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輪班者小心!多注意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2016.06.21
輪班者小心!多注意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一項研究指出:睡眠不足和異常的睡眠週期可能會增加心臟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對輪班的勞工來說。   現任芝加哥西北大學的研究主要作者Daniela Grimaldi博士指出:人類幾乎所有的生理和行為過程,特別是在睡眠-清醒週期,都是遵循由位於大腦內部時鐘調節的晝夜節律。他補充:當我們的睡眠-清醒和進食週期與我們內部時鐘所決定的節奏不合時,就會發生晝夜失調的現象。研究結果表明,長期的晝夜失調,可能無法完全從輪班後夜間睡眠的恢復性心血管作用中受益。   這項研究包括26名20〜39歲健康的參與者,他們在為期八天的研究中,受限要將睡眠時間控制在5小時,並在第四晚開始分為持續在同個固定時間進入睡眠以及將其延後8.5小時兩組。   結果指出,在這兩個被限制睡眠的組別當中皆可看到較高的心率,而睡眠不足又加上延遲睡覺時間者的心率更是高。另外,在睡眠不足且延遲睡眠的組別中,也出現壓力賀爾蒙去甲腎上腺素升高的跡象。而據研究人員說明,去甲腎上腺素升高會縮小血管、提升血壓和擴大氣管。   另外,睡眠不足和延遲睡眠時間也與在夜間降低心率變異性有關,並減少深層睡眠階段中的迷走神經活動,而其通常對心臟功能有恢復的作用。迷走神經對心臟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心率。   研究人員表示,若想保護自己的心臟,輪班工作者應該要被鼓勵健康地飲食、規律地運動以及讓自己獲得充足的睡眠。   資料來源:journal Hypertension.    
+ read more
類風溼性關節炎傷「心」乏人知
2016.06.21
類風溼性關節炎傷「心」乏人知
目前已知,以女性居多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容易有心/血管疾病,但是最近一份荷蘭的研究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仍經常被忽略,甚至未被積極治療。   為了瞭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傳統心/血管疾病風險未被積極診斷及治療的程度,研究找來327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其平均年齡為53歲、未被診斷具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68%為女性且罹患疾病時間的中間值為7年。研究測量了他們的收縮壓以及空腹血脂,並以「荷蘭心/血管風險評估」(Dutch Cardiovascular Risk Management, CVRM)及經過歐洲風濕病防治聯盟校正過後的「系統性冠狀動脈風險評估表」(Systemic Coronary Risk Evaluation tables, SCORE),來預測他們十年內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研究發現,從CVRM風險評估得知,有52%的人風險大於20%,透過SCORE風險評估表算出有18%的人風險大於20%。而不論透過哪一個風險評估方法,風險大於10%的人當中有超過80%的人壞膽固醇指數大於2.5 mmol/l(小於2.6 mmol/l為理想),且有32-42%的人收縮壓超過140 mmHg(高血壓)。此外,只有6%的人在服用史達丁類降血脂藥物、23-25%的人在服用降血壓藥物,但是有服藥的人當中有50-86%的壞膽固醇及收縮壓未改善。   研究團隊說明,從結果得知,不論是用哪一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方法,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高血壓及血脂異常的問題未被重視,因此未獲得理想的照顧。研究團隊提醒,患者及醫事人員都應警覺疾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若已知存在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應予以適當之預防或治療。   資料來源:Rheumatology    
+ read more
女性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2016.06.16
女性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偏頭痛是指頭部密集抽痛,並經常伴隨著疲憊感、嘔吐及對聲光敏感。過去已發現偏頭痛與中風風險增加有關,近來又有研究發現偏頭痛也可能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但是尚無法解釋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   研究分析了參與美國護理師健康研究計畫(Nurses' Health Study II)的115,541名女性,他們皆無罹患心/血管疾病之紀錄,年齡在25-42歲之間,自1989年開始接受了長達22年的追蹤。研究團隊在分析過程中控制了其他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因素,如:年齡、高血脂、糖尿病、吸菸、高血壓、心臟病家族史、更年期及是否有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服用避孕藥或阿斯匹靈等,以了解偏頭痛是否容易患心/血管疾病。   據分析結果,有15%的女性被診斷患有偏頭痛;1.2%發生心臟疾病、中風或需要手術疏通血管;0.2%死於心/血管疾病。在排除其他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因素後,發現有偏頭痛的女性其心/血管疾病風險是無偏頭痛者的1.5倍;並且有偏頭痛的女性較容易有過重、吸菸、高血脂及高血壓的現象,但是研究並未發現這些現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   研究團隊說明,雖然在排除其他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之因素後結果依然成立,但如同任何觀察性研究一樣,此結果無法呈現出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的因果關係。再者,此份研究首要的弱點即無法解釋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之間的關係,也沒有證據顯示預防偏頭痛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的評論者美國哈佛大學博士Rebecca Burch及紐約州立大學博士Melissa Rayhill說明,雖然對有偏頭痛的個體而言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幅度小,但是從人口的角度來看,患偏頭痛者多,因此此結果仍具有重要性。然而,Burch博士及Rayhill博士提醒,任何人都不應試圖用女性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的關聯來影響治療方式。在缺乏足夠證據下,偏頭痛只能作為對醫療人員的提醒,應注意患者的心/血管健康並提供適當的檢查。若要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透過運動、不吸菸、健康飲食等方法來改善。   資料來源:The BMJ    
+ read more
不想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鹽可別吃太少!?
2016.06.08
不想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鹽可別吃太少!?
鹽的高攝取量已被證實與提升血壓和心臟問題的風險有關聯。但根據新的研究,鹽攝取太少可能也同樣有害。   「在飲食中攝取過多的鹽會導致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病、中風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被廣泛接受的觀念。據美國飲食指南建議,14歲(含)以上者每日攝取的鈉應少於2300毫克;而在台灣,衛生福利部也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鹽6公克)。但以目前的指導方針,減少鹽的攝取量至建議的水平真的有降低風險嗎?這是此篇研究要解答的問題。   來自加拿大McMaster大學Michael G.DeGroote醫學院的Andrew Mente與其研究團隊分析了超過13萬人、橫跨49個國家的數據。他們觀察有/沒有高血壓的參與者的鈉攝取,以了解其與心臟疾病和中風等風險是如何相關聯。   據分析結果,鈉攝取量低的人其心臟病、中風和死亡風險都較一般人高;且不論本身有無高血壓問題。此外,研究人員發現,似乎只有高血壓人士會因為鹽攝取量高而影響到心血管疾病的相關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此研究中鈉攝取量低被定義為每天攝取不到3000毫克(高於美國、台灣目前的建議量);而鈉攝取量高的定義則是每天超過6000毫克。   研究團隊指出,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減少食用鹽攝取量的策略應針對在那些高鹽飲食的高血壓人士身上。同時,他們也認為目前的每天食用鹽建議攝取量可能設置得太低。   Mente說:「此次的研究結果對患有高血壓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我們的數據突顯了減少鹽攝取量對高血壓人士的重要性,但它並不支持降低整體鹽攝取量的水平。我們研究結果的重要是因為它們顯示出:降低鈉攝取對於患有高血壓同時也食用很多鈉的人來說是最有針對性的方法。」   最後,這並不是Mente的研究團隊第一次針對現行的鈉建議攝取量提出質疑,過去台灣女人連線也曾編譯過相關的研究報導(請參閱文末延伸閱讀);而關於每日的鈉建議攝取量及對於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目前仍存在爭論。在更多明確的研究數據幫助我們獲得解答之前,我們只能提醒自己過與不及都不好。   資料來源:The Lancet、McMaster University 本篇研究的經費來源超過50個,其中包含美國公共衛生研究院(Public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 PHRI)、加拿大心臟與中風基金會,以及加拿大健康研究院。   延伸閱讀: 鹽吃多吃少對心血管健康都不好! 「鹽」多必失?美國研究有新看法!    
+ read more
準爸爸注意!你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的先天性缺陷!
2016.06.07
準爸爸注意!你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的先天性缺陷!
新生兒的父親請注意!來自美國華盛頓Georgetown大學醫學中心的新研究警告:你的年齡、飲酒和生活方式等等因素,都可能導致你的孩子以及後代子孫有天生的缺陷。   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生物化學和分子及細胞生物學副教授Joanna Kitlinska博士和他的同事確定了一些可能影響後代發展的父系因素。根據他們的研究,父親能夠造成的影響比我們一般想像的還要大。從飲酒情形到年齡等一切因素,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出生缺陷和基因表達。   「我們知道由母親提供的營養、荷爾蒙和心理環境會永久地改變嬰兒的器官結構、細胞反應和基因表達。但我們的研究顯示父親也能造成同樣的影響,他的生活方式、年齡可反映在控制基因功能的分子上,如此一來,父親不僅會影響他的子女,也會影響到後代的子孫。」Joanna Kitlinska博士說明。   該研究小組重新檢視了一項過去的研究,專注於男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引起精子內DNA的表徵遺傳變化,最終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基因組。   調查結果顯示,如果父親是個酒鬼,即便母親從未飲酒,一個新生兒也可能被診斷有胎兒酒精譜系障礙(FASD)。父親的飲酒情況也與出生體重減少有關連,甚至會顯著降低整體腦容量和導致認知功能受損。   此外,研究人員指出父親高齡可能提高孩子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的發生率;而父親的心理、社會壓力也會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造成有缺陷/不良的行為特徵。   甚至,男人青春期前的飲食結構可能減少或增加其子孫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父親的肥胖已被連結到後代脂肪細胞的擴大、代謝調節、糖尿病和肥胖的變化,以及腦癌的發展。   Kitlinska補充:「遺傳父親的表徵遺傳學新領域需要被組織成臨床上適用的建議以提醒人們改善生活習慣。而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後天影響,我們需要研究母系和父系之間的相互影響,而不是將他們個別分開來考慮。」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Stem Cells、Georgetown University    
+ read more
不飽和脂肪真的比較健康嗎?
2016.06.06
不飽和脂肪真的比較健康嗎?
許多人都相信:以不飽和脂肪替代飽和脂肪對心血管比較健康;因為植物性食用油當中富含亞油酸,會降低膽固醇濃度,預防動脈壁脂肪囤積,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使壽命延長。但是日前一項回顧性研究結果挑戰了這個大家所熟知的保健觀念。   如果我們來檢視一下我們的觀念從何而來,會發現最初其實是許多隨機控制研究顯示以亞油酸取代飽和脂肪會降低血液中膽固醇量;其後又有觀察性研究證據指出膽固醇濃度若升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機會,因此我們由這兩個研究結果得出了現在我們所相信的結論。但是,事實上,並沒有隨機控制試驗直接證實以亞油酸取代飽和脂肪會減少心臟病的發生。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為直接探討這個問題,找出一項45年前執行的研究,研究名稱為the Minnesota Coronary Experiment(MCE)。該研究參與者來自精神機構及療養院,追蹤4.5年。MCE在當時是樣本量最大,且可能是最嚴格控制執行以植物性食用油取代飽和脂肪的研究,同時它也是當時唯一一個在參與者過世後仍調查其心血管疾病狀況的研究。   然而,該研究結果雖然顯示攝取亞油酸以取代飽和脂肪者的膽固醇降低了,但其存活率並沒有獲得改善,反之卻擁有更高的死亡風險。除了MCE研究之外,研究團隊還檢視另一個Sydney Diet Heart(SDH)研究,該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以亞油酸取代飽和脂肪者,心血管疾病死亡數較高。   研究團隊因此得到了這樣的結論:過去研究並不支持以亞油酸取代飽和脂肪會降低膽固醇也同時會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死亡的風險的觀念。我們該思考並關注目前我們對於膽固醇、飽和脂肪與亞油酸的觀念可能未必正確,同時,這些未被發表的研究結果可能會使得許多類似的研究發現被隱藏起來。最後,由此研究我們該得到的訊息是,我們應該聰明地選擇我們的飲食,任何一樣東西都不該吃過量。   資料來源:BMJ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