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8
母嬰同室沒得休息 國健署將檢討政策
親子同室政策可望調整。為提高母乳哺育率,衛福部國健署以增加產檢給付為誘因,鼓勵母嬰親善醫療院所促進產婦親子同室;但國內最新調查發現,近75%育齡女性主張應由產婦決定,或根本不需親子同室,剛生產完的媽媽坦言:「產後親子同室恐沒時間休息。」國健署回應,近期將開會檢討親子同室政策,使其更人性化。
國健署2001年起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制度,迄今已187家醫療院所獲認證,其中一項認證指標為24小時親子同室率,獲認證醫院收治的孕婦每次產檢可多補助20元。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指,不少產婦都抱怨生產完很累,醫院為達認證強推親子同室,讓媽媽根本無法休息。
台女連今年四月針對近2千名20到40歲育齡女性,問卷調查產後住院期間每天適合的親子同室時間,結果71%認為應由產婦自行決定,另有3.1%主張根本不需要親子同室,顯示約四分之三不滿該政策,僅約25%贊同親子同室。
黃淑英指,不少推廣母乳哺育的國家,近年來已從積極促進改為支持,反觀國健署印製的「母乳哺育教戰手冊」,不僅「教戰」用詞太過強烈,一翻開就提到母乳是媽媽與寶寶愛的約定,暗示不餵母乳就是不愛小孩,且未教導產婦應如何讓嬰兒離乳等,對產婦造成太大壓力,甚至加劇產後憂鬱症,例如她曾聽聞有產婦因產後憂鬱症,且本身無法哺育母乳,承受太大壓力、身心俱疲而萌生輕生念頭,差點釀成悲劇,該手冊用字、內容早該調整。
台灣母胎醫學會常務理事鄭博仁認為,哺育母乳好處多,但是否親子同室或餵母乳,應尊重女性自主權。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說,有些產婦本身就不宜餵母乳,若寶寶患乳糖不耐症也不適合喝母乳,鼓勵餵母乳政策應更友善。
台大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徐明洸表示,親子同室對產婦是否友善可討論,此政策除促進母乳哺育,護理人員也可教導產婦如何觀察、照顧寶寶,仍有其必要。剛生完第二胎的產婦呂小姐坦言,產後真的很累,若體力不支還硬要親子同室,根本無法休息,應視情況彈性調整。
國健署簡任技正施靜儀回應,近期將召開專家會議檢討親子同室政策,使其更人性化,該署規劃中的全新餵養寶寶衛教素材,內容會增加配方奶資訊,且不會刻意強調應餵母乳,母乳手冊內容也將一併檢討。(蔡明樺/台北報導)
報導轉載自2017年10月17日19:26《蘋果日報》
+ read more
2017.08.21
英國助產士學會將停止強力推動「正常生產」
為了避免讓選擇醫療介入生產過程的母親覺得沮喪、有罪惡感,英國助產士將結束對「正常生產
(normal
births)」的倡議與推動,並改變對生產的談論方式。
英國皇家助產士學會(RCM)自2005年開始倡議「正常生產」,鼓勵準媽媽在沒有醫療介入的情形下生產,其醫療介入包含無痛分娩、引產與剖腹。
助產士學會將改變其專業指導方針,使用「生理性生產」(physiological
births)
一詞來形容沒有醫療介入的生產。但並不會改變其觀點,依然認為沒有醫療介入的分娩對許多女性來說是最好的。
英國皇家助產士學會執行長Cathy
Warwick教授否認這十多年來對「正常生產」的推動危害了母親與嬰兒的安全,但她承認這造成了錯誤的印象。Warwick說,如果只談論正常生產,特別是將之稱為一個倡議運動,那就有一種危險,好像我們只對沒有醫療介入的陰道分娩女性感興趣。「我們並不想讓女性因為不是正常生產就覺得自己很失敗,但不幸的是,這似乎是一些女性的感受。」
Warwick表示,「正常」這個詞帶有價值判斷,容易引起爭議,使用非價值判斷的詞會更簡單,類似「生理性生產」這樣的術語將更容易解釋所處的觀點。
一項針對2004年至2013年間Furness綜合醫院內16名嬰兒與3名母親死亡的調查,使得「正常生產」的倡議遭受批評。
這項由Bill
Kirkup博士主持的獨立調查,指出失敗的「致命組合」導致11名嬰兒與1名母親遭受不必要的死亡。調查發現,助產士在任何狀況下都主張女性能夠正常分娩,因此導致了不安全的生產。助產士與醫生的關係被描述為「嚴重失能」,助產士未能即時將病患的併發症向醫生提出警告。
這項調查同時提出,醫院的生產服務遭受到否認,常被認為是無能的。
Kirkup博士說:「調查結果發現,幾乎在每個層面都失去功能,從生育單位到負責管理和監督的人員都是一系列的失敗,這些問題是嚴重和令人震驚的。
英國皇家助產士學會執行長Cathy
Warwick表示,她不認為助產士會將正常生產看得比安全重要。她說:「顯然在這起調查中,有一些助產士被認為是這樣做了,但我沒有任何證據顯示RCM鼓勵這樣的事。」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表示,若是仍以強力推動的態度來主張女性生產方式,則無論使用「正常生產」或「生理性生產」都只是換湯不換藥。生產方式不應成為各種認知競逐角力的場域,應由產婦參考醫療建議,視個人需求與認知決定。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 2017.08.12/14
+ read more
2017.08.18
母乳真的那麼好?
母乳比配方奶有益的觀念遍及全球,對女性哺育選擇有重要影響,但母乳真的有這麼好嗎?
去年1月,國際醫學期刊The
Lancet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母乳的研究。研究提出:母乳使世界變得更健康、更聰明、更平等。因為母乳含有抗體和免疫細胞,所以可以防止感染。並且,在中、低收入國家中,只吃母乳嬰兒有較低的亡風險。
The
Lancet發現了六篇研究顯示只吃母乳的嬰兒,發生嬰兒猝死症的風險降低了36%。而母乳也對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有保護作用,這是一種嚴重的腸道病症,可以在任何環境中殺死嬰兒。另外,母乳亦可以防止腹瀉、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症狀。另外有部分研究顯示,哺餵母乳的女性發生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機率較低。
母乳哺育是好的:很便宜、可以幫助母親減重,並且含有一些抗體。但已有多項研究指出,母乳對嬰兒的智商與未來健康並沒有影響,女性不需為了哺餵母乳有過大的壓力。
台灣女人健康網認為,母乳及配方奶都是哺育嬰兒的選擇,女性可考量自身的情形予以選擇。社會應避免形塑母乳為尊的氛圍,尊重並支持女性選擇。並且,近年來針對母乳哺育,國外已有諸多反省與修正。主要的方向皆是給予母親充分正確的資訊,選擇不同的哺育方式。不再「積極促進」母乳哺育,而改以「支持」,避免責備、評價無法或不願哺餵母乳的女性。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 20170801
+ read more
2017.08.01
母乳哺育重要,但也要懂得斷奶!
政府積極推動母乳哺育,告訴媽媽如何餵母乳,但卻沒有教媽媽如何斷奶,這是不負責任的態度。斷奶需要時間,特別是長時間哺餵母乳的情況。
以下的策略可以幫助母親和她的寶寶調整餵養方式,並且緩解過渡期可能有的壓力或不適。
一、知道什麼時候停止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嬰兒在其生命的頭6個月內完全由母乳哺育,6個月左右開始餵食固體食物。之後,母乳哺育可以持續1年,持續時間長度隨著母嬰需求而定。但是,是否停止母乳哺育主要決定在媽媽,若還未準備好停止就不需要停止;若因為疼痛、乳房膨脹、或擔心嬰兒沒有足夠的奶或其他個人的因素而想停止,則可選擇不需要再繼續。媽媽不要因為社會的壓力或其他人的期待而持續母乳哺育。
二、確保營養充足
媽媽在嬰兒小於1歲時選擇斷奶,應用配方奶或其他母乳來代替。6個月以上的嬰兒雖然可以食用適合其年齡的固體食物,但仍然需要配方奶、配方豆奶或母乳來維持足夠的營養如蛋白質、鐵等。此外,對1歲以下的兒童不建議給予牛奶、豆奶或其他類似產品。如果擔心嬰兒營養不夠,父母可以諮詢兒科醫生適合嬰兒的營養水準。
三、消除壓力
有一些嬰兒很容易斷奶,有些會抗議。為可能面臨的困難做準備可以讓斷奶過程更容易,並且慢慢地調整也有助於避免母親和寶寶的壓力。
媽媽可以嘗試選擇一個沒有重大壓力的時間,例如避開工作進度的的最後期限或於休假時進行。如果可能,可以多花時間陪伴嬰兒以減緩他們嘗試斷奶的焦慮或緊張。父母應有心理準備斷奶可能會需要幾星期的時間,若父母希望嬰兒能在某個特定時期前斷奶更需要提早準備。
四、夜間斷奶
當嬰兒在6個月至1歲之間,大多數在夜間餵養的頻率較低。這個過程稱為夜間斷奶,可以讓母親獲得充分的休息,可能有助於媽媽將母乳哺育的時間拉長。
五、慢慢減少母乳哺育
一次就斷奶是誘人的,但這樣做可能會導致母親乳腺阻塞、乳頭疼痛和母嬰心情低落。更有效地的策略是在幾週內緩慢地減少母乳哺育。
從嬰兒吃得最少或是其他比較不重要的時候開始,並在停止下一次餵食之前,給嬰兒幾天的時間進行調適應。重複這樣過程慢慢地減少每次哺餵母乳的頻率直到最後。
斷奶最後階段,通常是清晨或晚間的哺育,往往是最難的。婦女應該讓寶寶和自己有足夠的時間適應。有些媽媽會選擇持續這個階段幾個月。
六、使用擠奶器
母乳產量與嬰兒喝多少或媽媽擠乳的頻率有關,母乳量會隨著嬰兒的需求降低而逐漸變少,但是許多媽媽在這段時間飽受腫脹和乳腺阻塞的不適。
為了減輕不適,媽媽可以嘗試一次擠出少量母乳。大約擠乳2-3分鐘,或直到任何疼痛消失為止。這些母乳可以提供給需要在下一個哺餵時間喝母乳的嬰兒,這將有助於快速地降低媽媽的母乳供應。
七、處理乳房腫脹/乳腺阻塞問題
如果第六個方法沒有幫助,其他減緩不適的方法有:
*
在乳房上敷高麗菜葉,以冷水洗過的葉子其冰涼感可能有助於減緩腫脹。
* 服用非類固醇止痛藥(NSAID)以止痛
* 哺育前熱敷乳房或泡熱水
* 哺育後冷敷乳房,如使用冰袋
*
與醫生討論服用避孕藥。有些婦女發現服用避孕藥可以減少母乳進而減緩斷奶的不適。
* 按摩乳房以減少乳腺阻塞的風險。
*
穿有支持性的胸罩,並避免穿緊身衣,過緊或束縛可能導致乳房發炎。
八、能辨別需就醫的情況
需要就醫的情況主要為乳房感染及嬰兒營養不良,若出現以下情形應盡速就醫:
* 媽媽發燒
* 乳房腫脹、發紅且有灼熱感
* 綠色或有異味的液體從乳房流出
* 媽媽有憂鬱的症狀
* 媽媽難以與嬰兒親密
* 嬰兒尿布少有液體或固體排泄物
* 嬰兒睡眠作息劇烈變化並持續了2周以上
九、安撫嬰兒
母乳除了是嬰兒的營養來源外,也在嬰兒焦慮或害怕時提供了安撫。斷奶期間安撫嬰兒的策略包括:
* 與嬰兒保持皮膚與皮膚的接觸
* 提供奶嘴
* 透過玩、唱歌或散步分散嬰兒注意力
* 抱著嬰兒輕搖
* 嬰兒長牙的話,可提供他們冰凍過的固齒器(teething
ring)減緩長牙不適
* 創造新的睡前儀式,幫助寶寶睡著
若父親或家人幫忙安慰嬰兒可以大大減輕母親和嬰兒的壓力。
父母應該耐心地讓嬰兒斷奶。嬰兒可能會暫時退化到早期發展階段,或者比平常更焦慮或緊張,這些現象會在幾星期後有所改善。
女人連線表示,斷奶看似是母親的事,但父親在安撫嬰兒部分也有重要的角色。分擔母親的辛苦及給予嬰兒安全感,是斷奶重要的一環。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07.21
+ read more
2017.07.19
媽媽吃胎盤膠囊導致新生兒嚴重細菌感染
圖片來源:DAILY MAIL
胎盤在懷孕期間在子宮中生長,並為胎兒提供氧氣和營養。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母親在分娩後會吃胎盤,只有駱駝和人類是例外。十多年來,在名人宣傳與網路傳播的效應下,生產後吃胎盤被認為對改善產後抑鬱、提升母乳量與改善身體精力等部分有幫助。
然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最新報告,胎盤膠囊引起了嬰兒疾病。
2016年秋天,美國俄勒岡州有名嬰兒感染了兩次鏈球菌。調查人員認為,第一次的感染,是出生時被媽媽傳染。後來,媽媽開始服用胎盤膠囊。母親將胎盤送到一家提供清潔、切片和脫水的公司,研磨後裝入膠囊。嬰兒在幾週後再次生病,這應該是來自藥物。
報告指出這種藥物可能會增加媽媽腸道和皮膚中的鏈球菌,嬰兒從皮膚接觸到細菌。作者說,胎盤膠囊的製作不受管制,不能保證沒有有害細菌,應避免服用。
科學家指出,其他細菌也可能存在類似的風險。胎盤組織、生食等情形,都可能含有各種細菌。即使是經過處理的胎盤—無論是經過烹飪、乾燥還是保存—還是可能傳播感染。
健康科學家Timothy
Caulfield指出,食用胎盤是透過知名人士推廣但缺乏科學證據健康現象之一。他並建議,要追求健康,就忽略大部分的名人和流行文化。Caulfield說,你真正需要知道的是可信賴的科學訊息,而不是用軼事和敘述作為證據,炒作出來的消息。
然而,CDC發言人說,CDC並沒有對胎盤製品有正式立場,相關警告是作者的結論。
編譯來源: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20170630、Daily
Mail20170630、STAT20170629
+ read more
2017.06.26
生命的奇蹟:寶寶頭部如何改變形狀以通過產道
分娩期間所拍攝的罕見影像,捕捉到新生兒頭部驚人的延展性,使其能夠通過產道。
佛羅里達的攝影師Kayla
Reeder,擅長產婦、分娩和新生兒的攝影,他記錄了一名新生兒以變形的頭部來到這個世界。
Kayla說道,這名新生兒的頭稍微向一邊傾斜,所以頭型不是對稱的,由於其所處並非絕佳位置,導致他媽媽多花了一點時間將他推出來。一張黑白的快照影像看到Graham的頭部在離開產道後的片刻被塑型成像是一個不均勻的錐體。
新生兒的頭骨並未完全成型,而是由好幾塊透過軟組織連接的骨頭構成。這些被稱為囟門的軟點讓嬰兒安全地通過產道。後囟門在嬰兒出生大約2-3個月後關閉,前囟門則保持開放直到孩子約18個月大。
Kayla補充說:「出生後不久,頭型就逐漸回復,幾天後他便有了一個完美的頭型。在這種情況下,這不是令人震驚或擔心的原因,他的出生絕對不會因為頭部畸形而造成創傷。」
資料來源:Daily Mai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