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隆乳影響心電圖的判讀?
2017.07.03
隆乳影響心電圖的判讀?
心電圖用來診斷心臟病、心臟疾病、心臟衰竭、不規律心跳和其他的狀況。新的研究指出,隆乳過的病人,其心電圖表可能導致誤診,建議醫師應以其他的測試來確認診斷的結果。   隆乳的植體大部分是鹽水或矽膠,用來讓乳房增大或乳房重建。2016年,美國整型外科手術做了將近290,500件隆乳手術,比2015年多了4%。   歐洲心臟科學會出版的Europace期刊,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為摩洛哥葛麗絲公主醫院的心臟科Dr. Sok-Sithikun Bun主導。他指出經驗顯示超音波不能穿透乳房的填充物,使得心臟超音波難以看到心臟,他想知道這些植體是否也會干擾心電圖。   研究測試28位隆乳和20位沒有隆乳、同年齡、健康沒有心臟病的婦女。由兩位電生理學家個別分析這些婦女的心電圖,他們對參與者的年齡、性別、是否有隆乳或心臟病,皆毫不知情。   心電圖中診斷心臟病的類型,最常見的是T波倒置(T wave inversion),接下來則是ST段壓低(ST depression)。T波倒置並非是一個特定的指標,但可能表示有心動脈疾病,而ST段壓低則可能是心臟病發作。   結果顯示,沒有隆乳的一組,除了一人以外,其他人的心電圖皆正常;有隆乳的一組,一個專家分析有38%的人心電圖不正常,另一個專家分析出57%不正常。這兩組主要不同在乳房填充物,所以結論是心電圖表的不正常源於填充物。   Dr. Bun建議做隆乳手術前應做個心電圖,有助日後比較。隆乳過的婦女,做心電圖時,應告知醫師。醫師應該知道隆乳病人的心電圖可能誤導,對診斷有疑慮時,需要依狀況做抽血檢驗。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張博淵醫師表示,乳癌病患在手術前都有心臟的檢查,比較沒有問題。但是,接受醫美隆乳的人,在隆乳前不可能會去做心電圖,等日後發現心電圖異常時,就無從比較。   台灣女人連線指出,填充物的材質─水或是矽膠─是否對於心電圖會有不同的影響,可能是未來研究的變項。   資料來源:Society's Europace journal、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母乳哺育降低母心血管風險?結論遭質疑
2017.06.30
母乳哺育降低母心血管風險?結論遭質疑
近日一份發表於美國心臟學會期刊(AHA)的研究指出,母乳哺育能降低母親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且哺育越久風險降越低。長期為民眾檢視健康、醫療與科學發現並提供深度報導的醫療健康網站—STAT,對此結論提出質疑,認為研究無法充分支持其結論。   該篇研究是以近30萬中國婦女(平均51歲)為分析對象,並發現相較於從未母乳哺育的母親,哺餵母乳1年的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了9%,哺乳2年的女性風險更降低了18%。研究認為這可能與母乳哺育可以重新啟動母親產後的代謝及消化功能有關。   STAT表示,過去的研究並不完全支持這樣的結果,並且存在許多爭議。2009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期刊發表的研究發現,母乳哺育時間總共達2年(斷續加成)的女性其冠心病風險顯著降低,而哺乳時間較短者的風險比前者者高。但是,2013年BMC Public Health期刊發表的研究(同行審閱過)發現,哺乳7-12個月的母親的心/血管死亡率低於哺乳2年的母親,亦即,哺乳越久越不利。   STAT指出,這篇AHA期刊的研究有許多限制。首先,研究是依據母親的記憶來記錄其母乳哺育的時間長度,有些甚至要回溯到10年以前,這樣的資料可能因記憶有誤或研究對象希望符合研究者的期待而不可靠。其次,肥胖、感到焦慮/憂鬱、與新生兒連結弱、催產素低的女性,比較不傾向母乳哺育,而這些因子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由於研究由於無法排除這些干擾因素,因此無法證明因果關係。   研究雖然考慮了社會人口因素、生活方式、生理差異對哺乳的影響,但是他們並未蒐集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的資料,例如是否有妊娠糖尿病、產前/中/後的BMI值等,而這些卻是會影響她們哺乳意願又會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因素。綜合以上,STAT認為,有這麼多原因可以解釋為何母乳哺育的母親其心/血管疾病較低,哺育的影響力便顯得並不顯著。   資料來源:STAT        
+ read more
缺乏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意識比罹病更危險!
2017.06.29
缺乏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意識比罹病更危險!
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健康殺手,但是多數人卻對此缺乏警覺,更不了解並且疾病的風險、症狀、診斷與治療有性別差異。近日一項針對美國1,000名25-40歲女性的調查,顯示女性多缺乏警覺,醫師也未重視女性心血管疾病,因此相對於已了解自己生病的患者,女性的處境更危險。   該調查結果顯示,45%女性不了解心/血管疾病是其主要殺手,而雖然多數女性去年曾接受健康檢查,但只有40%提到醫師有評估其心臟健康,並且雖然74%女性至少有一個心臟疾病風險,卻只有16%被醫師告知。   再者,26%女性認為罹患心臟疾病是丟臉的,因為他人可能認為自己飲食不健康或不運動。這樣的心態可能解釋為何60%女性承認他們偶爾會延遲就醫,並且有45%女性說曾經因為體重取消或延後預約就醫的時間。   另一份以200位醫師為調查對象的調查顯示,只有39%普通科醫師了解心臟疾病是女性主要的健康疑慮,並且只有35%提到他們在初次檢測病患的過程中有討論到心臟疾病。而只有22%的普通科醫師及42%的心臟科醫師認為他們處理女性心血管疾病時已具備完整知識。   主要研究者Noel Bairey Merz博士認為,讓女性了解心臟疾病的風險大於所有婦癌的風險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時我們也要教育普通科醫師以確保他們了解如何評估及治療有心臟疾病的女性,因為女性的症狀可能不同於男性。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UPI          
+ read more
FDA要求藥物需增加懷孕哺乳期間相關資訊
2017.06.27
FDA要求藥物需增加懷孕哺乳期間相關資訊
今年6月15日美國FDA開始實施【懷孕及泌乳標示規則】,要求處方藥品及生物製劑必須增加關於懷孕婦女及哺乳女性的相關資訊。此政策將減輕懷孕婦女對於用藥安全一直存有的焦慮與不安。   在美國一年有將近6百萬孕婦,其中有半數在她們懷孕過程中平均服用3-5種藥物。而這6百萬產婦有近81%在產後一年內在某些時間內會哺乳,52%在嬰兒六個月內會哺餵母乳,而哺餵母乳持續一年者有31%。且根據美國最新一項研究發現,有將近50%的15-44歲女性,在未來他們想要一個小孩,醫護人員有責任為這些正在懷孕、哺乳以及計畫懷孕的女性提供可近性高的資訊。   然而,目前處方藥物仿單類型僅用A、B、C、D及X字母分類對懷孕婦女的風險顯然過於簡化,且常會出現誤解風險系統分類的情形,無法反映懷孕及哺乳婦女所需的風險資訊及複雜的風險評估。   因此,FDA除了將現行的仿單系統整併增加為懷孕、哺乳及計畫生育之男女三個類別外,此項新規定要求藥廠需詳列產婦、嬰兒、哺乳以及計畫懷孕婦女使用藥品及生物製劑所可能產生的風險及效益、臨床考量、懷孕暴露登記試驗結果(Pregnancy exposure registry)、在母乳上的濃度、對於驗孕、避孕藥使用的影響等資訊,且若有獲得新資訊也須更新其仿單。   並且,FDA也要求,藥廠應以友善使用者的方式提供資訊,包括:相關研究、登記資料以及可公開的資訊,讓醫療提供者與病人可以討論使用藥物及生物製劑的效益。   這項規定不僅限於新通過的藥物或生物製劑,自2001年通過的所有藥物及生物製劑都須更改其仿單,增加上述之資訊。   美國FDA表示,保護懷孕及哺乳婦女免於藥物副作用以及提供充分資訊給病人及醫療提供者是政府持續努力的目標,這項新規定只是邁向這個目標的其中一個步驟,我們相信透過仿單的修正與更新可以提供美國民眾更強的保護。     資料來源:UPI    
+ read more
心臟病:女人和男人應給予不同劑量的處方!
2017.06.23
心臟病:女人和男人應給予不同劑量的處方!
最新的研究指出,男女心臟病藥物的處方應有不同的劑量,以減少女性發生嚴重的副作用。   男女因為身體的組成及生理現象(荷爾蒙等)不同,對於藥物的吸收、分佈、分解、排出、效力、副作用等呈現出性別差異。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女性服藥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是男性的1.5-1.7倍,並且程度上比男性還嚴重。   研究人員Juan Tamargo博士認為這樣的性別差異可能肇因於醫師不論患者體重差異都給予一樣劑量的藥物,並且藥盒上也未說明不同性別適合的服藥劑量,導致女性服藥過量。例如:男女體內的生物催化劑-酶含量不同,女性服用阿斯匹靈會有較多成分進入血液中,又如女性對止痛藥較具抗藥性等。   此外,心/血管藥物的用藥建議所依據的臨床試驗是以中年男性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用來治療女性時較沒有實證基礎,讓女性不僅無法獲得最理想的治療、容易有嚴重副作用,也較不被臨床試驗計畫所重視。   再者,女性比男性較不容易獲得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且在診斷時較不會被給予積極治療。2016年研究指出女性心臟疾病患者在初次診斷時被誤診的風險 比男性患者高出50%,另外還有研究發現當發生嚴重心臟疾病時女性較不容易獲得立即的醫療照護。 女性服用心/血管藥物較男性容易有副作用,且副作用嚴重程度比男性高。研究建議,應有更多女性被納入心/血管疾病藥物的臨床試驗,並且要有依據性別差異撰寫的心臟疾病藥物指引。   研究團隊建議,降低女性服藥之不良反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有更多女性被納入藥物臨床試驗中、訂定心/血藥物性別差異的指引,並且提供醫師用藥性別差異的教育訓練。     資料來源:European Heart Journal Cardiovascular Pharmacotherapy、The Daily Mail、UPI        
+ read more
說到吃,男女真的來自不同星球
2017.06.23
說到吃,男女真的來自不同星球
男女因為荷爾蒙、生殖功能、消化及身體組成不同,飲食上的需求也有性別差異。最新飲食指引,根據近來諸多飲食研究做出已性別量身訂做的建議。 -------------------------  女性應 — 少吃麵食 2014年哈佛大學衛生研究院歷時12年的研究指出,攝取很多精緻穀物的女性,如白義大利麵,情緒低落的風險高出三分之一。2015年又有一篇涵蓋7萬多名更年期女性的研究,支持了上述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精緻澱粉攝取越多,血糖就越高,憂鬱風險也跟著增加。婦產科醫師Nitu Bajekal說明這可能與血糖會影響雌激素有關,因為女性體內雌激素濃度會影響其情緒起伏。   應多吃起士 女性骨質密度天生比男性低,並且隨著年紀增長流失速度也較快,當進入更年期,因為失去雌激素的保護,更加影響女性的骨頭健康。雖然英國國民健康署建議不論男女每日攝取700毫克的鈣,但是一些組織包括美國Linus Pauling 研究院建議女性在停經後增加到每日1200毫克。   要吃早餐 女性的消化較男性緩慢,原因可能在於女性性荷爾蒙會減緩腸胃的蠕動,因此較容易出現便秘問題。緩解這個問題,女性宜每天吃早餐,當早晨進食後,胃會傳信號給大腸,使大腸收縮,促使排泄物向直腸運送,此為胃結腸反射(gastrocolic response)。   宜少飲酒 男性身體能產生5倍於女性的酒精分解物–酒精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可以避免太多酒精進入血液中,減緩酒醉的感受。此外,2013年的研究指出,女性每周喝7-13份酒可能增加酒精相關的肝疾病的風險,而這樣的酒精份量是男性達到相同風險程度的一半。因此,相對於男性,女性的身體對酒精的承受能力較低,女性宜適量飲酒。   男性應 — 多吃巧克力 不論男女都能受益於黑巧克力來改善血管健康,不過2012年研究指出,70%的黑巧克力讓男性的血小板流動較女性沒有阻礙,可以降低中風風險。但英國飲食協會的發言人Helen Bond提醒,巧克力含有脂肪與熱量,不宜過度食用巧克力。   多吃淡菜 淡菜含有豐富的「鋅」,是人體細胞分裂、生長、修復與維持健康免疫系統的重要元素,而男性因為製造精子因此比女性需要更多的「鋅」。男性每日需要9.5毫克,女性則須7毫克,因此男性宜多吃淡菜、核桃、貝類、蛤蜊等來補充。   少量多餐 男性的消化較女性快速,且在飢餓時消化更有效率,因此男性宜少量多餐,讓腸胃能充分地消化所攝取的食物又能避免經常感到飢餓。   資料來源:The Daily Mai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