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02
HIV在美國將成為醫院例行性的檢查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於9月22日發佈了有關HIV的新指導方針,內容如下:
1. 從醫師辦公室到急診室,HIV篩檢即將成為所有醫院裡的一種例行性篩檢;從13歲到64歲的病人,在進入醫療系統以後,都會接受HIV篩檢。
2. 病人有被告知要做HIV篩檢的權利,也有拒絕做此篩檢的權利,但是接受HIV篩檢的同意書將包含在接受醫療服務的一般同意書內,不再獨立成為單獨的表格。
3. 醫院提供HIV篩檢結果的方式和提供其他篩檢結果的方式無異,唯獨篩檢結果呈現陽性的病人,會直接進入諮商診療的系統內。
4. 若HIV成為醫院例行性的篩檢,在接受篩檢前,則不再需要接受諮商。
(HIV篩檢前的諮商原本是為了讓病人瞭解此篩檢的益處、風險和意義。)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表示,已感染HIV的病患有權利在進入醫療系統以後得知自己的健康狀況;目前美國大約有25萬人感染HIV卻不自知,這樣一個HIV例行性的篩檢對於高危險的個人和地區而言,都是正面的。
刪除篩檢前諮商和獨立同意書是這項計畫中爭議較大的兩點,芝加哥愛滋基金會(AIDS
Foundation of
Chicago)表示:我們真正關心的是若將HIV篩檢整合為例行性篩檢的一部份,但卻不提供諮商時,醫師和病人間是不是就完全沒有對話?而且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說法,是因為醫師太忙、沒有時間諮商而將其刪除,問題是刪除掉的程序是不是對病人有益的部分?許多美國人其實不瞭解HIV,包括它的傳染途徑和預防方法等,篩檢前諮商將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提供這些資訊給病患。
對於獨立的篩檢同意書和密集的篩檢前諮商,很多醫師則表示在現實的醫療院所內根本是不可能實行的;曾經有一份研究顯示,即使病人有感染其他性病,
76%急診室的醫生仍然不鼓勵做HIV篩檢,主要是因為他們不覺得自己有資格做諮商,而且篩檢很花時間,而這個新指導方針很明顯就是為了要解決時間上的問題
醫學協會(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則表示,目前美國已檢驗出感染HIV的七萬五千人中,大約只有一半的人有接受正統的醫學治療,這項計畫實施後,若再檢驗出更多感染者,我們必須思考幾個問題:第一、現在的醫療資源是否足夠實施全面性的篩檢?篩檢過後,是否能提供足夠的資源給感染者?第二、為什麼這25萬人明明感染了HIV卻不自知?這項篩檢計畫真的能檢驗出這群潛在的感染者嗎?有沒有可能這項計畫其實檢查不到這群感染者,因為這些高危險群根本不使用醫療資源?
研究人員仍然強調,HIV篩檢只是整個HIV議題的一小部分,要對抗HIV,預防和治療才是重點。
+ read more
2006.06.27
預防女性愛滋?注意性別平等為首要
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愛滋病(AIDS)已經成為全球性的流行病,而最近女性的感染人數更是急遽增加,探討其原因,性別不平等是很重要的因素。
由於女性處於較弱勢的地位,社會常常剝奪了女性該有的權利,即使女性知道愛滋病的預防方法,許多外在的因素也常讓女性感到無力,而被迫妥協,例如,面對性侵害時,反抗常常是沒有用的;妻子的忠誠也不能保證先生不會有其他性伴侶;而且先生若不願意,妻子堅持使用保險套更是不可行,甚至是危險的,因為妻子有可能因為堅持使用保險套而遭受家庭暴力;因此,在感染HIV的人數統計裡,出現了一個駭人的現象:已婚女性感染HIV的人數竟多於性生活頻繁的單身女性。
預防愛滋病除了讓女性有「知」的權利之外,更重要的是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唯有達到性別平等,才能真正解決女性的特殊處境,進而降低女性HIV的感染率。
+ read more
2006.06.22
保險套預防子宮頸癌效果驚人
正確使用保險套可避孕及避免感染愛滋病毒的效果已相當明確,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使用保險套對於預防HPV(人類乳突病毒)的效果也是非常驚人。
一直以來,主張在校園推行守貞禁慾的保守派人士總是宣稱保險套無法避免HPV的傳染,認為既使男性使用保險套,在保險套以外的部分仍會傳染HPV,因此反對在學校性教育中教導保險套的使用。新英格蘭醫藥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一篇最新研究成果卻顯示,在一項為期三年的追蹤調查後發現,使用保險套對於HPV的預防效果非常良好。
這項由美國華盛頓大學所做的研究,是從2001年開始追蹤82名18-22歲從沒發生過性行為的大學女生,並持續每四個月檢查是否感染HPV。這82名女性共分成兩組,其中42名女性在研究期間內的每一次性行為都會要求男伴帶保險套,另外40名則不加以強制。相較起來,每一次都使用保險套的女性比起使用保險套機率5%以下者,感染HPV的機率降低了70%。
專家表示,目前已知保險套可避免懷孕、預防愛滋病毒、淋病、披衣菌、泡疹等性行為傳染病,此項研究成果明確指出保險套對於預防可導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有顯著的效果。至於每次均使用保險套卻被感染HPV的女性,專家認為有可能是使用方式錯誤的問題,例如並沒有從性行為一開始就全程戴上保險套。
子宮頸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的第五殺手,每年有6000多人罹患,約有900多人死亡。子宮頸癌是由HPV─人類乳突病毒─所引起。HPV是一種常見的性病病毒,它的感染通常對身體無害且不持久。一般而言,感染HPV沒有症狀,大多時候不用任何治療,自身的免疫系統就能復原,因此多數人從來就不知道他們曾經感染HPV。然而也有些低危險型的感染會在男、女的性器官周圍引起突疣,有時類似菜花。此外,如果是高危險型的感染沒有自行復原,則可能會在子宮、陰道、外陰部或陰莖等部位導致癌症。
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在2006年6月8日通過Merck &
Co.,
Inc所研發的子宮頸癌疫苗--「Gardasil」,其預防效果約70%,與保險套相當,但疫苗所費不貲,完整接種一次需約12,000元,效果只能持續約3.5年,也需要每年做子宮頸癌篩檢。目前台灣尚未開放此種子宮頸癌疫苗,但此疫苗之成本效益仍有許多爭議。
+ read more
2006.01.07
[記者會] 愛滋防疫政策 性別不能缺席 (新聞稿)
「愛滋防疫政策 性別不能缺席」
新聞稿
2006/1/7
2005年台灣的HIV/AIDS累積個案已經破萬,本國籍感染者有10,158人,其中女性874名(8.60%),增加的個案是2004年的四倍。根據WHO的統計,2003年全世界感染HIV/AIDS的女性人口為1900萬人,約佔總感染人口的一半,在亞洲女性感染者約佔25-35%。在台灣女性感染者佔8.60%,與國際趨勢相較,台灣HIV感染者女性比例偏低。這個比例所呈現的是事實還是低估?而近兩年台灣女性感染者人數確實呈現急遽增加,其速度遠高於男性(1.8倍),政府的防疫政策有沒有對應這樣的趨勢?
8.6%是實情還是低估?
立委黃淑英認為,由於診斷上的性別盲與篩檢率偏低,台灣女性愛滋疫情有可能被低估。
首先,女性在HIV感染的症狀上,與男性不盡相同,有其「女性特殊的症狀」:如陰道感染、骨盆發炎、月經不規則等,這些會發生在一般婦女身上的婦科疾病,當女性的免疫系統因HIV的侵入而轉弱時,就可能不斷出現,並且更加嚴重難以治療;而且,女性愛滋患者也較會發生子宮頸細胞病變及子宮頸癌,因此,美國疾病管制局在其1994年愛滋病例新定義中,已把子宮頸癌列為預測愛滋病指標疾病之一。然而,衛生署擬定防治計畫時,並沒有這一層面的思考,因此,婦產科醫師及家庭醫師缺乏婦科疾病與HIV關聯的認知及警覺性,女性HIV患者可能因此沒有被診斷出來。這可能是統計偏低的原因之一。
此外,男性因服兵役有強制篩檢機制,同時,衛生署在HIV自願篩檢的推廣上,仍以男同性戀者、性工作者等「特殊族群」為主,使得男性自願接受匿名篩檢比例遠遠超過女性(2004年男女自願篩檢比例為7:1)。女性沒有強制篩檢且自願篩檢率低,可能是造成女性實際感染者沒有被發現而統計偏低的原因之一。
女性感染者會持續地比男性更急遽增加?
由男女的病理性別差異及傳染途徑來看,這個趨勢是可能的。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染愛滋病,其風險為男性的2倍;女性HIV感染者,其血液中的病毒數量比男性約低35-65%,但是發病(AIDS)的速度和男性一樣的。台灣女性HIV感染者當中,因異性戀危險性行為傳染由95%降為48.17%、因吸毒感染由5%升為43.94%,毒癮已成為台灣女性感染愛滋之新痛。女性毒癮者可能因共用針頭而感染,也可能因性行為(包含提供性服務)而感染、散播。另外,不同族群的女性由於在性關係的自主程度不同,也可能面臨不同的風險,政府不應只注意「共用針頭」,而忽略了「因人制宜」的安全性行為的宣導。
95年度愛滋醫療預算編列嚴重不足!
自95年度起,愛滋病檢驗治療費用回歸疾病管制局公務預算,疾病管制局當時預估95年愛滋病毒感染者人數將達8989人,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為219,516元,編列十二億元。而事實上,目前國內HIV感染者已達10,158人,疾病管制局所編列的預算明顯不足,顯見疾管局並無有效監控愛滋疫情的系統。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蔡宛芬呼籲
1.
促進婦產科醫師及女性愛滋性別差異的認知,愛滋防疫總動員!
研究指出,罹患性病會增加HIV的感染,早在1998年美國已將預防及治療性病作為HIV防治重要的一環。因此,在台灣女性愛滋防治應該要加強對醫師及民眾婦科疾病、性病和愛滋病關連的宣導,鼓勵女性應有定期、完整的婦科檢查。同時,在醫師(特別是婦產科醫師)的在職教育裡,規劃有性別意識的AIDS課程,以提升醫師的認知,才能有效地防治愛滋病。
2. 提昇女性自願篩檢率,注意保密原則!
政府除了應持續推動孕婦全面愛滋篩檢計畫與毒品病患愛滋減害計畫,也應規劃提升女性自願篩檢率。目前篩檢的推動困難,主要仍然是因為社會上對於愛滋病患者的歧視與恐懼,因此,政府在推動自願篩檢的同時,除要落實篩檢前的衛教及諮商外,更應注意篩檢後的隱私保密與後續追蹤管理。
3.
建立適當的愛滋防治衡量指標,有效監控愛滋疫情!
衛生署95年度的施政目標衡量指標,僅有一項與愛滋防疫有關,該項為「男同性戀最近一次行為保險套使用率」。事實上,在台灣毒癮、異性戀間的感染已躍升台灣HIV主要感染途徑,男同性戀者非HIV唯一的感染來源,因此,愛滋防治的衡量指標不應僅針對男同志間危險性行為。我們要求政府應建立能確實反應疫情與性別差異的防治政策指標。
左起: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謝卿宏、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蔡宛芬、立法委員黃淑英、疾病管制局第三組許昭純副組長
+ read more
2005.10.25
預防愛滋:男性割包皮與HIV疫苗效果相同
一項在南非進行的研究顯示,男性割包皮預防愛滋的效果與高效能疫苗相同,在未來可能成為阻止撒哈拉沙漠的非洲地區愛滋病散播的主要政策之一。
研究人員表示,男性割包皮可降低非洲地區異性戀男性感染愛滋病的機率達到60%。這是第一項證實割包皮可預防HIV的經驗研究,但目前仍屬於實驗階段。參與人員除南非的國家傳染病中心(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municable
Diseases)之外,法國國家衛生及醫學研究院(INSERM)亦有參與研究。
這項研究在約翰尼斯堡進行,共募集了3,274名18-24歲、未割包皮的男性,隨機選入一半的人進入實驗組,另一半為對照組。在實驗組方面,研究者會建議他們在接受手術後6週不要進行性行為,因為這個時期接受感染的機率比一般人更高。該實驗原本預計分別於3個月、12個月、21個月時進行追蹤調查,但在第18個月的期中分析已明確證實了割包皮的好處,因此終止實驗,同時,並為原本在對照組的男性進行割包皮手術。
在這項實驗當中,實驗組有20人、對照組有49人感染HIV,相較於實驗組,對照組在HIV感染上的相對風險值為0.40(信賴區間為0.24-0.68)。但仍有許多變因必須考慮,如保險套的使用,也會影響這項實驗的結果。雖然該研究並未分析男性割包皮可以預防愛滋病的原因,但他們推測,割包皮手術可以縮減附著在陰莖上的HIV病毒壽命、減少陰莖可能受感染的區域、有些附著在包皮上的細胞特別容易感染HIV,經過割包皮手術,即可減少這些細胞。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實驗已證實,在HIV高傳染區當中,割包皮以避免HIV的傳播是有效並且可行的方法,男性割包皮應為HIV重要的防治政策之一,他們並建議南非政府應儘速將男性割包皮納入國家計畫,以有效預防HIV在異性戀間的傳播。
這個研究成果曾於今年七月,在巴西舉行的第三屆愛滋病協會年會中發表,並預計於11月發表於PloS
Medicine(科學公共圖書館醫學雜誌)。UNAIDS(聯合國愛滋病計畫組織)表示,要把男性割包皮列為HIV防治計畫當中還言之過早,尚須更多的實證研究證實。
目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贊助兩個實驗,分別在烏甘達及肯亞進行,以幫助釐清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脈絡下,男性割包皮手術與HIV感染之間的關連。而在台灣,陽民大學陳宜民教授也曾於2004年7月發表研究顯示,未割包皮者感染愛滋的風險是割包皮者的11.5倍。
+ read more
2004.11.24
愛滋病毒HIV成年患者中半數為女性
2004年7月9日聯合國曾特別聲明,警告女性感染愛滋病毒(HIV)人數在近年有戲劇性上升的現象。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在今年7月時表示,女性感染愛滋病毒人數已從1985年的35%上升到現在的48%;而年齡在15至24歲之間的婦女則佔了女性感染人數的60%。2004年11月23日聯合國愛滋計畫(UNAIDS)則再次發表新的統計數據表示,現在全球的HIV/AIDS成年患者約有3720萬人,而其中半數為女性。
HIV的患者除了年齡層逐漸下降之外,年輕的女性更是主要被感染者。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為例,15-49歲的HIV患者中,女姓佔了60%;但15-24歲的年輕患者中,女性則是佔了高達75%。而在東亞的部份女性約佔56%;東歐、中亞則佔48%。
聯合國愛滋計畫(UNAIDS)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2月1日世界愛滋病日前提早發佈這則消息,是因為世界愛滋病人口數(包括成人及小孩)在2004年已達到一個高峰──3940萬人。而今年死於愛滋病毒的人數也超過300萬人。
WHO正推行一項「三五方案」(3 by
5),希望讓300萬人能夠在2005年年底前接受愛滋所需藥物治療。而UNAIDS則表示,真正能遏止愛滋成為流行病的方式是要從性別平等做起。具體來說,預防施於女性的暴力、確保女性有財產或繼承的權利、基本教育及工作權是首要之務。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