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飲食失調影響女性生育力
2011.08.29
飲食失調影響女性生育力
日前一項英國研究表示,有厭食症與暴食症問題的女性比其他女性等待真正受孕的時間來的久,大約需多花上六個月的時間,但她們並非一定比較可能得花超過一年的時間才能受孕,且其中非預期懷孕所佔的比例超過四成。 這項研究以問卷方式詢問11,088位懷孕女性,請她們在妊娠第12與18週完成問卷,其中171位曾患有厭食症、199位曾有暴食症、兩種飲食失調症狀皆曾出現之婦女有82位。結果發現,有上述兩種飲食失調症狀之一的女性接受助孕治療的比例,比其他女性高出兩倍以上(6.2%:2.7%)。此外,研究也發現,有厭食症的女性非預期懷孕的比例高達41.5%,而在一般女性中該比例較低為28.6%,顯示厭食症女性可能低估她們受孕的機率。 研究主要作者Abigail Easter提醒,準備懷孕的女性如有飲食失調問題應在懷孕前先接受治療改善,醫生在評估受孕能力時也須瞭解女性病患是否有飲食失調症狀,並給予適當建議與醫療照顧。     資料來源:產科學與婦科學國際期刊(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 read more
父親可能也會有產後憂鬱 
2011.03.15
父親可能也會有產後憂鬱 
過去新手媽媽的憂鬱症研究為數眾多,使得產後憂鬱似乎成為女性的專利,但近日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一項發表於小兒科學期刊(Pediatrics)的研究發現,約7%的新手父親同樣也會有產後憂鬱,且憂鬱症狀會增加他們打小孩(spanking)的機率高達四倍,同時他們陪小孩閱讀的可能性因此減半。 研究採樣在1998-2000年間,1,746位擁有一歲孩童的父親,研究分析四項撫養行為,包括(一週內至少三天)與小孩玩遊戲、唱歌、閱讀故事給小孩聽、以及負面的教養行為-打小孩,結果發現,父親是否有憂鬱症狀並不影響他們與小孩遊戲和唱歌的互動。不過有41%的憂鬱父親承認他們曾於過去一個月中打過小孩,相較之下,僅13%的無憂鬱父親有此行為。除此之外,憂鬱的父親陪小孩閱讀的比率也較無憂鬱父親低62%。 研究亦指出,在過去一年中有77%的憂鬱症父親曾求助於小兒科醫生,因此研究團隊建議醫生應考慮針對新手父親篩檢其憂鬱症的程度狀況,並提醒父親們改正不適當的體罰,提供他們其他處理孩子問題的合適方法,同時也須教導父親們如何面對處理自己沮喪與易怒的情緒。     資料來源:小兒科學期刊(Pediatrics)
+ read more
懷孕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品,新生兒可能發生錐體外徑症狀或戒斷症狀
2011.03.04
懷孕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品,新生兒可能發生錐體外徑症...
美國FDA於近期發布有關抗精神藥品之用藥安全資訊,依據美國藥品不良反應通報資料,發現孕婦於懷孕第三期使用抗精神病藥品,具有導致新生兒產生錐體外徑症狀(extrapyramidal signs;EPS)或戒斷症狀之風險。因此,要求所有抗精神病藥品仿單應加刊相關警語,同時提醒醫療人員注意。食品藥物管理局為保障民眾用藥安全,將儘速蒐集國、內外相關安全資訊,評估是否要求國內抗精神病藥品仿單加註相關警語。 經查,衛生署所核准之抗精神病藥品仿單,皆已載明「使用於懷孕患者,應謹慎評估其臨床效益及風險」,部分抗精神藥品仿單亦已刊載「孕婦使用時,新生兒可能會出現椎體外徑症候」等相關警語。  食品藥物管理局呼籲醫師,為懷孕患者處方抗精神病藥品時,宜審慎評估其臨床效益及風險,並小心監控新生兒可能發生錐體外徑症狀或戒斷症狀,如激動、肌張力不正常增加或減少、顫抖、嚴重呼吸困難、餵食困難..等,以及時給予適當處置。 同時提醒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藥品之孕婦患者,不可擅自停藥,如有任何疑問或不適,應儘速回診主治處方醫師;同時應忠實告知產檢醫師,目前使用藥物情形。 此外,食品藥物管理局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懷疑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署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站:http://adr.doh.gov.tw。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      
+ read more
多項網絡關係交織影響婦女的酗酒、反社會與憂鬱問題
2011.02.21
多項網絡關係交織影響婦女的酗酒、反社會與憂鬱問題
一項發表於發展與精神病理學期刊(Department and Psychopathology)的研究,該研究為一長期關注藥物濫用與相關疾病高風險家庭之研究計畫,其中的一部份,研究取樣273位美國中西部的社區成年女性與他們的家庭,家庭中女性的丈夫有長期性酗酒問題。研究採縱向分析檢視女性歷史、家庭生活與鄰居不穩定性對她們酗酒症狀、反社會行為與憂鬱症的影響,觀察時間達十二年之久,含蓋了她們婚姻與母職的早期階段。 目前研究中的三項重要發現,第一,女性有成癮問題與反社會行為的伴侶,將造成其本身自己的症狀與行為更加惡化,第二,小孩的行為也會對母親造成負面的影響,當小孩的行為不當惹上麻煩,母親的酗酒與反社會行為會惡化,同時,當小孩如果悲傷或社會疏離,母親的憂鬱症將加劇,第三,居住在鄰居時常搬進搬出的環境,同樣會對女性酗酒問題與憂鬱症程度產生很大的影響。 研究的作者之一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與心理學Robert Zucker教授指出,這些發現挑戰過去觀念—將憂鬱症、酗酒與反社會行為歸類為不是基因的疾病,就是環境因素所造成,該研究進一步認為,這是生理的、社會的與社區層次的多項關係交織所形成的問題。研究也顯示,在高風險人口中,憂鬱症是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嚴重,生物性的差異在該疾病中是個持續性的因素。 再者,研究的主要作者Anne Buu教授則強調酗酒與反社會行為之間的關連,她認為若要介入改善反社會行為應先有系統地解決成癮的問題。基於這些研究發現,對有年輕孩子的母親最有作用的介入是,改善社會支持與教育機會,使她們容易獲得家庭諮商的管道,並與鄰居環境產生友善的連結。    資料來源:密西根大學健康系統(University of Michigan Health System)    
+ read more
提供婦女符合「現實」的心血管疾病預防指引
2011.02.17
提供婦女符合「現實」的心血管疾病預防指引
2011年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所更新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預防指引指出,過去臨床研究結果忽略個人與社經條件因素,會使女性較不願接受醫學建議與治療,撰寫指引的委員會主席暨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蘿莉默思卡(Lori Mosca)教授談到,貧窮、低識字率、心理疾病、較低英文能力與視力、聽力問題,通常會對醫師試著要改善病人的心血管健康造成阻礙。要處理這些困難,意識倡議一直是重要關鍵,同時女性病人與醫生間維持良好的溝通是重要的第一步,醫生應瞭解女病人用藥情形、藥物副作用與生活習慣等等,才能及早發現問題。 為了評估病人的風險,預防指引列出幾項易引起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疾病,包括有狼瘡、風濕性關節炎與懷孕併發症(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與懷孕引起的高血壓),默思卡教授指出,有妊娠毒血症病史的女性在懷孕後的五至十五年間,罹患中風、心臟疾病與動脈危險阻塞的風險為常人之兩倍,因此女性病人應特別向醫生詢問自己是否有此風險。此外,當中還特別強調種族族群多樣差異性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舉例來說,非裔美國女性特別容易有高血壓問題,拉丁美洲裔美國女性則為糖尿病問題。 再者,憂鬱症篩檢可作為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的一部份,憂鬱症治療雖不會直接改善心血管健康,但憂鬱症卻可能會影響女性是否接受並遵照醫生的建議。 雖然臨床實驗結果的預防方法要放置真實生活中有其困難之處,但有些一般大眾熟知卻未經實驗證實的心血管疾病預防療法卻可能對女性造成傷害,像是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抗氧化劑或葉酸。 默思卡教授表示,在未來還須更多打擊女性中風與心臟疾病的研究,特別關注並找出女性生命中的不同特定階段如:青春期、懷孕與停經,心血管疾病罹患的風險與有效的預防機會,以及更多預防療法的風險之性別差異分析與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女人天生善妒?
2010.12.07
女人天生善妒?
去年六月,南卡羅來納州長與情婦自阿根廷幽會回國時,在機場被記者們當場逮到。當時他告訴美聯社記者說,他遇上了他的「心靈伴侶」。他的遣詞用字似乎暗示著他與情婦間心靈相通,好像也使他肉體上的出軌看起來不那麼地庸俗;但是,這位腳踏兩條船的州長沒搞清楚的是:對於大部分的女人而言,精神出軌比肉體出軌更糟!這或許可以解釋希拉蕊在柯林頓發生性醜聞後,為何仍願意待在他身邊,且似乎毫不在意先生與陸文斯基間的性出軌。 很多研究顯示,大多數的男性對肉體出軌的嫉妒比精神出軌更為強烈,而女性卻正好相反。這樣的性別差異可以用一個很普遍的理論來解釋它:男女在演化上的差異;也就是說男人自古以來學到對「性」產生高度警覺,因為他們總是無法確定自己是小孩的親生父親;但對女人來說,她們則更關注於找到一個可以忠心養家的伴侶。不過最近一份新的研究顯示,這類的差異更可能是因為個別人格特質差異所致,而每個人的人格特質則是建構在過去情感關係的經驗累積上,只是這樣的人格發展有可能正好落入性別角色的框架中。 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演化無法完全解釋這樣的現象,因為仍有一些男性和女性一樣無法接受精神背叛,因此他們推測這可能與情感關係中的信任感有關。不論是男性或女性,某些人會與別人建立起安穩的情感關係,而某些人則抗拒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強迫自己獨立的態度可能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避免與人建立深刻情感,就能避免自己受到傷害。因此,研究人員做了一項假設:自我防衛機制較強的人比較在意「性關係」,而非情感的親密程度。 他們訪問受試的男女,肉體出軌與精神出軌那一種較令他們痛心?並且對受試者在戀愛關係中的依附性進行一些評估。如同原先的假設,研究結果顯示自我防衛機制較強的受試者認為「性關係勝於承諾」,他們較無法忍受另一半肉體上的出軌。相反地,會安穩依附他人的受試者,不論男性、女性都較無法忍受精神上的出軌。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結果意味著:關於嫉妒的性別差異這件事,「心理」與「文化環境」的影響比以往所認知的佔有更重要的角色。此外,藉由促進伴侶間安穩的依附關係,或許將有助於降低某些因嫉妒所引發的家庭暴力。 資料來源: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