梗塞入院率有年輕化的趨勢
2014.03.04
女性心肌梗塞入院率有年輕化的趨勢
台大醫院內科潘建廷、張博淵醫師編譯隨著時間及醫療科技的發展,一般大眾,不論是男是女,因急性心肌梗塞而入院的比率近年來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然而一份來自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的研究指出,在這個省份裡,年齡小於56歲的女性族群當中,在2000到2009年間,因為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的比率以每年1.7%的速率增加1此外,在較年輕的族群中,與男性相比,年輕女性也有較高的出院後三十天內的死亡率.很有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呢?作者在研究裡面假設:年輕女性的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率會上升的原因與她們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的惡化有關,這些風險因子包括:肥胖比率的上昇、抽煙、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然而他們也指出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年輕女性因為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的比率增加,是由於近年來無論是醫療提供者或是患者本身對於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了解增加,以及對於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症狀更有警覺而更能儘早求醫治療.』目前對於女性的死亡比率及風險增加,其背後的原因仍然不清楚.雖然已經有很多的研究探討共存疾病、臨床上的表現及特色、及急性心肌梗塞後的照護對於性別差異的影響;然而,即使在矯正過這些我們所認為的可能造成影響的因子之後,年輕女性仍然有較大的早期死亡率.也因此可見,對於傳統的風險因子評估及分析並沒有辦法解釋性別的差異,尤其是在ST波段上升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更是如此.(註:急性心肌梗塞的一種,常代表著全層的心肌壞死)對於這些性別差異,也有學者提出一些其他的原因及看法,例如急性心肌梗塞的女性患者中出現非典型症狀的比率較高.或是女性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的辨識及表現較晚.但這些並不足以完整地解釋性別差異造成的死亡率差距.有一些新的研究指出,一些非傳統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也許會對於女性急性心肌梗塞的較差預後做出解釋,例如憂鬱症以及整體的健康狀態.』作者及研究人員也指出,他們所做的研究是來自於過去累積的數據,在分析上對於許多影響因子、藥物使用,以及再灌流治療缺乏更進一步的資訊及釐清.此外,這項研究並沒有針對急性心肌梗塞的分類做出區分,以及沒有納入到院前死亡的患者,都限制了這項研究的解讀.但是,男女性別的差異在各個生理及病理的方面確實都被觀察到,並且持續地被科學家們研究和分析.雖然至今我們仍無法明確地告訴大眾,何者才是影響最大的因子.然而,積極了解問題在哪裡,才能對症下藥.這項研究提醒民眾,許多疾病是男女有別,而急性心肌梗塞也是如此3.如同研究者在文中所提到的,『這些發現,突顯了我們對於年輕女性族群在急性心肌梗塞的預防、發生、處理、和改善預後的努力上,是多麼急需改進.』資料來源:婦女健康期刊(JournalofWomen'sHealth)參考文章:1.IzadnegahdarM,SingerJ,LeeMK,etal.Doyoungerwomenfareworse?Sexdifferencesi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hospitalizationandearlymortalityratesovertenyears.Journalofwomen'shealth2014;23:10-7.2.DouglasPS,GinsburgGS.Theevaluationofchestpaininwomen.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1996;334:1311-5.3.PapakonstantinouNA,StamouMI,BaikoussisNG,GoudevenosJ,ApostolakisE.Sexdifferentiationwithregardtocoronaryarterydisease.Journalofcardiology2013;62:4-1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