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熱量≠零風險!零卡汽水的健康隱憂
2016.10.18
零熱量≠零風險!零卡汽水的健康隱憂
對許多愛喝汽水卻被告誡要減少糖份攝取以維持健康的人而言,零卡汽水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替代方案。不過,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不這麼認為,過去曾有學者發表研究指出「選用零卡飲品者往往容易發展出補償心理,因而攝取更多的熱量」;而今,更有學者指出零卡汽水對身體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跟普通汽水一樣糟糕。   根據美國Purdue大學一項為期五年的研究,零卡汽水很可能導致肥胖。甚至,對那些未特別進行飲食控制的零卡汽水飲用者來說,發展出糖尿病、心臟病或發生中風的風險將會顯著增加。而若是身形纖瘦的零卡汽水愛好者則很可能會有嚴重的血糖問題。   研究人員表示,即便是他們都對這樣的結果感到驚訝。本篇研究的第一作者-神經科學與心理學者Susan Swithers承認自己過去也認為零卡汽水應該會比普通汽水來得稍微健康一些,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確實,人工甜味劑的熱量較低。然而,Swithers主持的研究也表明,這種人工甜味劑甜度與卡路里不成比例的「假承諾」對身體的判斷機制造成了混淆。關於這點,今年早些時候也有其他研究提出相似的研究發現。   這導致:當習慣飲用零卡汽水的人吃下真正的糖時,他們的身體反而不知道該如何反應。學者解釋,在喝下夠多的(零卡)汽水後,甜味食物不會觸發身體釋放血糖調節激素的自然反應;這意味著血糖將直接下降,引發飢餓感和對甜食的渴望。除此之外,零卡汽水的高甜度所帶來的大量刺激若持續發生也會逐漸磨損大腦的「獎勵中心」。就像重複使用藥物一般,大腦最終將習慣這種程度的刺激,而變得不易滿足 - 導致你必須吃得更多才能達到相同的滿意度。   想當然,美國飲料協會(The American Beverage Association, ABA)並不認同這份報告,自這份研究報告於期刊《Cell》[1]上正式發表後ABA便不斷質疑其有效性。該協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低熱量的人工甜味劑是目前食品加工業中擁有最多研究數據與審查的成分。根據幾十年來全球各地的科學研究和監管機構,它們是安全和有效的減肥及體重管理工具。   台灣女人健康網在此提醒,近年來確實有越來越多科學家反思這些食品加工成分對人體的影響,也積極的提出各式各樣的研究證據;雖然這些論戰往往讓一般民眾如霧裡看花,不過,注意糖分與熱量的攝取,並盡可能避開人工添加物等,確實是維持良好飲食品質的重要原則。建議大家在選用任何添加人工甜味劑的零卡飲料前再多花一點時間想想是否有其他更好或更健康的選擇。   資料來源:Purdue University、journal Cell、Daily Mail   [1] 生物醫學領域中具指標性的重要期刊;由Elsevier出版集團的Cell Press出版,該社是由Benjamin Lewin於1974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MIT Press)的支持下所成立。一般認為能夠刊登於此期刊中的研究論文都是重要或極具發展潛力的精良作品。    
+ read more
性別差異又一例!氣喘風險男女不同
2016.09.20
性別差異又一例!氣喘風險男女不同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最近一份研究發現,男女的氣喘風險有性別差異:女孩BMI值越高,越容易在成年初期發生氣喘;反之,男孩則是BMI值越低越容易在成年初期發生氣喘。   研究團隊將哥本哈根學校健康紀錄註冊系統(Copenhagen School Health Records Registry)中30多萬名7-13歲兒童的健康資料(如身高與BMI值等)與丹麥國家病患註冊系統(Danish National Patient Registry)進行比對,找出成年後因氣喘住院者兒時的健康紀錄進行分析。   研究團隊發現有1,962筆資料在成年後因氣喘而住院;接著,研究團隊依據BMI值將30多萬筆兒童健康資料分成低中高三組,分析BMI值與成年後因氣喘住院的關係。結果顯示,BMI值為過重的女孩在成年初期因氣喘住院的風險是過輕女孩的1.39倍;男孩則為過輕者成年後因氣喘住院的風險是過重者的1.24倍,呈現與女孩相反的趨勢。   研究者之一-哥本哈根大學醫學博士Charlotte Suppli Ulrick說明,目前仍不清楚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但可能與肥胖女孩較常出現非過敏性氣喘,男孩較容易有過敏性氣喘有關。不論如何,Ulrick認為此份研究呈現了有趣的性別差異,讓我們看到氣喘的風險因性別而不同。   資料來源: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 read more
全球肥胖:肉蛋白跟糖的影響力相當
2016.08.10
全球肥胖:肉蛋白跟糖的影響力相當
澳洲Adelaide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肉類蛋白質對於全球肥胖流行的影響程度與糖相同。專家據研究結果告誡消費者除了避免吃過量的糖之外也應注意肉類的攝取量。   目前全世界有超過19億的成年人超重,其中的肥胖人口超過6億。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熱量攝取和熱量消耗之間的能量不平衡是造成肥胖的原因。減少肥胖的因素包括限制來自脂肪和糖的能量攝取。而如今肉類蛋白質做為影響物質的新見解或許可以幫助專家制定新的肥胖防範指引。   Adelaide大學醫學院比較解剖學及人類進化研究專家分析了170個國家肉類消費量和該地區人口肥胖率之間的相關性。結果發現:糖可解釋一個國家50%的肥胖變異現象,而肉類能夠解釋剩下的50%。其研究部負責人Maciej Henneberg教授也補充:“在控制了國家財富的差異(國內生產總值)、卡路里消耗、都市化程度和身體活動這些已知會影響肥胖生成的重要變數後,食糖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肉類亦然,且兩者獨立於上述其他變數的程度相同,皆為13%。Henneberg教授表示:雖然我們同意民眾對飲食中過量的糖與部分脂肪有所警惕是重要的,但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我們相信,人類飲食中的肉類蛋白質對造成肥胖一事也有著顯著貢獻。 肉是人類透過飲食獲取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重要來源。膳食指南往往側重於減少紅肉和加工肉等飽和脂肪含量高的肉類攝取,以維持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降低心臟疾病和腸癌的發生機率。 雖然過去的研究往往在突顯肉的脂肪含量造成肥胖,但博士生Wenpeng You日前蘇黎世舉行的第18屆營養與食品科學國際會議上提出其研究成果時表示「肉類中的蛋白質直接帶動了肥胖生成」。 「由於肉類蛋白質比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慢消化,當身體已從脂肪與碳水化合物接收到足夠的能量後,來自肉類蛋白質的能量便變得過剩,進而在人體內被轉化並存儲為脂肪。」Wenpeng You說明。 雖然Henneberg教授承認「認為肉與糖對於全球肥胖患病率的影響程度相同」的研究結果可能引起爭議,但他也認為「指出肉類蛋白質在全球肥胖議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正是這份研究報告的貢獻。「“如今,為了遏制肥胖,有意義的膳食指南可能必須提醒人們少吃糖也得少吃肉。」   資料來源:BMC Nutrition、Jouranl of Nutrition & Food Sciences    
+ read more
人工代糖讓你「越吃越餓」?
2016.08.04
人工代糖讓你「越吃越餓」?
市場上多樣的代糖食品滿足了愛吃甜食的大眾,但能不能減少卡路里攝取量仍是一個謎。有專家發現:這類的食物、飲料會增加我們的食慾;人工代糖化學食品會增加我們大腦的飢餓感,因為大腦覺得並沒有足夠的食物去提供能量。   來自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的研究者餵食果蠅和老鼠含有三氯蔗糖(一種人工代糖)的食物,發現它影響了大腦的獎賞中心(讓腦中的多巴胺分泌增加,產生愉悅感,可驅動人的外在行為變得更明顯)運作,吸收了遠遠超過平日所需的卡路里。另一項實驗則是連續7天餵食老鼠含有三氯蔗糖的食物,研究者表示:這些囓齒類動物明顯地食用超過於牠們所需的食物。   研究指出,大腦某一區塊可感受並整合食物的甜美與能量。經由對於多動、失眠、睡眠品質降低等與飢餓相關行為的觀察,發現三氯蔗糖對果蠅和老鼠大腦神經通路會造成影響並提升飢餓感,進而增加其吃更多食物的動機。   Herbert Herzog教授總結:人工代糖食品改變了動物在飲食上感知甜食的方式,因甜度和能量程度的差異促使增加所吸收的卡路里   目前沒有足夠研究指出人工代糖食品如何衝擊大腦或調整飢餓以幫助控制體重,然此一新的發現指出人工代糖食品增加肥胖的風險可能勝過於協助減少體重控制。   資料來源:journal _Cell Metabolism_     
+ read more
肥胖威脅生命!男性比女性更應小心!
2016.07.21
肥胖威脅生命!男性比女性更應小心!
肥胖一直以來都是女性的熱門話題,不過肥胖除了讓我們沒有符合現今的審美觀外,還會造成什麼影響呢?世界衛生組織依據身體質量指數(BMI)估計全世界有1.3億的成人過重、6億為肥胖。而近日更有研究指出男性因肥胖而過早死亡的機率是女性的三倍。   研究團隊從來自歐、美等國共189份研究中篩選出390萬名至少可再存活五年的20-90歲成人為研究對象,其中近乎40萬名的參與者在研究期間死亡。(定義過早死亡的歲數為35-69歲)   研究發現,在正常BMI值下,男性在70歲以前的死亡風險為19%、女生為11%;中度肥胖(BMI值介於30-35者)男女則分別增加10.5%、3.6%,且因肥胖或過重導致冠狀脈動心臟疾病、中風、呼吸疾病及癌症的風險皆增加。   英國牛津大學醫學統計和流行病學的教授暨研究主持人Richard Peto說明,在70歲前減去體重10%就能對死亡風險有所改變,女性可以降低10%、男性20%。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分會生物統計學的研究者Barry Graubard表示,我們從其他的研究中得知身體上的活動能夠減少死亡的風險。American College of Lifestyle Medicine的院長David Katz指出,這項研究得出一重要發現─肥胖增加人類過早死亡的風險;並且讓我們了解肥胖與過早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提醒人們重視肥胖並進行改善。   不過,研究團隊也說明了本篇研究的限制在於他們僅用BMI作為測量肥胖的工具,沒有評估身體不同部位的脂肪分佈、肌肉質量或與肥胖相關的血糖或膽固醇等新陳代謝因素。由於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人重新思考BMI作為評判肥胖標準的適切性,另外,本篇研究也未能說明何以肥胖所造成的健康風險有性別上的差異,因此,要徹底了解肥胖與死亡風險間的關係勢必需要更多的研究。   這項研究的資助者包含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UK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英國癌症研究中(Cancer Research UK)、健康研究全國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Researc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資料來源:The  Lance   【延伸閱讀】 美研究:別再用BMI來判斷你是否健康! 還在斤斤計較BMI?體脂肪才是主要的死亡風險因子 延年益壽操之在己!三大風險其實可預防      
+ read more
胖爸爸讓女兒更可能罹患乳癌?!
2016.07.04
胖爸爸讓女兒更可能罹患乳癌?!
有多項研究指出母親在懷孕期間的飲食和體重會影響後代罹患乳癌的風險。現在,新的研究表明,父親對後代的健康具有同樣的影響力:父親肥胖會影響精子的基因表現,而這可能會提高女兒罹患乳癌的危險性。   大家都公認基因的特定變化可影響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而其中5~10%的基因變化是繼承而來的。過去的研究顯示,女性的生活方式如飲食和吸菸皆可能導致可傳遞給後代的基因突變;而一些研究指出母系的肥胖會改變基因,導致孩子的乳癌患病風險。   但根據華盛頓特區喬治城大學倫巴迪綜合癌症中心的腫瘤醫學部門博士、主要研究員Sonia de Assis和他的同事表示,很少有研究調查父親的體重可能是如何對後代的乳癌風險造成影響。   為了解決這一過去遭受忽略的問題,研究人員進行一項研究——在兩組雄性白老鼠與正常體重的雌性白老鼠交配之前,分別餵予牠們正常飲食(對照組)或誘發肥胖的飲食。其後做生物採樣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發現,將有正常體重父親的雌性幼鼠與有肥胖父親的雌性幼鼠相比,後者出生時體重是超重的,延遲了乳腺組織的發展,因此更容易罹患乳癌。   而在分析肥胖雄鼠的精子時,研究小組發現它有一個改變過的microRNA(miRNA)標記——調節基因表現的分子鏈。而在其雌性後代的乳腺組織中也發現了同一個改變過的miRNA表現。   Sonia de Assis博士:「這項研究提供證據表明,以動物來講,受孕期間父親的體重影響女兒出生時和童年的體重,以及其在未來罹患乳癌的風險。雖然我們的研究是以老鼠完成,但它可概括近期在人體上的發現;顯示相較於精瘦男性,肥胖男性在表觀遺傳學上的改變更為顯著。我們的動物實驗表明,精子的表觀遺傳改變可能對下一代的罹癌風險有影響。」。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現在計劃調查其結果是否適用於人類。   de Assis說:「直到我們知道這個研究與人之間的關聯,我們應該堅持目前所知的良好建議:女性及男性皆應均衡飲食,維持健康的體重和生活方式,不只是為了自己,也為了給後代一個健康的最好機會。」。   資料來源:Scientific Reports、Georgetow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