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0.08
Go Red Taiwan!看見女「心」記者會
GO RED, TAIWAN!看見女「心」
10/8(四)台灣女人連線與病友團體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及社團法人乳癌病友協會召開記者會,強調政府應正視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特殊需求。會中病友團體現身說法,分享政府未重視他們的疾病所增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與會的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內科張博淵醫師也說明,台灣醫界至今對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敏感度仍不夠,容易使女性因為誤診或延誤就醫而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並且在所有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中,女性缺乏對疾病的警覺是最主要的風險因子。最後,與會團體與醫師一同要求政府響應婦女團體所推動的「Go
Red Day
TAIWAN」行動日,呼籲政府、醫界加強對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宣導,以提升女性對疾病的警覺並降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
詳細新聞稿如下所述:
台灣女人連線、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社團法人乳癌病友協會
聯合記者會
9月27日是世界心臟日,但我們看到政府的宣導仍強調男性的心/血管健康,忽視女性。事實上,它一直是女性前二、三大死因!根據衛福部統計,2014年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有12,670人,遠多於死於婦癌的3,259人!近20年來,眾多的研究指出女性由於和男性有生理的差異及不同的生命經驗,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防及診斷/治療上也和男性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今天記者會與會者特別身著紅色上衣及領帶,以響應國際關懷女性心臟病的「Go
Red」行動,希望讓社會看到女人的「心」,提醒女性對自身心/血管疾病的認知及警覺,更呼籲政府更要有性別差異的防治政策,從生理、心理、社會的層面確實照顧女人的「心」!
女人的風險:更年期及特殊疾病
更年期是女性必經的生命過程,而此時,女性面臨了多重心/血管的風險:首先,雌激素減少降低對心/血管的保護,使女性血壓上升;其次,此時期女性易罹患糖尿病,研究指出女性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病是男性患者的7倍;再者,更年期也正值女性離婚好發年齡(45-55歲),離婚女性因為心理壓力,其罹患心臟病風險是未曾離婚的女性的1.24倍。
以女性居多的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乳癌,其心臟病的風險也較高。紅斑性狼瘡患者好發於年輕女性且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而國外文獻指出,患者之主要死亡原因為心/血管疾病,原因是除了體內常有變異且容易發炎的高密度脂蛋白外,腎臟疾病、肥胖及患者長期服用的類固醇也會導致高血壓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但是目前針對患者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仍不多,思樂醫之友協會理事長龔麗娟表示,從她們服務的經驗來看也的確發現有許多個案是腎炎所引發的心臟病。
乳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因心臟位居在其照射部位之後方,也會增加心臟病風險,如:動脈硬化、心包膜疾病或心衰竭等,特定的化療藥物更會惡化這些放射線所引起的副作用。然而,目前許多患者主要是從國外文獻了解到放射治療所增加的心臟風險,且乳癌病友團體表示當他們經心臟科醫師轉介至腫瘤科後,竟獲得腫瘤科醫師否定放射治療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的答覆,顯示在缺乏心臟科與腫瘤科跨部門合作下,腫瘤科對乳癌患者心臟疾病風險的意識仍不足。
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對中/高齡女性、自體免疫疾病及乳癌患者之心/血管健康的宣導,並提出合宜的政策。病友團體也強調需要醫療體系更關注疾病本身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並在治療上尋找能降低心/血管風險的策略。
心/血管疾病臨床上男女大不同
女性和男性在生理、結構上的不同,心臟病的呈現處置也不一樣。在病情上,有1/4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呈現特有的「非典型」的症狀,如:噁心嘔吐、氣喘、背痛等;在診斷上,以「踏步機測試」的女性偽陽性(10─40%)遠高於男性(10%-20%);在用藥上,阿斯匹靈可以預防男性心臟病,卻不能預防女性心臟病等;在治療上,支架對於男性的效果較好。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張博淵醫師說明,至今美國重視女性心血管疾病已20年之久,但台灣醫療領域仍缺乏心/血管疾病具性別差異的意識,再加上女性「非典型」症狀難以辨識以及繁忙醫療,台灣女性病患可能被診斷錯誤或延誤就醫,導致女性一旦罹患心臟性疾病死亡率就會比男性高。並且張醫師強調,除了男女共有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如:三高、吸菸及肥胖外,女性還有更年期、特殊疾病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女性缺乏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才是最大的風險因子。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李麗芬表示,雖然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女性主要死因,但是,政府對於女性健康政策主要是「生育健康」及「婦癌」,忽視女性特殊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此疾病之男女性別臨床差異。因此,將推動三月的第一個禮拜五為「Go
Red Day
TAIWAN」行動日,以提醒國人、醫界與政府對於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藉此加強對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宣導,並要求政府制訂具性別差異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及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引。
+ read more

2015.09.24
用阿斯匹靈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
過去對於阿斯匹靈能否預防第一次心臟病與中風發作一直存有爭議,但最近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公布的阿斯匹靈服用建議草案提到:50-59歲心血管疾病高風險者應每日服用少量阿斯匹靈來預防第一次心臟病、中風及大腸癌。
阿斯匹靈常被用於緩解疼痛與消炎,並且因其抗凝血功能也常用來預防血栓導致的心臟病及中風,許多心臟病及中風患者因此會服用阿斯匹靈來避免疾病再次發作。然而,阿斯匹靈作為預防第一次心臟病及中風的藥物,一直存有爭議。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署便曾於2014年總結,這種論述未有充分的證據支持。
今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以美國心臟學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與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研發的風險計算方式,分析過去評估少量阿斯匹靈與心血管風險之間的關係的研究報告,也將大腸癌風險、腸胃道出血風險與少量阿斯匹靈的研究納入分析。
根據其分析結果,他們建議50-59歲的心血管疾病高風險者,若預期壽命達10年以上、沒有腸胃出血風險且願意每日服藥10年以上,每日服用少量阿斯匹靈可以預防第一次心臟病、中風及大腸癌發作。該草案也指出與2009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的指引的差異:目前對於50歲以下與70歲以上者,每日服用少量阿斯匹靈對健康的好處並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的副主席Kirsten
Bibbins-Domingo提醒,50-69歲想預防第一次心臟病、中風與大腸癌者,應請醫療專業人員評估自身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與服藥後腸胃出血的風險後,再決定是否要依循此建議。台灣女人連線也提醒女性朋友們,目前已證實阿斯匹靈可以預防女性中風,但不能預防心臟病,且過去也有研究發現女性錯誤服用阿斯匹靈的比率高於男性,且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可能引發缺血性中風及眼疾,因此應審慎與醫師共同評估服藥的好處與風險後再作決定。
資料來源: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 read more

2015.09.22
糖尿病女性的心血管健康-更年期是關鍵
過去的研究發現,女性糖尿病患者較男性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是對於風險何時開始以及會持續多久仍是未知。義大利區域性健康機構(Regional
Health Agency)的Giuseppe
Seghieri博士帶領研究團隊針對2005-2012年間居住於義大利托斯卡尼的所有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以性別、年齡為變項分析糖尿病患者罹患急性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風與鬱血性心臟衰竭的風險。
3,192,203名研究對象中有47%是男性,並且在所有研究對象中有0.8%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男女比*為1.9;0.8%因缺血性中風住院,男女比為1.2;0.6%因鬱血性心臟衰竭而住院,男女比為0.9。
研究發現,女性糖尿病患者因急性心肌梗塞而住院的風險比男性糖尿病患者多34%;且45-85歲間女性的風險顯著高於男性,以45-55歲男女風險差異最大。再者,女性糖尿病患者因缺血性中風以及鬱血性心臟衰竭而住院的風險同樣比男性糖尿病患者高,且男女風險差異與急性心肌梗塞相似。然而,不同於急性心肌梗塞的是,女性較男性容易因此住院的年齡落在55-85歲,且以55-64歲男女風險差異最大。
研究團隊說明,研究的結果顯示糖尿病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尤其從年齡分析的結果來看,女性糖尿病患者約在更年期及停經前後開始比男性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且風險女大於男的情況以急性心肌梗塞風險高歷時最長。
研究團隊補充,缺血性中風以及鬱血性心臟衰竭平均較急性心肌梗塞晚10年發生,使得兩者與糖尿病的關係較急性心肌梗塞來得低,因此男女在缺血性中風以及鬱血性心臟衰竭的風險差異上並不像急性心肌梗塞顯著,比起糖尿病對疾病風險的影響,心房顫動、高血壓以及鹽分攝取量的影響力更大。
另一方面,來自中國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的Xue
Dong博士為了瞭解男女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風險差異,也回顧分析了將1966-2014年來自歐美與亞洲各國的19個相關研究,涵蓋1千多萬名研究對象。研究分析指出,女性糖尿病患者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風險比率為2.46,男性為1.68,並且整體來看,女性糖尿病患者的風險高出男性38%。研究團隊說明,我們應正視男女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差異,找出方法盡可能提早診斷並控制風險因素,藉此確保女性糖尿病患者獲得最適合的治療和最好的結果。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女性朋友們,除了上述2個研究發現男女糖尿病患者心臟疾病的風險是女大於男,但過去也有研究指出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心臟病風險是一般女性的2倍,因此不論是男女比較或是同一性別之比較,均顯示糖尿病對女性心臟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女性除了應關心自己有無罹患糖尿病外,糖尿病患者更要照顧自己的心臟來避免風險惡化成疾病。
資料來源: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 read more

2015.09.21
延年益壽操之在己!三大風險其實可預防
現代生活由於不正常的作息、飲食習慣與缺乏運動等,導致慢性疾病日益成為普遍容易面臨的健康風險。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Mohammad Hossein
Forouzanfar博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指出,導致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三大原因為高血壓、吸菸及身體質量指數過高。
研究團隊分析1990-2013年全球疾病、傷害及風險因素負擔的報告(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
study),從188個國家的數據中去分析79種可預防風險導致的死亡人數、生命損失年數(years
of life lost)、失能時間長度(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以及所損失的健康年數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並分析不同性別及年齡的狀況。
整體來說,可預防風險在2013年總共導致3千多萬死亡案例,較1990年多了五百多萬。首先,高血壓是最主要的死亡風險因素,且高血壓所致的死亡人數在1990年至2013年間上升了近50%;其中男性因高血壓死亡的人數自1990年上升了59%,上升幅度多出女性19.1%。其次,23年來因吸菸死亡的人數上升了23%,是僅次於高血壓的死亡風險因素,並且同樣對男性的健康影響較大。第三名死亡風險因素是身體質量指數過高(Body
Mass
Index,BMI),23年來因身體質量指數過高死亡的人數上升了63.2%,但不同於高血壓及吸菸的是,身體質量指數過高對女性健康的影響較大。除了以上發現外,研究還發現在2013年高血壓、吸菸及身體質量指數過高所導致的健康年數損失、生命年數損失也是最高的,並且結果並無性別差異。
飲食習慣對健康影響的分析結果顯示,23年來總死亡人數的21%擁有14個具健康風險的飲食習慣,如低蔬果、高糖飲料或紅肉多等,這些不良飲食習慣會使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而死去。
研究團隊認為,此份報告為各國政府的風險預防計畫提供了清楚的證據作為政策擬定的參考;而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的主任Christopher
Murray也表示,吸菸及不良飲食是政府需要著力之處,透過改善這些面向能明顯地提升整體的健康。
資料來源:The Lancet
+ read more

2015.09.15
別當睡美人!睡太多傷「心」
從小我們不斷被教導睡眠對健康的影響,但到底睡多少才健康?睡眠時間的長短與品質又影響了哪方面的身體健康?最近一篇來自韓國首爾的研究便指出,不論是睡太少、太多或睡眠品質不好,都會影響我們的心血管健康,讓年輕人也有可能因此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首爾江北三星醫院的世代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hort
Studies at Kangbuk Samsung
Hospital)以及成均館大學醫學院(Sungkyunk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團隊以47,000多名的男女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41歲,並調查他們的睡眠時數以及睡眠品質好壞。此外,研究者藉由觀察血液流經上臂與手軸動脈的速度來測量動脈的硬度,並測量鈣在動脈中的沉澱量,透過這兩個指標判斷心臟病的風險。
研究發現,睡眠時數每晚少於五小時的成人的鈣沉澱量比七小時者多了50%;但睡超過9小時以上的成人更嚴重,其動脈中的鈣沉澱量高出七小時者70%。此外,自述睡眠品質低者的鈣沉澱量也比自述睡眠品質高者多了20%。研究的副編輯Yoosoo
Chang博士說明,當他們測量動脈硬度時,結果與上述相似,顯示睡眠品質低、睡太多或太少都是影響心臟健康的因子。整體來說,每晚睡眠時數為七小時且自述睡眠品質好的人,他們的心血管狀況較佳。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心臟學家及美國心臟協會的發言人David
Meyerson說明,這項發現影響深遠,你無法想像睡太多、太少以及睡眠品質低會在我們年輕時即影響我們的血管。但是這個發現並無法提供直接的證據證明睡眠問題會導致心臟問題,畢竟會引起高血壓的原因與荷爾蒙、睡眠中啟動的代謝以及睡眠時身體的化學反應都有關。此研究作為領頭羊,勢必將引發更多研究來回答這些問題。
資料來源:The Journal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 read more

2015.09.10
丟掉史達汀!預防心血管從食開始
面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醫生經常開給藥物-如降血脂藥物史達汀(Statins)控制病情。但是最近英國有許多醫生開始呼籲:治療病患不要再依賴藥物,應積極透過患者的生活習慣如飲食、運動、戒菸酒等方面達到減緩病情的目的;並且強調地中海飲食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
發起呼籲的醫生們認為,醫生應該要詳細告知患者史達汀的好處及風險,或者提供另外一種選擇─從生活習慣改變做起,讓他們自己選擇要用什麼方式治療心血管疾病。他們還提到,健康飲食、運動以及戒菸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效果勝過史達汀。
結合三個英國皇家醫學院的公共健康教師會(UK Faculty
of Public Health)的副理事Simon
Capewell說明,對於許多想要避免心臟病的中年人來說,健康的飲食提供了比史達汀更有效且持續的結果。事實上,有8成的心血管疾病其實是因為生活習慣如營養不均衡、運動不夠以及吸菸等原因所造成,因此醫療人員應該使患者了解生活習慣與飲食對健康的價值。其中,適當的地中海式飲食含有少量的加工食物,經過隨機試驗後證實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此外,醫療人員也需要告知患者應勤運動及戒菸。
相對地,只有少部分的患者能受惠於史達汀,而且依然會有副作用如:5-10%的服藥者有肌肉痠痛、1%的服藥者有糖尿病等。此外,雖然有2.5%的人在服用史達汀後能預防心臟病或中風再次發生,但對健康且從未有過心臟病或中風的人來說,只有0.5-2%的機率能因為服用史達汀而活得比較久。
最後,英國醫學協會(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的主席Chaand
Nagpaul說明,任何關乎治療的決定都應該將影響疾病更大的因素如生活習慣納入考量,並且醫療人員應該強化患者的健康知識,使他們能夠在足夠的訊息下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因此普通科醫師不可忽視與患者詳細討論對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的過程。
資料來源:Prescriber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