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3
餐前一杯水的驚人效果
一份來自Birmingham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有肥胖困擾的成人若在每次餐前喝下約500c.c.的白開水,將有助於減重。
這份研究總共有84位肥胖患者參與,歷時12週。在研究開始之前,研究團隊分別與84位參與者進行一對一的諮詢,了解其狀況並給予符合個人需求的減重建議,諸如改善生活作息、飲食與運動習慣等內容。接著,研究團隊將參與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41人被要求在早、中'、晚三餐餐前30分鐘必須飲用500c.c.的白開水;另外43人未被要求仔餐前喝水,而是被要求在每次用餐前都想像自己的胃裡已經被塞滿了。
12週後,被要求於3餐前飲水的參與者平均減掉4.3公斤的體重,比未於餐前飲水的受試者平均多減少了1.3公斤。
計畫主持人Helen
Parretti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的結果提供了一個簡單易達成的方式,讓人獲得更好的減重成果。
研究團隊現正規畫更大型且更長時間的研究,以更清楚瞭解飲水與減重之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Obesity、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news release
+ read more
2015.04.14
健身教練byebye!我們要:結「伴」運動!
越來越多人基於健康或美觀等各種理由重視自己的身材,減重塑身產業興起,四處可見琳瑯滿目的減重療程、健身中心,也出現越來越多健身教練或生活教練(Lifestyle
coach),但究竟誰能真正陪伴、幫助我們,建立一個良好、規律的運動習慣呢?
根據以色列臺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學者的最新研究結果,對我們的運動習慣影響最大的人很可能就是與我們日日同桌用餐、夜夜同床共枕的另一半。
此份研究的分析資料來自美國的歷時性調查研究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ARIC)
Study。ARIC自1987年開始執行,總共涵蓋了15,792位中年成人,本次研究分析的是ARIC研究中針對3,261對伴侶每6年進行一次的回訪資料。
根據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所發布的身體活動指引,成人一週須維持150分鐘以上溫和強度的運動量,或是至少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根據ARIC第一次訪查的結果,僅有45%的男性與33%的女性達到此標準。不過,本次的研究團隊分析6年後再次回訪的結果發現,與那些沒有任何一方維持運動習慣的伴侶相比,若第一次訪查時妻子的運動習慣有達到指引標準,再次回訪時,先生達到同樣運動層級的機率高出了70%;若是先生平日就有維持符合標準的運動量,其妻子在下一次訪查時達到相同運動層級的機率也提升了40%。
研究人員Koton博士說明,過去曾有不少研究指出伴侶會受到彼此的影響而趨於相似,特別是一些有風險的行為,如抽菸、飲酒的習慣。不過,從未有研究探討個人的運動行為如何受到伴侶的影響。根據本次的研究結果,研究團隊建議,要幫助增進身體活動能力,與其強調個人化的訓練,不如與伴侶一起運動。
資料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EPI/Lifestyle 2015
Scientific Sessions
+ read more
2015.01.15
要「杏」福噢!縮腰瘦腿、預防心血管疾病就靠它!
研究發現每日1.5盎司的杏仁取代碳水化合物製成的點心,可以改善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另外,以杏仁當點心還可以消除腰和腿部脂肪,不僅能改善體態亦可降低因腰圍粗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52位平均年齡50歲的健康成年人參與實驗,他們擁有高總體膽固醇及LDL膽固醇(俗稱「不好的」膽固醇),但仍保持在健康狀態。參與者被分為兩組,其中一組食用有香蕉蛋糕作為點心的套餐,另一組則將點心改為1.5盎司的杏仁,兩種套餐僅點心不同且熱量依每位參與者的身體需求微調以維持其體重。經過六周後,要求每位參與者用兩周的時間消除前六週的飲食習慣對身體的影響,並於兩周後交換原有的飲食內容。每位參與者總計參與實驗14周,並且每天記錄體重和飲食內容;血液組成分析則於實驗一開始以及不同飲食階段開始前測量。
實驗結果顯示,兩種飲食內容都使容易引起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總體膽固醇及LDL膽固醇下降。然而每日食用1.5盎司杏仁的參與者其下降幅度更大。相較於每日食用香蕉蛋糕作為點心的參與者,食用杏仁的人的總體膽固醇下降了-5.1±2.4mg/dL、LDL膽固醇下降了-5.3±1.9
mg/dL。另外,每日1.5盎司的杏仁有助於增加俗稱「好的」膽固醇,即HDL膽固醇,能將膽固醇輸送到肝臟儲存而非附著在血管上造成動脈硬化。
除此之外,雖然兩種飲食皆沒有使整體的脂肪量下降,但是每日食用1.5盎司杏仁的人的腰部脂肪減少了約0.07kg、腿部脂肪減少了約0.12kg,並且腰圍也小了約0.80cm。因此可知以杏仁取代其他澱粉質含量高的點心,有助於降低罹患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以及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更可以透過杏仁影響脂肪分布的特點改善腰圍及腿部體態。
然而,此研究並未將參與者運動習慣和參與前的飲食習慣納入考量,因此其結論還待未來的研究加以確定。不過研究者說明,市面上澱粉質含量高的點心確實對心血管造成很大的負擔,若將杏仁搭配降低膽固醇的飲食,杏仁所含有的營養能使降低膽固醇的飲食效果更為明顯。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協會期刊
+ read more
2014.10.15
減重成功的滿足感反可能加重厭食症病情
厭食症是一種嚴重的飲食失調疾病,在美國,15至24歲的女性中,厭食症引起的死亡率是其它死亡原因的12倍之多;在台灣,受到「瘦便是美」的審美觀影響,也有許多女性為減重瘦身節食而導致飲食失調的案例。
飲食失調疾病與厭食症患者的心理狀態一直持續的收到關注,不過,過往的研究多將重點擺在負面情緒-諸如:悲傷、憤怒、失去控制感等-如何引發、影響厭食症。日前一篇發表於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則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了解厭食症患者的心理狀態。
研究者Selby博士追蹤了118位18至58歲的女性厭食症患者,將這些女性連續兩週的心理狀態記錄下來,並進行分析。研究團隊發現,當這些女性表明自己感到自豪等對自我的良好感受時,厭食症的病症-諸如,催吐、使用瀉藥、限制卡路里攝取、過度運動、不斷檢查體重與體脂肪等行為-也會更頻繁地出現。Selby博士解釋這是因為減重成功的滿足感鼓勵了厭食症患者的疾病行為,進而產生惡性循環。
由於厭食症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態複雜,若無妥善處理情緒很容易對於厭食病症造成負面影響。Selby博士強調「自覺擁有控制權」對患有厭食症的女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心理學家必須想辦法將厭食症患者將減重成功時所感受到的正向情緒與她們生活中其他同樣能帶來快樂與幸福感的事物做連結,轉移對於體重控制投注的過多注意力。
資料來源: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 read more
2014.08.12
年紀輕輕就節食可能埋下健康隱憂
一份新出爐的研究報告指出:女性若在年輕時就有節食的行為,日後容易產生一些傷害健康的惡習。
這項於1982年至2012年間進行的研究訪問了超過2100位平均年齡在20歲左右的大學女生,了解她們的節食行為,包含頻率、何時開始與策略(如減少脂肪攝取或計算卡路里等),並且在間隔10後再次追蹤這些受訪者的狀況。
研究結果發現,越早開始有節食行為的女性,日後越可能選擇催吐、使用瀉藥等極端的手段進行體重控制;同時,研究人員也Holland指出,當這些女性邁入30歲後,越可能會有肥胖、飲食失調與酗酒等問題開始浮現。
研究團隊表示,目前的研究成果僅足以指出關聯,但尚未能看出因果關係。因為還有許多可能的因素並未在此次研究中受到檢視,像是基因、飲食偏好、母親與同儕是否有進行節食等。其他相關研究也指出:在發育期曾有顯著減重成果的人,日後可能會因此投注更多心力控制飲食,反易導致飲食失調的問題發生。
針對上述發現,邁阿密兒童醫院的Comkornruecha博士補充說明並非所有年輕時的節食行為都會發展成飲食失調。許多飲食失調患者同時受到焦慮症、強迫症等病症困擾。但是這篇研究並未將焦慮與其他心理狀況納入分析。
Comkornruecha博士認為這項研究要傳遞的訊息是鼓勵有肥胖問題的青少年使用健康、適當的方式控制體重,避免迅速的減重;不要錯誤的迷戀「理想體重」;謹慎交友,避免因為同儕影響而選用不適當的減重方式或染上惡習。
資料來源: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Ingestive Behavior
+ read more
2014.01.21
汙名肥胖真的能達到警惕胖子的效果嗎?!
如果在你看完一篇描述胖子在工作場所可能會遭到的歧視的文章後,有人為你準備了豐盛的點心,邀請你享用,你會怎麼做呢?是否會因為稍早獲得的資訊而有所警惕,因而選擇克制自己的食慾呢?
上述情節是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心理學教授Brenda
Major所設計的一項實驗,結果發現,那些媒體不斷散播的關於肥胖的污名-諸如懶惰、意志力薄弱、自我放縱、影響健康等-不但無助於嚇阻人們進食,進而幫助維持身材,反而很有可能會造成反效果。事實上,相較於自認為體重正常的女性,自覺過重的女性在接收到這些關於體重污名的論述後,反而更沒有能力控制自己進食。
研究團隊原本預期:自認為有肥胖問題的受試者會因為文章所描述的內容而減少進食,沒想到,這些受試者依然吃得較多,而且,都表示自我控制能力變得較差。
這個研究說明,大眾媒體將肥胖描述成為一種當代疾病,並且暗指肥胖僅不過是一種自我控制的問題,這些都使得擁有過重問題的人感到更加無助,並且對於他們的進食行為感到更加失去控制。
過去的研究曾發現,有過重問題的人會因為擔心體重的污名,因此感到自我控制感低落,並且感到壓力。而亦已有研究證實自我控制感低落與壓力是造成暴食的兩大主因。Major和他的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研究結果足以解釋為何讓自認為過重的人至於肥胖污名的訊息中反而會使得他們吃的更多。
Major強調,從心理層面而言,這些伴隨著體重而來的汙名是非常不健康的。她建議往後在討論肥胖議題時,應該將焦點放在良好的健康與運動兩個層面,較能為遭遇肥胖問題的人帶來正面的影響,而不是一昧的強調體重與身體質量指數(BMI)。她同時也指出,雖然BMI值過高確實會對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但是,最近一項由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輕微過重的人反而能夠活得比體重正常或過輕的人來得久。只可惜這項訊息並未受到大眾媒體的注意與重視。
資料來源: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