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慢性疾病

運動瘦身行不通?
2017.06.28
運動瘦身行不通?
你有過認真地在跑步機上努力了好一段時間,但體重計上的數字卻未有振奮人心的改變的經驗嗎?不用因此責怪自己不夠努力。近日有研究指出,雖然運動普遍來說是一件非常有益身心的事,但不一定能幫助減肥。   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教授Dick Thijssen表示,運動健身對體重的影響事實上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的那樣大。若沒有實際改變飲食習慣,即便持續運動大約3~4個月,平均也只會減去1kg的重量。   諾丁漢大學的代謝生理學教授Ian Macdonald則指出,要燃燒掉我們多吃進身體的熱量所需的運動量非常龐大,遠遠超出大多數人在一天之內所能完成的。   拉夫堡大學運動代謝教授David Stensel說明,傳統的理論認為運動和能量消耗之間存在線性關係;即運動越多,燃燒的熱量就越多。不過現今有越來越多學者與研究相信,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在超過某個程度後便不再具備線性特質,能量的消耗將遭受限制。   現階段學者們並不認為現有的研究已足夠徹底推翻過去的論點,但相關研究非常有繼續發展的價值,而且應當想辦法解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當前有些學者提出的其中一個解釋是所謂的補償機制-身體的反應機制與我們的認知減弱了運動帶給我們的好處。   首先,當我們增加運動時,那些不是經由運動而產生的熱量消耗可能會減少,例如:運動後你可能會感到比較疲倦,這可能使得你在接下來的時間內變得不那麼活躍,所以你可能更傾向於放下重物或少拿一些東西;選擇搭乘電梯而不是走樓梯。   另一個增加運動無助於體重控制的原因則是人們可能會高估運動消耗的熱量。而且,運動也會讓人感到飢餓。   巴斯大學生理學家Dylan Thompson教授的研究顯示:若攝取熱量增加,即便運動也無助於人們減肥。他解釋這與荷爾蒙瘦素(一種身體的飽腹激素)濃度下降有關,意味著人們在運動後比平常更容易感到飢餓。   還有,運動額外消耗的熱量只占身體總能量消耗的一小部分。人體每日總熱量消耗的大部分因素不在我們的控制之內。例如,我們的基礎代謝率-在休息時保持身體功能所需的熱量-約佔總能量消耗的80%。   Thijssen教授團隊最近的研究發現,在三至五個月的時間裡,進行限制性飲食者體重減輕的程度比定期進行耐力運動者來得更大。   但是,毫無疑問,運動對健康有益。許多研究表明,運動可以改善心臟和大腦的健康狀況,並降低慢性疾病如第二型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風險。運動也會改變我們的身體組成,如大量減少內臟脂肪;從事肌力訓練則能幫助增加肌肉量,進一步提升基礎代謝率。   總得來說,改善身體組成和減肥最有效的方法首重減少熱量攝取,接著才是定期活動鍛鍊身體,增加熱量的消耗。      資料來源:PLoS One、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Daily Mail    
+ read more
最新研究發現史達汀不能預防帕金森症
2017.06.22
最新研究發現史達汀不能預防帕金森症
近幾年來,不斷有研究指出史達汀(Statin)可能可以預防帕金森症、老人癡呆症。然而,日前美國賓州醫學院的研究發現,史達汀(statin)不能預防帕金森症,反而可能加速此症的發生!   史達汀一般用來降低血液中不好的膽固醇,給有較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病人使用,以增進血液循環、恢復動脈的彈性。   賓州醫學院的研究分析保險公司申請單資料庫中2,322個新診斷有有帕金森症的病人及沒有此症的對照組。研究專家想知道,這些病人在帕金森症發生之前,服用史達汀的時間有多長。   專家發現剛開始服用史達汀的兩年半期間,和帕金森症發生的相關性最顯著,而脂溶性的史達汀關聯性更強。   大部分史達汀是脂溶性的,包括:atrovastatin、fluvastatin、lovastatin、cerivastatin、pitavastatin和smvastatin。脂溶性容易進入細胞,因此廣佈於身體各種組織中,也可以進入腦部。水溶性的史達丁則不能進入腦部。   過去很多研究認為史達汀可預防帕金森症,部分研究以為可降低得病的風險,部分沒發現有任何影響,部分則顯示增加了得病的風險。   賓州醫學院神經內科教授Xuemei Huang指出,雖然先前研究發現史達汀和帕金森症發生的頻率較低相關,但因為高膽固醇是使用史達汀的主因,因此不易知道史達汀所謂的保護作用,是源於藥物本身,還是服藥之前膽固醇的情況。   Huang教授以為,雖然也有研究提出停止服用史達汀會導致帕金森症,但是新的研究發現,史達汀可能引起新的帕金森相關的症狀,促使病人停止服用。   雖然需要更進一步探討研究結果,專家們也並沒有説史達汀造成帕金森症,但是呼籲服用史達汀需謹慎,特別是對一些可能有帕金森症的病人,史達汀不應該用來預防帕金森症。     來源:Medical Neews Today、Journal Of Movement Disorders(201706)    
+ read more
蜂蜜與糖哪個比較好?
2017.06.14
蜂蜜與糖哪個比較好?
蜂蜜與糖是最常見的兩種甜味劑,通常添加於點心與餐點中,兩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口感和營養成分,大部分人認為蜂蜜較為健康,真的是這樣嗎?   蜂蜜與糖皆為富含葡萄糖與果糖的碳水化合物,其中,糖的果糖與葡萄糖比例各一半,其提升血糖的速度也更快;蜂蜜則是由40%果糖與30%葡萄糖構成,剩下的成份為水、花粉、鎂與鉀,而這些異於糖的成份則是使其被認為比糖還要健康、且更好消化的原因。   蜂蜜從很久以前就被當成調味品和藥物使用,其中含有氨基酸、抗氧化劑、酶、礦物質及維他命,部分研究指出深色蜜較淺色密含更多抗氧化劑。此外,與糖相較,蜂蜜受到的加工十分少,大部分都只經巴氏法滅菌,甚至有人會食用生蜂蜜以攝取更多的抗氧化劑與酶。   雖然蜂蜜有其優點,一茶匙的蜂蜜熱量卻有64卡路里,高於糖的49卡,並可能導致12歲以下兒童罹患一種罕見卻致命的疾病-嬰兒肉毒桿菌中毒,而對於糖尿病及胰島素抗性的病患,過多蜂蜜也易造成肥胖、脂肪肝、糖尿病與心臟疾病。   至於醫學使用上,研究證實蜂蜜可以有效改善慢性傷口、潰瘍及燒燙傷,生蜂蜜更被證明可以顯著治療脂漏性皮膚炎及掉髮。   有些專家建議服用蜂蜜可以改善兒童咳嗽,例如2007年便有研究證明患有支氣管炎的孩子,在服用深色蜜之後恢復得較好,但差別並不十分顯著。此外,也有傳聞蜂蜜可以減輕季節性過敏,但卻沒有醫學證據支持。   而糖也是天然營養素,但卻有多種加工後的形式,如:白糖、赤砂糖、黑糖等,且容易造成血糖陡升,造成疲勞、頭痛與注意力不集中,並導致肥胖、糖尿病與各式疾病,包含提高造成肝臟負擔和腸胃細菌病變,比起蜂蜜也更不易消化。在牙齒保健方面,糖份殘留也易導致蛀牙。   總結兩者優缺點,雖然蜂蜜看似較為健康,兩者卻都各有其風險,因此建議在攝取上不應偏廢任何一種。專家建議若以蜂蜜為主,應選擇各種營養素含量都更高的深色蜜。   此外,為了落實少糖飲食,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女性每日攝取糖分(包含蜂蜜、糖以及所有含糖製品)不應高於100卡(約為六茶匙),男性則為每日150卡(約為9茶匙)。並且,透過以杏仁、香草、薑與肉桂或未加工水果取代,可同時享受甜味卻不增加熱量攝取。而阿斯巴甜、糖精與三氯蔗糖等代糖並不建議使用,雖然FDA認可這些添加物的安全,卻有不少研究質疑其安全性,包含成癮性、腸胃細菌問題及間接影響胰島素作用等等。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婦女頻尿的原因與治療
2017.04.07
婦女頻尿的原因與治療
排尿是身體排除多餘的水與廢物的方式。雖然這是生存的重要功能,但太頻繁的排尿也會對女性的生活品質帶來不良影響。頻繁的跑廁所、難以入睡或者出於對可能漏尿的擔心及恐懼而避免外出,這些往往是頻尿婦女的日常。   學者指出,每個人每天排尿的次數不同,取決於所攝取的水分和腎臟的運作狀況。不過,一般人在24小時內應該會有6~8次的排尿;偶爾可能會因飲食作息等影響而比較頻繁。但是若常常在一天中排尿八次以上就可能有頻尿的問題。   本篇文章將依序介紹造成婦女頻尿的原因、症狀、治療方法以及如何預防等。   【原因和風險因子】 有時,頻繁的跑廁所起因於喝太多飲料、攝取過兩咖啡因對膀胱造成刺激。然而,頻尿也可能是身體健康問題所導致。例如: 膀胱結石 糖尿病 間質性膀胱炎(膀胱的慢性炎症疾病) 低雌激素水平 膀胱過動症 尿道感染 骨盆底器官虛弱   肥胖也是一個可能的原因。過多的重量可能為膀胱造成額外的壓力。結果可能造成骨盆底肌肉力量較弱及頻尿。   另一個導致頻尿的因素是懷孕。隨著懷孕進程不斷增長的子宮在懷孕期間會對膀胱施加額外的壓力,可能使得懷孕婦女不得不更頻繁地去洗手間。據研究估計,約有41.25%的孕婦在懷孕期間經歷頻尿問題。而其中約有68.8%的婦女因而感到不適或痛苦。   若曾經歷過陰道分娩,幫助膀胱保持在適當位置的骨盆底肌肉力量可能因此削弱,而使排尿較頻繁。頻尿也可能起因於膀胱神經受損。有時這些膀胱控制問題不一定會在婦女分娩後立即發生,可能事隔多年才出現症狀。   更年期也可能影響膀胱控制;當婦女不再有月經,身體便會停止產生雌激素。當這種可以影響膀胱和尿道機能順利運作的激素消退,便可能造成頻尿問題。   【症狀與併發症】 當相關生理機能出問題時,除了排尿頻率的改變外,婦女也可能經歷其他症狀。這些額外的症狀-如疼痛或無法控制膀胱-能夠提供醫生線索來確定造成頻尿的原因。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尿液變色(如紅色、粉紅色或可樂) 突然有強烈的排尿衝動 無法徹底清空膀胱 漏尿或失去對膀胱的控制 小便時疼痛或灼熱   與頻尿相關的併發症往往取決於病情的根本原因。例如,如果女性的頻尿起因於尿路感染,若未經治療,感染症狀將可能會變得嚴重和蔓延至其他部位。這可能會損害腎臟並導致尿道狹窄。   另一方面,若未適時獲得醫療協助,頻尿將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患病婦女的生活品質。像是半夜經常要醒來去洗手間而影響睡眠品質;也可能因為害怕露尿或因為必須經常離席等困擾而減少/停止參與社交活動。這些都會對女性的幸福感產生影響。   【該什麼時候去看醫生?】 當頻尿問題伴隨可能遭受感染的症狀時便應盡速就醫。例如:發燒、排尿時疼痛,以及出現粉紅色或血色的尿液。   另外像遭遇排尿困難、骨盆腔疼痛,或經歷任何不舒服且干擾生活品質的狀況食,也應主動尋求醫療協助。   【治療和預防】 若是因尿道感染而引起頻尿,使用抗生素治療感染可能會有所幫助。   若頻尿問題非因感染引起,治療和預防的方式則包括: 改變生活方式:如避開已知會刺激膀胱的食物與飲料,如咖啡因、酒精、碳酸飲料、巧克力、人造甜味劑、辛辣食物和以番茄為基底的食物。 調整水分攝取狀況:避免在睡前飲用過多的水,以減少夜間醒來的次數。 膀胱(再)訓練:患者將被要求在固定時間排尿,而不是一有尿意便急著到廁所解決。不過,有學者認為這不是女性在一開始就應該考慮嘗試的方法。   此外,醫生也可能以減少膀胱痙攣的藥物、鼓勵放鬆膀胱等方式幫助患者減少不得不去洗手間的需求。可能用於治療頻尿的藥物有: Imipramine (Tofranil) Mirabegron (Myrbetriq) Oxybutynin (Ditropan) Tolterodine extended-release (Detrol) 有時候醫生也可能建議注射肉毒桿菌毒素(BOTOX)來降低膀胱痙攣的發生率,幫助放鬆膀胱。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研究顯示大多數失禁治療無效?
2017.04.06
研究顯示大多數失禁治療無效?
近日一項由瑞典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進行的新研究顯示,大多數失禁治療方式無助於減緩病症。   目前的失禁治療方式包括骨盆底肌肉訓練、藥物治療和手術。而根據該研究結果顯示,與藥物治療相比,手術似乎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研究人員回顧分析了2005~2015年間數千篇論及各種尿失禁治療方案的文獻與相關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治療成功率為82%;骨盆底肌肉訓練的成功率為53%;藥物治療與填充劑的成功率則分別為49%、37%。   同時身為Sahlgrenska 學院婦產科教授與哥德堡大學追蹤研究中心的負責人,Ian Milsom表示,「不幸的是,在許多情況下,我們並沒有實際治癒病情,…除了外科手術,其餘治療方式的結果並不理想。而問題在將來會變得更糟,因為,眾所皆知,我們的人口正在老化。」   並且,他也認為:「考慮到這些藥物對醫療保健系統造成的龐大負擔,這樣的結果並不樂觀。…相比之下,手術是一個更簡單和更有效的選擇,且即便從長遠看來也擁有較強勁的成果。」   最後,Milsom也提到現有的研究並未聚焦於老年人或具有神經系統疾病的人群,儘管他們最有可能經歷尿失禁或大便失禁問題。   Milsom的研究結果可能會讓人開始考慮是不是應該接受手術,但台灣女人健康網還是在此提醒大家,醫學研究的結果呈現的是一個趨勢;因應身體狀況、生活方式與資源等的不同,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也不一樣。有任何問題或是新的想法還是先向自己的醫師諮詢過後再做決定會比較適當。   資料來源:BMC Medicine    
+ read more
有高血壓的老人較不容易失智?
2017.01.30
有高血壓的老人較不容易失智?
目前已知,中年時罹患高血壓會增加晚年認知功能下降(dementia)的風險,但這樣的情形可能不適用於老年人。最近一份研究發現,80、90歲才罹患高血壓,與未來認知功能下降風險降低有關。   加州大學神經學與流行病學教授Maria Corrada與其團隊,追蹤了559名90歲以上的長者3年,這些長者在研究開始時並未有認知功能下降的情形。研究團隊在這3年中每半年量測其血壓並評估他們的認知功能,研究結束時有40%的長者的認知功能下降。   研究發現,那些在80歲以後才罹患高血壓(收縮壓140;舒張壓90)的人,在90歲時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比血壓正常的人低了42%;而在90歲以後才有高血壓的人,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比血壓正常的低了63%。   研究團隊提醒,此研究還未能證實年長者罹患高血壓與認知功能下降風險降低具因果關係,但是仍顯示從年紀較輕的老人身上了解到的東西,不一定都適用於年紀較大的老人。紐約市腦部專家Sam Gandy博士認為,這項研究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治療老年人高血壓無法降低認知功能下降風險。最後,阿茲海默症協會的醫療科學主任Heather Snyder提醒,在還未確定因果關係之前,隨著年齡增長,用任何可能的方法來保持心臟健康是正確的方向。   資料來源:Alzheimer’s & Dementi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