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03.20
肥胖≠心血管疾病?
在2005年11月時,女性健康研究協會(Society of Women’s
Health
Research)舉辦了有關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工作坊,並針對美國健康與肥胖研究協會的工作小組報告(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Obesity Research Task Force
report)提出建議,整份工作坊完整的結論報告發表在今年3月份的醫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Medicine)。
學者於工作坊中表示,肥胖和心血管疾病一直以來都被劃上等號,但是,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是很複雜的,其對健康的影響也是很廣泛、甚至個別差異性很大,而我們對其間的瞭解卻很貧乏;因此,應該要有更多的研究來釐清其相關性,尤其是針對男性和女性生理上的不同,將性別納入研究分析將會是未來很重要的方向。
此外,學者也針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未來的研究應該要多瞭解男性和女性的脂肪組織,其形成與分佈有何不同。
二、男性和女性生命週期的不同,研究其差異有助於瞭解,為何女性心臟疾病的好發年齡通常比男性晚十年。
三、計算熱量攝取、消耗和定義肥胖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工具應該要重新定義,並且針對不同性別發展。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肥胖一直被視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如今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同時,也強調過去研究中性別分析的不足;究竟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有多高?其間有沒有性別差異?有關疾病的研究、風險測量的工具夠不夠客觀?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
+ read more

2007.03.16
生產最好不要醫療介入
最近有一份文獻分析檢視了醫療環境內的婦產科照護,結果發現許多很普遍且所費不貲的醫療介入,並沒有促進母親和嬰兒的健康,也沒有提昇醫療品質,甚至有可能造成傷害;例如,胎兒監測器、人工引產、剖腹產等。
若女性因為非醫療原因進行引產的話,較容易引起發燒,而且較有可能使用到鉗子或真空吸引器輔助生產,甚至必須進行剖腹產。引產會使胎兒的健康受到威脅,是因為人工引產會使生產的併發症增加,其中最嚴重的一項為「肩難產」,也就是胎兒的肩膀無法通過母親的盆骨。若是非必要引產,胎兒在出生後必須使用光線療法治療黃疸的風險會增加,且呼吸困難和胎兒進入加護病房的比例也較高。
以生產低風險的女性來說,有超過85%的女性都會使用嬰兒監測器,但是,並沒有因此減少胎兒出生前後的死亡率、腦性麻痺或是胎兒進入加護病房的比例;持續使用胎兒監測器,反而讓女性使用器具輔助生產、剖腹產和感染的機率增加。
和自然產的女性相較之下,剖腹產的女性常要承受較大的風險,其中包括,感染、出血、手術傷害、麻醉後的副作用、慢性疼痛、子宮切除術、肺栓塞、日後生產的胎盤問題、死亡等的風險都比較高,而且大部分的剖腹產都是在沒有近一步的醫療指示下重複進行。剖腹產出生的胎兒,也容易因為手術而有撕裂傷或呼吸道的問題,必須進入嬰兒加護病房。研究人員發現,剖腹產的風險比自然產高的原因,有可能跟靜脈輸液、人工破水和外陰切開術有關。
此外,最近還有一份研究發表在婦產科期刊(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這份研究分析了1998-2003年470,857筆生產資料,發現女性若是進行選擇性剖腹產的話,一個月內再進入醫院治療的機率比自然生產的女性高。根據這份研究,自然生產的女性回診率約千分之7.5,而選擇性剖腹產的回診率約千分之19,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是因為手術的併發症和傷口感染。
+ read more

2007.03.14
女性糖尿病用藥又亮紅燈
繼研究發現「梵帝雅膜衣錠」(Avandia)會增加女性的骨折率之後,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在3月9日時發佈警訊,藥商也通知所有醫師,女性若服用含有Pioglitazone的「愛妥糖錠」(Actos)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話,會增加手部和腳部的骨折率,這些現象都只有發生在女性身上,在男性身上並沒有觀察到。
負責行銷「愛妥糖錠」的武田製藥(Takeda Pharmmaceutical
Co.
Ltd.)分析了8,100位使用愛妥糖錠和7,400位使用安慰劑的糖尿病患者,持續了追蹤3.5年;結果發現,使用安慰劑的患者平均的骨折率為1.1%,但是使用愛妥糖錠的患者骨折率提高至1.9%。
目前還無法解釋這樣的研究結果,但是武田製藥發言人表示,藥品對骨質的影響並不在藥品上市前研究的範圍內,會有這樣的副作用,是在藥品上市後追蹤使用者的狀況才發現的;既然發現愛妥糖錠會提高女性骨折率,便希望醫師在用藥時也應該將骨折的風險納入考量。
+ read more

2007.03.13
放射治療增加心臟風險?
美國的國家癌症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在三月份的報告指出,乳癌的放射治療可能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其實早在1970年就有研究發現這個現象,但是隨著科技進步,近日的儀器是否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則尚未有研究結論。
研究人員檢視了4,414位在1970至1986年曾接受放射性治療的乳癌患者,且這些女性後來的存活期都超過十年,研究人員持續追蹤了18年,總共有942位罹患心血管疾病,相當於每一萬個病人就有超過62.9人罹患心血管疾病。
研究結果發現,如果放射線治療僅限於乳房部分的話,並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若治療擴及乳房周圍的組織的話,則會增加其風險。根據1970年代的統計數據,發現後者會使心肌梗塞的風險增加2.55倍、心臟衰竭增加1.72倍;但是,1980年代的資料卻顯示,心肌梗塞的風險已經降低了,但是心臟衰竭的風險卻增加為2.66倍、心瓣膜疾病的風險增加3.17倍;若放射性治療和化學治療一併進行的話,則會增加1.85倍心臟衰竭的風險;此外,研究也發現抽菸是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危險因子,有抽菸習慣的病患罹患心肌梗塞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三倍。
由於研究對象的存活期都超過十年,因此,醫師應該要特別注意長期乳癌病患,在進行放射性治療後,伴隨而來的潛在風險;此外,由於目前所使用的儀器和1970、1980年代所使用儀器不盡相同,因此,其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還有待觀察,不過研究人員表示,相信其風險是逐漸降低的,且使用放射性治療的益處應該會大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過,醫事人員在進行診療時,還是必須將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納入考量。
+ read more

2007.03.09
青少女披衣菌復發率高
披衣菌是女性間最普遍的性傳染病,其症狀為小便疼痛、外陰部搔癢等,若未對症下藥,則難以醫治,嚴重的話會引起骨盆腔炎、子宮外孕和不孕,也會使女性更容易感染或傳染HIV。最近一份研究發現,美國有30%的青少女感染披衣菌(Chlamydia)後會再復發,這個數字比先前預估的比例高出許多。
這份研究發表在三月份的「小兒科與青少年醫學資料庫期刊」(Archive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研究人員於1998-2001年在一間生育保健中心,平均追蹤了411位14-19歲的青少女4.7年。結果發現有53%的青少女感染披衣菌,其中有30%的青少女有復發的問題,平均復發的時間為5.2個月。
研究人員表示,有一些方法可以降低披衣菌的感染率和復發率,其中很重要的兩點是:使用保險套和發現感染後,應該和伴侶一起進行治療。披衣菌的復發對年輕女性的健康來說是很大的負擔,因此,宣導其預防措施以降低其復發率是刻不容緩的。
+ read more

2007.03.05
中風症狀,女男不同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會議中,有一份研究發現,女性中風病患所出現的症狀常和教科書上所舉的例子不同,也就是說,女性中風常出現的都不是典型的症狀。過去醫學研究及臨床實驗都是以男性為主,因此,所謂「中風的典型症狀」就是指「男性中風的症狀」,而女性的症狀就只能被歸類為「非典型症狀」。
這份研究包含了16個醫學中心的急診室資料,其中中風病患有1724位,醫護人員將病患所轉述的中風症狀登入資料庫中,研究人員再將資料庫中的紀錄和典型的中風症狀做比較。結果發現其中女性出現典型中風症狀的機率,比男性低三分之一。因此,若女性出現非典型的中風症狀,醫護人員便有可能認為病患不需要做腦部掃瞄,而錯過了後續的重要治療。研究人員相信,這有可能是女性的中風病患較容易接受不積極的治療的原因。
根據這份研究,女性最常出現的五大症狀為:
1. 失去意識或是昏厥
2. 呼吸困難
3. 常跌倒或是發生意外
4. 身體不適或是疼痛
5. 抽筋
而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典型的中風症狀為:
1.
臉部、手臂和腳突然的麻痺或是無力,這個症狀女性和男性反應有出現的機率大致相同。
2.
突然暈眩,有言語和理解上的困難,這個症狀女性和男性反應有出現的機率大致相同。
3. 突然視力變差,這個症狀較少出現在女性身上。
4.
突然頭昏,失去平衡或協調,而無法行走,這個症狀較少出現在女性身上。
5.
突然因為不明原因頭痛的很厲害,這個症狀女性和男性反應有出現的機率大致相同。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