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女性新疾病?
2006.03.31
女性新疾病?
最近發表於國際性病與愛滋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D & AIDS)的一篇論文指出,醫界最近確認了一個在女性身上發現的新症狀,暫時命名為「持續性興奮症候群」;有此症狀的女性即使在沒有性慾或不想發生性行為的狀況下,她們的陰部仍然感到充血和腫脹,甚至在性高潮過後也不能獲得抒解,這樣的症狀大約會間歇性的維持幾天至幾個星期,甚至有女性表示其症狀曾維持一年半。 造成「持續性興奮症候群」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並不排除和服用抗抑鬱劑有關;由於女性可能覺得談論性的話題很尷尬,而不願意尋求幫助,因此目前並不確定這個問題有多普遍,但是,許多已就醫的女性表示她們在精神上承受了極大的痛苦和憂慮,甚至有自殺的念頭。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這個研究的背後其實透露了一個更重要的訊息,為什麼女性在發現這些症狀後,會承受極大的「精神」壓力?為什麼「性」這個議題,特別是對女性而言會是個禁忌?女性的情慾一直以來不但不受到重視,甚至加以否定,而正視情慾的女性則容易被社會污名化。我們真正應該重視的除了女性身理上性功能障礙的問題之外,更應該檢討社會的價值觀所加諸在女性身上的壓力,為什麼女性情慾一旦不再被壓抑,就會被病理化?
+ read more
終止懷孕可降低女性憂鬱症
2005.10.28
終止懷孕可降低女性憂鬱症
許多人以為女性在人工流產之後容易有罹患憂鬱症的傾向,但現在有調查成果顯示這個說法並不正確。 這項刊登在線上英國醫藥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是由美國學者Nancy Russo 及Sarah Schmiege所作,主要調查在1970-1992年間1,247位14-24歲第一次懷孕、且是意外懷孕的女性與之後憂鬱症的關連。當時的1,247位女性中有768位決定生下來、479位決定作人工流產。在之後幾年陸續與這些女性面談後發現,生下小孩的那一組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比當時有做人工流產的女性高。此外,調查也發現,把意外懷孕的小孩生下來的婦女,普遍學歷較低、所得較少、且大多來自大家庭,而這些也常是憂鬱症的原因。 雖然研究並無說明低學歷及低所得是生下小孩的原因還是結果,但是這些現象都與年輕女性生養不預期的小孩會同時發生。專家建議,如果目標是要減少女性憂鬱症的話,日後的研究應該要著重在如何預防及改善不預期的生養小孩對女性的影響,尤其是青少女的部分。
+ read more
台灣女性最憂慮的五大健康威脅
2005.06.10
台灣女性最憂慮的五大健康威脅
您知道女性最憂慮的五大健康威脅是什麼嗎?根據台灣女人連線的2005年「婦女健康分區座談」的問卷調查,女性最大的健康殺手前五名為:婚姻暴力、性侵害、不安全的性行為、癌症及憂鬱症。 婚姻暴力 婚姻暴力是親密關係的破壞,受暴女性有身心方面的疾病,如罹患憂鬱、焦慮、身心症、飲食異常及性功能失調,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經常反覆出現於記憶,影響人際功能,損害自我價值。對於受暴婦女,除醫療社工介入之及時救援與治療外,應給予完善長程的身心照護。 性侵害 歷年性侵害被害人主要年齡層分佈在12-17歲(超過五成),顯示中小學性侵害防治教育不足。暴力傷害的發生,使得青少女受害者更常發展為日後的不穩定人格、反覆自我傷害、以及其他身心不適症狀。  不安全的性行為 民國84年~89年青少女性經驗的比率上升5.5%,但每次性行為都有徹底避孕的比率卻只有上升0.2%。此外,台灣青少女生育率也位居亞洲已開發國家之冠[1]。因此,未預期懷孕成為青少女健康的隱憂。 根據民國91年與87年的統計,有偶婦女以保險套為主要避孕方式的比率有提升(民國87年為31.8%,民國91年為40.7%)[1],以此推估仍約有六成的有偶婦女在性行為時沒有避病。目前我國女性愛滋病感染者當中,異性戀為最大的傳染途徑(79.0%),在台北市對於HIV感染者的婚姻狀況統計中,女性HIV感染者中,以已婚者最多(64.8%),顯示婚姻內之性行為亦應注意避病的重要性。 憂鬱症 目前,台灣所有女性中約有20~26%的人會有憂鬱症,根據91年的調查,「職場關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為台灣女性憂鬱的主因。繼癌症、愛滋病之後,世界衛生組織將憂鬱症視為21世紀三大疾病及衛教預防重點工作。目前對於憂鬱症病因研究顯示,女性憂鬱症盛行率高於男性的原因非單一因素,而是社會、心理、生理多種條件互動下的結果。女性憂鬱症的發作期較長,較易慢性化、復發率較高,與女性社會角色的慢性壓力、心理調適難題有關。女性憂鬱症盛行率高,未必代表女性具有性別決定的不良體質或易病性,而是反映女性在社會環境中承受了較多的壓力。 癌症 乳癌是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的第四位。好發年齡集中在40-49歲,除了比子宮頸癌的主要好發年齡稍晚(約5年)之外,比其他癌症要早。民國92年台灣女性乳癌死亡率較82年死亡率增加63.19%,各年齡層(40~79歲)的死亡率幾乎相當,其中以55-59歲、65-69歲稍高[1]。顯示出乳癌的死亡發生年齡比起其他癌症更年輕化。 子宮頸癌是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五位,每年約有5000-6000人罹患,約有950-1000人死亡,死亡率為是已開發國家美、日、法的三倍。好發年齡依序為40-44歲、45-49歲、35-39歲。高死亡率的年齡層集中在75歲以上。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