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3
過動症─男女很不同!
英國NICE近日指出,專注力不集中及過度活躍症(ADHD,俗稱過動症)有過度診斷的問題,並且女性因為症狀較不易被察覺而容易錯失重要的治療與支持。
台灣ADHD盛行率為7.5-9%,有ADHD的人可能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如無法坐著不動、不易集中注意力、衝動行事等,許多會以藥物治療或遵循特定飲食如避免甜度高或人工味精等來控制症狀。
對於ADHD,有些醫師認為評定的標準不精確而有過度診斷的問題,因為多數兒童在生活中難免會因為認知的不足而經歷行為困難,但並不代表這些兒童有ADHD。而最近NICE指出,女性患者因為較不會表現出與男性患者相同且明顯的症狀,而是以比較話說個不停、無組織能力或像在做白日夢等表現,因此在診斷時就容易被忽略。
NICE指引中心的主任Mark
Baker說明,人們可能出現非典型的ADHD症狀,我們新的指引就是希望能提升意識,幫助那些可能被診斷錯誤或未被診斷的人。不精準的診斷標準對人們及其家屬會帶來負面影響,因為這代表他們無法獲得所需的治療與支持。因此我們正要求健康與社會照護相關的專業人員充分意識到這樣的問題,藉此提升診斷的正確性。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9.05)
+ read more
2017.09.12
為什麼女性生理期想吃巧克力?
月經來潮想吃巧克力的是常見的說法,但最近研究指出,這可能比較是文化上的現象而非生理上的需求。
紐約州立大學心理學家Julia
Hormes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275名女大學生,其中有81名出生在美國以外,且來自不同的文化。研究發現,在美國出生的女性有40%表示他們會因為月經來潮而渴望吃巧克力,但在其他國家,如埃及的女性則只有6%、義大利的女性只有28%。
研究認為,出生在美國以外的女大生對巧克力的渴望並不亞於美國出生的女大生,但是他們不太會認為想吃巧克力是因為月經來潮。Hormes認為這樣的地理差異暗示了是文化建構了女性對巧克力的渴望。在一個強調瘦即美的社會文化中,女性可能視月經來潮為吃高熱量食物社會可接受的藉口。
過去研究顯示,因為經前症候群而對巧克力渴望增加,是因為在月經週期的下半期身體的礦物質含量會下降,而巧克力中富含鎂,因此月經週期中女性對巧克力的的渴望變得更強。
2004年一份研究指出人類演化過程中女性身體為了準備懷孕,生理上會引起女性食慾,並且因為荷爾蒙的變化女性也容易受到情緒上的影響而吃更多。2010年一項研究也發現,即使是擁有健康體重的女性,在經前他們每天攝取的熱量也會增加超過1,100卡路里,而且熱量完全來自碳水化合物。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生理期容易消耗更多能量,因此這段期間攝取比平常更多碳水化合物是可以理解的生理需求,但是透過巧克力獲取能量可能就是受社會文化影響。畢竟巧克力並非所有人都能負擔的起,許多貧困國家的女性就難以取得巧克力。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31)、PLOS One(2017.07.19)
+ read more
2017.09.07
超級馬拉松賽,女人可以大大打敗男人!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雖然男性的體格通常比女性更大、力量更強,女性比男性有更強的耐力(stamina)。女性更強的耐力意味著他們可以在艱苦的超級馬拉松,如持續好幾天的跑步或騎自行車的賽事中擊敗男性。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理學教授Brian
Dalton表示,運動能力及年齡相似的男女經過肌耐力運動之後,女性的疲勞程度比男性小得多。他設計了實驗要求研究參與者做踮腳尖運動,運動期間研究者以測力計測量它們運動中的速度、功率和扭矩。經過200次重複運動後,男性的力量紀錄下降了15%,比女性的紀錄下降的還多。
Brian教授說明,男性雖然比女性更快、更強大,但也更快變得疲勞,隨著運動次數增加到200時,就是我們開始看到差異的時候。教授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女性可以大大超越男性。
第一位完成波士頓馬拉松的女性是凱瑟琳‧瑞奇(Kathrine
Switzer),當時是1967年,當時他必須喬扮成男性才能參加比賽。到了1984年,女性才被允許參加奧運的馬拉松比賽。凱瑟琳說明,女性過去不被允許參加馬拉松的原因是馬拉松被認為對女性是危險的、去女性化的。
但從1984年開始,女性在耐力賽事上開始擊敗男性。2016年美國自行車手Lael
Wilcox是第一位贏得4300公里自行車賽程的女性,僅花了18天就完成了比賽。此後女性在超級馬拉松上也取得了許多勝利,其中42歲的Caroline
Boller在50公里越野賽跑上創造了新紀錄。
Brian教授說明,雖然實驗僅針對一個獨立的肌肉群做研究,但他期待這樣的研究結果在其他部位也有類似的結果。此外,雖然目前研究上沒有標準的「超級馬拉松」距離可以做研究上的比較,但過去研究發現,男性雖然可以較快完成馬拉松,但女性在完成賽事時較不疲憊。並且過去已有研究指出當肌肉及關節固定不動只出力的時候,女性有較強的肌肉耐力。所以Brian教授認為女人即使不能在力量上達到與男性同樣的最大強度,他們也能夠執行更長的任務。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24)
+ read more
2017.09.01
賀爾蒙補充貼片比藥錠更安全?
一項追踪近百萬名女性超過15年的研究發現,採用賀爾蒙補充治療法控制更年期症狀的女性,可以使用皮膚貼片的方式來減低中風風險。
賀爾蒙補充療法主要透過補充或替代體內過低的雌激素或黃體素,以緩解更年期症狀,如睡眠問題、體重增加、情緒波動和熱潮紅等。過低的雌激素會導致一些生理和心理症狀,10位女性中大概有8位會受到影響,受影響時間平均為7年,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會面臨更長期的症狀。
賀爾蒙補充療法也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和心臟病,多年來被視為女性的奇蹟藥物,已有數百萬人採用。但在2002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賀爾蒙補充療法與增加乳癌及中風風險有關後,採用該療法的人數急遽下降。根據研究調查,許多婦女受更年期症狀所苦,但卻抗拒賀爾蒙補充療法。因而,研究人員對不同方式補充賀爾蒙之風險進行研究評估。
哥本哈根大學對98萬名51至70歲的女性進行了長達16年的追蹤研究。研究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女性使用賀爾蒙補充治療法後,因血栓引起的缺血性中風風險增加16%。進一步分析資料發現,與未使用賀爾蒙治療的女性相比,使用綜合雌激素/黃體素藥錠補充治療法者增加了29%的中風風險。
而使用經皮製劑(透過粘貼的石膏狀貼片或擦拭凝膠吸收賀爾蒙)治療法則與中風風險無關聯性,在某些情況下與未使用賀爾蒙治療的人相比,甚至風險還更低。這可能是因為藥物透過皮膚吸收,直接進入血液,不必經過肝臟處理,而降低了血栓的風險。
Haitham
Hamoda是一位婦科諮詢顧問,主持倫敦國王學院醫院的更年期服務項目,並且是英國更年期協會醫療諮詢委員會的成員。他說:「總體而言,這些結果對女性來說是個好消息。口服攝入賀爾蒙治療的中風風險略微增加,多數女性都是在60歲以後才觀察到的。這個結果表明,透過皮膚吸收賀爾蒙,不用經過肝臟處理,說明了為什麼它可能對血液凝固沒有影響。」
編譯來源:the journal Stroke、Daily Mail2017.08.19
+ read more
2017.08.30
心理治療男女大不同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近期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在心理治療的選擇上,男性偏向於選擇團體治療,並且多數認為心理治療的方式缺乏對男性友善的方案,男性也更傾向用性與色情片來處理壓力。此外,雖然多數受試者對心理醫師的性別無明顯偏好,但在少數介意的人之中,男女性都更傾向挑選女性心理醫生,但女性的比率則較高。
主導該研究的科學家Louise Liddon和John Barry讓347位
(115位男性與232位女性)
進行過心理治療的參與者進行一項線上問卷,內容包含讓受試者選擇喜歡的治療方式以及處理問題的策略。
John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的顯著差異:「女性偏好精神療法,推測是因為女性較偏好分享情緒,而男性更為喜愛團體治療,則可能是因為其天性追求資訊的分享。」
來源:MedicalNewsToday 2017.07.10
+ read more
2017.08.29
變性人可以生小孩嗎?
自2014年起,瑞典Gothenburg大學至少有五位先天性缺少子宮的女性在接受子宮移植手術後,成功誕下嬰兒。這些案例讓專家逐漸對子宮移植到男性體內充滿信心。
英國NHS醫生近期也指出原先為男性的變性人也應該擁有子宮移植手術的權利,生育專家則認為以法律角度而言,這些變性人變成女性後也理當享有一切權利,
NHS更應該將此納入支付範圍。英國醫生們也開始發起慈善募資,希望幫助英國女性接受子宮移植,連NHS’s
Wales Fertility Institute 的婦產科顧問醫師Arianna
D’Angelo也認為從倫理角度上出發,這項訴求完全是正確的。
長年主治不孕症的Francoise
Shelfield博士則認為,變性者在進行手術前都會進行保存精卵的程序,讓其未來仍有機會誕下基因上的孩子。所以讓變性者接受子宮移植、多了懷孕這個步驟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她也強調變性者所該享受的權利是完全奠基在法律上的。
然而,批評者卻認為NHS不應該浪費珍貴的資源,只為了滿足變性者體會「真實女性體驗」的訴求。運動者Laura
Perrins指出納稅人並不認同國家資源花費在此,她更強調該議題牽涉深層的道德與倫理,除了會衝擊女性權益,更會損害母性與女性的真實的意義。另一位女權運動者Julie
Bindel也解釋透過服用激素以維持女性型態的變性者,是永遠不會成為真正的女人,「懷孕生子」並不只是關於變性者的權益,而是一項扭曲的女性建構,同時會造成產假與育嬰等讓所有女性痛苦的議題被忽視,轉而將注意力轉移到Caitlyn
Jenner (著名變性人) 是否該接受子宮移植。Julie
更指出這並非健康議題,而是生活型態的選擇,而且她也不確定男人可以成為一個好媽媽。
身為領導這串具倫理爭議性的議題先鋒,Liverpool
University’s Health Law & Regulation Unit的董事Amel
Alghrani博士則預測,倘若這項決議成功發展出完整程序,將會衍生「生育革命」,除了迫使大眾選擇是否該動用公共資源,同時也會帶動子宮移植的大量需求,包含男同志或者渴望體會懷孕「喜悅」的男性,或者是想避免代孕的單身男性。
資料來源:MailOnline2017.7.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