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橙汁跟漢堡不配?
2017.08.03
柳橙汁跟漢堡不配?
脂肪氧化能夠啟動脂肪分子分解,為人們提供長時間的精力來源,然而飲食的內容卻可能影響脂肪氧化過程。一項新的研究宣稱,柳橙汁搭配漢堡,會讓人感到更加疲憊,而且容易發胖。研究人員發現,食用蛋白質餐點搭配含糖飲料會使脂肪氧化率降低8%。   研究團隊招募了27位成年人,13位男性和14位女性,都擁有健康的體重,平均年齡為23歲。參與者進行了兩次24小時的研究訪問,第一次訪問時,在整夜未進食的狀態下,接受兩餐含15%蛋白質的餐點(早餐和午餐);第二次訪問時,在整夜未進食的狀態下,他們吃了兩餐含30%蛋白質的餐點。在第二次訪問中,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並以相同比例增加蛋白質成分。每一餐都以相同的食物製成的,皆含有17g的脂肪和500卡路里。在每次訪問時,參與者的其中一餐會搭配加糖的飲料,另一餐則飲用不含糖的飲料。   訪問期間,參與者被安置在有熱量計的室內,測量他們的活動、氧氣、二氧化碳、體溫和血壓,以了解每個人消耗多少能量,代表飲食變化影響能量消耗和營養素在體內的處理方式,研究人員從中判斷參與者每分鐘燃燒多少克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   研究發現含糖飲料會降低人們燃燒脂肪的能力。如果當參與者吃了含有15%蛋白質餐點並搭配含糖飲料,其脂肪氧化平均會降低7.2g;若含糖飲料搭配30%的蛋白質餐點,其脂肪氧化則平均會降低12.6g。   研究的主要作者Shanon Casperson博士表示,含糖飲料所提供之額外熱量約三分之一未被消耗,致使脂肪代謝減少,降低的代謝率可能會使身體儲存更多的脂肪。在攝取方面,由飲料而來的額外能量並沒有讓人們感覺更滿足。在消耗方面,額外的熱量並未被消耗,且脂肪氧化也減少。這個結果讓我們更加理解加糖飲料在體重增加和肥胖中潛在的角色。   該研究還發現,參與者在食用與含糖飲料搭配的餐點後約4小時,會渴望食用具有原始風味及鹹味的食物。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可能受限於飲食變化僅在短時間內被測量,並且參與研究者都是年輕且擁有健康體重的成年,將研究升級至更長時間的飲食變化時,必須謹慎使用研究數據。     編譯來源:BMC Nutrition201707、Daily Mail20170721、Medical News Today20170724    
+ read more
喝牛奶,好還是不好?
2017.07.09
喝牛奶,好還是不好?
你知道嗎?人類是唯一一種成年後還飲用牛奶的物種,甚至是飲用其他物種的奶!   飲用牛奶自不自然?牛奶及其製品好還是不好?一直是充滿爭議且讓人感到疑惑。健康組織提倡攝取乳製品以促進骨骼健康,卻有專家指控牛奶對健康是有危害的。美國農業部(USAD)和哈佛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就持有以下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的餐盤」(MYPLATE) VS 「健康飲食餐盤」(HEALTHY EATING PLATE) 「我的餐盤」是USDA的飲食方針,建議必須攝取水果、蔬菜、穀物、蛋白質及乳製品,才能全方面滿足人體健康所需。   這是USDA在2011年用來取代19年前建立的飲食方針MyPyramid,其指出牛奶是美式餐飲中主要的鈣質來源,而足夠的鈣質可以保護骨骼及牙齒,每天要飲用三杯的牛奶以增加骨骼質量,對骨骼仍在成長中的兒童及青少年尤其重要;而鉀可以幫助維持血壓,維他命D也可以協助身體維持正常鈣與亞磷質的正常水平,進而穩固骨頭健康。此外,乳製品的攝取也與降低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罹患機率相關。然而,USDA同時也強調避免含有過多飽和脂肪及膽固醇的食品,免得反而增加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風險。   簡而言之,USDA的說法建議攝取乳製品以鞏固身體健康,但卻僅限高鈣且低脂或無脂製品。這聽起來很簡單,那爭議是什麼呢?   「健康飲食餐盤」是哈佛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的飲食指引,指出縱使政府已經更正了這幾年來新發現的科學證據,但「我的餐盤」仍有許多漏洞存在,因此他們提出一些修正。   其中一項主要的差異便是將「一杯牛奶換成一杯水」。「我的餐盤」強調「一餐一杯」以抵抗骨質疏鬆,然而「健康飲食餐盤」認為牛奶的攝取應壓低在一天1~2份,因為過多的牛奶會導致前列腺癌及卵巢癌,且只有極少數證據顯示牛奶對骨骼的幫助,卻有可觀數量的研究證實過多乳製品所帶來的危害,例如乳糖不耐症,全世界約有75%的人在斷奶後失去分泌乳糖酶的能力,使其無法消化牛奶,攝取含有乳糖的食品會引發這些人不正常的發腫、疼痛、暈眩、脹氣及腹瀉。   在其他乳製品有害的理論中,也時常出現研究彼此之間分歧的狀況,例如「我的餐盤」及傳統觀念皆認為攝取全脂乳製品中的飽和脂肪,會增加心臟發病機率。然而近期發表於th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與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分析都指出,飲食中的飽和脂肪與冠狀心臟病、中風和心血管疾病沒有任何關係。除此之外,也有研究顯示全脂乳製品能保護心臟,避免心臟病與中風,例如科學家分析了10項包含全脂乳製品攝取的研究指出,喝牛奶能降低「微小卻不容忽視」的心臟病與中風風險,在全草料飼養乳牛的地區,更有研究直接指出攝取全脂乳製品的人們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降低了69%。   在骨骼健康的部分,大部分的健康組織建議每日攝取2~3份乳製品以維持骨骼健康,然而部分專家卻指出在乳製品消耗量較高的國家,其人民患骨質疏鬆的比率反而更高。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乳製品攝取量並非這些國家唯一的差異性,也沒有明確證據指出兩者間的關聯,甚至再度出現結果分歧,例如有研究發現乳製品的攝取量,尤其是在20歲的時候,與老年時期髖部骨折風險增加相關,另一項研究則顯現沒有證據證明乳製品或鈣的攝取可以預防髖部或前臂骨折。   其他乳製品可能的影響則有 * 肥胖 傳統認為應該避免全脂牛奶中的過多脂肪,然而最近刊登於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研究卻證實,喝全脂牛奶的兒童比起喝低脂或脫脂的兒童更瘦,且維生素D水平也更高。   * 2型糖尿病 雖然糖尿病患者應該避免調味乳,但是卻不需要避免乳製品。瑞典的Lund University Diabetes Center發現,食用高脂肪乳製品的人們罹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比起食用較少量者降低約23%,哈佛大學也發現每天喝牛奶的青少年,比起不喝牛奶的青少年在成年後罹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降低43%。   * 前列腺癌 一些研究發現乳製品的高攝取與前列腺癌相關,其中一項研究便指出乳製品攝入高導致罹患機率提高約32%。相反的,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上刊登的另一項研究卻不認為兩者有相關。   * 帕金森氏症 哈佛大學發現每天食用至少三份低脂乳製品,會導致帕金森氏症的罹患機率略為增加,雖然科學家也指出這並不代表乳製品會導致帕金森氏症,只是表明它們之間的關聯性。   關於乳製品的爭論很多,且持續有新的理論出現,而每個人對乳製品的的反應也存有差異,雖然大部分研究仍認為攝取牛奶對健康有幫助,但是飲用與否的選擇仍在個人。     編譯來源:USDA、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Medical News Today20170619    
+ read more
蜂蜜與糖哪個比較好?
2017.06.14
蜂蜜與糖哪個比較好?
蜂蜜與糖是最常見的兩種甜味劑,通常添加於點心與餐點中,兩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口感和營養成分,大部分人認為蜂蜜較為健康,真的是這樣嗎?   蜂蜜與糖皆為富含葡萄糖與果糖的碳水化合物,其中,糖的果糖與葡萄糖比例各一半,其提升血糖的速度也更快;蜂蜜則是由40%果糖與30%葡萄糖構成,剩下的成份為水、花粉、鎂與鉀,而這些異於糖的成份則是使其被認為比糖還要健康、且更好消化的原因。   蜂蜜從很久以前就被當成調味品和藥物使用,其中含有氨基酸、抗氧化劑、酶、礦物質及維他命,部分研究指出深色蜜較淺色密含更多抗氧化劑。此外,與糖相較,蜂蜜受到的加工十分少,大部分都只經巴氏法滅菌,甚至有人會食用生蜂蜜以攝取更多的抗氧化劑與酶。   雖然蜂蜜有其優點,一茶匙的蜂蜜熱量卻有64卡路里,高於糖的49卡,並可能導致12歲以下兒童罹患一種罕見卻致命的疾病-嬰兒肉毒桿菌中毒,而對於糖尿病及胰島素抗性的病患,過多蜂蜜也易造成肥胖、脂肪肝、糖尿病與心臟疾病。   至於醫學使用上,研究證實蜂蜜可以有效改善慢性傷口、潰瘍及燒燙傷,生蜂蜜更被證明可以顯著治療脂漏性皮膚炎及掉髮。   有些專家建議服用蜂蜜可以改善兒童咳嗽,例如2007年便有研究證明患有支氣管炎的孩子,在服用深色蜜之後恢復得較好,但差別並不十分顯著。此外,也有傳聞蜂蜜可以減輕季節性過敏,但卻沒有醫學證據支持。   而糖也是天然營養素,但卻有多種加工後的形式,如:白糖、赤砂糖、黑糖等,且容易造成血糖陡升,造成疲勞、頭痛與注意力不集中,並導致肥胖、糖尿病與各式疾病,包含提高造成肝臟負擔和腸胃細菌病變,比起蜂蜜也更不易消化。在牙齒保健方面,糖份殘留也易導致蛀牙。   總結兩者優缺點,雖然蜂蜜看似較為健康,兩者卻都各有其風險,因此建議在攝取上不應偏廢任何一種。專家建議若以蜂蜜為主,應選擇各種營養素含量都更高的深色蜜。   此外,為了落實少糖飲食,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女性每日攝取糖分(包含蜂蜜、糖以及所有含糖製品)不應高於100卡(約為六茶匙),男性則為每日150卡(約為9茶匙)。並且,透過以杏仁、香草、薑與肉桂或未加工水果取代,可同時享受甜味卻不增加熱量攝取。而阿斯巴甜、糖精與三氯蔗糖等代糖並不建議使用,雖然FDA認可這些添加物的安全,卻有不少研究質疑其安全性,包含成癮性、腸胃細菌問題及間接影響胰島素作用等等。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降低乳癌風險:總體脂肪比腰圍脂肪重要
2017.05.23
降低乳癌風險:總體脂肪比腰圍脂肪重要
過去已知脂肪是健康重要的風險因子,並且研究發現腰圍脂肪與許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大腸直腸癌等有關。不過,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就停經婦女的乳癌風險而言,總體脂肪比腰圍脂肪來得重要。這樣的發現可能影響過重女性的飲食及運動計畫,強調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性。   乳癌風險可從血液中的指標,如:性荷爾蒙、睪酮素、雌激素、瘦素(leptin)及發炎因子等得知,而過去有些研究認為這些指標主要是由腰圍脂肪所產生,但也有些研究發現體重下降與這些指標的變化有關。目前已知體脂肪(body fat)是停經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因子,但是對於腰圍脂肪是否會增加疾病風險仍不清楚。   來自荷蘭Utrecht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餵解開此謎,找來243名在過去16周減少了5-6公斤的停經婦女,比較他們減重前後的性荷爾蒙、瘦素及發炎因子的變化。研究團隊也使用X光及核磁共振掃描來評估總體脂肪及腰圍脂肪的變化。   研究發現,總體脂肪下降與有利的的乳癌風險指標變化有關,包含性荷爾蒙及瘦素的變化,而腰圍脂肪降低則與發炎因子下降有關。主持研究的Evelyn Monninkhof博士說明,目前已知腰圍脂肪會影響慢性疾病的風險,但是針對性荷爾蒙的話,總體脂肪可能是比較重要的因子。此外,研究團隊表示研究下一步將了解如何以最適合的方式降低腰部及總體脂肪,找出最適當的營養及身體活動方案來降低體重及乳癌風險。   資料來源:Endocrine-Related Cancer          
+ read more
肥胖是疾病!非風險因子
2017.05.19
肥胖是疾病!非風險因子
肥胖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引發疾病的風險因子,非疾病本身,但近日世界肥胖聯盟(WOF)公開一份聲明,表示其立場:「肥胖」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疾病。   世界肥胖聯盟使用「疾病學模型(epidemiological model)」來定義肥胖是一種疾病。在此模型中,「環境因子」會在人身上作用而導致疾病,而人是否會患病與環境因子的「毒性」及人的「易感染性」有關。   世界肥胖聯盟認為,就肥胖而言,食物是導致肥胖的最主要環境因子-尤其是西方的飲食文化:廉價、美味及便利的食物,會刺激腦部掌管愉悅感受的區域而容易使人上癮。第二主要的環境因子為缺乏活動,此因子快速增加了人口中肥胖的比例。其他的環境因子還有睡眠減少、部分藥物、內分泌干擾物及高齡生育等。   而在人的「易受感染性」方面,目前已辨識出超過100個基因是肥胖的風險因子,例如因基因突變導致先天缺乏能抑制食慾、增加能量消耗的Leptin蛋白質等,在這100多個基因中有些影響力大於其他基因。對於擁有這類基因的人來說,從食物中攝取到但未被身體使用的多餘熱量會變成脂肪細胞中多餘的脂肪。研究團隊說明,脂肪細胞變得越來越大或越來越多來儲存多餘的熱量,這些現象是肥胖的病理性影響。另一項病理性影響是肥胖會使發炎反應增加,研究團隊說明,發炎反應增加是脂肪細胞與腸道中的微生物互動下的結果。   研究團隊表示,雖然肥胖並非傳染性的疾病,但是透過「疾病學模型」,顯示出肥胖與傳染性疾病有許多相似之處–疾病的環境因子及人的易受感染性。研究主持人G.A. Bray博士說明,將肥胖視為疾病主要是希望未來不要再將患者的症狀完全歸因為個人因素,而開始專注在如何處理這樣的疾病歷程。並且Bray博士提到,如果成功地治療肥胖,許多相關的疾病也能被消除。   有些專家對於將肥胖視為疾病表示了疑慮,但有些專家表示贊同。表達疑慮者認為,肥胖一開始其實是一種風險因子而非疾病,將這些症狀醫療化代表有顯著的人口是生病的,這可能引發人們越來越依賴藥物及手術,以及降低強調社會及媒體責任的公共健康措施的重要性。而表示贊同者認為,將肥胖視為疾病可減緩肥胖者內化社會汙名,並改變社會如何歸因肥胖原因,甚至可能改變提供肥胖者醫療補助的機會,例如有些國家的保險項目不包含未被歸類為疾病的症狀。   世界肥胖聯盟的立場與2013年美國醫療協會(AMA)及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發表的立場相同。   資料來源:Obesity Reviews          
+ read more
比起BMI更該注意肚子上的「游泳圈」!
2017.05.05
比起BMI更該注意肚子上的「游泳圈」!
根據身高與體重關聯性來評估身體脂肪的BMI值,在70年代開始受到普遍的使用,是目前醫生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過重或肥胖最廣泛使用的系統。健康的BMI數值通常介於18.5和24.9之間、BMI值低於18.5的人被認為體重過輕、介於25到29.9之間屬於過重的範圍、30以上則被認為是肥胖。   英國羅浮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和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的聯合研究報告卻指出,BMI值不僅是身體健康的不良指標,更可能導致醫生使用錯誤的方法治療病人。   此份研究觀察了英國過去10年來超過42,700名男性和女性的BMI值及腰圍尺寸,試圖瞭解腹部肥胖者與其他部位肥胖者相比,是否有更高的死亡風險。   在研究中,腰臀比是以腰圍除以臀圍來計算。女性腰臀比0.85以上、男性0.9以上者,即表示其內臟脂肪含量高,而此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中風有關。   研究發現BMI值正常但腰臀比過高的腹部肥胖者死亡風險增加了22%,腹部肥胖的肥胖參與者也有較高的死亡風險,但這對超重的人不適用。雖然原因不明,但研究人員相信囤積於腿部與腰部間的多餘脂肪與更為健康的新陳代謝有關聯。   雖然BMI值可用於預測糖尿病和中風的風險,但BMI值卻可能不准確。首先,BMI的計算並沒有考慮到瘦肌肉(lean muscle)的質量,肌肉比重重於脂肪。因此,若僅以BMI值來看,許多專業運動員是過重或肥胖的,但他們卻擁有更多的肌肉質量。其次,BMI值高於一般平均值的人,可能具有正常的血壓和膽固醇水平。   這不是第一個質疑BMI的研究,2011年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表的研究指出,與BMI值相比腰圍尺寸能更準確地預測心臟病患早期的死亡機率。此外,2006年《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發表的一項研究表示,針對75歲以上的年齡層來說,腰臀比是預測死亡率更好的指標。   英國伍爾弗漢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的研究人員表示,BMI的測量是誤導性的,因為它不能區分脂肪與肌肉,更何況肌肉比脂肪還重。該團隊設計了一種新的腰圍身高比測量方法,他們認為此將能更準確地預測男性和女性心臟病風險。   這個計算系統是在4,700人的試驗中發現,以腰圍尺寸除以身高的平方根來計算,並成為心臟代謝健康的最佳指標。主導此項研究的Alan Nevill教授說,這是因為腰圍尺寸通常由身體脂肪決定,腹部的組成當中肌肉佔有極少部分,不會混淆或影響研究結果。   腹部脂肪也被認為是特別危險的,因為它包裹著軀幹裡的重要器官。所以對於5英尺2英吋(約157公分)的人來說, 36英吋(約91公分)的腰圍對他是有害的,而對於6英尺1英吋(約185公分)的人來說,39英吋(約99.1公分)的腰圍對他則是危險的。     資料來源:DailyMai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