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11.06
要控制血壓,除了少鈉之外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2010年美國飲食指南建議每個人每天的鈉攝取量不應該超過2,300毫克,但如果你是「特殊族群」,例如:年齡超過50歲或是2歲以上的非裔美國人,那你的鈉攝取量最好每天不要超過1,500毫克。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降低血壓,因為高血壓是一項重要的健康風險因子,而已經有醫學證據顯示減少鈉的攝取量可以使血壓降低。
一般通常建議的鈉攝取量大約是每天2,000毫克,因此,一般人、甚至是醫療、營養專業的人員也很難想像要怎麼吃,鈉的攝取量才不會超過1,500毫克。我們現在每天的鈉攝取量大約是3,600毫克,如果妳常常外食的話,攝取量可能會更高,我們連控制在現行的2,300毫克以內都做不到了,要消費者再把攝取量降到1,500毫克可能過於不切實際。而且藉由降低鈉的攝取量來降低血壓並非對每個人都有用,有些人只有在攝取非常高量的鈉之後,血壓才會增加。因此,光是藉由降低鈉的攝取量來控制血壓或許不是最好的方法,應以整體的健康狀況為考量,且方法要被大部分的人所接受才行。
一項稱為DASH的飲食方式(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就是較好的方法,DASH著重在藉由攝取大量的水果和蔬菜(每天約四份)以及低脂或無脂的乳製品(每天約三份),適度地降低鈉的攝取量;這種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壓,對於輕度高血壓的人來說,效果可能比吃藥還好。最棒的是,妳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多吃水果﹑蔬菜和低脂乳製品;只要想一想,光是在餐與餐中間多吃水果、蔬菜和低脂乳製品,妳就會少吃多少鈉含量超高的零食。
體重增加也會讓血壓上升,如果我們可以把過重的體重減掉(大約是自己體重的5%-10%),再加上每天多吃水果、蔬菜和低脂優格和牛奶,對我們健康的好處或許會大過於只著重在降低鈉攝取量的影響;而且水果、蔬菜和低脂乳製品正好是我們攝取不足的食物,這樣的飲食方式正好可以填補現在的不足。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有效降低血壓的方法,就是「多動」!規律性的運動,走路也包括在內,會使血管擴張,隨著時間過去,血壓也會降低。
比起期待人民要克制自己、只能攝取低到不行的鈉,這樣的飲食方式和運動行為的養成,對降低國民的血壓應該實際又有效多了!
文章作者:Keith Ayoob - 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小兒科助理教授
+ read more

2014.05.13
30歲以上女性不運動 小心心臟病上身!
過重、吸菸、高血壓、糖尿病、更年期等都是已知的女性心臟病風險因子,不過最近有一項澳洲的新研究進一步發現,在女性進入30歲之後,運動量太少將比起其他風險因子,對女性心臟病風險的影響更大!
這個研究團隊認為透過瞭解個別心臟病風險因子在不同生命階段中所造成的影響,將會有助於發現哪些族群最需要政策行動的介入,因此研究針對澳洲醫療保險中的32,154位女性的資料進行分析。
分析的結果指出,吸菸是30歲以下女性發生心臟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人口可歸因危險度(PAR)為59%,該數值隨年紀增長而遞減,因此應持續努力降低年輕女性(尤其是20歲世代)的吸菸率。可是對30到90歲之間的女性來說,「低活動量」反而遠比其他風險因子的影響要來得大!
研究最後結論表示,目前世衛(WHO)建議成人每週運動150分鐘,此建議運動量與美國、澳洲一致,過去針對心臟病預防的重點主要在打擊肥胖、控制BMI值,研究認為未來應多著重強調維持身體多活動的重要性。而女性只要可以維持身體的活動量即可,運動類型並不拘,一般來說,有氧運動對心血管及新陳代謝健康最好、重力訓練則對肌肉骨骼健康有益。
資料來源: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 read more

2014.05.08
多走路激發創意思考!
多活動對健康的好處眾多,過去我們在研究中看到,年輕時多運動,老年時骨骼才能保持強健有力,老年人擁有運動習慣,對認知功能、腦部整體健康與改善失智症都有益處,同時也會減少慢性病纏身。
走路雖然是較溫和的活動,但研究也已證實女性每週走路超過3小時,可以降低罹患中風的風險。走路除了對身體健康,近日更有一項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表示,不論在室內或室外進行走路的活動,都會提高人們創意思考的能力!
在研究中,176位的大學生及一般成人分為走路/坐著、在室內/室外不同搭配的多種組合,研究者以不同測驗題目測試參與者的擴散性(divergent)及聚斂性(convergent)思考力,評分以答案的新奇度與合適性為衡量標準。
具有擴散性思考代表針對一個問題可以想出許多可能、具有創意的答案,研究結果發現,當人在走路時,擴散性思考力的表現會比坐著時好,即便是在室內,在跑步機上行走也具有同樣效果,根據研究,擴散性思考力的得分仍比坐著時高出60%。不過走路並非對所有類型的思考都有加分作用,研究就發現走路對於產生強調單一、正確答案的聚斂性思考力是沒有幫助的。
研究作者Oppezzo教授認為這個結果讓未來研究可以開始追蹤人們的身體活動是如何影響心智的問題,去瞭解造成此現象背後的確切原因,並應同時探究其他較溫和的活動是否也對創造力有相同的效果,Oppezzo教授也鼓勵我們可以在一天的行程中找機會將走路融入其中,我們將會更健康、更有創新的能力。
資料來源: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 read more

2014.04.17
老年女性做有氧運動 有益大腦健康
日前我們才從一項研究看到如果久坐不動,中老年女性死亡的機率將提高,另一項研究也提到,有良好運動習慣,老年時骨骼才能保持強健有力,這些研究都告訴我們運動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呼應這樣的論點,最近又出現研究指出-老年女性規律的做有氧運動,大腦內的海馬迴區塊將會增大。
海馬迴是大腦中主要掌管語言記憶與學習能力的構造,它和我們形成長期記憶的過程有關,且對老化作用與神經學的傷害非常敏感,是失智症研究的重點之一。
此次這項研究將86位70-80歲患有輕微認知功能障礙的老年女性分為從事不同運動的三組,追蹤時間六個月。研究整理在研究一開始與最後所蒐集到的資料,針對不同運動類型與海馬迴容量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呈現,進行有氧運動訓練者,大腦中的海馬迴容量,比接受阻力訓練、平衡與增強訓練者要大。而過去曾有研究指出運動會改善語言記憶力,但在這項研究中卻出現海馬迴容量增加但語言記憶能力卻愈差,因此研究認為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可能比過去認為的還要更加複雜,這將是未來研究應該繼續深入探究的部分。
不過研究確實表示,有鑑於許多研究都已顯示運動對認知功能、腦部整體健康與改善失智症有益處,因此仍建議女性定期做有氧運動可以減緩海馬迴的萎縮,以避免輕微認知退化的發生。
資料來源: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 read more

2014.04.10
年輕時多運動 可保老年骨骼強健有力
我們的骨骼是活組織,會對加諸在它們上面的外力產生反應,當我們運動時,骨骼因此會更加強健有力,所以多運動絕對是不必花錢就能維持骨骼健康的最佳方法,在年輕時就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為自己的骨頭存老本,更是不可輕忽的健康常識!
近日一項針對退休棒球選球所進行的研究就指出,老年時我們骨骼中部分比例的大小及強度有多少,是取決於我們在年輕時運動量的多寡。
根據研究數據,已退休50年、目前年齡約85歲的棒球選手,他們的1/2骨骼大小及1/3骨骼強度是來自於從年少開始運動所慢慢累積下來的。不過研究也發現,雖然運動會從外部增加骨密度與骨骼強度,但隨年紀增長,骨密度會慢慢流失,所以年輕時若能靠運動長出愈大愈強健的骨骼,將能確保到老年的骨骼較健康。
此外,研究裡,在退休之後的20年間持續維持運動習慣者,雖然骨骼的大小並未有任何改變,但卻比退休後就不運動者能盡量避免骨質流失,也就是說,即使年輕時沒有多做運動,到了年長的時候才開始運動仍是有幫助的!
研究主要作者Warden教授建議孩童最好每天至少運動1小時,其中1/3的時間應做一些有重量負荷的運動,例如:跑步、跳繩、網球、足球、籃球、排球等,持續運動直到老年,可幫助維持骨骼與肌肉的強度與平衡感,並降低跌倒的機率。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read more

2014.01.27
別輕忽!久坐不動對健康傷害大
「要活就要動」雖然已是大家都聽到不想再聽的陳腔濫調,但它絕對並非只是一個你我隨口說說的道理而已,因為最近分別有兩項研究不約而同都以久坐不動對中老年成人的健康影響為題,指出久坐不動會提高女性提早死亡的機率、以及男性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
第一項進行12年的美國研究,分析50-79歲9,300名停經婦女的資料,發現每天久坐超過11小時以上者,將比少於4小時者,發生全死因過早死亡的機率高出12%,死於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冠狀動脈心臟病也分別增加13%、21%及27%。
另一項包含84,170位45-69歲男性追蹤8年的美國研究則發現,無論參與者的運動量多寡,在工作時間之外若久坐超過5小時以上,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將提高34%。若再加上運動量過少,心臟衰竭風險的風險將是每天坐著少於2小時且運動量高的男性的兩倍。
過去大家會有一個假設,認為只要身形健康且活動力高,那麼即使你常久坐不動也不會有不好的影響,但由這兩項研究結果可以知道事實並不是你所想的那樣,久坐不動確實會對健康有害,研究並提醒大家別忘記坐太久要記得起身動一動!
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循環:心臟衰竭期刊(Circulation: Heart Failur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