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1.10
為母則強:生育與低死亡風險相關
生育造成的生理與內分泌改變對女性的身心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目前對於生育因素(reproductive
factors,如生育年齡、初經年齡等)與女性長期健康的關聯仍所知有限。而最近一份研究指出,生育因素與降低女性全因死亡風險(all-cause
death)、癌症及心臟/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有關。
研究團隊利用歐洲癌症與營養的前瞻性調查(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找到並分析來自10個國家共322,972名女性的資料,其中包括飲食習慣、生活模式、個性與醫療紀錄;在歷時12.9年的追蹤後,有5,938名女性死於癌症、2,404名死於循環系統相關疾病。
研究發現,整體來說,生育年齡在26-30歲之間的女性,其死亡風險較生育年齡小於20及大於31歲的女性低;曾經母乳哺育的女性的風險較未曾母乳哺育者低;初經年齡在15歲以上的風險較12歲以下者低;未曾吸菸或曾經吸菸的女性中,服用避孕藥者的風險較低。針對癌症死亡風險,曾經生育過或生過2-3胎者的風險較未生育者、僅生1胎者低;未曾吸菸或曾經吸菸的女性中,服用避孕藥的女性的風險也較低。最後,針對心臟/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曾經生育過、母乳哺育或初經年齡在15歲以上者的風險較低,並且研究還發現生育再加上母乳哺育的經驗可以降低缺血性心臟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的死亡風險。
來自倫敦皇家學院的研究主持人Melissa
Merritt說明,在控制其他會影響死亡風險的因素如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吸菸及運動程度後,生育因素仍舊顯著降低了死亡風險,顯示生育因素可能會影響女性的長期健康。但是研究團隊提到,由於生育因素與荷爾蒙的變化有關,因此風險降低可能與荷爾蒙的機制有關;基於此次研究屬於觀察性研究,因此研究發現的相關性並不代表兩者有直接因果關係,後續應有研究確認這些相關性並且進一步釐清背後的運作機制,如此將有助於發展出能改善女性健康的新治療策略。
資料來源:BMC Medicine
+ read more

2015.10.27
真的GG了?! GG版基因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臟病及中風兩種心血管疾病長期以來都是台灣女性十大死因的前三名,2014年兩者死亡率分別上升至67.6人/每10萬人與40.6人/每10萬人。為了尋找有效的預防方法,了解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因素是重要依據;而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女性體內第16個染色體中有一種被稱為BCAR1的基因會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英國心臟協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Steve
Humphries教授與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團隊合作展開此研究。他們為了更深入了解過去發現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檢視了4,000名來自歐洲各地的男女的資料,並比對他們基因、動脈厚度與動脈健康狀況。
研究發現,BCAR1基因有2種版本,其一為GG版,若與高濃度的雌激素結合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另一個AA版則屬低風險的版本。研究對象中約有33%的女性的BCAR1基因屬GG版,並且經過5年追蹤研究發現,這些女性罹患心臟病、中風及血管疾病的風險多出其他人6.1%,而基因屬AA版的人則只有2.5%的風險。此外,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則不受GG版的BCAR1基因影響。
資助此研究的英國心臟協會顧問Shannon
Amoil博士說明,即使整體來說男性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顯著高於女性,但是研究發現再次證實不論男女皆有可能罹患心臟病,因此了解不同性別疾病風險增加的原因相當重要。最後,研究員Freya
Boardman-Pretty提到,若未來研究證實基因的影響力不可忽視,且能了解該基因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就有機會研發出針對該基因的藥物來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Genetics
+ read more

2015.10.20
媽媽身體裡有「外星人」?!
美國阿里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的研究團隊日前發表在生物論壇期刊的報告指出:懷孕時,胎兒細胞時常經由胎盤,進駐到母體各個地方,其影響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有時是合作的關係,有時中立,有時則競爭資源。
胎兒細胞在母體組織內的現象稱為「胎兒微嵌合」(fetal
microchimerism),在所有胎盤哺乳類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很多人類都有嵌合體(chimeras)。胎兒細胞如同幹細胞一樣,會發展出上皮細胞
,特定的心臟細胞,和肝臟細胞,甚至擴展到腦部,分支出神經細胞。由胎兒發展出來的細胞,可以在嬰兒出生後,仍然停留在母體組織內長達數十年。
研究報告中顯示胎兒細胞對母體健康有下列的一些影響。
胎兒細胞在母體內幫助其免疫系統指認外來物,而起發炎和自體免疫的反應。這可能和婦女有較高比率的自體免疫相關。如婦女比男子有高達三倍的機率得風濕性關節炎。而胎兒細胞也可能對母體受傷的組織有益;如剖腹後的傷口復原時,母親體內的胎兒細胞十分活躍。
經過160百萬年的胎盤哺乳動物進化史中,胎兒細胞對乳房的發展和哺乳,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母乳的製造,需要大量的能源和仔細的調控。母乳不足,也許和乳房組織裏胎兒細胞數量低有關。另一方面,患乳癌的婦女和健康婦女比較,胎兒細胞數量較少,表示其可能扮演一種保護的角色;相反地,有些資料卻顯示,懷孕後的初期,胎兒細胞可能暫時的會增加母親罹患乳癌的風險。
胎兒細胞可能操縱甲狀腺機能,促使母體熱能傳達至胎兒,另一方面則消耗了母體的能源。得甲狀腺疾病的婦女,和健康婦女比較,胎兒細胞較常出現在血液和甲狀腺組織裏。研究專家認為,母體系統在嘗試取代胎兒細胞的操控時,可能促發自體免疫和發炎到危險的程度。
胎兒細胞可能操控著和情緒行為相關的神經管道。例如它可能操控了催產素(oxytocin)分泌的機制,這是一種相關於母體和嬰兒情感上連結的荷爾蒙;胎兒細胞也可能和孕婦晨吐,產後憂鬱症有關;甚至更年期提早,很有可能是胎兒細胞阻止母體懷孕的結果,以確保胎兒得到最多的資源。
這項研究嘗試著解開「胎兒微嵌合」對人類健康的各種影響。學者認為胎兒細胞可以成為一種新而有效的方法,來診斷已發生的狀況及預測母體長期性的健康。也可應用在治療母乳不足、傷口復原、減少腫瘤等,更進一步與懷孕相關的心理疾病。指認母體中腸胃,肝和腦部組織的胎兒細胞只是第一步而已。期待未來有更先進的方法能夠幫助觀察胎兒和母體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增加我們對母體健康和疾病的了解。
資料來源: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 read more

2015.10.19
越晚懷孕越好!?
在生物界裡大部分的雌性物種終其一生都可以受孕,而人類獨特的地方就在於女性過了生育期後仍有大半輩子可活,甚至有研究指出女性越晚懷孕活的越久。
近年來的女性延遲生育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這可能和女性的社經地位、教育程度、收入提昇或小家庭成長等現象有關,不過也有可能和女性對懷孕的心態有關。很多研究證據顯示媽媽的年齡較成熟時,小孩的認知和行為能力表現的比較好,這可能是因為比較成熟穩定的親子關係,也就是說母親的年紀較成熟對小孩心理上和認知上的成長都有正面的幫助。
而現在也有研究指出女性晚點生小孩可能對女性的健康也有點幫助,最近一項新的調查發現懷孕似乎可以減慢老化的速度,例如可以提升肝功能、促進中樞神經的修復功能、增加心臟保護力;此外,也有證據顯示晚點懷孕可以讓女性提早發現與老化有關的健康狀況,例如糖尿病、中風、心臟疾病等,如此便可提早開始預防性的介入;可能正因為如此,女性越晚懷孕反而活的越久。
資料來源:Greene Guide
+ read more

2015.10.15
性愛後憂鬱:一種很多女生都有的「病」?
有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在探討慾望、喚起性慾與性高潮等問題,不過,少有研究關注女性在性愛後的反應、感受,甚或性愛後焦躁症(postcoital
dysphoria, PCD)的問題。日前,學者Robert
Schweizer主持了一項研究,檢視女性依戀焦慮、迴避、自我分化與出現性愛後焦躁症之間的關係。
性愛後焦躁症指的是在性行為後出現易哭、感覺沮喪或憂鬱、焦慮、煩亂,甚或覺得遭受侵犯等特徵。在這份由230位女大學生參與的線上調查研究顯示,46%的參與者截至目前為止至少都有過一次性愛後焦躁的經驗;5.1%的參與者在過去4周內出現數次性愛後焦躁的症狀。
這樣的研究結果看起來似乎有很多女性都有性愛後焦躁症,但是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大家,這篇研究僅調查了女大學生,結果不一定適合推估到所有女性身上。同時邀請大家一起做些小反省:
為何性愛後焦躁症的研究只針對女性?難道男性在性事過後就不會有負面情緒出現嗎?
另一方面,這些負面情緒的出現是不是真的應該被視為一種病症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畢竟,在很多時候,男女對於性事的認知與期待是不一樣的。一方面,因為生理構造的差異,必須承擔懷孕風險的女性通常會較男性更在意後續關係的發展與穩定性;另一方面,社會文化的影響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素,諸如貞操、處女情節等許多加諸在女性身上的道德規範都會引起女性壓力與情緒。
其實,我們更希望這些問題能透過充分的溝通、互相了解體諒等良好的兩性互動方式解決,而不是以一個病症來看待。
資料來源:Wiley、Sexu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5.10.13
「好膽」賣造!更年期「好膽固醇」失效?!
動脈粥樣硬化通常與高血壓、吸菸以及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有關,而一直以來眾多研究證實稱作「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但是近來有研究發現高密度脂蛋白的預防效果在女性更年期時消失了。
研究員為了解女性更年期對高密度脂蛋白預防效果的影響,邀請225名45-49歲的女性參與研究,並於9年的追蹤期中做了5次血管硬化的測量,在第一次測量結果中所有女性皆沒有心血管疾病。
來自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的主要研究員Samar
El
Khoudary副教授說明,他們發現當女性進入更年期時,體內高密度脂蛋白越多,血管硬化程度就越嚴重。這些研究結果顯示高密度脂蛋白預防動脈硬化的效果在女性步入更年期時變得無效。
北美更年期學會(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的執行長Wulf
Utian博士提到,我們還需要更多研究讓我們充分了解停經期對所有脂蛋白的影響,目前與此重要主題相關的資料實在太少,但是我們需要了解脂蛋白所受到的影響才能用來保護女性免於心臟病。
這項研究經費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資料來源: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