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沒有所謂的「成長痛」!兩百年來的孩童狀況可能是用詞不當
2022.07.25
沒有所謂的「成長痛」!兩百年來的孩童狀況可能是用詞...
家中成長的小孩有時埋怨手腳疼痛,醫生常說那是小孩成長時,骨骼或肌肉拉長而疼痛,叫做「成長痛」(growth pains),不用擔心。我們也都這樣相信著。   但是現在的一項研究告訴我們,並沒有這樣的事情!   雖然孩子的不適可能是真實的,但這個有著兩百年歷史的名詞似乎只是用詞不當。   文獻未顯示有所謂的「成長痛」   在分析的147  篇相關的論文中,有 95% 在定義疾病時沒有提及成長,只有七個提到與成長有關的痛苦。   對於疼痛發生的位置 (下肢、膝蓋)、時間 (晚上、傍晚) 或年紀,缺乏細節,也沒有廣泛的共識。   研究小組表示,這「令人擔憂」的發現意味著醫生應該暫時停止將兒童診斷為有「成長痛」,直到更了解這種情況。   他們說,兒童肌肉和骨骼疼痛可能有一系列其他原因。 在極少數情況下,疼痛實際上是由包括癌症在內的嚴重疾病引起的。   所謂的「成長痛」不是「成長」引起的   根據研究指出,「成長痛」是在 1823 年的一本醫學書中首次提到:「大約三分之一的兒童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經歷過成長痛」。   在英國健康服務局 (NHS) 的定義,生長痛在兒童中很常見,主要發生在腿部。他們通常在 12 歲左右停止,也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疼痛通常是:雙腿疼痛或抽痛、在肌肉,而不是關節。多發生在晚上或夜間。目前尚不清楚是什麼導致了生長痛。他們可能是家族性的。   但,它們不是由成長引起的。   主要作者、肌肉骨骼健康專家 Mary O'Keeffe 博士說:「成千上萬的孩子被他們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員診斷出患有因成長痛,但我們很好奇 —這種診斷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共同作者、脊柱疼痛專家Steven Kamper教授說:「我們的發現有點令人擔憂。關於『成長痛』的含義,文獻中沒有一致性。這些定義真的是多變的、模糊的,而且常常是相互矛盾的。」   研究人員表示,文獻中發現的一系列定義顯示:「成長的痛」實際上可能是一種醫學誤稱。    這篇發表在醫學雜誌《兒科學》上。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22.07.22)      
+ read more
少量多餐好還是多量少餐好?
2022.07.23
少量多餐好還是多量少餐好?
現代文化普遍認為,人們應該將日常飲食分為三餐 —早餐、午餐和晚餐— 以獲得最佳健康。這種信念主要源於文化和早期流行病學研究。   然而,近年來,專家們開始改變他們的觀點,認為少量多餐可能是預防慢性病和減輕體重的最佳選擇。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改變他們的飲食習慣,轉而在一天中吃幾頓小餐。   那些提倡少量多餐的人認為,這種飲食模式可以改善飽腹感或飯後飽腹感、增加新陳代謝、防止能量下降、穩定血糖及防止暴飲暴食。   雖然一些研究支持這些建議,但其他研究顯示沒有顯著益處。事實上,一些研究顯示堅持吃三頓大餐可能更有益。   以下是一些關於進食頻率與量的研究:   進餐頻率與慢性病 早期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增加進餐頻率可以改善血脂水平,並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因此,許多專家建議不要每天多量少餐。   多年來,一些研究支持了這些發現,顯示那些報告少食多餐的人比那些每天吃不到三餐的人膽固醇水平更低。   特別是,一個 2019 年的現況調查,比較每天吃少於三餐或多於四餐的人發現,吃多於四餐會增加高密度膽固醇(HDL)並更有效地降低空腹三酸甘油酯。高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與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有關。   這項研究沒有觀察到總膽固醇或低密度膽固醇(LDL)的差異。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這意味著它只能證明關聯,而不是因果關係。   此外,一篇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_循環_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增加進食頻率與降低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關。   進餐頻率和體重減輕 有一個普遍的觀念認為,更頻繁的進餐可以幫助影響減肥。然而,這方面的研究仍然參差不齊。   根據美國農業部 (USDA) 2020年膳食指南諮詢委員會科學報告,由於目前證據的不一致和局限性,沒有足夠的證據來確定進餐頻率和身體成分之間的關係以及超重和肥胖的風險。   多吃多餐會促進新陳代謝嗎? 許多人認為每 2 到 3 小時進食一次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食物的消化確實需要能量。這被稱為食物熱效應 (TEF)。 然而,似乎進餐頻率和促進新陳代謝並沒有關連。   事實上,也有一些研究顯示,與多餐相比,多量少餐可能比較會增加食物熱效應。   這個比那個好嗎? 根據所提出的研究,沒有實質性證據支持一種飲食模式優於另一種。然而,其中許多研究也有局限性。   例如,對於一頓飯或零食的組成,沒有普遍接受的定義。這可能會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   話雖如此,只要主要關注健康的飲食習慣,這兩種飲食模式都是有益的。   誰應該少量多餐? 發表於_臨床實踐中的營養_顯示某些人群可能受益於 6 到 10 頓少量多餐。其中包括:比較容易飽、正在努力增加體重或腸胃道有不適的人。   如果您的目標是減肥,請務必注意您的份量。確保保持在您分配的每日卡路里需求範圍內,並將它們分配給您消耗的膳食數量。   例如,如果你需要 1800 卡路里來維持體重,並選擇每天吃六頓小餐,那麼每餐應該在 300 卡路里左右。   少量多餐通常以超加工食品和零食的形式出現,這些食品和零食缺乏您身體所需的許多重要營養素。因此,必須關注您食用的食物的品質。   誰應該多量少餐? 可以從每天三頓大餐中受益的人包括:那些難以練習部分控制的人、傾向於不注意飲食的人或生活忙碌,可能沒有時間計劃和準備每天幾頓營養豐富的小餐的人。牢記飲食品質並優先考慮營養均衡是必不可少的。少餐可能會讓你的身體有較少的機會得到所需的關鍵營養素。   底線 關於食物頻率的重要性的證據好壞參半。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顯示一種飲食方式優於另一種,但如果您遵循健康的飲食方式,兩者都可以提供健康和保健益處。因此,最終歸結為個人喜好以及哪種方法最適合您,除非您有某些健康狀況。   因此,恆記在心,重要的是總卡洛里和營養,而不是進餐次數。無論您決定每天吃多少餐,請務必將卡洛里限制在健康水平。加工食品、精製糖和含糖軟飲料是空的,甚至是危險的卡洛里,所以要避開。瘦肉蛋白、蔬菜(特別是綠葉蔬菜)和新鮮水果是健康飲食的基石。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2.07.17)      
+ read more
子宮和卵巢切除後心血管風險增加
2022.07.22
子宮和卵巢切除後心血管風險增加
婦女在自然更年期前切除子宮,不管卵巢是否一併切除,應密切地關注心血管風險,特別是年輕的女性。   英國牛津大學的Ling Yang博士的研究團隊發現,婦女子宮切除或再加上雙邊卵巢切除後,其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沒有經歷這些手術的婦女高,尤其是在阻塞性中風和缺血性心臟病上,在溢血性中風則無差別。   什麼促使這些婦女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婦女過早更年期,不論是自然或手術的原因,在生命後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較大。然而問題在:什麼促使這些婦女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多數專家認為,自然更年期或切除卵巢的女性,因喪失卵巢功能使得雌激素缺乏,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然而只切除子宮但保留卵巢功能的婦女,心血管疾病風險仍然較大,又要如何解釋?雖然和切除子宮以及兩邊卵巢的婦女相比較少一些。   此研究團隊提出一個論述:子宮切除後,其與卵巢之間的回饋就沒有了,導致卵巢功能喪失。   團隊認為,這些患者可以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補充體內減少的荷爾蒙,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疾病的風險。   然而哈佛醫學院心臟科醫師Emily Lau質疑這樣的說法,指出:根據「婦女健康倡議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的研究,荷爾蒙替代療法並不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所以我們需要考慮「荷爾蒙缺乏」以外的原因機轉。   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立原因機轉,但是此研究的臨床意義是很重要的。在評估婦女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時,醫師應該詢問她們切除子宮和卵巢的歷史。   研究如何進行   Yang和同事們的研究基於中國Kadoorie生物資料庫中2004-2008招收的婦女,然後追蹤10年。其分析中包括287,722更年期前的婦女,在招收時沒有心血管疾病或癌症,平均50歲左右。有8,478位婦女子宮切除,1,360位婦女同時切除子宮和雙卵巢,手術平均年齡43歲。   研究結果顯示,子宮和卵巢切除對較年輕的婦女有更多的心血管風險。但並未顯示手術更年期增加了血液中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和沒有手術的婦女比較,只做子宮切除的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並沒有影響到,同時切除子宮和雙卵巢則只有稍微增加。   Yang團隊研究調查人員警告:心血管風險因素在手術後只做一次評估,而資料可能受限於回憶的偏頗和隨時間變更。手術類型的細節和更年期年紀皆是自己呈報。切除子宮的原因並未記錄,然而癌症患者已先排除於分析之外,我們假設參與者的婦女中的子宮切除皆是由於良性的原因。   研究發表在7月《中風》期刊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2.07.14)      
+ read more
吃維他命多半是浪費錢
2022.07.18
吃維他命多半是浪費錢
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USPSTF,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系統地審查實證科學證據,為臨床預防保健提出建議。根據其最新報告,大部分健康的人服用多種維他命是浪費金錢,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可以預防慢性病,如心臟病或癌症。   雖然一些小型研究結果宣稱,許多維他命產品可以降低心臟病與或症風險。但根據一項最新針對數十個研究文章所做的綜合分析,並沒有證據支持這些宣稱。   分析中還特別警告,一個最近很流行的增強免疫力補充品:β胡蘿蔔素,可能引發傷害。   人們應停止尋找魔術藥丸來解決健康上的擔憂。與其花費金錢、時間和注意力在維他命等營養補充品,低風險、高效益的活動效果可能比較好。   單一維他命有效嗎? 食用蔬菜和水果可減少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風險,因此,由蔬菜水果中萃取出所含的維他命和礦物質,包裝成一顆藥丸,既不用為維持平衡飲食煩腦,又省錢,何樂而不為?!   但是水果和蔬菜包括各種維他命、植物化學物質、纖維和其他的養分,可能透過共同作用來促進健康。單一的微量營養素,在身體裡的作用可能不同於它是自然的成分之一。   維他命E、A、和Β胡蘿蔔素 有些研究認為某些維他命如C和E可以減少心臟病的風險。而維他命A、C和E,以及β胡蘿蔔素皆含抗氧化劑,過去也曾有研究指出可減少癌症。   USPSTF的報告,針對84項研究(2013年1月至2022年2月間),共涉及70萬人的維他命攝入情況,審查維他命E、A、β胡蘿蔔素和多種維他命和心血管疾病與癌症風險的相關性。   維他命E,通常可在堅果和種子中找到,有助維護皮膚和眼睛健康,研究顯示補充品對於得到或死於心血管疾病或癌症並沒有影響。   β胡蘿蔔素則是存在於植物和水果中的橘紅色色素,被視為可增強皮膚健康、刺激身體製造更多維他命A,對視力、成長、細胞分裂和免疫力很重要。人體試驗指出,抽煙或暴露於石綿的人,服用β胡蘿蔔素之後,和未服用者比較,肺癌風險高出18%。β胡蘿蔔素也可能增加心臟病死亡的機率。   服用多種維他命和服用慰安劑的人相比,癌症風險減少7%,但這樣的結果有其侷限性,包括追蹤時間短。整體來說,研究報告結論指出,使用多種維他命來治療癌症或心臟病的證據並不充足。   指引不適用於孕婦 新的推薦並不適用於營養缺乏或有特別需求的人,產前照護中,維他命補充品和優化心血管健康都很重要。如想懷孕或有身孕的女性需要葉酸,葉酸有助於胎兒健康成長。   我們需要更多科學研究瞭解特定維他命補充品如何減緩了懷孕期間心血管併發症以及其他不良妊娠的結果。   缺乏維他命的人還是可以從維他命補充品獲益,如鈣和維他命D,已有證據顯示可預防老年人的骨折和跌倒。   維他命不是魔術藥丸 美國西北大學研究者支持研究結論,認為人們應停止尋找魔術藥丸來解決健康上的困擾。   西北大學Jeffrey Linder教授表示:「我們應該依循以科學證據為基礎的作法,吃得健康和運動。補充品是否真的好,現今我們應該都已經知道了。與其花費在金錢、時間和注意力在補充品,強調低風險、高效益的活動會比較好。」   密西根大學的Mark Moyad教授有不同的看法:「每天服用多種維他命所能減少的癌症風險雖然不多,但並非無關緊要,很多第三方團體以有品質的測驗和標誌確實提供品牌的認証,應該選擇有明確記錄的補充品。」   代表補充品業者組織「責任營養協會」Andrea Wong發表聲明:「美國食藥署在2020-2025的指引中指出,美國人鈣、鉀、膳食纖維和維他命D攝取不足,影響許多健康問題,這是一個公共健康議題。有些研究顯示多種維他命有助減緩老年人認知的衰退。而年長男性醫師每天服多種維他命,癌症風險減少8%。」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2.06.22)、JAMA Network(2022.06.21)      
+ read more
超越中國!2023年印度將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2022.07.13
超越中國!2023年印度將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根據聯合國的報告,印度將在2023年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與中國的人口都將在今年超過14億,高生育率將挑戰經濟成長。   7月11日為世界人口日,聯合國在這天公布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指出因為死亡率的下降,到今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將破80億大關,2030年可能增長到85億,2100年將成長到104億。   生產率下降 人口成長速度變慢 聯合國估計,世界人口正以自1950年以來最慢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已降至1%以下。   至2021年,世界人口的平均生育率從1950年的每名女性平均約生產5胎下降到2.3胎。預計到2050年,全球生育率將下降至每名女性生產2.1胎。   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是一個慶祝我們擁有的多樣性、承認共同的人性、驚嘆延長壽命並大大降低孕產婦和兒童死亡率的健康進步之機會。」   儘管如此,不斷增長的人口提醒著人們共同承擔保護地球的責任,並「反思我們在哪些方面仍然未能履行對彼此的承諾。」Guterres這麼說。   參考世界衛生組織之前提出的一份報告,推估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約有1490萬人死於COVID-19疫情。全球出生時預期壽命從2019年的72.8歲降至2021年的71歲,主要原因是疫情。   世界人口增長不均 聯合國表示,到2050年,全球人口預計增長的一半以上將集中在八個國家:剛果、埃及、衣索比亞、印度、奈及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和坦尚尼亞。   然而,由於生育率下降,預計2022年至2050年間61個國家的人口將減少1%或更多。       編譯來源:Reuters(2022.07.11)      
+ read more
玻尿酸注射膝蓋骨關節炎?不,它們真的沒有幫助!
2022.07.09
玻尿酸注射膝蓋骨關節炎?不,它們真的沒有幫助!
骨關節炎有時被稱為退行性關節病,這是最常見類型的關節炎。在骨關節炎中,軟骨被磨損。當軟骨磨損時,骨頭會相互摩擦。這會導致疼痛、腫脹、僵硬和移動困難。臨床上醫師會建議打玻尿酸治療。但是,真的有效嗎?   研究人員分析了24個先前對膝蓋骨關節炎注射玻尿酸的大型試驗發現,雖然有可測量到的益處,但它因太小而沒有臨床的意義。這意味著玻尿酸注射對大多數患者沒有有意義的益處。   研究主持人da Costa 說,「我們的研究結果不支持廣泛使用玻尿酸來治療膝蓋骨關節炎,」   但是,這個結論並不完全是新的,da Costa的小組只是比其他評論更大膽地表達了這一點。例如,美國骨科醫師學會 (AAOS) 網站承認「最近的研究……沒有發現玻尿酸能有效地顯著減輕疼痛或改善功能。」   但 AAOS 總結並沒有警告患者或臨床醫生遠離注射。它說「一些」患者獲得了疼痛緩解,而「一些」沒有,並將注射描述為「嘗試過所有其他非手術治療方法」的患者的「一種選擇」。   沒有效益,卻還有副作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數據確實顯示注射玻尿酸並不是完全良性的。15 項試驗 (6,462 名參與者) 詳細報告了不良事件,da Costa 等計算出,注射的嚴重併發症風險顯著增加 (相對風險 1.49,95% CI 1.12-1.98)。研究人員發現,接受玻尿酸的患者中有 3.7 % 經歷了嚴重的不良事件,而接受安慰劑的患者中有 2.5 %。   業者贊助的大型試驗結果似乎從未出現過? 作者還表示,許多由業者贊助的大型試驗結果似乎從未出現過。他們指出了三個登錄在主管機關Clinical Trials.gov的研究,共有 2,000 多名參與者,但其完整結果尚未公佈。此外,在撰寫本文時,已知至少有 12 項其他未發表的試驗已經完成,但它們的結果無法找到 (總共超過 3,000 名患者隨機化)。   研究的結果 來自 24 項大型對照研究 (包括 8,997 名膝關節參與者) 的系統性分析顯示,相對於安慰劑注射,玻尿酸以 -0.08 分的標準化均數差 (SMD) 降低了患者的疼痛。但臨床上重要程度的疼痛減輕需要 SMD 至少為 -0.37 點。這意味著玻尿酸注射 (又名粘性補充劑) 對大多數患者沒有有意義的益處。   24 項試驗中只有一項的 SMD 超過 0.37 點疼痛閾值,但它出現在 1983 年,對測量結果的偏差存在「高風險/一些擔憂」,並且沒有在英文期刊上發表。按他們進行的年份對試驗結果的分析顯示,它只是最早表明有實質性好處的。在 1983 年的那項研究出現之後,下一個大的研究出現在 1993 年;結合兩者的數據,SMD 已經低於 -0.37 點。到 2004 年,共有 2,240 名參與者參與了 9 項試驗,很明顯這些注射沒有明顯的幫助。從那時起出現的試驗只是加強了這一結論。   此研究發表在_英國醫學雜誌_       編譯來源:MEDPAGETODAY(2022.07.0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