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3.22
病毒突變更致命,疫苗可能無法阻擋
只要活著病毒就會變異
感染的人越多病毒變地越快
疫苗研發趕得上病毒突變嗎?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由Moderna Inc和Pfizer Inc / BioNTech
SE疫苗誘發的抗體在中和(殺死)一些最令人擔憂的冠狀病毒變株的效力大大降低。
多種變株可以躲過疫苗
研究人員從接受了一劑或兩劑前述疫苗的99人取得了血液樣本,並測試了他們產生的抗體是否能中和10種全球流行的變株。他們發現,即使志願者都接受了兩個劑量的疫苗,10種變株中有5種「高度地不被中和」。這五種高抗性變株在病毒表面的刺突上都發生突變(稱為K417N/T,E484K和N501Y),其一是在南非的一個變株,另外有兩個是在巴西的變株。
與以前的研究一致,對於在巴西發現的變株,所產生中和抗體的比例下降了5到6倍。對於在南非發現的變株,中和率下降了20到44倍。
現在在紐約流行的一種變株具有E484K突變,已有其他針對此變株正在進行的研究。此研究負責人A.
Balaz說:「我們的發現顯示,帶有E484K的類似變株可能更難被現有疫苗誘發的抗體中和。但儘管是這樣,疫苗會引起其他種類的免疫反應,這些免疫反應可以預防嚴重疾病的發展,這更是重要的考慮!」
在英國發現的變株更致命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在英國首次發現的冠狀病毒變種稱為B.1.1.7。它比在當地傳播的其他變株更致命。研究人員分析了11月中旬至1月中旬在英格蘭診斷為COVID-19的184,786人的數據,其中包括867人死亡。總體而言,在感染病毒後四周內死亡,B.1.1.7導致的死亡風險比英格蘭其他變株引起的高67%。與早期的變株一樣,患者的死亡風險會隨著年齡、男性性別和既有疾病而增加。B.1.1.7現在在歐洲很盛行,專家預估將在美國盛行。很關鍵的是,新的資料顯示,目前核准使用的疫苗對於B.1.1.7是有效的。
在巴西發現的變株具有雙倍傳染性
在11月至1月,在巴西的馬瑙斯(Manaus),由P.1冠狀病毒突變的COVID-19病例從不存在增加到73%。與該市第一波感染相比,此變株感染數量增加了三倍。報告指出,P.1變株的更大感染力可能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根據國家健康監測數據,作者估計P.1變株的傳播力是先前在Manaus流行的病毒的2.5倍左右。研究人員指出,儘管事實上該市68%的人口已經被原始冠狀病毒感染,但仍發生了P.1的傳染。在他們的分析中,感染了p.1後,再次感染P.1的風險很低。該變株引起嚴重疾病的能力或其致病性仍不清楚。
「P.1變種已經在至少25個國家/地區被檢測到。我們需要對P.1變體進行緊急研究,因為更大的可傳播性和致病性甚至會使準備充分的衛生系統崩潰。」。
編輯來源:Reuters(2021.03.1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covid-19 vaccine.png)
2021.01.13
為什麼接種疫苗後,還是得了COVID-19?
有些醫護人員舉報說,他們在接種第一劑疫苗後卻得了COVID-19。但專家表示這並不意外,因為疫苗的保護作用可能需要在3、4個星期後接種第二劑後,再過一個星期才會生效。
加州的一名護士因為在接種第一劑疫苗後染病,而登上上週的頭條。從那時起,其他醫護人員也開始在社群媒體上分享類似的經驗。
例如,創傷外科醫生兼Qaali
Hussein在注射第一劑疫苗後的12天染上了COVID-19。
Hussein在推特上寫道:「我在接種第一劑疫苗的12天後染病,因為我還沒有得到充分的保護,但對重症應該至少有一定的保護。我認為我們絕對需要加快疫苗接種的速度,強烈建議大家盡快去接種疫苗。」
另一位在奧斯丁的內科醫師Emily
Porter,也在注射疫苗後的幾天內染上COVID-19。喬治亞州的急診醫師Josh
Mugele則在接種第一劑後的第8天通報他有輕度症狀。
Mugele在推特上寫道:「疫苗仍然是我們擁有最好的武器,但我們還是要戴口罩、勤洗手和隔離。」
除了在美國的醫護人員染病之外,在英國也有一名護士在接種第一劑疫苗的三週後染病,令她感到很生氣和失望。她表示,她被告知施打疫苗後大約需要10天的時間才會產生保護作用和降低傳染風險。然而,她卻是在三週後染病,且症狀還不輕(嚴重咳嗽、發高燒、呼吸困難)。
儘管有接種疫苗後發病的報告,但專家們表示不需要擔心。接種的劑量、產生免疫反應所需的時間,以及接觸病毒的時間都對接種疫苗的人是否仍會生病有所影響。
英國衛生局也表示,疫苗是我們擁有最好的保護措施,但沒有任何一種疫苗是百分之百有效的。
接種後抗體何時會出現?
輝瑞/ BioNTech和Moderna
mRNA的疫苗都需要注射兩劑才能產生最大的保護作用。美國傳染病協會的發言人Gregory
Poland醫學博士,也是梅奧醫院的內科醫師表示,在施打第一劑疫苗後可能需要兩周的時間才會產生足夠的抗體反應。
他說:「在你施打第一劑疫苗後,你的身體就會開始產生免疫反應。但是,這種抗體反應的產生大約需要7到14天的時間,而要達到保護的程度,就更不用說了。」
注射第一劑後的三到四週再注射第二劑,增強免疫反應,將抗體的產生在細胞記憶中強化。Poland補充說:「施打第二劑對於讓抗體達到最高水平至關重要,這樣才能在抗體降至保護閾值下之前保有最多的時間。」
關於「接種疫苗後的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尚未建立起足夠的免疫力」這個說法,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傳染病醫師Peter
Katona也同意。
輝瑞/
BioNTech的後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施打一劑疫苗可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有效性約達52%。但是,單劑治療方案尚未獲得政府的任何批准,因為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功效可以躍升至95%。
其他原因
除了疫苗接種的劑量和免疫力發展所需的時間外,Poland表示,疫苗的運送與發配可能也會影響功效。
目前這兩種疫苗都有特定的指南,且需要保存在極低的溫度之下。Poland說:「一旦疫苗在冰箱或室溫下的時間超過原本的限制,它的品質就會開始快速下降。」
專家們表示,由於疫苗的推出速度比預期的慢,已經接種疫苗的人仍要繼續做好感染控制的措施,包含勤洗手、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1.01.07)、 BBC News (2021.01.0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HPV Vaccine.jpg)
2020.12.22
新冠疫苗與傳統疫苗有什麼不同?
新冠病毒疫苗因為是全新的疫苗,又是緊急授權使用,令有些人見而生畏,很自然對其有效性:功效(efficacy)及效能(effectiveness)會有各種質疑。
功效和效能的區別
功效(efficacy)指在理想的實驗室狀態中顯示疫苗的功效,如臨床試驗中90%的功效表示,接受疫苗的群組,和安慰劑的群組比較,患病的案例少了90%。然而被選擇加入臨床試驗的人比較健康且年輕,比較沒有潛在的身體狀況。而且研究專家通常不會將某些群組包括在研究中,如小孩或孕婦。
相對的,效能(effectiveness)指在真實世界中的表現。在實驗中能夠預防疾病的疫苗,在較廣大的群眾裡其效能就可能降低。
輝瑞/BioNTech推出其新冠病毒的疫苗至英美兩國,全世界都想知道其有效性。
輝瑞/BioNTech宣稱有95%的功效,牛津/AstraZeneca疫苗平均有70%的功効,莫德納的疫苗據報導有94.1%的功效。
然而其效能又是如何呢?和抵抗流感、小兒麻痺和麻疹的疫苗比較起來呢?
流感疫苗的效能
疫苗不需要有很高的效能來拯救幾千個性命和預防幾百萬的疾病案例。
例如普通流感疫苗,根據疾病防預防中心,其效能為40-60%。然而在2018-2019之間,預防了約440萬流感疾病、230萬流感相關的就醫次數、58,000流感相關的住院和3,500流感相關的死亡。
值得注意,隨著每年循環的流感病毒本質,流感疫苗的效能也有不同。準確決定效能的比例有其挑戰性。
值得一提的是,劑量的數目可以增加某些疫苗的效能。兩個劑量的流感疫苗,比起一個可以提供更強的保護,但只限於特定的幾個群組,如小孩或器官移植接受者。加強的劑量對65歲以上或免疫系統失調的人,則似乎沒有幫助。
相反地,抵抗小兒麻痺和麻疹的疫苗,必須有高數目的劑量才能達到最高峰效能。
小兒麻痺疫苗的效能
抵抗小兒麻痺的疫苗可達到100%的效果。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兩個劑量的非活性小兒麻痺疫苗(IPV)扺抗小兒麻痺的效果達90%以上,三個劑量,效果在99-100%。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專家建議小兒麻痺疫苗分成四個劑量,在小孩2個月、4個月、6-18個月和4-6歲時接種,則效能有99-100%。
小兒麻痺疫苗用來抵抗小兒麻痺病毒,因其會引起大腦和脊髓的感染,造成身體癱瘓。
麻疹疫苗的效能
抵抗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的混合疫苗(MMR),兩個劑量有97%效能,一個劑量大約有93%的效能。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建議第一劑在12-15個月大,第二劑在4-6歲之間。
副作用比較
新疫苗的安全性是每個人都會關心的。「疫苗有多安全」也就是說「什麼是疫苗副作用的風險」。我們必須明白,沒有藥物可以完全沒有副作用,即使是最普遍的止痛藥。
科學家已經把BioNTech疫苗的副作用分成「很普遍」、「普遍」和「不普遍」。
*
「很普遍」可能1/10以上的人會有:注射處疼痛、疲勞、頭痛、肌肉痛、發冷、關節痛、發燒。
*
「普遍」可能最多影響到1/10的人:注射處紅腫、作嘔。
*
「不普遍」最多影響到1/100的人:淋巴結腫大或感覺不舒服。
流感疫苗的「普遍」副作用:注射處紅腫疼痛、頭痛、發燒、作嘔、肌肉痛。有時候因注射就暈倒。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建議,除了6個月以下的兒童或對疫苗嚴重過敏以外,所有人需接種疫苗。
有的研究發現流感疫苗注射之後,有些微得到格林-巴利症候群的風險,100萬人之中有1-2個人。有些研究則發現沒有關連。
MMR疫苗的「普遍」副作用:注射處疼痛、發燒、輕微疹子、關節暫時疼痛和僵硬。極少數人可能引發熱痙攣、臉頰或頸部腫大,或暫時血小板減少,然而沒有性命危險或有長期影響。
小兒麻痺疫苗注射處紅腫或疼痛可能會發生,然而任何藥物都會有非常極小機會導致嚴重過敏反應,其他嚴重傷害或死亡。
新冠病毒疫苗和過敏反應
BioNTech疫苗在英國推出之後,過去有嚴重過敏的兩個接種者,產生過敏反應。使得監督機構建議有明顯過敏反應歷史的人,不要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疫苗剛開始的階段應該謹慎,然而值得注意所有的疫苗,包括小兒麻痺、流感和麻疹疫苗,皆有引發嚴重過敏反應的風險。這樣的風險大約九十萬人中有一個。
輝瑞/BioNTech,
莫德納和牛津/AstraZeneca的新冠病毒疫苗實驗,經過上萬人接種後所得到的安全資料,足夠通過審核發行的緊急授權執照。然而不足以偵查出可能影響十萬人之中一個人的稀有案例。
專家以為需要有更多的資料,來決定疫苗和這些過敏反應是否有任何關係,將來對可能有風險的人提供指南。疫苗剛開始,也需要繼續監督其安全性和收集其功效的資料,才能指認出不良反應是否有連貫性的型態。
對一般大眾,這並不表示他們對接種疫苗需要覺得焦慮。
編譯來源: Medical News Today (2020.12.1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covid-19 vaccine.png)
2020.11.18
輝瑞和莫德納的COVID-19疫苗是一項突破嗎?
繼輝瑞公司,莫德納公司在一個星期後也發表他們已經從冠狀病毒疫苗第3期臨床試驗中獲得了鼓舞人心的初步結果。儘管目前細節很少,但新聞消息是正面的。不過,即使第三階段試驗的初步結果看起來很有希望,但有許多問題需要解答。
初步結果是什麼?
輝瑞公司表示,接種兩次疫苗或安慰劑後感染冠狀病毒的94例病例,其中86例來自沒有打疫苗的對照組,顯示該疫苗的有效性大於90%。該疫苗需要施打兩劑疫苗,間隔三週,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7天,也就是,在接種疫苗開始後28天可達到保護作用。
莫德納公司表示,接種兩次疫苗或安慰劑後感染冠狀病毒的95例病例,其中90例來自沒有打疫苗的對照組,顯示該疫苗的有效性為94.5%。此外,有11個對照組的人有嚴重症狀,但是試驗組的人沒有。該疫苗需要施打兩劑疫苗,間隔四週。
這種疫苗如何起作用?
這種疫苗是以被稱為mRNA的武漢病毒遺傳物質為基礎,mRNA能夠產生位於冠狀病毒外部的棘狀蛋白。疫苗將這種mRNA引入人體,觸發人體細胞產生棘狀蛋白。人體免疫系統看到這些原來不屬於自己的蛋白質,就會產生抗體,並活化其他免疫反應以防感染。當自然感染武漢病毒時,我們的免疫機制就會啟動抗病毒。
到目前為止的結果非常令人鼓舞。更重要的是,如果成功,該疫苗將是第一個以mRNA為基礎獲得許可的疫苗,這一發展可能會助長其他疾病新疫苗的研發。這也將創下開發有效疫苗所需的最短時間記錄。
我們可以寄予多大的期望?
大多數專家都認為結果令人振奮,是個好消息,但因為結果是初步的,藥廠僅發布了新聞,試驗還沒有完成。
迄今為止,接受了兩劑的接種,確診COVID-19的人數都太少。研究人員計畫一旦確診受試者累計到一定的人數時(輝瑞為164人,莫德納為151人))就進行進一步分析。他們還將在受試者接種疫苗後追蹤兩年,以了解疫苗長期安全性以及是否繼續提供保護。
當然,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回答,包括疫苗的保護力可以持續多久、是否可以保護以前感染過冠狀病毒的人、是否可以避免人們感染及傳播病毒或只是降低罹病後的嚴重程度。
後續面臨的挑戰
輝瑞需要在-70°C下儲存及運輸,在2°C至8°C中可存放5天。這意味著未來在分配、運輸上會有困難,即使在已開發國家也可能難以分發疫苗。同時,成本也會昂貴。
莫德納必須儲存在-20°C,在2°C至8°C中可存放30天。在市場就有使用上方便的優勢。
由於透明度不夠加上政治上操弄,許多人對於疫苗缺乏信任,不願意接種。打兩劑在執行上也將面臨人民不遵守醫囑,疏於打第二劑的問題。此外,醫事人員、針具等醫療物資是否足夠也可能是一個障礙。
並非所有人都看好此疫苗
位於華盛頓的倡議團體「Public
Citizen」抨擊藥廠釋出這種初步、不完整的臨床試驗資料是「壞科學」。該團體的主任M.
Carome說:「藥廠發出這種缺乏重要資訊的新聞,絕對無法證明疫苗能預防嚴重COVID-19或降低因該疾病住院或死亡的風險。」。
Carome指出,目前並沒有關於疫苗的安全數據,藥廠僅提到獨立的數據監測委員會還沒有發現任何嚴重不良反應的疑慮,並且試驗結果尚未經過美國食藥局諮詢委員會的獨立審查,因此Carome認為不宜對疫苗過度樂觀。
我們何時可以接種?
輝瑞與莫德納兩家公司預計在2020年底前將生產7千萬劑的疫苗,僅夠全球3千5百萬人使用。在2021年他們將生產23億劑,這將無法滿足2020年底將達78億的人口。因此,有錢的國家已經在搶購至兩個疫苗,並預購還在早期試驗中的疫苗。
那其他疫苗呢?
目前有超過170多種疫苗處於研發狀態,其中10種已進入第3期臨床試驗以了解其功效,這10種包括:英國牛津大學/阿斯利康疫苗、美國NOVAVAX疫苗、中國的SINOVAC、蘇聯的SPUTNIK等。
牛津大學/阿斯利康疫苗採用與輝瑞及BioNTech不同的策略,它以改造過的黑猩猩感冒病毒作為基因的載體,讓促使人類細胞產生棘狀蛋白的基因進入人類細胞,改造過的病毒使其無法生長並引起感染。預計該疫苗試驗結果將在幾週內完成。
Novavax的疫苗候選NVX-CoV2373,是使用奈米技術合成的新冠病毒表面棘蛋白,刺激人體產生抗體。此外,其特色在於加入Novavax的Matrix-M佐劑(adjuvant),加入佐劑的疫苗可用更少的劑量,激發人體的免疫反應和防護效果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0.11.09)、MedPage Today(2020.11.0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60429172218_Aspirin-1200x600.jpg)
2020.10.25
希波克拉底和柳樹皮?你對阿斯匹靈的歷史了解可能是錯...
阿斯匹靈是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藥物之一。它的主要成分來自天然產物水楊苷(salicin),存在於柳樹和桃金娘等植物中。
現在,大家都認為阿斯匹靈的起源與著名的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有著密切的關聯。據說他曾使用柳樹來減緩疼痛,並啟發了阿斯匹靈在幾個世紀後的發展。
然而他的著作中幾乎沒有提到柳樹,那為什麼我們仍然相信這樣的說法呢?
關於柳樹的一切
幾乎所有有關阿斯匹靈的歷史都會提到,希波克拉底曾向分娩中的婦女開出柳樹的處方。有人說他開的是楊柳茶,有人則說他是讓孕婦咀嚼柳樹皮。
但是,當我們看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時,裡頭只有提到燃燒柳葉來製造煙,以「熏蒸」子宮、擺脫流產。這大概就是他唯一提到將柳樹(ιτεα或_itea_)用作藥物的例子。
柳樹真的可以舒緩疼痛?
柳樹皮和樹葉曾被用來當作古代藥物,但通常都是使用在外部,而非吞嚥。由於古代的度量衡令人困惑,有時甚至在配方中完全丟失,因此很難確定古代的配方中是否有足夠的水楊苷來起作用。
與其他柳樹和富含水楊苷的植物(例如:桃金娘樹)相比,希波克拉底可能一直在談的白柳樹皮(_Salix
alba_)所含的楊柳苷量並不高。僅透過咀嚼白柳樹皮或喝柳樹茶,其實很難攝取臨床有效劑量60-120mg的水楊素。
此外,白柳還含有毒、有苦味的丹寧(tannis)。因此,要攝取足夠的樹皮或茶來達到該劑量變得更加困難,而且可能遠在達到劑量前就引起胃痛。
迪奧斯科里德斯(Dioscorides)是一位古羅馬人,他曾撰寫醫學指南,至今仍在發行。他將柳樹描述為一種治療胃痛、呼吸疾病結核病,以及避孕的藥物。
他說,如果你燒柳樹皮,將其浸在醋裡,然後再拿來在雞眼和老繭上磨擦,就可以將它們去除。他還推薦一種用來治痛風的裝有柳葉的熱敷袋。
另一位羅馬醫學作家塞爾蘇斯(Celsus)曾說,柳葉熱敷袋或藥膏可以治療子宮或腸子脫垂(這些器官真的有可能會從身體掉出來)。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塞爾蘇斯建議將其推回去,然後用溫暖的紗布包紮在外部。
現今,水楊苷是被用來治療雞眼和疣的,但這並不表示迪奧斯科里德斯的配方因水楊苷而有效。醋是酸性的,據說本身就可以軟化雞眼。而使用任何一種熱敷袋也都可以減輕疼痛。
如果柳樹皮和樹葉真的是方便又有效的止痛藥,那麼現在應該已經被我們用到幾乎絕種了。然而,在歐洲近代早期,柳樹被視為是非常無用的藥。
這並不意味著柳樹真的這麼無用。它仍然含有水楊苷,但當時水楊苷尚未被分離或提煉成現在的狀態。
所以,如果不是希波克拉底,那是誰?
「重新發現」柳樹的是英國牧師愛德華.史東(Reverend
Edward Stone)。
1757年左右,史東出於好奇咀嚼了白柳樹皮,並被它的苦澀感到震驚。因此,他想知道這是否可以像苦澀的金雞納樹皮(治療瘧疾的藥物—奎寧—的來源)一樣,作為藥物用途。
史東聚集並曬乾約半公斤的柳樹皮,將其磨成粉,然後每四小時服用一小劑量來減緩自己的發燒。而乾燥樹皮會使水楊苷濃縮,讓作用更強。
當他發現,這種粉末似乎能有效減輕他的發燒後,史東在他的教區居民生病時,也對他們進行測試。1763年,他寫信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報告說他利用柳樹皮的粉末治療了50個瘧疾高熱的患者。而史東的貢獻被視為是第一個有關柳樹皮作為藥物的現代科學描述。
一個植物萃取物怎麼變成阿斯匹靈?
義大利研究人員布拉格奈特利(Brugnatelli)和方塔納(Fontana)於1826年設法從柳樹皮中萃取水楊苷,但是當時萃取出來的水楊苷極度不純。而德國藥物學家畢希納(Johann
Andreas
Buchner)則於1828年從柳樹的拉丁字(_salix_)將其命名為“
salicin”(水楊苷)。
之後,德國公司拜爾(Bayer)的研究員霍夫曼(Felix
Hoffmann)將相關的水楊酸分子結構修飾成乙醯水楊酸,最終被命名為阿斯匹靈。該公司於1899年獲得了這項專利。
後來研究發現,胃對阿斯匹靈的承受度比對水楊酸的還要好,因此霍夫曼的創新才帶來了現代使用阿斯匹靈減輕疼痛的普及性。除此之外,現今阿斯匹靈也用於減緩腫脹、降低體溫及預防血塊形成。
為什麼我們不斷重複柳樹傳說?
研究人員不斷重複古代人了解柳樹和水楊苷之間的關聯可以減輕疼痛的傳說,部分原因是因為每個人都喜歡史詩般的故事。只要加入一點想像力,阿斯匹靈的故事就可以是一部傳說。但如果可以的話,最好還是閱讀原始文本。
這個現象也是受到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影響的一個例子。我們知道柳樹中有水楊苷,而水楊苷可以緩解疼痛。因此,當我們找到柳樹相關的古代文獻時,我們就認為古代人早在我們之前就發現水楊苷了。
現代醫學喜歡有可敬的家譜,因為這有助於為當今的產品提供良好的家譜證明。它還可以幫助我們認為這些產品是安全、有益,而且是傳統中長期用來治癒的一部分。
但是阿斯匹靈的「古老」歷史有很多的漏洞。所以下次你要服用阿斯匹靈時,記得感謝霍夫曼而不是希波克拉底。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0.10.1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70504093119_DRUGS.jpg)
2020.10.20
警訊!孕婦20週後不要服用某些退燒/止痛藥!
美國食藥局(FDA)發布了關於懷孕期間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的藥物安全資訊,要求產品的標示中應警示可能有嬰兒出現罕見但嚴重的腎臟併發症的風險。
FDA表示,在懷孕20週後服用止痛藥—包括阿斯匹靈、布洛芬、萘普生(如「那普洛先錠」)、雙氯芬酸(如「壽服寧」)和塞來昔布(如「即克痛」)等,可能會引起胎兒腎臟問題,進而導致羊水含量低和妊娠併發症。
目前這類藥物是建議不要給懷孕30周以上的婦女,因為可能增加胎兒心臟問題的風險,現在FDA表示將擴大此範圍,建議從20週開始就不應使用該藥物。
不僅是心臟,還有腎臟問題
FDA發現了35例嬰兒在其母親於懷孕期間服用了NSAID後出現羊水不足或腎臟問題。其中包括2名嬰兒死亡,他們均確認有腎功能衰竭和羊水不足,另外還有3名嬰兒死亡,其腎功能衰竭但羊水並沒有不足。
在母親停止服用NSAID後,羊水含量低的11名嬰兒狀況有所改善。在大多數情況下,母親停藥後3到6天,胎兒的不良狀況都有好轉。
懷孕約20週後,胎兒開始產生大部分羊水。服用數日或數週的NSAID後可能出現羊水過少—即胎兒羊水不足的疾病,不過服用僅2天後也可能如此。
女性、醫師、藥廠都要有警覺
FDA在一份聲明中說:「重要的是,女性必須了解在懷孕期間可能服用的藥物的益處和風險。」。為此,FDA正向婦女及醫療人員宣導如果在懷孕約20週以後服用NSAID會帶來的風險。
對於處方藥,FDA要求更改處方箋上的訊息,建議不要開立處方箋給懷孕20至30週之間的孕婦。非處方的NSAID的製藥廠也必須更新藥品標示。
儘管阿斯匹靈是一種NSAID,但小劑量阿斯匹靈(81毫克)不在此次建議的範圍內,因為它仍然是孕婦的重要治療方法。FDA建議,如果醫療人員認為懷孕20週後真的需要使用NSAID,則應以最低有效劑量、持續最短時間來開立處方箋。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0.10.15)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