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匹靈如何幫助預防大腸癌
2021.04.12
阿斯匹靈如何幫助預防大腸癌
如果你有大腸癌的家族史,你一定要讀這篇。   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可以預防大腸癌,但是其原因並不清楚。   最新研究提供了為什麼長期規律地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以減少結腸癌和直腸癌致死的風險。   研究者發現,阿斯匹靈可阻止血小板產生一種讓它們凝聚在一起的酵素。腫瘤細胞可以附著在凝聚的團塊上,在全身中擴散。阿斯匹靈抑制血小板活化,這可能抑制轉移。   使用非阿斯匹靈、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如:布洛芬,普拿疼和等並不會改善預後。   有無效力,服用時間可能是關鍵 對於這項研究,Figueiredo的團隊分析了來自美國2500多名結腸癌和直腸癌患者的數據。   根據這項研究,阿斯匹靈的使用時間似乎是關鍵。在被診斷為局部結腸癌或直腸癌之前使用了至少15個月的患者,其腫瘤擴散的可能性較小。   同時,研究發現,儘管在癌症診斷後開始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比未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有更好的結局,但差異並不顯著。   Figueiredo主任指出:「我們需要更多的證據,但是嬰兒劑量的阿斯匹靈與較低死亡率之間的這種聯繫實在非常重要。」   Figueiredo主任說:「這些發現可能為尋求預防結直腸癌或改善其預後的人們提供一種便宜的生活方式選擇。」   她的團隊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想要瞭解在診斷出大腸癌之前或之後,阿斯匹靈的服用如何影響病人的存活。   Figueiredo主任說:「使用阿斯匹靈有潛在的危害。每日使用可能會增加過敏反應和內部出血的風險。」   菲格雷多說:「臨床醫生和患者之間確實需要就風險和效益進行對話。」 「這些研究和我們的結果確實增加了這種對話。」   這些發現最近發表在_《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上_。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1.3.31)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預防流產的藥物恐增加後代罹癌風險
2021.03.31
預防流產的藥物恐增加後代罹癌風險
安胎藥物致癌歷史重演? 台灣仍核准此藥用於預防流產   如果您的母親在1950和1960年代曾服用廣泛用於預防流產的藥物,那麼您成年後罹患癌症的風險可能是一般人的2倍。   此處講的藥物是「己酸羥孕酮(hydroxyprogesterone caproate)」,也稱為OHPC或17-OHPC,是人造黃體素。目前已經不再用於減少流產的風險,在美國僅被用於預防早產(藥名Makena),但台灣仍核准此藥用於預防流產。   不過,2020年10月,美國食藥局藥品評估與研究中心發布聲明,要求將Makena從市場上撤除,因為它似乎沒有預防早產的效果,但至今未見政府採取正式行動。     「用於預防流產和避免早產的OHPC劑量是相同的,但治療目的不同給藥的時間點可能不同,用於預防流產可能在懷孕第0至20週給藥,用於避免早產則會從第16周至第20週開始給藥,一直持續到第37週。」。   研究發現,相較於胎兒時期沒有暴露於OHPC藥物的人,那些曾暴露於藥物的人成年後患結腸癌和直腸癌的風險幾乎是5倍,前列腺癌風險幾乎是4倍。   研究人員表示,OHPC是一種「內分泌干擾物」,在胎兒早期發育期間會干擾我們體內荷爾蒙的作用,並可能導致後代癌症風險增加。   這並不是第一個孕婦服藥後可能增加後代罹癌風險的荷爾蒙藥物。1970年代一些孕婦服用了預防流產的「己烯雌酚(DES)」,增加了其女兒成年後患某些癌症的風險。   當研究人員將母親在懷孕期間有無服用OHPC的風險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181名在懷孕期間服用OHPC的婦女的孩子在成年期被診斷出患有各種癌症的可能性是2倍以上,其中65%的診斷發生在50歲以下的人群中。   這些結果來自於研究人員對凱撒基金會健康計劃的資料所進行的分析,這些資料來自於1959年6月至1967年6月接受過產前檢查的婦女,還分析了加州癌症登記處的資料,以追蹤她們的孩子直到2018年。   研究作者Caitlin Murphy說:「結腸癌和其他類型的癌症在年輕人中呈上升趨勢,這可能與她們的母親在懷孕期間使用這種藥物有關。生命早期的事件確實是罹癌的重要風險因子。我們的風險甚至可能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開始。」。     這份研究結果發表在內分泌學會的視訊年會上。這類發表在醫學會議上的結果應該被視為是初步的,直到發表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上。   至少有一位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專家認為,這種藥物的風險遠大於其益處。   Heather Patisaul說:「這是發育中的胎兒容易受到內分泌干擾的另一個例子。鑑於沒有證據顯示有臨床益處,建議下架此藥,我將警告任何女性不要服用該藥。」。   但美國婦產科學院婦產科臨床專家Anjali Kaimal博士表示,目前尚無定論。   他說:「通過同行評審和發表研究的過程,我們將獲得更多關這份研究的研究對象、藥物劑量、方法和絕對風險的資訊,對其他人口群進行相同的分析也將提供我們更多訊息,這些都可以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任何潛在風險,有助於我們在效益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1.03.2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腋下腫?!是疫苗副作用 不是乳癌啦!
2021.03.28
腋下腫?!是疫苗副作用 不是乳癌啦!
乳房攝影出現腋下淋巴結腫大不一定是和乳癌有關 疫苗接種也可能會引起腋下淋巴結腫大   隨著越來越多人接種COVID-19疫苗,一個並非不尋常的副作用引起注意:淋巴結腫大,尤其是在腋下。雖然是正常的現象,但卻可能造成女性與醫療人員的焦慮,因為有些乳癌患者的腋窩淋巴結也會腫大。   腋下淋巴腫大是免疫系統在起作用 淋巴結是免疫細胞所在的主要位置,免疫細胞能辨識出疾病,啟動免疫系統。接種疫苗、生病或感染後,淋巴結腫大是正常的,那是發生免疫反應的部位。   腫脹的淋巴結通常最靠近患病部位,例如,如果罹患鏈球菌性喉炎,則頸部的淋巴結會腫脹;罹患性傳染病或陰道感染,腹股溝的淋巴結可能會腫脹。部分乳癌患者的腋窩淋巴結也會腫大,對於不知道接種疫苗後也可能會有這種現象的的女性而言,可能會很焦慮。   疫苗為什麼會導致淋巴結腫大? COVID-19疫苗中有COVID-19病毒成分,目的是使身體免疫系統對病毒產生反應,訓練身體製造抵抗病毒的抗體。未來,當我們真的暴露於COVID-19病毒時,免疫系統會產生抗體,從而降低感染症狀或不會造成感染。   接種疫苗後,免疫系統會啟動,表現出輕微的副作用,例如輕微發燒、身體疼痛和淋巴結腫大。由於COVID-19疫苗是注射在手臂,可能讓腋窩中的淋巴結反應並腫脹。   COVID-19疫苗可能影響乳癌判讀 然而,雖然腋下淋巴結腫大是接種疫苗後正常反應,但是當在乳房攝影上看到時,可能會被誤認為是因癌症而淋巴結腫大。   美國麻省總醫院Constance Lehman醫師表示,目前已經開始在乳房影像門診中看到比以往更多的淋巴結腫大患者,詢問過後發現他們在最近接種了COVID-19疫苗。   充分告知 降低患者的焦慮 雖然檢測淋巴結就可以確認不是癌症,但隨著接種疫苗的人增加,這種現象可能會越來越普遍,為了降低患者的焦慮及避免醫療人員的困惑,美國麻省總醫院組成專案小組,對此現象提出對策,將來此相關資訊應同時傳達給醫事人員和患者,以避免延誤疫苗接種和乳癌的診斷。   Lehman醫師表示,同時也希望這些方法能減少患者的焦慮感、減低醫療服務人員的負擔,並免除不必要的篩檢花費,除非腫脹持續存在或患者還有其他健康問題。   給患者的訊息中,可能會有:「在您乳房成像上看到最近接種COVID-19疫苗那一側的腋窩淋巴結較腫大,這在接種COVID-19疫苗之後很常見的,是身體對疫苗的正常反應。但是,如果您感到腋下的腫塊持續了六週以上,則應儘速回診告知醫師。」。   編譯來源:UNC Health Care(2021.03.12)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病毒突變更致命,疫苗可能無法阻擋
2021.03.22
病毒突變更致命,疫苗可能無法阻擋
只要活著病毒就會變異 感染的人越多病毒變地越快 疫苗研發趕得上病毒突變嗎?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由Moderna Inc和Pfizer Inc / BioNTech SE疫苗誘發的抗體在中和(殺死)一些最令人擔憂的冠狀病毒變株的效力大大降低。   多種變株可以躲過疫苗 研究人員從接受了一劑或兩劑前述疫苗的99人取得了血液樣本,並測試了他們產生的抗體是否能中和10種全球流行的變株。他們發現,即使志願者都接受了兩個劑量的疫苗,10種變株中有5種「高度地不被中和」。這五種高抗性變株在病毒表面的刺突上都發生突變(稱為K417N/T,E484K和N501Y),其一是在南非的一個變株,另外有兩個是在巴西的變株。   與以前的研究一致,對於在巴西發現的變株,所產生中和抗體的比例下降了5到6倍。對於在南非發現的變株,中和率下降了20到44倍。   現在在紐約流行的一種變株具有E484K突變,已有其他針對此變株正在進行的研究。此研究負責人A. Balaz說:「我們的發現顯示,帶有E484K的類似變株可能更難被現有疫苗誘發的抗體中和。但儘管是這樣,疫苗會引起其他種類的免疫反應,這些免疫反應可以預防嚴重疾病的發展,這更是重要的考慮!」   在英國發現的變株更致命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在英國首次發現的冠狀病毒變種稱為B.1.1.7。它比在當地傳播的其他變株更致命。研究人員分析了11月中旬至1月中旬在英格蘭診斷為COVID-19的184,786人的數據,其中包括867人死亡。總體而言,在感染病毒後四周內死亡,B.1.1.7導致的死亡風險比英格蘭其他變株引起的高67%。與早期的變株一樣,患者的死亡風險會隨著年齡、男性性別和既有疾病而增加。B.1.1.7現在在歐洲很盛行,專家預估將在美國盛行。很關鍵的是,新的資料顯示,目前核准使用的疫苗對於B.1.1.7是有效的。   在巴西發現的變株具有雙倍傳染性 在11月至1月,在巴西的馬瑙斯(Manaus),由P.1冠狀病毒突變的COVID-19病例從不存在增加到73%。與該市第一波感染相比,此變株感染數量增加了三倍。報告指出,P.1變株的更大感染力可能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根據國家健康監測數據,作者估計P.1變株的傳播力是先前在Manaus流行的病毒的2.5倍左右。研究人員指出,儘管事實上該市68%的人口已經被原始冠狀病毒感染,但仍發生了P.1的傳染。在他們的分析中,感染了p.1後,再次感染P.1的風險很低。該變株引起嚴重疾病的能力或其致病性仍不清楚。   「P.1變種已經在至少25個國家/地區被檢測到。我們需要對P.1變體進行緊急研究,因為更大的可傳播性和致病性甚至會使準備充分的衛生系統崩潰。」。   編輯來源:Reuters(2021.03.1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為什麼接種疫苗後,還是得了COVID-19?
2021.01.13
為什麼接種疫苗後,還是得了COVID-19?
有些醫護人員舉報說,他們在接種第一劑疫苗後卻得了COVID-19。但專家表示這並不意外,因為疫苗的保護作用可能需要在3、4個星期後接種第二劑後,再過一個星期才會生效。   加州的一名護士因為在接種第一劑疫苗後染病,而登上上週的頭條。從那時起,其他醫護人員也開始在社群媒體上分享類似的經驗。   例如,創傷外科醫生兼Qaali Hussein在注射第一劑疫苗後的12天染上了COVID-19。   Hussein在推特上寫道:「我在接種第一劑疫苗的12天後染病,因為我還沒有得到充分的保護,但對重症應該至少有一定的保護。我認為我們絕對需要加快疫苗接種的速度,強烈建議大家盡快去接種疫苗。」   另一位在奧斯丁的內科醫師Emily Porter,也在注射疫苗後的幾天內染上COVID-19。喬治亞州的急診醫師Josh Mugele則在接種第一劑後的第8天通報他有輕度症狀。   Mugele在推特上寫道:「疫苗仍然是我們擁有最好的武器,但我們還是要戴口罩、勤洗手和隔離。」   除了在美國的醫護人員染病之外,在英國也有一名護士在接種第一劑疫苗的三週後染病,令她感到很生氣和失望。她表示,她被告知施打疫苗後大約需要10天的時間才會產生保護作用和降低傳染風險。然而,她卻是在三週後染病,且症狀還不輕(嚴重咳嗽、發高燒、呼吸困難)。   儘管有接種疫苗後發病的報告,但專家們表示不需要擔心。接種的劑量、產生免疫反應所需的時間,以及接觸病毒的時間都對接種疫苗的人是否仍會生病有所影響。   英國衛生局也表示,疫苗是我們擁有最好的保護措施,但沒有任何一種疫苗是百分之百有效的。   接種後抗體何時會出現? 輝瑞/ BioNTech和Moderna mRNA的疫苗都需要注射兩劑才能產生最大的保護作用。美國傳染病協會的發言人Gregory Poland醫學博士,也是梅奧醫院的內科醫師表示,在施打第一劑疫苗後可能需要兩周的時間才會產生足夠的抗體反應。   他說:「在你施打第一劑疫苗後,你的身體就會開始產生免疫反應。但是,這種抗體反應的產生大約需要7到14天的時間,而要達到保護的程度,就更不用說了。」   注射第一劑後的三到四週再注射第二劑,增強免疫反應,將抗體的產生在細胞記憶中強化。Poland補充說:「施打第二劑對於讓抗體達到最高水平至關重要,這樣才能在抗體降至保護閾值下之前保有最多的時間。」   關於「接種疫苗後的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尚未建立起足夠的免疫力」這個說法,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傳染病醫師Peter Katona也同意。   輝瑞/ BioNTech的後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施打一劑疫苗可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有效性約達52%。但是,單劑治療方案尚未獲得政府的任何批准,因為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功效可以躍升至95%。   其他原因 除了疫苗接種的劑量和免疫力發展所需的時間外,Poland表示,疫苗的運送與發配可能也會影響功效。   目前這兩種疫苗都有特定的指南,且需要保存在極低的溫度之下。Poland說:「一旦疫苗在冰箱或室溫下的時間超過原本的限制,它的品質就會開始快速下降。」   專家們表示,由於疫苗的推出速度比預期的慢,已經接種疫苗的人仍要繼續做好感染控制的措施,包含勤洗手、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1.01.07)、 BBC News (2021.01.0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新冠疫苗與傳統疫苗有什麼不同?
2020.12.22
新冠疫苗與傳統疫苗有什麼不同?
新冠病毒疫苗因為是全新的疫苗,又是緊急授權使用,令有些人見而生畏,很自然對其有效性:功效(efficacy)及效能(effectiveness)會有各種質疑。   功效和效能的區別 功效(efficacy)指在理想的實驗室狀態中顯示疫苗的功效,如臨床試驗中90%的功效表示,接受疫苗的群組,和安慰劑的群組比較,患病的案例少了90%。然而被選擇加入臨床試驗的人比較健康且年輕,比較沒有潛在的身體狀況。而且研究專家通常不會將某些群組包括在研究中,如小孩或孕婦。   相對的,效能(effectiveness)指在真實世界中的表現。在實驗中能夠預防疾病的疫苗,在較廣大的群眾裡其效能就可能降低。   輝瑞/BioNTech推出其新冠病毒的疫苗至英美兩國,全世界都想知道其有效性。 輝瑞/BioNTech宣稱有95%的功效,牛津/AstraZeneca疫苗平均有70%的功効,莫德納的疫苗據報導有94.1%的功效。   然而其效能又是如何呢?和抵抗流感、小兒麻痺和麻疹的疫苗比較起來呢?   流感疫苗的效能 疫苗不需要有很高的效能來拯救幾千個性命和預防幾百萬的疾病案例。   例如普通流感疫苗,根據疾病防預防中心,其效能為40-60%。然而在2018-2019之間,預防了約440萬流感疾病、230萬流感相關的就醫次數、58,000流感相關的住院和3,500流感相關的死亡。   值得注意,隨著每年循環的流感病毒本質,流感疫苗的效能也有不同。準確決定效能的比例有其挑戰性。   值得一提的是,劑量的數目可以增加某些疫苗的效能。兩個劑量的流感疫苗,比起一個可以提供更強的保護,但只限於特定的幾個群組,如小孩或器官移植接受者。加強的劑量對65歲以上或免疫系統失調的人,則似乎沒有幫助。   相反地,抵抗小兒麻痺和麻疹的疫苗,必須有高數目的劑量才能達到最高峰效能。   小兒麻痺疫苗的效能 抵抗小兒麻痺的疫苗可達到100%的效果。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兩個劑量的非活性小兒麻痺疫苗(IPV)扺抗小兒麻痺的效果達90%以上,三個劑量,效果在99-100%。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專家建議小兒麻痺疫苗分成四個劑量,在小孩2個月、4個月、6-18個月和4-6歲時接種,則效能有99-100%。   小兒麻痺疫苗用來抵抗小兒麻痺病毒,因其會引起大腦和脊髓的感染,造成身體癱瘓。   麻疹疫苗的效能 抵抗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的混合疫苗(MMR),兩個劑量有97%效能,一個劑量大約有93%的效能。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建議第一劑在12-15個月大,第二劑在4-6歲之間。   副作用比較 新疫苗的安全性是每個人都會關心的。「疫苗有多安全」也就是說「什麼是疫苗副作用的風險」。我們必須明白,沒有藥物可以完全沒有副作用,即使是最普遍的止痛藥。   科學家已經把BioNTech疫苗的副作用分成「很普遍」、「普遍」和「不普遍」。 * 「很普遍」可能1/10以上的人會有:注射處疼痛、疲勞、頭痛、肌肉痛、發冷、關節痛、發燒。 * 「普遍」可能最多影響到1/10的人:注射處紅腫、作嘔。 * 「不普遍」最多影響到1/100的人:淋巴結腫大或感覺不舒服。   流感疫苗的「普遍」副作用:注射處紅腫疼痛、頭痛、發燒、作嘔、肌肉痛。有時候因注射就暈倒。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建議,除了6個月以下的兒童或對疫苗嚴重過敏以外,所有人需接種疫苗。   有的研究發現流感疫苗注射之後,有些微得到格林-巴利症候群的風險,100萬人之中有1-2個人。有些研究則發現沒有關連。   MMR疫苗的「普遍」副作用:注射處疼痛、發燒、輕微疹子、關節暫時疼痛和僵硬。極少數人可能引發熱痙攣、臉頰或頸部腫大,或暫時血小板減少,然而沒有性命危險或有長期影響。   小兒麻痺疫苗注射處紅腫或疼痛可能會發生,然而任何藥物都會有非常極小機會導致嚴重過敏反應,其他嚴重傷害或死亡。   新冠病毒疫苗和過敏反應 BioNTech疫苗在英國推出之後,過去有嚴重過敏的兩個接種者,產生過敏反應。使得監督機構建議有明顯過敏反應歷史的人,不要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疫苗剛開始的階段應該謹慎,然而值得注意所有的疫苗,包括小兒麻痺、流感和麻疹疫苗,皆有引發嚴重過敏反應的風險。這樣的風險大約九十萬人中有一個。   輝瑞/BioNTech, 莫德納和牛津/AstraZeneca的新冠病毒疫苗實驗,經過上萬人接種後所得到的安全資料,足夠通過審核發行的緊急授權執照。然而不足以偵查出可能影響十萬人之中一個人的稀有案例。   專家以為需要有更多的資料,來決定疫苗和這些過敏反應是否有任何關係,將來對可能有風險的人提供指南。疫苗剛開始,也需要繼續監督其安全性和收集其功效的資料,才能指認出不良反應是否有連貫性的型態。   對一般大眾,這並不表示他們對接種疫苗需要覺得焦慮。   編譯來源: Medical News Today (2020.12.1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