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3.09
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及路跑記者會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的健康殺手。近十年女性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是婦癌死亡人數的3-4倍,且近5年來(100-105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了22%(2471人)。
為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以「與婦產科醫師談『心』」為主題,強調婦產科醫師是促進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夥伴之一,因為女性一生—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都面臨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且召開記者會,呼籲各界一起響應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為女著紅」系列活動—「網路著紅行動」及「為女著紅,為『心』而跑」路跑。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避孕藥是很好的避孕方法,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肝功能不好、有偏頭痛或心血管疾病、35歲以上的女性就要注意靜脈血栓、中風等風險;懷孕時可能發生妊娠高血壓或妊娠糖尿病,並且孕婦產後發生血管栓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10倍;更年期更因為失去荷爾蒙保護,血管硬化而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幅提升。女性應和醫師討論這些風險並瞭解如何做健康管理,包括:戒菸、吃好、減重及做運動
(詳見衛教單張)。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葉宏一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具有性別差異。葉教授表示,女性出現心血管疾病非典型症狀比男性多,因此女性要有自覺,注意三高或家族性遺傳因子,並且呼籲醫界在臨床上對於非典型症狀要有所警覺。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除了臨床上的性別差異,女性因為特殊的生命經驗如避孕、懷孕、更年期等而有不同於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強調這些性別差異就是「為女著紅」的精神,期望藉此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盲。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陳潤秋表示,保持活躍、運動及健康飲食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方法,政府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健檢也是民眾可以保持心血管健康的資源。名演員朱蕾安表示,自身平常有規律運動,但是擔心自己的父母運動不足,因此呼籲大家將肢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如不搭電梯走樓梯、騎腳踏車上班等來降低心臟疾病風險。
今年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舉辦「為女著紅」的活動,除了3月9日網路著紅行動(邀請民眾將「著紅」照上傳個人臉書,並使用標籤#Taiwan為女著紅)外,也於3月18日在高雄舉辦「為女著紅,為『心』而跑」的路跑活動。為了鼓勵婦女維持活躍的生活,我們也發展了一套「健心操」讓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以簡單的動作促進心血管健康。
此次「為女著紅」的行動得到政府單位─衛生福利部、各縣市衛生局;醫事團體─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婦女團體─台灣全國婦女團體聯合會、Women
March;及企業─台新銀行、中麟營造、健身工房、遠東SOGO與Curves女性30分鐘環狀運動等的響應及支持,得以順利地展開。
同時,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感謝各領域重要人士,包括:高雄市市長陳菊、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立法委員李麗芬、立法委員姚文智、藝人賴佩霞等響應「為女著紅日」(詳見「名人站出來影片」)。
台灣女人連線相信,年年在不同領域─政府、醫界、企業與民間團體的合作下,必能提升國人對心血管健康的性別認知,讓台灣女性的心血管健康可以得到妥善的照護。
+ read more

2018.02.13
懷孕時有高血壓 產後仍會持續
很多人知道,女性懷孕時發生妊娠性高血壓產後會復原,而她「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顯著的增加。但最新的研究告訴我們,有些女性的妊娠性高血壓在產後是一直續存著,而非「未來」才會發生。
最近荷蘭的研究顯示,有妊娠性高血壓的女性產後仍較有可能高血壓。荷蘭婦產科硏究專家Dr.
Laura
Benschop指出,產後的高血壓問題時常被忽略,因為許多女性在醫師辦公室測量的血壓是正常的。
為了了解這種情況的普遍性,這項研究追蹤200位罹患妊娠高血壓的孕婦。在她們產後的一年間,每天早上、晚上及回診時都測量血壓。
在產後一年內,超過41%的女性有高血壓。其中最普遍的類型為「隱匿性」高血壓,佔17.5%,意指在診所內量的血壓正常,在診所外測量則較高;約14.5%的婦女一年後持續有的高血壓;另外有9.5%有「白袍」高血壓,意指醫師辦公室裡的血壓高於辦公室外。
因此,如果只看診所量的血壓值,則將有56%有高血壓的女性被遺漏掉。
研究也發現46%的女性,其白天到晩間的血壓降的不夠多,這也是不健康的。42.5%的女性有晚間高血壓,增加心臟疾病,中風和死亡的風險。
由於以上的發現,專家建議女性懷孕時若有高血壓,應在產後繼續長期測量血壓,不只是在醫師的辦公室,在家中早晩不同的時段也要測量。
產後的高血壓,有不同的形式。女性應知道自己的血壓值,才可以採取步驟降低血壓,避免日後高血壓對健康的影響。
編譯來源:UPI(2018.02.05)、Journal Hypertension(2018.02.05)
+ read more

2018.02.08
加速偏頭痛治療的進展需瞭解性別差異
為了減少偏頭痛對個人和社會造成的重大健康和經濟負擔,研究人員需要研究和處理這一疾病在男女之間的差異_。_
女性偏頭痛的普遍程度是男性的三倍,在30-39歲之間達到最高患病率,此時許多女性正在平衡工作、家庭和社會習俗。女性更容易經歷更長時間和更強烈的偏頭痛發作,並有更多的偏頭痛相關症狀和合併症。
「女性健康研究協會(SWHR)」提出報告,總結了SWHR與專家、臨床醫生和患者對目前偏頭痛性別差異研究的討論,並概述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性別會影響偏頭痛的風險、表現、診斷、治療和管理。例如,雌激素等性激素在偏頭痛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並且可能是讓疾病有性別差異的原因。更好地理解這些差異及其背後的機制將導致更具焦、更有效的治療。
此外,女性和男性尋求和接受偏頭痛治療的方式不同,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主動諮詢醫師,這可能是因為女性通常會出現更嚴重的症狀,或者因為偏頭痛被女性化使得男性在尋求幫助時猶豫不決。認識到這些性別差異有助於克服患者和醫師對偏頭痛診斷和治療的偏見。
研究作者Rebecca
Nebel博士表示,儘管女性和男性的偏頭痛存在明顯差異,但探索這些差異的研究卻很有限。為了更快地推動偏頭痛研究並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需要在整個醫療領域重視偏頭痛的性別差異。
偏頭痛新的治療進展很緩慢。50多年來,沒有專門針對預防偏頭痛的治療方法進入市場。為促進偏頭痛研究和改善對患者的護理,SWHR的報告確定了知識方面的差距,並優先考慮需要進一步關注的領域,以改善女性和男性的健康結果。優先領域包括:
*
擴大臨床研究,包括在研究設計和分析中探討性別差異及對雌激素進行縱貫性研究。
* 提升對偏頭痛的認識,以更好地辨識和治療疾病。
*
通過改進殘疾評估和了解偏頭痛對工作場所生產力的影響,來強化生活品質措施。
*
對偏頭痛進行去汙名化,以提高患者尋求和繼續護理的比率。
*
擴大當前的動物研究,包括納入更多雌性動物,以更多地了解基礎研究階段的性別差異。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8.29)
+ read more

2018.01.29
女性生存力比男性堅韌
大家都知道女人比男人長壽,這個優勢可能很早就開始了!
根據丹麥及美國的合作研究發現,女嬰在飢荒、疫情和其他不幸事件中,比較能夠存活下來。
在台灣,這樣的優勢由歷年來新生兒死亡也可以看到。新生男嬰死亡多於女嬰,平均約高出25%。
嬰兒期,是兩性行為差異較少的階段。因此,女性的這個優勢,部分的原因應該在生物學上。
研究專家檢視了250年以來,在嚴酷情況下,不滿20歲死亡的人。包括1800年代早期千里達、美國的奴隸制度;瑞典、愛爾蘭、烏克蘭在18、19以及20世紀的飢荒;1800年代冰島的麻疹疫情。
女性的優勢始於嬰兒
根據研究,即使一般死亡率都很高,女性仍然比男性平均多活了6個月到4年。
由年齡分佈來看,在嬰兒時期,女性生存最優勢,新生女嬰比新生男嬰更堅韌。
這個女性生存優勢的原因,可能是基因或荷爾蒙。例如:雌激素能夠加強免疫系統來抵抗感染。
編輯來源:HealthDay News(2018.01.16)、國家科學院學報
(PNAS) on line(2018.01)
+ read more

2018.01.16
美國華盛頓州出生證明增加第三性別「X」
從1月27日開始,美國華盛頓州將提供不願被兩性框架劃分的性別認同者,更改其出生證明上的性別欄為「X」。然而這僅限於過去所發出的出生證明,意指無法表達意見的新生兒不能由父母逕為決定其為第三性別。
新規定也取消原本要求成年人必須先取得醫師證明文件才得以變更性別的規定,而未成年人則必須取得父母或法定監護人的書面同意書,以及執照醫師開立的證明。
類似政策也將在今年於奧勒岡州與加州生效,反應美國社會對於跨性別、非二元性別族群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人民也拒絕被傳統的「男人」與「女人」的二元性別限制。
美國LGBTQ倡議團體「反詆毀同性戀聯盟」GLAAD執行長兼總裁Sarah
Kate
Ellis指出,該組織最近一份調查顯示有20%的千禧世代認為自己屬於LGBTQ,且年輕人也逐漸不再遵從傳統的性別二元法。她也認為各州政府應該盡快趕上趨勢,承認非二元性別族群的存在。
另外,Sarah重申個人性別認同是無法被抹滅與忽視的同時,也指責川普上任後的政策危害LGBTQ族群,包含禁止跨性別者從軍、廢除跨性別學童廁所等等。
基於2012年美國對變性者的調查,高達40%受訪者表示曾因出示的文件與其性別不符時遭到騷擾,並有3%遭到襲擊,其他LGBTX倡義者認為給予人們更改自己性別的權利,可以減少因為身體外觀與其性別不匹配時遭受的歧視與騷擾。
資料來源:CNN(2018.01.04)
+ read more
/pain killer.jpg)
2018.01.11
男性注意:退燒/止痛藥和不育有關!
安舒疼(Advil)和莫疼錠(Motrin)是不需要處方籤、普遍使用的止痛及退燒藥。其主有效成分布洛芬(ibufrofen)在昨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被指出,對年輕男性睾丸有負面影響。持續服用一般運動員使用劑量的布洛芬時,有些年輕年男子會發生激素狀況。這種情況與生育力下降有關。
這項新研究是針對孕婦開始的一項研究的延續。
法國和丹麥的研究團隊一直在探索三種輕度止痛藥: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也被稱為撲熱息痛和泰諾)和布洛芬對於孕婦健康的影響。
他們幾篇早期的實驗論文指出,妊娠期間服用這三種溫和藥物都可能會影響男嬰的睾丸。
睾丸不僅產生精子,它們分泌睾丸激素,主要是雄性激素。
哥本哈根大學醫院神經科高級科學家David M.
Kristensen解釋說,所有這三種藥物都是“抗雄激素的”,這意味著它們會破壞男性荷爾蒙,甚至增加了男嬰生出先天性畸形的可能性。
於是他們把調查的重點放在了效果最強的布洛芬上,想知道成年人會發生什麼?
研究作者Jégou說,布洛芬是在比賽之前,運動員為了防止疼痛常常服用的藥物,包括奧運選手和職業足球運動員在內。常規使用布洛芬等的運動員是否會有健康的影響?
研究小組招募了31名年齡在18-35歲之間的男性志願者,其中14人每天服用布洛芬兩次,一次600毫克。這是許多專業和業餘運動員每天服用的劑量,也是仿單上每天使用劑量的上限。其餘17名志願者被給予安慰劑。
對於服用布洛芬的男性來說,在14天內,刺激睾丸產生睾丸激素的黃體生成激素增加23%,與此同時,睾丸激素與黃體生成激素的比例下降,顯示因為布洛芬的作用,產生了代償性性腺機能減退症,使睾丸功能失調,無法反應黃體生成激素的刺激。
Jégou說:對於那些短時間使用布洛芬的少數研究參與者來說,“這些效應是可以逆轉的”。但是,長期服用布洛芬的健康效果是否可逆是未知的。
生育專家Drobnis教授指出,很多藥物上市前很少對男性的生育力作影響分析。市面上有些藥物對男性生殖系統特別有害,包括睾丸激素,鴉片類藥物,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免疫調節劑,甚至是胃藥好胃明(Tagamet)。然而,醫師或藥師處方這些藥物時很少提及這些不良反應。
她認為,這項新研究雖然很小,但是“重要”,因為布洛芬是最常用的藥物之一。
雖然新的研究表明布洛芬破壞了健康年輕男性的生殖激素,但她認為在低生育力男性中可能會有更大的負面影響。
非處方藥物產商的消費者保健產品協會的發言人Tringale
表示:「這些產品中有效成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經得到充分的證明,並得到數十年的科學研究和實際使用的支持。但是,我們也支持並鼓勵持續的研究與發現,並持續消費者的教育,以幫助確保安全使用OTC藥品」。
編譯來源:
1. Ibuprofen alters human testicular physiology to produce a state of
compensated hypogonadism
2. CNN (2018.01.0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