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15
陰道細菌群失衡可能導致緊急剖腹產
大約三分之一的丹麥 15 至 45
歲女性在某個時候經歷過陰道菌群失衡。這種不平衡被稱為細菌性陰道炎
(BV),並且不會出現嚴重症狀。先前的研究已指出,細菌性陰道炎與懷孕期間的許多問題有關,包括早產和流產。
在一項新研究中,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孕婦在懷孕期間陰道細菌的不平衡與緊急剖腹產的風險增加有關。而其失衡的程度影響了自然產還是緊急剖腹產風險的大小。
丹麥小兒哮喘中心微生物組負責人Dr. Jakob
Stokholm說,「我們的結果顯示,孕婦陰道內的不平衡越大,她通過緊急剖腹產的風險就越大」。
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丹麥 736 名孕婦的 1,396
份陰道菌群樣本。
在細菌成分失衡最少的女性中,有10%
的女性緊急剖腹產,而 16%
的失衡程度更高的女性進行了緊急剖腹產。在失衡程度最高的女性中,整整
22% 的女性緊急剖腹產。
細菌可能觸發緊急狀況
Jakob Stokholm
解釋說,因此,重要的是要瞭解為什麼陰道中的細菌失衡程度與緊急剖腹產有關。他強調,雖然因果關係尚需要更充分的調查,但可能會對相關性提出謹慎的建議。
他說,「當分娩正在進行時,從陰道直接進入子宮的通道是敞開的。在長時間的分娩期間,某些陰道細菌可能會以某種方式影響子宮,從而需要緊急處理剖腹產。這可能會出現母親感染的跡象,或胎兒在子宮內受到壓力,如心率受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嬰兒進行手術和取出」。
減少使用肥皂
陰道中理想的細菌組成是非常一致的,主要含有產乳酸的乳酸桿菌。這些細菌可確保健康的環境並抵禦病原菌。
然而,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和改變陰道菌群。含有抗菌物質的自我護理產品可以去除一些重要的乳酸菌,從而干擾天然菌群。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停止在陰道上塗抹過多的肥皂和乳霜。.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1.12.1)
+ read more

2021.12.07
COVID-19 感染的孕產婦易有多重併發症
患有 COVID-19
的孕婦與沒有感染的孕婦相比,更有可能出現懷孕和分娩的併發症。
巴黎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在2020 年 1 月至 6
月的第一波大流行期間,Covid 對法國超過 200,000
名孕婦的影響。
在醫院出生的 244,465 名新生兒中,874名或 0.36%
的母親被診斷出患有
COVID-19。與未感染的女性相比,患有COVID-19的女性年齡較大、肥胖、不只生一個嬰兒或有高血壓病史。
患有 COVID-19
的女性有較高的比率入住加護病房、死亡、子癇前症/子癇症、懷孕高血壓、產前或產後出血、早產或剖腹產和剖腹產。而中止懷孕、死產、妊娠性糖尿病、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和血栓的發生率沒有增加。
其中, Covid 懷孕患者大約有 5.9% 需要重症加護 ─
是沒有感染 Covid患者的 59 倍。
Covid 患者的死亡率為 0.2%,是非 Covid 患者死亡率 0.005%
的約 40 倍。
瞭解到這些併發症,對於醫醫護人員支持孕婦並提供最佳照護非常重要。作者認為,雖然在這項研究中無法確定因果關係,但接種疫苗以保護孕婦免受COVID-19
的侵害是重要的,尤其是對那些高風險婦女。
研究11 月 30日發表在開放期刊PLOS Medicine。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1.11.30)
+ read more

2021.11.09
一個沒有人談論的懷孕風險 — 口腔疾病
懷孕會使先前存在的牙齒和牙齦問題惡化,進而導致妊娠併發症。
CDC報告說,孕婦患有牙齦疾病,這可能導致牙齒脫落,並增加子顛前症的可能性,這是一種嚴重的健康情況。
一些研究顯示,牙齦疾病也可能導致早產或低出生體重。
孕婦由於荷爾蒙改變、有些孕婦對酸性食物的喜好會增加、進食次數明顯增加亦或是有反胃、孕吐的情形,這些情形會造成口腔內的環境改變,讓口腔長期維持在容易導致蛀牙的酸性環境,進而增加蛀牙的機率。
因此,在懷孕前、懷孕期間和懷孕後獲得牙科護理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在台灣,政府提供孕婦每3個月一次公費洗牙服務。孕產婦手冊也有口腔保健的資訊,但是,孕婦在這方面的認知顯然不足。政府應加強宣導,產檢時醫師也應多加提醒,以確保孕產婦及胎兒的健康。
編譯來源:PREGNANCY & DENTAL CARE GO TOGETHER (2021.11)
+ read more

2021.05.22
新書介紹:倒數
《倒數》(count
down)是一本關於現代環境中化學物質如何改變人類性行為和大規模危及生育力的有力、細緻的研究和開創性的書。Shanna
Swan博士承繼R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和Elizabeth
Kolbert《第六次滅絕》等書的精神,警示現代環境如何威脅男性精子質量、改變男性和女性生殖發育,甚而危及人類的未來。
2017年,Shanna
Swan博士和她的研究小組完成了一項重大研究。他們發現,在過去40年裡,西方國家男性的精子水準下降了50%以上。結果在全球掀起了衝擊波—但這僅僅是個開始。事實證明,男女性發展也在發生著廣泛的變化,現代世界正朝著不孕、不育的方向發展。
這怎麼發生、為什麼會發生?是什麼在劫持了我們的生育能力和健康?《倒數》一書揭示了Shanna
Swan博士和其他研究人員對化學暴露如何影響我們的生育能力、性發展和一般健康。此書不僅是對嚴重威脅的啟發性概述,而且是防止威脅的有益指南,是一個緊迫的警鐘,一個令人愉快的閱讀,也是理解我們未來的重要工具。
+ read more

2021.05.21
新理論可能會徹底改變子宮內膜異位治療
子宮內膜異位發生的原因一直有不同的說法。加拿大研究人員提出一項新理論,過去被忽視的荷爾蒙─睪丸激素,對此疾病扮演重要的角色,這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的診斷和治療可能有直接的影響,也對全球有此疾病的女性發出希望的信號。
子宮內膜異位是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跑到子宮以外部位生長所引起,通常在骨盆內,但也有到身體其他部位,可能引發疼痛、發炎和不孕,目前仍然不淸楚發病的原因。
原來是睪丸激素在作祟
這項新研究發現,與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的女性相比,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的患者在母親的子宮內時,其母親體內的睪丸激素比較少。
根據研究人員的理論,母親的低睪丸激素影響了胎兒正在發育的生殖系統,使其日後發生和子宮內膜異位症相關特徵的機率較高,包括:初經提早、短月經週期、高度發炎、改變控制排卵和月經週期的荷爾蒙數量。
這個理論説明了幾乎所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皆是由早期低睪丸激素所延續下來的影響,但睪丸激素時常因為被視為「男性」荷爾蒙,而被研究忽視,雖然已知其對女性也有關鍵性的影響。
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學生物科學教授,也是研究的主導者B.
Crespi表示,早期發育時,低睪丸激素和子宮內膜異位症有最強烈的相關,這個影響可以解釋大部分子宮內膜異位的症狀,對內膜異位症的診斷和治療有直接的意涵。
美國Arizona State
University人類進化和社會改革系副教授B. Trumble
説:「研究人員一般會聚焦在女性荷爾蒙中的雌激素,而把睪丸激素視為男性荷爾蒙,但在現實中,兩者對所有人類一樣都非常重要。我要為這項研究喝采,作者們超越二元荷爾蒙的盲點,研究整個系列的類固醇激素可能對婦女健康的影響。」
Crespi説:「這個研究建立了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胎兒發育中內分泌失調,根基在發育早期的生命。同時也澄清了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多囊卵巢症候群的關係,多囊卵巢症候群是由於產前睪丸激素過高而非過低,其原因、相關性和主要症狀和子宮內膜異位症基本上是相反的。如此一來,這個研究幇助我們翻轉對此兩種失調的了解。」
這項發現由兩篇文章發表在《進化、醫療和公共衛生》和《進化的運用》期刊。
編譯來源:Eurek Alert (2021.05.10)
+ read more
.jpg)
2021.05.13
35歲是女人生育門檻?男人呢?(Ⅰ)
女人一過35歲有三分之一不會懷孕??
你知道35歲的門檻來自何處嗎?17世紀的法國數據!
我們應該有個人的生育計畫
#而不是群體的生理時鐘競賽
如同很多人在說的,35歲被視為女人生育的斷崖。一旦面臨這個魔術數字,妳就會正式被宣告為「高齡孕婦」或「老年母親」。女人會面臨很多可怕的警告:懷孕將有多困難、母親及孩子可能會面臨的許多問題。妳的懷孕會立即被標記為「高危險」,並要有額外的監控。
35歲以後嘗試懷孕,時常籠罩在壓力和議論中。但真的是如此嗎?
35歲生育門檻是300多年前的研究數據
女人對於生育力的焦慮,主要是來自2001年美國生殖醫學會發布的一個廣告:沙漏型奶瓶倒置,牛奶所剩無幾。該組織警告說,女性在30歲時每月懷孕的機會僅為20%,到40歲時將降至令人擔憂的5%。到現在,醫界及社會仍在使用這些數字,但是美國生殖醫學會卻聲稱不知道他們的警示數據來自哪裡。
而女人生育力在35歲開始走下坡說法,則是來自2004年發表在《人類生殖》期刊上的一篇研究結論:35至39歲的婦女經過一年的嘗試,有三分之一的人不會懷孕。這個被廣泛引用的統計數字,其資料來源很少被提到──1670年至1830年法國出生記錄。而這個33%無法懷孕的機率正是根據這個歷史人口資料推算出來的。那時期,還沒有現代醫學,也沒有抗生素!
但是從那以後,一直未有研究驗證這些發現。
沒被看到的生育力新研究
2004年,美國研究人員對七個歐洲國家的700多名婦女進行研究,發現在27-34歲婦女中,一年內受孕的有86%;而35-39歲婦女中這一比例為82%。其他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
2013年,丹麥對2,800人的研究顯示,年齡在35至40歲間的婦女,一年內懷孕的有78%;20至34歲則為84%。
這些研究在在顯示,35歲前後的生育力僅有4、5個百分點的差異。
另一個2013年的研究指出,34至39歲、有懷孕經驗且體重正常的女性,有80%可以在半年內懷孕。
亦有調查發現,一般女性在40至45歲之間都還能夠懷孕。
然而,這些較鼓舞人的數字卻很少被提及。
高齡產婦的隱憂:有一個門檻 但不是35歲
的確,高齡懷孕有較高的併發症風險及卵子存在染色體問題。遺傳病(例如唐氏症和其他發育障礙)無疑是年長母親焦慮的問題。唐氏症風險平均約為1/500,而
40歲時懷孕的女性大約為1/100。
專家說,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懷孕併發症的風險會增加。研究顯示,40歲以上女性患上妊娠糖尿病的可能性是30歲的四倍,而患妊娠高血壓則是兩倍。
與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相比,40歲以上女性急診剖腹產的可能性幾乎是兩倍,部分原因是肌肉較弱。45歲以上的孕婦中每兩名就有一名流產。
這些數字告訴我們,40歲可能是一個期限,但不是35。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婦產科顧問和生殖醫學副教授Dr
.Raine-Fennin說:「即使到40多歲,大多數女性也幾乎沒有併發症。」
延伸閱讀:35歲是女人生育門檻?男人呢?(Ⅱ)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1.04.10)、Daily Mail(2021.05.02)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