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生育健康

手機真的會煮熟你的精子嗎?細說手機迷思
2016.03.07
手機真的會煮熟你的精子嗎?細說手機迷思
或許是因為過度使用手機而產生罪惡感;或許是一種科技恐懼症。無論如何,除非可以證明手機不會「殺」了我們,我們無法釋懷。講白一點,手機不就是一個小型的無線電傳輸器。也就是說它不具有足以破壞你DNA的能力;但是它確實可以慢慢地讓在它周圍的組織溫度變高,大約0.2度-就像吃晚餐、運動、曬太陽造成的效果一樣。那還有其他什麼危險我們不知道?嗯,我們的確還不知道。不過下面倒是有一些曾經被提起,但遭到推翻的理論。   手機造成男性不孕? 以色列有一個新的研究發現,手機重度使用者的精蟲數量及或動力都比較低下;這份研究分析了來自106位於海法(Haifa)Carmel醫學中心做精子分析的男性所做的問卷調查。事實上,類似的研究發現已有不少;也有一些研究指出熱會影響精蟲生成。不過多數學者認為在找到直接的證據證明其間的因果關係之前都還言之過早;大量使用手機的男性,也可能具備其它會對健康造成影響的共通特質。 結論:也許不是, 即使是,也不是主要原因。   手機造成失智症? 2003年,一個瑞典的研究發現跟手機相似的電磁波會傷害老鼠的腦細胞,以致加速引發失智症。當時,Leif Salford教授指出這純粹是假設理論,我們無法證實人類腦細胞會受到這樣的影響。201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的研究中,手機電磁波反而阻止了實驗老鼠的失智症病程發展。至今,仍沒有人能證明使用手機會造成失智症。 結論:不會   手機會造成眼癌? 2001年,德國醫師Andreas Strang發現在118位眼色素層黑素瘤患者中手機使用較控制組高。雖然Strang本人表示研究發現尚待更多實證支持,但此事還是被廣泛報導。而英國癌症中心目前也不認為手機有造成眼癌的風險。 結論:不會。不過,過度使用3C產品確實會對眼睛造成負擔,影響視力、加速老化;提醒大家切記適度休息噢!   手機會造成腦癌? 迄今,國際癌症研究組織多認為,目前手機除了與兩種惡性腫瘤-神經膠質瘤及聽神經瘤(glioma and acoustic neuroma)之間存在非常有限的可能外,與其他癌症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未有足夠充分的證據;所以,僅把長時間講手機列為「可能」造成癌症的原因之一(如同泡菜、咖啡、蘆薈)。在2006年,丹麥曾進行一項42萬人的大型癌症研究,結果發現即使在使用手機超過10年者身上仍然找不出與癌症發病間的關聯。再者,手機從無到數十億人使用,應該會有更多人罹患腦癌?但目前的數據看來卻不是這麼回事。 結果:可能不會。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    
+ read more
從3個研究看預防孕婦、小孩高血壓的新觀點
2015.11.27
從3個研究看預防孕婦、小孩高血壓的新觀點
  過去預防高血壓一直著重在中高齡人士的健康,但是最近有一些研究針對孕婦及小孩的高血壓提出新觀點,呼籲大眾重視、了解此事的重要性。   第一項研究目的在了解過重及肥胖青少年被診斷有高血壓的程度。醫學博士Brian Sykes與其團隊檢視美國Nemours健康照顧系統(Nemours Health Care System) 的電子醫療紀錄,並找出6,604名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在前15%且在2010-2014年間有3次以上血壓高於120/80毫米汞柱的記錄的12-17歲青少年。研究發現,當中只有255名(3.8%)在研究期間被診斷有高血壓,而未被診斷出來的(96.2%)較不屬非裔美國人、較沒有醫療補助或較不會找專科醫師看診。Sykes博士說明,未來應有更多的資源與努力投入在改善青少年高血壓的監測與診斷上,以降低屬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的青少年的罹病率及死亡率。   第二項研究在了解到鉛金屬會導致腎臟中毒,進而影響血壓的控制後,想要了解懷孕期間或處於襁褓中的寶寶暴露於鉛金屬,是否能預測4歲小孩的高血壓。他們運用397名母子的資料,分析母親在妊娠二、三期及生產時及小孩在出生、一歲及兩歲時所採集的血液樣本。研究發現,小孩的高血壓與在懷孕期間暴露於鉛金屬中相關,但是與襁褓中暴露於鉛金屬中無關。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博士Alison Sanders說明,這些發現顯示妊娠期間可能是疾病發展的關鍵,進一步指出或許有機會利用妊娠期間來預防高血壓。   最後一項研究則欲了解由細胞演化出的微粒體(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對妊娠毒血症(preeclamsia)的影響,即一種孕婦罹患高血壓且尿液中有蛋白時會發生的疾病。由Berend Isermann帶領的研究團隊當中,Shrey Kohli發現促進凝血的微粒體(procoagulant microparticles)會導致老鼠胎兒死亡、妊娠毒血症、胚胎生長受限及胎盤異常,這種由微粒體產生的變化也與胎盤發炎及腎臟異常有關。Kohli說明,研究發現建立了微粒體在懷孕期間的角色及對疾病發展的重要性,並且他們也運用各種方式預防微粒體產生的傷害,進一步提供了相關藥物的治療目標與具潛力的治療策略。   過去在高血壓這個議題上主要被關注的對象是中高齡的男性,但是這些研究的結果提醒了我們也應該重視女性、青少年及嬰兒的高血壓風險,且三者皆因特殊的風險導致高血壓。透過了解這些風險,我們才能進一步有效預防疾病發生。     資料來源: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 read more
終將開花結果  「生育風險補償條例草案」初審通過
2015.11.20
終將開花結果 「生育風險補償條例草案」初審通過
  歷經10幾年的推動,立法院衛環委員會終於在本(11)月18日初審通過「生育風險補償條例草案」。本草案在過去曾因藍綠惡鬥而在程序委員會中遭到數次阻擋,而後雖在本屆順利進入委員會審查,卻又因與「醫療糾紛處理暨醫療事故補償條例」草案合併審查而擱置。直至近日才在幾位委員的努力下順利完成委員會審議。   期待立法院能儘速三讀通過「生育風險補償條例」,以保障婦女生產的風險;減少產/醫對立;建立產/醫的伙伴關係;提升生產醫療照護。   欲知草案相關資訊與詳情,請至台灣女人健康網「生育風險補償基金」專區。   以下為台灣女人連線聲明稿:   台灣女人連線   生育風險補償條例草案初審通過   聲明稿    今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初審通過「生育風險補償條例草案」,本會表示欣慰。本草案歷經10幾年的推動,在第7屆期間因藍綠惡鬥而在程序委員會被擋了數次,而後雖在本屆順利進入委員會審查,卻又因與「醫療糾紛處理暨醫療事故補償條例」草案合併審查而擱置,在幾位委員的努力下,包括召委楊玉欣委員、提案委員林淑芬委員、田秋堇委員、蘇清泉委員、黃昭順委員以及吳宜臻委員等,今日順利完成委員會審議,台灣女人連線對他們及衛環委員會委員之支持表示感謝之意。    女人生產不但是個人的事,更是社會、國家的事,它和國家的人力、國民的健康與國家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然而女性於生產過程中有一定的風險,當女人背負這樣的使命而冒風險及付出時,國家應該要承擔這個風險;此外,生產面臨的是兩個生命,因此比起其它科別,產科更容易發生醫療事故及糾紛。產科醫生因此不願意接生或採取防禦性醫療,造成生產時有過度醫療化及浪費健保資源的現象。因此,台灣女人連線自2001年起即開始推動生產風險補償機制,並於2003年婦女健康行動會議要求政府編列預算設置「生產事故補償基金」,且建立「要真相,不責難」之除錯機制,當發生生產事故時,無論發生在醫療院所內或外,即予婦女補償,以舒緩傷痛,並降低與醫師的對立,避免婦女及其家人承受糾紛或訴訟之二度傷害。   近幾年來,「少子女化」已成為國安問題,而產科醫師凋零、生產過度醫療化等問題亟待解決。「生育風險補償條例」保障婦女生產的風險,減少產/醫對立,建立產/醫的伙伴關係,提昇生產醫療照護,我們希望立法院能儘速三讀通過「生育風險補償條例」。        
+ read more
三角關係?產後骨鬆、泌乳與維他命D
2015.11.11
三角關係?產後骨鬆、泌乳與維他命D
  維他命D是幫助人類體內鈣質平衡、維護骨骼健康的重要角色;因此,有一說法認為孕母體內的維他命D含量與其懷孕及泌乳期的骨質密度有關。不過,根據來自瑞典Gothenburg大學Sahlgrenska學院的博士論文,女性於生產後骨質密度減退的狀況與泌乳持續的時間長短有關;與維他命D之間則未見關聯。   此份研究追蹤了95位婦女,追蹤期由產後始,長達18個月;記錄她們在這段期間內的骨密度、維他命D變化及泌乳狀況。   研究者Petra Brembeck說明,一開始假設泌乳期長的女性體內的維他命D會減退,改而出現在母乳當中;但在研究參與者產後一年的追蹤期間,並沒有發現其體內維他命D的存在狀態有所改變,也沒有在泌乳期與體內維他命D的存在狀況之間發現關聯。而會造成體內維他命D改變的因素只有在陽光下曝曬與食用補充維他命D的保健食品。   此外,研究確實發現,女性的骨密度在產後的頭4個月下降了4%(特別是在腰椎、髖骨與脛骨),不過,前提是泌乳期也持續了4個月之久。而如果泌乳期持續達9個月以上,在產後18個月時,骨密度將持續低於基準值。   Brembeck博士結論,長的泌乳期與增加骨密度減少有關,而體重會隨之增加;同時,根據研究發現,高鈣攝取或許能夠有預防骨密度改變的效果。未來的相關研究將需要比產後18個月更長的追蹤期,以了解泌乳期長的女性在斷奶後的骨質復原狀況,以及是否可能增加日後骨折的風險等。   資料來源:Eureka      
+ read more
為母則強:生育與低死亡風險相關
2015.11.10
為母則強:生育與低死亡風險相關
  生育造成的生理與內分泌改變對女性的身心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目前對於生育因素(reproductive factors,如生育年齡、初經年齡等)與女性長期健康的關聯仍所知有限。而最近一份研究指出,生育因素與降低女性全因死亡風險(all-cause death)、癌症及心臟/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有關。   研究團隊利用歐洲癌症與營養的前瞻性調查(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找到並分析來自10個國家共322,972名女性的資料,其中包括飲食習慣、生活模式、個性與醫療紀錄;在歷時12.9年的追蹤後,有5,938名女性死於癌症、2,404名死於循環系統相關疾病。   研究發現,整體來說,生育年齡在26-30歲之間的女性,其死亡風險較生育年齡小於20及大於31歲的女性低;曾經母乳哺育的女性的風險較未曾母乳哺育者低;初經年齡在15歲以上的風險較12歲以下者低;未曾吸菸或曾經吸菸的女性中,服用避孕藥者的風險較低。針對癌症死亡風險,曾經生育過或生過2-3胎者的風險較未生育者、僅生1胎者低;未曾吸菸或曾經吸菸的女性中,服用避孕藥的女性的風險也較低。最後,針對心臟/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曾經生育過、母乳哺育或初經年齡在15歲以上者的風險較低,並且研究還發現生育再加上母乳哺育的經驗可以降低缺血性心臟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的死亡風險。   來自倫敦皇家學院的研究主持人Melissa Merritt說明,在控制其他會影響死亡風險的因素如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吸菸及運動程度後,生育因素仍舊顯著降低了死亡風險,顯示生育因素可能會影響女性的長期健康。但是研究團隊提到,由於生育因素與荷爾蒙的變化有關,因此風險降低可能與荷爾蒙的機制有關;基於此次研究屬於觀察性研究,因此研究發現的相關性並不代表兩者有直接因果關係,後續應有研究確認這些相關性並且進一步釐清背後的運作機制,如此將有助於發展出能改善女性健康的新治療策略。       資料來源:BMC Medicine        
+ read more
預知產後糖尿病?德專家有好對策
2015.10.28
預知產後糖尿病?德專家有好對策
  妊娠糖尿病指的是僅在女性懷孕期間發生的糖尿病,約有2~7%的孕產婦會患病。雖然原則上此病症在生產結束後便會消失,但是曾經得到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在往後的日子裡發展出產後糖尿病的風險卻會增加。為了更有效的控制與預防女性產後糖尿病的發生,德國赫蒙霍玆慕尼黑衛生與環境研究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近日發展出了預測妊娠糖尿病患者產後糖尿病發展機率的方法。   研究人員蒐集了257位在1989~1999年間曾患妊娠糖尿病女性的資料進行分析,其中包含這些女性生產後長達20年的追蹤數據。研究發現其中有110位女性在追蹤期間發展出產後糖尿病。為了能夠了解發展出產後糖尿病患者的特質,研究主持人Anette-Gabriele Ziegler加入了數個學界熟知與此病症相關的變項進行分析。   研究者Meike Köhler說明,根據分析結果,要計算個人發展出產後糖尿病的風險其實並不難。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個體的基因傾向、哺餵母乳的狀況與妊娠期的糖尿病是否有使用胰島素治療等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而根據研究者所設計的這套以記點方式評估產後糖尿病發展風險的系統,得分落在低風險區間的女性,在產後5年內發展出糖尿病的機率為11%;中度風險區間為29~64%;分數為高風險者的機率則為80%以上。   Ziegler表示它們所設計出來的評估系統非常易於使用,相信未來能作為各醫院用以預測產後糖尿病的工具。這代表不論是醫生或病人都能因此更清楚相關的風險,也能使病人能夠獲得更符合自身需求的醫療照護。     資料來源:Acta Diabetologic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