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膽」賣造!更年期「好膽固醇」失效?!
2015.10.13
「好膽」賣造!更年期「好膽固醇」失效?!
   動脈粥樣硬化通常與高血壓、吸菸以及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有關,而一直以來眾多研究證實稱作「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但是近來有研究發現高密度脂蛋白的預防效果在女性更年期時消失了。   研究員為了解女性更年期對高密度脂蛋白預防效果的影響,邀請225名45-49歲的女性參與研究,並於9年的追蹤期中做了5次血管硬化的測量,在第一次測量結果中所有女性皆沒有心血管疾病。   來自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的主要研究員Samar El Khoudary副教授說明,他們發現當女性進入更年期時,體內高密度脂蛋白越多,血管硬化程度就越嚴重。這些研究結果顯示高密度脂蛋白預防動脈硬化的效果在女性步入更年期時變得無效。   北美更年期學會(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的執行長Wulf Utian博士提到,我們還需要更多研究讓我們充分了解停經期對所有脂蛋白的影響,目前與此重要主題相關的資料實在太少,但是我們需要了解脂蛋白所受到的影響才能用來保護女性免於心臟病。   這項研究經費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資料來源: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 read more
Go Red Taiwan!看見女「心」記者會
2015.10.08
Go Red Taiwan!看見女「心」記者會
  GO RED, TAIWAN!看見女「心」   10/8(四)台灣女人連線與病友團體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及社團法人乳癌病友協會召開記者會,強調政府應正視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特殊需求。會中病友團體現身說法,分享政府未重視他們的疾病所增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與會的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內科張博淵醫師也說明,台灣醫界至今對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敏感度仍不夠,容易使女性因為誤診或延誤就醫而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並且在所有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中,女性缺乏對疾病的警覺是最主要的風險因子。最後,與會團體與醫師一同要求政府響應婦女團體所推動的「Go Red Day TAIWAN」行動日,呼籲政府、醫界加強對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宣導,以提升女性對疾病的警覺並降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   詳細新聞稿如下所述: 台灣女人連線、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社團法人乳癌病友協會   聯合記者會     9月27日是世界心臟日,但我們看到政府的宣導仍強調男性的心/血管健康,忽視女性。事實上,它一直是女性前二、三大死因!根據衛福部統計,2014年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有12,670人,遠多於死於婦癌的3,259人!近20年來,眾多的研究指出女性由於和男性有生理的差異及不同的生命經驗,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防及診斷/治療上也和男性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今天記者會與會者特別身著紅色上衣及領帶,以響應國際關懷女性心臟病的「Go Red」行動,希望讓社會看到女人的「心」,提醒女性對自身心/血管疾病的認知及警覺,更呼籲政府更要有性別差異的防治政策,從生理、心理、社會的層面確實照顧女人的「心」!   女人的風險:更年期及特殊疾病       更年期是女性必經的生命過程,而此時,女性面臨了多重心/血管的風險:首先,雌激素減少降低對心/血管的保護,使女性血壓上升;其次,此時期女性易罹患糖尿病,研究指出女性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病是男性患者的7倍;再者,更年期也正值女性離婚好發年齡(45-55歲),離婚女性因為心理壓力,其罹患心臟病風險是未曾離婚的女性的1.24倍。      以女性居多的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乳癌,其心臟病的風險也較高。紅斑性狼瘡患者好發於年輕女性且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而國外文獻指出,患者之主要死亡原因為心/血管疾病,原因是除了體內常有變異且容易發炎的高密度脂蛋白外,腎臟疾病、肥胖及患者長期服用的類固醇也會導致高血壓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但是目前針對患者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仍不多,思樂醫之友協會理事長龔麗娟表示,從她們服務的經驗來看也的確發現有許多個案是腎炎所引發的心臟病。      乳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因心臟位居在其照射部位之後方,也會增加心臟病風險,如:動脈硬化、心包膜疾病或心衰竭等,特定的化療藥物更會惡化這些放射線所引起的副作用。然而,目前許多患者主要是從國外文獻了解到放射治療所增加的心臟風險,且乳癌病友團體表示當他們經心臟科醫師轉介至腫瘤科後,竟獲得腫瘤科醫師否定放射治療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的答覆,顯示在缺乏心臟科與腫瘤科跨部門合作下,腫瘤科對乳癌患者心臟疾病風險的意識仍不足。      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對中/高齡女性、自體免疫疾病及乳癌患者之心/血管健康的宣導,並提出合宜的政策。病友團體也強調需要醫療體系更關注疾病本身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並在治療上尋找能降低心/血管風險的策略。   心/血管疾病臨床上男女大不同   女性和男性在生理、結構上的不同,心臟病的呈現處置也不一樣。在病情上,有1/4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呈現特有的「非典型」的症狀,如:噁心嘔吐、氣喘、背痛等;在診斷上,以「踏步機測試」的女性偽陽性(10─40%)遠高於男性(10%-20%);在用藥上,阿斯匹靈可以預防男性心臟病,卻不能預防女性心臟病等;在治療上,支架對於男性的效果較好。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張博淵醫師說明,至今美國重視女性心血管疾病已20年之久,但台灣醫療領域仍缺乏心/血管疾病具性別差異的意識,再加上女性「非典型」症狀難以辨識以及繁忙醫療,台灣女性病患可能被診斷錯誤或延誤就醫,導致女性一旦罹患心臟性疾病死亡率就會比男性高。並且張醫師強調,除了男女共有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如:三高、吸菸及肥胖外,女性還有更年期、特殊疾病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女性缺乏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才是最大的風險因子。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李麗芬表示,雖然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女性主要死因,但是,政府對於女性健康政策主要是「生育健康」及「婦癌」,忽視女性特殊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此疾病之男女性別臨床差異。因此,將推動三月的第一個禮拜五為「Go Red Day TAIWAN」行動日,以提醒國人、醫界與政府對於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藉此加強對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宣導,並要求政府制訂具性別差異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及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引。      
+ read more
校園制服:物化女性身體的幫兇
2015.10.05
校園制服:物化女性身體的幫兇
  九月是開學月,學生陸陸續續都返回學校上課,英格蘭有一所中學因為讓150位裙子太短的女學生返家而登上頭條新聞,這所中學的校長事後發表聲明表示:「我們認為學生打扮得體和看起來專業,是評估一個學校是否成功的重要環節之一;我們也相信學生以正確的方式穿著制服,能更有效地專注在教學和學習上。因此,學校一直以來都有穿著制服的規定,大部分的學生也都能遵守,其中最具爭議性的就是女生裙子的樣式和長度,針對這一點,暑假的校務會議後會有更嚴格的規定。」   學校將聲明發佈在臉書上,下方則出現一連串家長的回應,表達了他們的挫折和掙扎,因為不少女孩很難找到符合她們腰圍又要同時符合學校規定的裙子,有些女孩為了穿符合學校規定的裙子,還得在腰圍的地方別好幾個別針;或者有些女孩的身高或體型穿上裙子後,裙子看起來就是會比較短;其中一位家長表示:「我在學校制服專賣店幫我女兒買了『一般』制服褲,不是『貼身』制服褲,但因為褲子沒有符合學校規定要有口袋,我女兒就因為過度展現她的身形而被要求參加課後輔導。」   這所學校並不是唯一的案例,有學校規定女孩不能穿太緊的褲子,有學校規定不能穿裙子和高跟鞋,有學校甚至因為一位男職員表示「不舒服」而禁止女學生穿裙子,甚至有一所學校的校長禁止女學生穿裙子是因為會讓男職員和男學生分心;美國也曾經有一位青少女因為上衣的領口露出鎖骨而被學校要求回家。當然不時也有報導指出學生因為穿錯鞋子或穿錯襪子被學校要求回家,顯示男孩也會因為服裝的規定受罰,但不可否認的,大部分服裝的規定都是為了要規範女孩的外表和穿著。   要求學生「打扮得體」和「看起來專業」聽起來很合理,但若是由有性別歧視的人來規範穿著和定義什麼是「得體」和「專業」的話,那就大有問題了!很多學校對女生的穿著規定比男生嚴格,這並不是巧合,我們就是活在一個女性的身體會被嚴格規訓的世界;而當女孩在學校因為沒有遮住她們的膝蓋、肩膀或上臂,而被學校拒絕時,正好說明了學校對女性身體的規訓看的比她們的受教權還重要。   物化女性身體的人認為女體是性感的、是難以抗拒的危險,而這些學校的作法則強化了這樣的印象跟說法,若有學校可以堅定的立場打破這些物化女性的規定,豈不令人耳目一新!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        
+ read more
以偏概全的「產後憂鬱症」
2015.09.15
以偏概全的「產後憂鬱症」
  迎接新生命是人生大事,對身體必須承受一系列變化的女性來說尤其如此;在歷經長達10個月的懷胎與生產過程後,女性在面對接踵而至的嬰兒哺育甚或親友探訪時,若未獲得良好的協助,往往容易感到壓力或產生負面情緒。這些產後心理上的徵狀與變化往往被判定為是「產後憂鬱症」,但近日一篇發表於精神生理婦產醫學期刊的研究對此提出不同的反省。   這份研究邀請到17位在過去一年內有過生產經驗並遭遇產後心理健康問題的女性進行深度訪談,以利研究人員了解產後婦女經歷壓力的狀況、徵狀與所能獲得的支持。   訪談結果指出,易哭與焦慮是最常被提及的徵狀,其他還有感到壓力、孤立、孤單、生氣、情緒低落、慌張、挫折、擔憂、害怕與多慮。儘管經歷了這些徵狀,這些女性其實並不認為自己是產後憂鬱症的患者,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她們所能獲得關於其他壓力與情緒相關的資訊、建議及支持都非常的少。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女性感知到健康照護人員只將焦點放置在產後憂鬱症上,而且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可能的選項,未被歸為產後憂鬱症的情緒反應也多未獲得更進一步的關注與解決。   研究人員Rose Coates認為,現存關於產後心理健康問題的分類與評估方式皆無法適切的反應母親們實際上經歷的情緒變化幅度與交互影響。研究團隊呼籲,關於產後憂鬱症與其他產後情緒反應的識別及鑑定方式亟待改進,必須要有不同的評估取向,以適應女性可能面臨的各種狀況。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女性或由於生理構造、社會文化的影響因而對於情緒的感知能力較強,不應因此就將女性的各種情緒表現疾病化。產後婦女要同時面對身體的復原與嬰幼兒的照護,在台灣或許還會收到傳統習俗的諸多規範,本來就會容易感到壓力,親友應尊重產後婦女所做的決定與情緒反應,並在此前提下分擔照護工作與家務,給予陪伴、支持,而非直接認定其精神狀況不穩定需要醫療專業協助。     資料來源: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Obstetrics & Gynecology        
+ read more
年輕女性要小心 菸燃一笑後傷「心」!
2015.09.09
年輕女性要小心 菸燃一笑後傷「心」!
  心臟疾病自2007年始連續7年都位居台灣女性十大死因的第二名,而最近一篇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已不再像過去以老年人為主,有越來越多年輕女性的心血管健康出現危機,而吸菸是增加年輕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華沙心臟學研究所的冠狀動脈疾病系主任Hanna Szwed及其團隊以波蘭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登錄中心(Polish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國家人口健康多中心研究(Multicentre Study of State National Population Health)以及國家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的7,386位女性為研究對象,並將之分為45歲以下且有心肌梗塞史的1,941位女性(A組)、45歲以下但健康的1,170位女性(B組)以及63-64歲有心肌梗塞史的4,275位女性(C組)進行比較。   研究發現,相較於B組,A組表現出以下心肌梗塞的風險:罹患動脈性高血壓佔48.8% (B:16.7%)、吸菸者佔48.7%(B:40.0%)、曾吸菸者佔65.5%(B:42.7%)、高膽固醇者佔36.1%(B:12.5%)、肥胖者佔22.3%(B:15.3%)以及糖尿病患者佔10.6%(B:1.4%)。對A組來說,最能夠決定是否會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包括:糖尿病(增加6倍風險)、動脈性高血壓(增加4倍風險)、高膽固醇(增加3倍風險)、目前吸菸者(增加1.6倍風險)。研究者補充,肥胖對心肌梗塞風險的影響不顯著,原因可能是糖尿病對A組的影響大過於肥胖,並且研究指出當年輕女性的風險因素越多時,心肌梗塞的風險也越高。   此外,3組互相比較的結果發現,A組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機率為1.7,B組為1.1,C組為2.0。研究者說明,A組的風險機率與C組相似,但A組中吸菸者比例較高,顯現吸菸與年齡大對心肌梗塞的風險都有顯著影響。Hanna Szwed強調,研究指出吸菸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與其他研究的結論相符,即吸菸是年輕女性必須重視的健康議題,並且需要被積極預防。       資料來源: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ngress      
+ read more
增加年長婦女受孕成功率 卵子的生長環境很重要!
2015.08.27
增加年長婦女受孕成功率 卵子的生長環境很重要!
  根據美國一份新的研究發現:43歲以上的婦女,在人工受孕的療程中,早些由卵巢取得卵子,可增加成功的機率。   研究指出,婦女在43歲以後,滋養和扶持卵子成長的細胞,其功能會大幅度的下降,使得卵子易受排卵後身體所分泌的荷爾蒙影響。若在人工受孕期間,能提早由較小的卵泡中取出卵子,可以減低這樣的風險,使得胚胎的品質提升,且增加懷孕的成功率。   紐約人類生育中心想了解為何年長婦女的人工受孕成功率由38-39歲的23.6%,到44歲以上大幅減少到只有1.3%。研究比較了21-29歲、30-37歲以及43-47歲三組不同年齡層不孕婦女的生育組織。   研究發現,顆粒細胞包裹著且扶持卵子的成長。和其他兩組比較,年紀較大的婦女,顆粒細胞比較不能成長和複製。更進一步的研究指出,年長婦女的顆粒細胞製造較少卵泡激素(啓動卵泡的成長)的細胞感受器(連結細胞與細胞之間),但製造較多黃體激素(刺激卵巢釋放卵子)和黃體素(支持懷孕和胚胎形成)的感受器。這些激素的轉變,顯示出年長婦女的顆粒細胞傾向過早啓動黄體化,阻礙了卵巢中更多卵子的成熟和子宮受孕的準備。   黃體化通常在排卵以後才啓動,黄體激素增加時,促使卵泡激素減少,黃體素增加。黃體化如果發生在排卵之前,這樣的「假啓動」大大減低受孕的可能。但為何如此發生,至今仍無法理解。 一般人工受孕時,醫生會等到卵泡成長到19-21毫米,才注射hCG(hormone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幫助卵子成熟。這項研究裏,專家們則在卵泡約16毫米時,就注射了hCG雖然卵子取出時,較未成熟,但結果製造出較多品質好的胚胎,受孕成功的比率也較高。   紐約人類生育中心的胚胎學專家Yanguang Wu博士指出,一般以為年長婦女人工受孕成功與否,決定因素在於老化的卵子。研究發現卵子環境的老化才是主因。當卵子受到破壞,能恢復的機會是零。但這些對卵巢老化的理解,把不孕的治療聚焦在在卵子成長的環境,比較有希望能研發出更新的策略來幫助年長婦女懷孕。   資料來源:Society for Endocrin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