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2
被拒絕人工流產者精神健康風險大!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人工流產不會讓女性有更高的心理疾病風險,反而是不讓女性做人工流產容易使其陷入焦慮、低自尊及低生活滿意度的情緒中。
研究作者為加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家M. Antonia
Biggs,他與其團隊分析了956名於2008-2010年間做人工流產的女性的資料。這些女性被分為:接近醫療院所規定之手術周數限制而做了人工流產的婦女(47.2%)、因超過規定週數而被拒絕做人工流產之婦女(24.2%)及在第一孕程便接受手術的婦女(28.6%)。這群女性平均年齡為25歲;並且不論是做了人工流產還是被拒絕之婦女,一周後都完成了精神健康的電話訪問,多數也每2年完成了追蹤調查並持續了5年。
結果顯示,被拒絕的女性相較於接近人工流產手術周數限制而做了手術之婦女,有較明顯的焦慮、低自尊及低生活滿意度。在被拒絕的婦女當中,那些在後來仍接受了人工流產或自然流產的婦女,一周後上述三種情緒的反應尤其強烈。不過,一年內三組婦女在三種情緒反應上並未顯示出差異。
研究團隊認為,這樣的結果顯示人工流產並不會使婦女陷入精神健康的風險中,反而是被拒絕會讓女性在短時間內面臨更高的精神健康風險。研究者Biggs進一步說明,接受人工流產後5年也並未顯示女性的精神健康嚴重受影響,他認為研究結果增加了人工流產不會傷害婦女的證據。
生命教育信託權利組織(National Right to Life Educational
Trust Fund)的教育與研究主任Randall
O’Bannon認為,研究顯示被拒絕的女性在短短一周後就呈現出承受較大的精神壓力,這可能與這些女性原本預期人工流產可以為他們帶來解脫,卻因為被拒絕而必須重新安排所有的生涯規劃有關。
美國計畫生育聯合會(Planned Parenthood Federation of
America)的醫療主管Raegan
McDonald-Mosley說明,十幾年下來已有研究顯示,安全、合法的人工流產並不會讓女性陷入精神健康風險中,事實上,高達95%曾人工流產的女性表示這對他們來說是正確的選擇,並且手術解脫的感受遠大於任何可能的負面情緒,即使是多年後依然如此。
資料來源:JAMA Psychiatry
+ read more
2016.12.21
女人比較不容易罹患癌症?基因救了她們!
一群來自美國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Broad研究院(the Broad Institute of Harvard and
MIT),以及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研究人員,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癌症的問題提供了遺傳學上的解釋。
據統計,1975年至2015年間,男性在肺癌、支氣管癌、膀胱癌、腎癌以及腦癌中的發病率始終高於女性。儘管男女罹患癌症的差距很大,但原因卻很難釐清。過去提出的解釋有:男人比較可能吸煙、在工作環境中接觸到危險的化學藥品,但這類解釋已被證明是不充分的。因為即使吸煙率下降和職業型態改變,在許多癌症的發生率上男性依然高於女性,甚至男孩和女孩間也存在著差異。
研究的共同資深作者-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Andrew
Lane醫學博士與Broad研究院與麻省總醫院的Gad
Getz博士表示:「幾乎每種類型的癌症,男性發生率都高於女性。在某些情況下,差異可能非常小,只有百分之幾,但在某些癌症,男性的發病率高出二至三倍。來自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的數據顯示,男性比女性高出20%的癌症風險,這代表男性每年會新增150,000例癌症病例。」
根據新發表的研究,女性的細胞中帶有某些保護性基因能夠抵禦細胞生長失控,成為額外的防禦。雖然這不是僅有對於男女罹癌情形不同的研究,卻是由保護性基因來理解其中的不平衡。
早先的研究發現,在白血病的的一種形式中,癌細胞的X染色體經常帶著一個名為「KDM6A」的基因突變。如果KDM6A是一種癌症保護性基因,負責防止細胞分裂失控,那麼它發生突變就可能會致癌。
人們可能會認為因為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細胞更容易受到KDM6A突變的攻擊。但在胚胎成形的過程中,女性細胞中的其中一條X染色體是關閉、不具活性的,KDM6A突變只在具有活性的X染色體上活躍,因此在細胞分裂的影響上女性與男性是相同。出乎意料的是,KDM6A突變更常在男性癌症撿測中被發現。研究顯示,女性細胞中失活的X染色體上的某些基因可以「避開」休眠狀態並正常發揮功能。這其中的一個基因恰好可以進行KDM6A複製,這個「有益」的基因複製可以防止細胞癌變。
而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探討了位於失活的X染色體上具有抑癌作用的完整功能基因被重新啟動,是不是造成男性患癌率普遍偏高的原因,研究人員稱這類基因為「EXITS」,是「失活的X染色體上避開休眠狀態的腫瘤抑制因子」(Escape
from X-Inactivation Tumor Suppressors)的簡稱。
Lane博士表示,根據這項理論,女性細胞中,EXITS有兩個活躍的等位基因,能使細胞免受單個基因突變影響。EXITS基因完全失活可能需要兩個等位基因都發生突變,或者說是失活的那條染色體上的基因也發生突變。而對於男性,一個突變就可能帶來嚴重的影響,因為Y染色體上沒有EXITS的等位基因,男性更容易因為傳統腫瘤抑制基因突變而生成癌症。
為了驗證這個假設,研究人員掃描了4000多份癌症樣本的基因,這些樣本代表了21種不同類型的癌症。他們在其中尋找異常情況,包括基因突變等,並檢查這些異常是否在男性細胞中更常見。
研究人員發現近800個基因只存在於X染色體中、有6個基因在男性中更容易發生突變,另外的18000個基因並沒有明顯性別差異。6個常在男性細胞中發生突變的基因,中5個是已知的能避開X染色體失活,有很高可能性能成為腫瘤抑制基因。
Lane博士說:「容易在男性細胞中發生突變的基因僅被發現於X染色體上,其中一些被稱為腫瘤抑制基因且能避開X染色體失活,充分證明了我們的假設。女性細胞中某些基因所提供的保護,有助解釋女性的癌症發病率為何比較低。」
這項發現的其中一個意義是,許多癌症在男性和女性中可能通過不同的分子途徑發生。相較於男性,為了規避女性細胞中的基因保護,女性體內的腫瘤可能會透過其他的基因途徑來發展。為了探索這種可能性,研究人員建議,未來癌症治療的臨床研究可以透過腫瘤組織樣本的分析,來研究男性和女性因為基因差異產生的不同治療反應。
來源: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
+ read more
2016.12.15
男性更可能在聚餐時過度進食?
碰到節日大餐或與朋友聚餐時,許多人常常一不小心就吃進比平常還要多的食物。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是當下的氣氛驅使,食物美味;但若你是男性,根據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這更有可能是因為你的自尊心(ego)在作祟。
這項新研究找來一群體重與年齡皆相近的大學生在不同情境下進行吃雞翅比賽,一是有群眾觀看與加油歡呼,另一則沒有觀眾。即便獲勝者最終只會得到一面廉價塑膠獎牌,但這些參賽者仍然都吃下了平常的4倍多的食物。而男性在有觀眾的情況下所吃進的食物量更是比沒有觀眾時多出了30%以上;並且多將這個過程描述為具挑戰性、酷且令人振奮的。反觀女性,在有觀眾時反而吃的較少,且多認為這是個讓人有些尷尬的過程。
據此,研究人員認為男性在社交場合特別容易有過度進食的風險,即便當下沒有任何道理這麼做。「就算是男人自身也沒有意識到,吃得比在座的其他人多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陽剛氣質與力量的展現。」研究共同作者Kevin
Kniffin博士解釋。
康奈爾大學食品和品牌實驗室(Cornell Food and Brand
Lab)主任——同時也是本研究主要作者——Brian
Wansink博士提醒人們在聚餐時“專注於朋友,而不是食物”。“如果你想展現你的男子氣概,與你的朋友進行一場健康的腕力比賽就好,別想著要吃得比他多!“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個研究的設計是以「比賽」方式進行,所以研究結果是不是能夠完全推論至日常的社交場合就見仁見智了。不過從研究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到不同性別在進食行為上的有趣差異。
資料來源:Frontiers in Nutrition
+ read more
2016.12.14
乳癌藥物不利心/血管健康?
最近研究發現,患有乳癌的女性若服用「芳香環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一種避免乳癌復發的藥物,其血管可能遭受損害,不利其心/血管健康。
芳香環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類的藥物,如:諾曼癌素(Aromasin)、安美達錠(Arimidex)及復乳納(Femara)等,這些藥物的作用在於讓人體停止製造雌激素,藉此抑制受雌激素刺激而生長的乳癌細胞;常提供給患有荷爾蒙受器呈陽性(hormone
receptor-positive)的早期乳癌的停經婦女,避免其乳癌復發並降低乳癌死亡率。
這項研究以36位患有早期乳癌、有服用芳香環抑制劑的停經婦女為研究對象,並將他們與同年齡的25位健康女性進行比較。研究發現,相較於健康女性,研究對象的血管彈性較差,並且測量其血管內皮功能的指標「EndoPAT比例」也顯著較低。主要研究者明尼蘇達大學的腫瘤學家Anne
Blaes說明,他並不是要女性不要服用此藥,而是認為當越來越多患有早期乳癌的女性在抗癌,我們需要了解這些乳癌治療方法的長期影響。
梅奧醫院(Mayo clinic)的腫瘤學教授Matthew
Goetz說明,由於雌激素能保護我們免於心臟疾病,因此理論上當我們阻止人體製造雌激素以避免乳癌復發時,我們同時也可能在傷害心/血管健康。不過,Goetz教授提醒,由於這項研究的研究樣本數少且主要集中討論血管內皮功能,因此尚不足以證明芳香環抑制劑會增加女性的心臟疾病。在研究資料經過同行審閱及發表於醫學期刊前,研究報告應被視為初步的研究。
而擔任Susan G.
Komen一家資助乳癌研究及教育的非營利組織的科學顧問主席的George
Sledge博士提到,通常女性乳癌患者需要服用芳香環抑制劑5-10年,而有證據顯示相較於服用5年,服用10年者可以進一步降低乳癌死亡風險。對此,研究者Blaes說明,即使如此長期的治療並未顯示能加長整體的生存機會。Blaes提醒,患有乳癌的女性要經常留意其心/血管健康,任何風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要確保被控制在安全範圍內,並且她還強調健康飲食及運動的重要性,這是許多女性患者缺乏的生活習慣。
資料來源: 2016 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 read more
2016.12.14
子宮移植?讓我們從美國首個成功案例來了解吧!
2014年瑞典曾成功透過移植手術讓5名婦女生下健康的孩子。今(2016)年二月美國首次利用已過世捐贈者的子宮進行移植,但在術後幾天因念珠菌感染被迫須將已植入之子宮取出,最後宣告失敗。七個月後,美國德州達拉斯Baylor大學醫學中心替4名患有苗勒氏管不發育症候群(Mayer-Rokitansky
Kuster-Hauser,先天無子宮或子宮出現缺陷而不孕)的女性進行活體子宮移植手術,雖然其中3位在術後因發生血流阻塞已將植入的子宮移除,但仍為美國醫療協助不孕女性生產立下了重要的里程碑。
醫生如何進行子宮移植手術?
手術首先須將患者的卵子取出進行體外受精而形成胚胎,先將其冷凍起來,接著須花3小時將子宮移出捐贈者,之後再進行約6小時手術將該捐贈的子宮移植進患者的體內,而為避免身體出現排斥反應,患者會被注射免疫抑制劑。
大約1年後,當醫師確定移植手術相當成功,其中一個胚胎就會被解凍並植入捐贈的子宮當中,如果懷孕一切順利,患者會以剖腹產方式分娩。一旦成功生下1或2個寶寶,移植的子宮就會被移除,以避免患者得終生被注射免疫抑制劑。
主要領導研究的Dr. Giuliano
Testa接受TIME雜誌訪問提到,雖然大家可能會記得他是那個做了4個移植手術卻有3個失敗的人,但從倫理、臨床和研究的角度,他認為他與他的團隊正在做對的事,他們從失敗與錯誤當中學習到很多,接下來他們在2016年底前將再進行另外6個移植手術。
為什麼美國第一次的子宮移植手術失敗了?
今年2月24日住在德州的26歲Lindsey
MacFarland接受了移植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她甚至還與她的醫師一起出席新聞記者會,但術後第四天出現緊急的併發症。進行手術的Cleveland
Clinic表示,出現的感染使得通往子宮的血流受到阻礙,因而必須得立即移除子宮。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這是一種常見會導致人體感染的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所引起的,這種真菌可能出現在皮膚上但並不一定會造成感染,可是一旦真菌數量成長過快將導致感染。
過去在2000年沙烏地阿拉伯曾試圖進行史上第一次子宮移植手術,但因出現血栓,植入的子宮在手術三個月後又被移出。2011年在土耳其,第二次嘗試子宮移植,但最後受捐贈者因懷孕八周時發現胎兒沒有心跳而中止妊娠,手術並未成功。因此,這次為確保移植的子宮健康達到可懷孕狀態,受捐者須等待一年時間再進行人工生殖術。
與子宮移植手術相關的重要問題
為何如此興奮?
去年瑞典宣布一個透過子宮移植而生下的男寶寶成為全球第一個成功案例。在英國,由Richard
Smith教授所領導的團體已努力將近20年時間希望通過子宮移植的手術申請,目前申請已獲核准通過,意謂第1個透過移植子宮而產下的英國寶寶將在2017或2018年誕生。
為何這些女性沒有子宮?
在美國,有數千名育齡女性沒有子宮、或是有子宮但仍無法懷孕生產。當中有一些女性是天生患有苗勒氏管不發育症候群(Mayer-Rokitansky
Kuster-Hauser),使她們無法正常發育出子宮,另外一些女性則是因為子宮頸癌而失去子宮。根據資料顯示,英國則有多達5萬名育齡女性沒有能生育的子宮。
手術危險嗎?
子宮移植手術時間約要6小時之久,要移植的子宮是來自已死亡但仍有心跳的捐贈者,受捐贈者在接受移植後、以及之後懷孕期間都須接受注射免疫抑制劑,以避免身體對植入的子宮出現排斥反應。一旦子宮已經沒有使用的需求,將可接受手術將其再移除,這將可使患者往後不必再注射免疫抑制劑。
資料來源:The Daily Mail、The TIME、The New York Times
那麼,強調健康性別意識的婦女團體如何看待「子宮移植」呢?
子宮移植:助孕新希望?婦團這麼說…
+ read more
2016.12.13
研究大腦性別差異是一種性別歧視嗎?
過去人們說男女大不同,往往是將焦點擺在生理結構,事實上,身體的性別差異不僅是如此,像是不同性別對於同一種藥物的反應可能有很大的差異;某些藥物也已被證明對女性的療效較差。像中風治療的用藥在不同性別之間的差異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而現行療程則被認為可能對女性的健康構成威脅。
但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的客座編輯卻指出,科學家們因為害怕被主流神經學界邊緣化,而忽略這中間的差異。
由於科學家普遍認為女性的腦部會隨著生理週期受到賀爾蒙的波動影響,便因此更注重在較易研究的男性腦部;然而,證據顯示兩性腦部對於藥物的不同反應所帶來的影響是根本上的,而且效果甚鉅。
來自California Irvine的神經學教授Larry
Cahill說:「過去假設『男女除了在生殖上的構造不同,其他地方都是一樣的』,所以認為沒有必要去研究兩性間的差異,而且除此之外,去研究女性令人討厭的賀爾蒙循環也是不妥的。但持續15~20年的研究都證明上述想法完全是錯誤的。」
然而,也有人認為兩性之間並沒有顯著差異,Aston大學的Gina
Rippon教授指出,最近的研究顯示人們同時處在光譜上,沒有道理硬要將之二元化的進行研究,他甚至將類似研究描述為「神經學性別歧視」,並認為所有別差別都是源自於社會規範。
在此之前,Gina也曾經大力抨擊過許多分析男女腦部差異的神經學研究,像是著重於為何普遍認定「男性較擅長閱讀地圖,而女性擅長多功能作業」的研究。
Cahill教授聲稱曾被警告若繼續研究性別差異將會危及他的學術事業:「一些人只要一談到腦部性別差異界會變得敏感,但這事實上是源自於根深蒂固卻錯誤的推論。而這種抵抗性的心態,則是建立在如果神經學證明兩性腦部構造確實不同,就等於在說兩者不平等,但這是錯誤的想法。」
資料來源:Daily Mail、The Time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