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30
別再視而不見 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影響大
進入更年期以後,半數以上女性的日常生活、情緒及性生活會受到陰道及外陰道症狀影響,甚至常常伴隨著骨盆腔的問題,如:骨盆腔下垂、排尿困難等。為了促使人們正視這個問題,北美更年期學會(NAMS)創造了「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genitourinary
syndrome of menopause,
GSM)一詞;並且對女性面臨這些狀況時的就醫情形進行研究,發現多數女性面臨這些問題卻未獲得所需的協助。
來自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耶魯大學(Yale)及康乃狄克州健康照護中心的研究團隊,招募了358名55歲以上的女性接受問卷調查,以了解她們在更年期以後面臨的症狀及就醫狀況,例如:陰道與外陰乾燥、搔癢;頻尿、尿失禁或排便失禁;以及是否曾經去看婦產科、接受了哪種治療等。
研究發現,51%的女性有外陰部及陰道搔癢、燒灼感、刺痛感、疼痛、乾燥、無力及異味其中一項以上的問題。有上述問題的女性中,有40%因此有情緒困擾、33%認為生活因此受到影響;並且在273名表示性生活活躍的女性中,有三分之一認為這些問題影響了他們的性生活。此外,許多有外陰部及陰道症狀的女性也面臨頻尿(50%)或因尿急而漏尿(43%)的問題,且與沒有症狀的女性相比,這些女性中有骨盆下垂及尿失禁的人數更多。
上述調查結果呼應了NAMS創造「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一詞的必要性。同時,研究更發現:雖然許多女性有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但仍有將近三分之一有症狀的女性並未在過去2年內看過婦產科醫師;且有症狀的女性中有83%未獲得標準的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治療,如:微量陰道內雌激素。
NAMS的執行長JoAnn V.
Pinkerton說明,這項研究顯示更年期女性未獲得所需的婦科檢查,缺乏對陰道及尿道健康狀況的了解以及讓醫師評估是否需要相關治療的機會。Pinkerton強調,女性應告知醫師生殖泌尿系統出現的症狀,而醫師也應該對此有敏感度而主動詢問。最後,Pinkerton提到,目前治療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的微量陰道內雌激素,其包裝上的警告內容讓醫療人員不願意開立給婦女使用。為了讓女性能獲得所需要的治療,NAMS的專家及其他科學機構的領導人要求美國食藥署移除那些讓醫療人員過於擔憂的內容,並且他們向美國食藥署強調,若婦女有出血的問題醫療人員應謹慎評估婦女的子宮狀況,以及患有癌症的婦女應該要被建議與腫瘤科醫師討論陰道內微量雌激素的適用性。
(這項研究的經費來自於耶魯大學醫學院的Claude D.
Pepper Older Americans Independence
Center以及美國國家老年疾病研究院。)
資料來源: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 read more
2015.10.16
有苦說不出?心血管疾病患者性健康被忽視
妳/你知道嗎?心血管疾病不只是心臟、血管的問題,他還會影響患者的性生活。但是由於社會文化使然,患者的性健康需求始終難以被聽見。最近便有一份研究計畫正尋找相關研究對象,試圖打破沉默讓患者的性生活不被疾病犧牲。
研究者Leah East博士為澳大利亞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護理與助產學院的資深講師,他提到心血管疾病不只是心臟的問題,有87%的澳大利亞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也經歷著性功能障礙。而這方面的障礙與用來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有關,若未重視可能會有憂鬱、焦慮、低自尊與影響親密關係的問題。然而,由於性健康的議題不常出現在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以致於這方面的問題始終未獲重視。
為了打破沉默,Leah
East目前正執行一項研究計畫,藉此發展出能讓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討論性健康的工具。Leah
East博士說明,許多研究顯示患者希望獲得與性健康相關的資訊與照護,因此若能提供醫護人員一個篩檢患者性健康的工具,就可以讓患者的需求被聽見並進一步提供他們相關的照護。
這個研究計畫目前正尋找18歲以上被診斷有心血管疾病的自願人士參與研究,希望透過訪談來了解患者對於性生活的期待與資訊需求。此外,研究計畫也會諮詢健康照護專業人員,如:醫師、護士、心理醫師、社會工作者與性健康諮詢師等,請他們提供關於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性健康、風險因子的意見,並了解提供性健康照護時應注意的細節為何。
若您想多了解相關的訊息或參與研究計畫,可以透過email:l.east@deakin.edu.au或電話:03
5227 8256聯繫Leah
East博士。台灣女人健康網也會持續關注這份研究計畫的發展,所以請不時地關注我們,我們會不斷為大家提供攸關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新聞。最後,若您也面臨類似的問題,鼓勵您主動向相關醫護人員諮詢,讓自己有機會瞭解可以如何改善自己的性健康生活。
資料來源:Deakin University
+ read more
2015.10.15
性愛後憂鬱:一種很多女生都有的「病」?
有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在探討慾望、喚起性慾與性高潮等問題,不過,少有研究關注女性在性愛後的反應、感受,甚或性愛後焦躁症(postcoital
dysphoria, PCD)的問題。日前,學者Robert
Schweizer主持了一項研究,檢視女性依戀焦慮、迴避、自我分化與出現性愛後焦躁症之間的關係。
性愛後焦躁症指的是在性行為後出現易哭、感覺沮喪或憂鬱、焦慮、煩亂,甚或覺得遭受侵犯等特徵。在這份由230位女大學生參與的線上調查研究顯示,46%的參與者截至目前為止至少都有過一次性愛後焦躁的經驗;5.1%的參與者在過去4周內出現數次性愛後焦躁的症狀。
這樣的研究結果看起來似乎有很多女性都有性愛後焦躁症,但是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大家,這篇研究僅調查了女大學生,結果不一定適合推估到所有女性身上。同時邀請大家一起做些小反省:
為何性愛後焦躁症的研究只針對女性?難道男性在性事過後就不會有負面情緒出現嗎?
另一方面,這些負面情緒的出現是不是真的應該被視為一種病症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畢竟,在很多時候,男女對於性事的認知與期待是不一樣的。一方面,因為生理構造的差異,必須承擔懷孕風險的女性通常會較男性更在意後續關係的發展與穩定性;另一方面,社會文化的影響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素,諸如貞操、處女情節等許多加諸在女性身上的道德規範都會引起女性壓力與情緒。
其實,我們更希望這些問題能透過充分的溝通、互相了解體諒等良好的兩性互動方式解決,而不是以一個病症來看待。
資料來源:Wiley、Sexu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5.02.12
興趣或「性」趣?傻傻分不清
常常可以聽到女性表示她們為建立、維持友誼而示好的舉止常常被男性誤解為性挑逗;反之,男性也認為自己發出的性邀約信息往往被女性解讀為友誼友好的表現。就竟是不是真有其事?又是哪一方比較容易誤解一性的舉止呢?對此,挪威科技大學心理學系近日發表了它們的研究成果。
這份研究總共有308位異性戀者參與,平均年齡為18~30歲,59%為女性;其中有一半的女性與4成的男性並非單身。研究人員以面談、提問等方式蒐集資料;其所使用的問題與美國2003年所進行的類似研究相仿,如:
你是否遇到過對異性表達友善卻被誤解為對對方有「性趣」的狀況?你是否曾對異性表示「性趣」卻被誤以為在表示友善?若有,這種情形有多常發生?
研究人員分析參與者的回答後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將異性表達友善的舉止誤解為對自己有「性趣」;不過,若女性表現出「性趣」,男性解讀錯誤的機率則非常稀少,而且是否單身並不影響他們察覺女性傳遞「性訊息」的敏感度。
研究者Mons
Bendixen指出:讓人驚訝的是,即便挪威被視為是世界上性別平等、性自由度發展、落實最好的國家之一,但是,我們研究結果竟然仍與美國於2003年的研究發現不謀而合。而美國的平等落實表現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排序為第20名。
Mons
Bendixen表示,若從演化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此次的研究,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讓人意外。演化心理學關注人類的心智如何隨著時間發展、適應,其中一項該領域學者關注的議題就是不同性別在社會、文化影響下的心理發展。
根據演化心理學的假設:一個男性的後代數量多寡代表著他的生殖健康。而這取決於他能夠讓多少女人懷孕。因此,男性是否能抓住每一個可能發生性關係的機會對於其生殖能力的展現就變得極為重要。
但是對女性而言,能夠同時與不同對象享受性愛的機會相較之下是具週期性且時間短的;伴隨著性愛而來的代價是懷孕、生產及養育後代,這個過程中也喪失了與其他對象繁殖的機會。因此,在面對性事時,女性心理狀態的演化傾向設定較高的擇偶標準、在考慮到發生性行為之前會比男性更須要看到清楚明確的信息。
最後,Mons
Bendixen說明:這樣的研究發現支持演化心理學的假設,且驗證其能夠超越不同文化中的社會性別角色。不過,我們仍可以做出更多努力,教導人們了解、尊重性別之間的差異。同時,這將有助於降低性騷擾事件發生。研究團隊現正針對更年輕的男女、造成性騷擾發生的可能性等,展開下一階段的研究。
資料來源:Evolutionary Psychology
+ read more
2015.01.16
誰罪無可赦?身體出軌或心靈出軌?
美國查普曼大學日前發表了一篇關於「出軌」的大型研究成果,證實男性/女性、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者面對不同出軌型態時所感受到的忌妒情緒是不一樣的。
這份研究總共有63,894位18-65歲(平均年齡為30歲左右)的受試者參加,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想像自己的父母與外人發生性關係(但沒有愛上對方)以及愛上別人(但沒有發生性關係)兩種情境,並且自我判斷並陳述哪一種狀況對他們而言較難以接受。
研究發現,異性戀男性較異性戀女性更容易因為伴侶生理上的不忠貞而感到煩惱、憂慮(54%男性與35%女性);而異性戀女性則較容易因為對方情感上的不忠而情緒不佳(46%男性與65%女性)。而在同性戀與雙性戀的群體中,男女性對於伴侶出軌的情緒反應則皆未有顯著差異。
研究主持人Frederick博士認為,從演化論的觀點來看,由於後代「血緣的不確性」是每一個男性註定會面對的問題,因此,會對於伴侶生理上的不忠展現強烈的反應。反之,女性就不會有「孩子究竟是不是我的?」這樣的疑慮。
而從社會文化面來看,一直以來男性多被教育要具備「陽剛特質」,其中包含性能力的展現。因此伴侶的身體出軌往往被視為是對其性能力的質疑與挑戰。反觀女性多半自小即被教導重視人際關係與情感,成為他人情感上的支持者與心靈力量的提供者,因此,當伴侶將情感寄託於他人時,往往會讓女性感到被否定。
過去相關研究的參與人數較少或對象鎖定在大學族群,因此皆未發現此種性別上的差異。Frederick博士也說明,每個人面對各種形式出軌時的反應受到環境與其他個人因素的影響,不過,此份研究所發現的性別差異是超越年齡、經濟階層、過去被背叛/背叛的經驗、關係類型與長度,以及,有無小孩等因素的。不過,年紀較輕的參與者確實有較易因伴侶身體出軌而憂鬱的傾向。
最後,研究者強調,任何形式的不忠都會對男性與女性造成傷害,包括心碎、關係結束得突然且痛苦(包含被拋棄)、暴力行為,以及,注意力與情感支持轉移至第三者等。Frederick博士表示,伴侶不忠激起的強烈妒意會使人無所不用其極地挽回,或做出對自己及伴侶具有傷害性的暴力行為,因此了解激起伴侶妒意最具影響力的因素是重要的。
資料來源: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 read more
2014.03.24
免費提供避孕藥不會導致女性性氾濫
口服避孕藥在1960年發明之後,提供了女性多一種的避孕方式,提高女性的生育自主權,但也有反對避孕藥的一派會爭論說,避孕藥會使女人擺脫懷孕的威脅,而造成更多的性氾濫及性混亂問題。
最近有一項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特別針對此問題進行分析,為瞭解提供女性免費的避孕藥是否會增加性伴侶數目與性行為頻率,這兩個項目是與懷孕與性病傳染具關連性的高風險性行為。研究資料是來自「避孕藥CHOICE計畫」的9,256位為非預期懷孕高風險的女性,年紀在14-45歲之間。過去針對該計畫的研究曾顯示提供免費的避孕方式給女人,則進行非預期懷孕及人工流產的數目會下降。
研究團隊在第六個月與第十二個月時分別詢問參與者在過去一個月內的性伴侶數目與進行性行為的頻率,結果顯示,在研究開始、第六個月與第十二個月,有超過一位以上的男性性伴侶的比例,分別為5.2%、3.5%
與3.3%。有70%的參與者在這一年內的時間性伴侶數目都沒有變化;13-14%數目下降;僅16%數目有增加。在有增加的部分,其中80%是從0個增加至1個。
至於性行為頻率,從研究一開始的一個月4次,上升至第6個月與第12個月都是一個月6次。但是性行為頻率增加,並未提高性病的發生。
研究結論表示,提供免費避孕藥並不代表就會提高女進行高風險性行為的機率,所以避孕藥並不會使女性比較容易發生性行為。
資料來源:Obstetrics & Gynecology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期刊)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