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女性比男性容易有心臟病?
2019.05.27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女性比男性容易有心臟病?
糖尿病是心臟病的危險因子,而對於女性來說罹患糖尿病可能導致比男性患者更糟糕的結果。統計顯示,與男性糖尿病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了一倍,並且她們更容易死於心臟病。   治療差距是原因之一 男女糖尿病患者獲得的治療有差距可能是原因之一。女性糖尿病患者獲得的治療不如男性患者的積極,她們也較少被推薦接受心臟相關手術。   研究顯示,在糖尿病診斷後一年中,與男性相比,女性使用降膽固醇藥物可能性低了10%,並且女性使用其他心臟保護藥物的可能性也降低了7%。   荷爾蒙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是原因 美國心臟學會的科學聲明指出,荷爾蒙和心血管危險因子也可能是女性糖尿病患者風險較高的原因。   例如,許多女性在被診斷患有第2型糖尿病時已經有許多心血管疾病風險,包括:高膽固醇、高血壓、腹部肥胖和血管功能異常。研究指出,高膽固醇在女性中比男性更常見。並且患有糖尿病的女性也有更多的發炎的指標。   此外,研究發現,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風險因素如:血糖、血壓、膽固醇和吸菸狀況,女性的控制率總體上低於男性。   需有更多性別差異研究 一位心臟科醫師表示:「我們並不擅長治療女性。背後的原因無論是出在醫生、患者還是提供醫療保健的管道,都不清楚,但這個現象一直存在。需要更多關於女性和性別差異的研究。我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這個現象既是危機也是轉機。」   女性糖尿病患者可以怎麼降低風險? 女性患者必須做到自我健康管理,定期看醫生並保持活躍。研究指出,女性患者需要比男性患者更頻繁、更有力地運動,以減少心血管事故。   建議遵循美國心臟學會的建議,每周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以及每週兩天的中等至高強度肌肉強化活動。   如果持續做有氧運動,快走就已經足夠。隨著鍛煉時間的增加,女性和男性都會受益更多。   美國心臟學會發布的膽固醇指引也建議,醫生與糖尿病患者要討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生活方式及可能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問題。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5.14)        
+ read more
壯陽產品多未證實有效!
2019.05.21
壯陽產品多未證實有效!
隨著男性年齡增長,有勃起功能障礙的人越多。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在網路上銷售的「壯陽補充品」幾乎沒有科學證明它們起作用。並且絕大多數對商品的正面評價可能不是來自真正的客戶。   科學家表示,人們應該對網路正面評價或市場營銷策略有所警覺,食藥管理局核准的藥物,如:威而鋼(Viagra)、犀利士(Cialis)、樂威壯(Levitra)及Spedra(台灣尚未許可)等醫療方法可能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研究在2018年9月檢視了「亞馬遜」零售網站上6種最受歡迎的「壯陽補充品」,包括:NutraChamps的韓國人參、Natural Subsistence的含蜂王漿Leyzene、Zhou Nutrition的角質山羊雜草補充劑和Boost Elite、Havasu Nutrition的L精氨酸及eSupplements 的IncrediBULL。   這些產品中有21種成分,其中只有4種被證明可以提高勃起的強度和頻率,包括:「人參」、「L精氨酸」、草藥「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和「瑪卡根(Maca)」。其他17種活性成分從未被證明可以改善勃起障礙。   此外,「壯陽補充劑」網頁上的消費者評論主要是稱讚產品功效,但這些評論近一半是不值得信賴的。當過濾掉不值得信賴的評論時,聲稱產品有效的數量就大大減少。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人員從科學研究資料庫搜索了21種成分對勃起功能障礙的影響,共收集了413項研究,其中有69項是人體試驗。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5.14)        
+ read more
男性注意!手術增大不成反變小!
2019.05.19
男性注意!手術增大不成反變小!
醫生警告,陰莖增大手術很少起作用,可以說這項手術不應該被執行。研究指出,多達80%的男性患者對結果不滿意,而且許多人的陰莖被整壞或變小。   最流行的陰莖增大手術是增厚的「填充物注射」及增長的「頂部韌帶剪斷手術」。但研究人員警告,兩者都有很高的併發症風險,不值得為此付出可高達40,000英鎊的成本(約台幣160萬元)。   手術滿意度調查 研究人員對全球1,192例陰莖增大手術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並發現整體治療結果很差,不僅滿意率低,嚴重併發症的風險也很高。主要併發症包括:陰莖畸形、縮短和勃起功能障礙,其他還有陰莖永久麻木、留疤、心理問題或感到後悔。   研究作者表示,除非陰莖在創傷性事故中受損,否則政府是不會支付費用的,因此陰莖整形手術多為自費。而男性患者最終可能花費30,000英鎊甚至40,000英鎊,通常這位男性最後得到的是被整壞的陰莖。   「大才『性』福」的迷思 絕大多數自費接受手術的男性已經擁有正常大小的陰莖,並且85%的女性對伴侶的陰莖尺寸感到滿意,但大約一半的男性希望他們的陰莖更大。私人診所正在利用男性對自己身體的不安,即認為擁有更大的陰莖才能更陽剛及在做愛時表現更好。   不過,陰莖增大手術背後幾乎沒有實證基礎。對陰莖尺寸正常的男性推薦手術,不僅不科學也不道德。在決定接受治療之前,應為男性提供全面的諮詢和心理評估。   研究人員說,如今,色情作品通常被用作標準,並強化了性滿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陰莖尺寸的觀念。即使是陰莖尺寸正常的男性,這種觀念也會導致嚴重的痛苦。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5.10)        
+ read more
自體免疫疾病,女人多於男人─ 答案藏在皮膚裡
2019.05.18
自體免疫疾病,女人多於男人─ 答案藏在皮膚裡
為什麼女人的免疫系統會比男人的更常集結起來作戰,造成她們得到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的風險是男性的9倍呢?這個問題始終是醫藥領域的大哉問,近日一項研究發現或許答案就藏在皮膚細胞裡!   女性皮膚細胞有較多VGLL3分子是關鍵 三年前已有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女人的皮膚細胞比男人擁有更多的VGLL3分子。這次的新研究進一步在老鼠身上發現,皮膚細胞有太多VGLL3分子,迫使免疫系統加速運作,觸發自體免疫發生反應,出現自我攻擊的情形,甚至會傷害超出皮膚部位之外的其他體內器官。   研究主要作者Gudjonsson 博士表示,VGLL3分子會調節那些女性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有關的免疫基因,但它不受性荷爾蒙所控制。研究顯示,在轉植基因(transgenic)的老鼠身上,單就皮膚裡有過多的VGLL3分子就足以驅動其出現一種和系統性紅斑性狼瘡有驚人的相似處的症狀,包括皮膚出疹子,以及腎臟受損。   導致女性皮膚細胞有較多VGLL3的原因還不清楚,研究團隊推測或許是經過了一段演化時間,女性發展出更強的免疫系統以對抗感染,但卻可能因為誤將之視為入侵者,反而得付出自體免疫疾病風險提高的代價。   現今治療紅斑性狼瘡的許多療法(如:類固醇)會造成患者更容易發生感染或增加罹癌風險,這項研究辨識出VGLL3的相關性,或許將有助未來研究尋找更加安全的新療法。現有療法發揮的效果不如預期,有患者已表達興趣願意提供皮膚的DNA樣本供研究團隊使用,研究團隊也希望能再獲得更多患者的幫忙,加入開發新療法的研究行列。   本研究近期刊登於JCI Insight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4.18)        
+ read more
跨性別人士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高
2019.05.16
跨性別人士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高
一項華盛頓大學主導的新研究指出,跨性別人士在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上比順性別者(出生性別與自認定性別一致者)高出許多,在某些例子上甚至高達四倍。   研究的主要作者Tran Nguyen博士說:「這在過去不常被拿來討論,雖然以前的研究已經顯示,跨性別人士更容易暴露在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下,比如貧窮、吸菸與憂鬱,但我們感到驚訝的是在心臟病的風險竟然高出這麼多。」   研究人員以全國性健康調查分析了2014~2017年的數據,研究問題則包含受訪者是否曾發作心臟病與是否認為自己是跨性別者。   而即使在調整了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和缺乏運動等心血管危險因素之後,跨性別男性(出生性別為女性但自認定性別為男性)的心臟病發作率是順性別女性的4倍以上(分別為 7.2%與 3.1%), 也是順性別男性的2倍以上。而跨性別女性(出生性別為男性但自認定性別為女性)的心臟病發作率是順性別女性的2倍多,而跨性別女性和順性別男性的發作率則沒有顯著差異。   心臟病專家Paul Chan 教授表達贊同,但出於多種原因。他認為該研究是初步的:「這像是一個重要的開始,但其性質屬於觀察性研究,是相當有限的。」他同時也指出幾項研究的侷限,例如該研究並未納入跨性別者自我認同產生的時間長短、心臟病發作是在改變性別之前或之後發生的,以及受試者是否進行過性別重新分配手術,更重要的一點是,研究並沒有將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的賀爾蒙治療數據納入,例如睪固酮和雌激素。   根據 UCLA School of Law 在2016 年的一項分析估計,大約有140萬美國人是跨性別者,Paul Chan 博士指出跨性別人士多為年輕族群,所以心臟病的真正風險可能需要更多時間才可確知。他認為,需要大規模的團隊來建立風險因素與健康結果的關聯性研究,在性別問題的設計上需要更謹慎考慮,而不是因為我們只有兩個選項,而永遠僅單純拋出二元化問題。   同時,Nguyen博士也呼籲跨性別族群及其醫生,需要特別警惕控制心臟病的其他危險因素:「我們需要更多關於因果關係的研究,但我希望這會給醫療提供者和跨性別人群帶來體認」   該研究同時也出現在AHA 期刊: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編譯來源: Healthday(2019.04.05)          
+ read more
睡眠與運動對新手媽、爸有不同影響
2019.05.10
睡眠與運動對新手媽、爸有不同影響
照顧新生兒的同義詞就是睡眠不足的夜晚。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小組調查了運動、睡眠和不同日常壓力因素等因素如何影響新手父母的日常生活和家庭關係。他們發現,這些因素對於新手爸、媽的影響很不一樣。   研究指出能夠利用一些時刻偷睡的母親會呈現出良好的身心狀態,但做同樣事情的父親可能會與孩子發生更糟糕的關係。當新手爸爸花費更少的時間打瞌睡時,能夠改善健康狀況,並與他們的另一半和嬰兒建立更強的連結。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父親運動量比平常更多,夫妻爭執的可能性較低。但是,在母親運動量比平常更多,卻有比較高的機會有爭執。這些結果的差異可能是由於母親經常被視為主要的照顧者。   研究主持人DR. Feinberg指出:「當母親花費更多時間來照顧自己,父親可能會因此抗拒或產生不滿(如運動,讓父親承擔更多的兒童照顧責任而導致爭執) 但是,也有可能是因為這些多餘陪伴孩童的時間造成父親的壓力,導致父親在這些日子變得更煩躁而有更多的爭執…」   擔任父母在初期不管是對伴侶或是個人都是非常有壓力的,但這也是寶寶快速發展且不可少的階段,因此了解以及支持父母的身心健康在這段時間特別的重要。   根據Dr. Feinberg,這是目前第一個以「每天」為基準來探討新手父母的壓力以及消除壓力因素的研究。他說,以日為單位觀察父母單一壓力因子或是消除壓力的因子的變化與父母的身心健康狀態及伴侶關係變化的關連,有助於了解如何幫助父母成為更好的父母及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Dr.Feinberg提到,有些父母比其他人更幸福或睡得更好,但大多數父母經歷了有好有壞的日子,至少在某些日子,大多數父母的狀況不錯,所以弄清楚為何那些日子會比較好,然後持續做,比起徹底改變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情緒的方法更容易,也或許是更有效的方法。   此研究共有143名母親和140名父親參與。研究人員收集了從孩子出生後十個月的資料。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4.30)、Mail online(2019.05.0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