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失智症
2025-03-07
婦女節 看見女人心健康 著紅齊護女人心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台灣過去10年來,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18%;而2023年每天有超過40位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是乳癌的5倍!然而,社會視心血管疾病是男性的疾病,更忽視心血管健康的男女差異,影響女性健康!
為此,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發起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呼籲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今年已邁入第十年。在婦女節前夕,台灣女人連線與政府、醫界分享推動的成果,並呼籲大家從心血管健康開始,看見其他的身體健康性別差異!
心血管健康 男女大不同
「台灣為女著紅」發起人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表示,男女由於生理構造、生活及生命經驗不同,心血管疾病風險及健康照護存在性別差異。若忽視這些差異易造成誤診、延誤治療或預防失準,影響女性健康及生命。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博淵認為,女人不是「不典型」的男人,不應用同一種標準診治,因此第一線醫師的醫學教育以及民眾端的資訊普及非常重要。近年在台灣女人連線的倡議下,門診已有女性會在懷孕前主動向心臟科醫師諮詢心臟用藥的調整,就是衛教推廣的重要。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黃建霈秘書長指出,女性月經與心血管健康息息相關,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都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女性懷孕的身體變化會讓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懷孕女性做好體重管理將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然目前台灣對於孕產婦的體重指引是以國外女性體型為準,故目前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已在研議符合台灣標準的指引。
國民健康署魏璽倫副署長提到「照顧女性就等於照顧家庭」。台灣女性總死亡人數中,死於心血管疾病者佔22.45%,意指不到5位女性就有一名因心血管疾病過世,對女性健康威脅極大。對此衛生福利部提出三高防治888計畫,將成人健檢年齡從40歲降至30歲,呼籲女性提早發現提早預防治療。同時魏副署長也承諾透過懶人包、手冊等宣導女性心血管健康。
為女著紅 十年有成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7年起開始關注此議題。除了發起「台灣為女著紅」行動,呼籲各界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同時要求國家健康政策應納入性別觀點等政策建議。其中,衛生福利部於2020年完成「心血管疾病預防照護指引」,就有一個專章是「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健保署正在研議「心臟-乳癌」共同照護模式,國內亦陸續有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相關研究,都是具體的推動成果。
在這十年間,社會意識逐漸提升,政府單位首長、縣市長、民意代表及各地方政府及所屬單位皆積極響應及推廣,更有上萬的組織、商家及民眾等加入網路著紅行動,擴及人次達上千萬。
為女著紅 持續發酵
目前除了國際研究最多的心血管疾病,其他健康議題如:糖尿病、失智症、癌症等也存在性別差異。因此,為女著紅,將不僅止於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而是從心開始,看見其他健康中的性別差異。
今天,在「台灣為女著紅日」這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日子,請大家共襄盛舉「網路著紅行動」,一起「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更多資訊:
★記者會直播
★記者會新聞稿
+ read more

2025-03-05
失智前十年,BMI和腰圍下降
根據《JAMA Network
Open》的一項研究,失智診斷前十年,可見到體重指數(BMI)和腰圍較低,而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較高。
這些發現表示某些心臟代謝因素,在失智前會偏離原本正常的標準。這些差異是失智相關的風險因素?還是它的早期指標?有待更多的研究,不論如何,這表示動態監測BMI及好膽固醇的重要性。
澳洲Monash大學Zimu
Wu博士主持的一項研究,將1,078失智症病例和4,312無失智症病例進行配對分析。
研究人員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失智症患者的BMI在病發前7年開始就較低,而腰圍則在前10年開始就較低。此外,與對照組相比,失智症患者的BMI和腰圍下降速度更快。
失智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普遍較高,特別是在失智前3到5年,而在確診前數值下降。在失智診斷前的十年內,收縮壓和三酸甘油酯較低,而低密度脂蛋白和總膽固醇較高;但這些數值與對照組並沒有顯著差異。
編譯來源:Clinical Advisor (2025.02.10)、JAMA(2025.02.07)
+ read more

2025-02-06
【2025第十屆為女著紅】看見健康性別差...
2025年第十屆為女著紅
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什麼是健康性別差異?健康不是不分男女嗎?
健康除了男女生殖系統不同,不是都一樣嗎?
但,真的是這樣嗎?
醫學領域的性別盲
醫學的發展長期受到男性思維的主導,這種影響滲透至醫學教育、臨床研究、公共衛生政策及健康促進的各個層面,導致女性健康議題及性別差異被系統性窄化及忽視。
健康並非中性
男女由於生理構造、生命經驗及社會文化的不同,疾病風險因子、診斷及治療等皆具有性別差異。
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近二、三十年來,國際間越發重視這個議題,例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要求所有臨床試驗,包含動物研究,都應納入性別分析。醫學領域也逐漸重視這個議題,而心血管健康是進展最快的領域之一。
❤想知道更多▶ 女人心健康 完整衛教
發起TAIWAN為女著紅,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
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起響應由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發起的「GO RED FOR
WOMEN」行動,並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十年來,網路擴及人次超過千萬。
❤想知道更多▶ 為女著紅 GO RED FOR WOMEN!
透過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提出政策建議並持續追蹤
提出政策建議包括:
*
應投入更多的研究經費,鼓勵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
* 應制訂具性別意識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
* 應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引
*
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讓女性患者獲得更完整的醫療照護
透過行政院性平會、全民健保會等管道,提案落實國家健康政策納入性別觀點
歷屆提案包括:
*
「國家心血管疾病防治第一期計畫(107-111年)」、「研製心血管疾病照護指引計畫」、「探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性別關聯計畫」、「腫瘤心臟病學臨床照護及指引的系統性文獻回顧」等計畫,應納入性別差異及觀點,衛福部亦有正面回應。
*
建立癌症患者「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服務」之機制,2024年透過委託健保會委員提案:建請健保署成立「心臟─乳癌」照護模式,納入並給付心臟科醫師成為「全民健康保險乳癌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支付標準內之必要共照醫師成員。目前該案已送請健保署召開專家會議研參。
今年,為女著紅以「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為主題,期望在十周年的重要時刻重回初衷,但在健康中的性別差異這一塊,我們還有太多需要看見。
目前國際上,具性別視角的健康研究逐漸成為政策與實踐的核心議題,歐美國家亦於國家政策上制訂相關推動機制。台灣在台灣女人連線長期推動下,健康研究納入性別差異以及疾病防治照護等公共衛生政策中納入性別視角等面向,歷經多年努力也逐漸引起重視。
然而,除了目前國際研究最多的心血管疾病,也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其他健康議題如:糖尿病、失智症等疾病也存在性別差異,因此,為女著紅,將不僅止於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而是從心開始,看見健康中的性別差異。
為女著紅十周年,讓大家看見心血管健康的性別差異,但這只是啟程,不是終點,看見健康中的性別差異,我們期待從心開始,持續發酵……
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穿上紅色衣飾響應「網路著紅行動」
📌參加方式:
1.穿戴紅色衣飾👗拍攝照片或影片📸
2.上傳至FB/IG等社交平台,並標籤「#TAIWAN為女著紅」🅵
歡迎大家來一起用行動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 【為女著紅 走過十年】歷年重要進程與成果
*
【從無到有的「為女著紅」】台灣女性心血管健康推動歷程
* 【看見女人心健康 有你真好】十大關鍵推手
本活動部分經費來自國民健康署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
+ read more

2024-12-20
性別歧視是女性記憶力下降的危險因子
Columbia University Vagelos
College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與出生在性別歧視最少的州的女性相比,出生在美國性別歧視最嚴重的州的女性在晚年記憶力衰退得更快,其認知老化之間的差異相當於九年。
越來越多調查結構性性別歧視與健康之間關聯,這項研究是其中之一。結構性性別歧視與結構性種族主義一樣,不是指個人層面的事件,而是指源自社會政策和社會規範的資源和權力不平等。仇恨犯罪或誹謗是種族主義或性別歧視的個人歧視行為;不公平的貸款政策和在政府中的代表性不足是結構性的歧視。先前的研究發現,成年後遭受更大的結構性性別歧視,與「死亡率升高」、「慢性病風險增加」以及「女性難以取得或負擔得起醫療保健」有關。
這項首次研究「結構性性別歧視和認知健康」的新研究發現,在美國,與出生在結構性性別歧視較少的州的女性相比,出生在結構性性別歧視較嚴重的州的65歲以上女性記憶力下降速度更快。
研究也發現,結構性性別歧視與記憶力表現之間的關聯性在黑人女性中最高。對於黑人的女性來說,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的交叉影響可能會形成一種獨特的壓迫形式,這種壓迫對認知健康的影響比單純的性別歧視或種族主義更為顯著。
結構性性別歧視如何導致記憶力下降
目前,關於為什麼阿茲海默症對女性的影響比男性更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與性別相關的生物差異上,例如荷爾蒙和基因。這項新研究表明,最重要且未被充分認識的風險因素之一可能是系統性性別歧視。
結構性性別歧視如何導致記憶力下降尚不清楚。
Justina
Avila-Rieger說:「我們所知道的是,結構性不平等透過為增進健康的機會和資源設置障礙,從而影響個人的健康結果,……最終,這些接觸會造成慢性身體健康狀況的差異,直接影響大腦健康、認知障礙的發生,並最終導致失智。」
研究負責人Justina
Avila-Rieger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可能是減輕女性阿茲海默症負擔的有效方法,」、「阿茲海默症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在佔該病患者的三分之二的女性中。我們必須更好地了解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以及對此可以採取的措施。
該研究題為「美國黑人和白人女性和男性的早年結構性性別歧視和晚年記憶軌跡」,於12月18日在線發表於《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協會雜誌》上。研究對象為華盛頓高地-因伍德哥倫比亞老化計畫和健康與退休研究中21,000人的結構性性別歧視程度與記憶表現之間的關係。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12.18)、NIH(2024.12.18)
+ read more

2024-09-20
沒時間運動?2種運動模式做就對了!
現代人工作繁忙,由於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很多人無暇運動。然而缺乏身體活動是全球性問題,被認為是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指南建議每週進行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或75–150分鐘的高強度活動,這可將全因死亡風險降低20–30%。該指南強調減少久坐行為的重要性,並指出任何強度的身體活動都會帶來顯著的健康益處。
近期,有兩項關於運動習慣的研究,或許可以提供忙碌的人們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只要15分鐘就能改變你的健康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只需要15分鐘並將運動遊戲化就能看到成效。
南澳大學研究人員推出遊戲化的工作場所健康計劃「15分鐘挑戰」。所謂的「15分鐘挑戰」是遊戲化的體育活動,鼓勵團隊協作、追蹤排名並顯示累積鍛鍊。透過友好的競爭來鼓勵和保持隊友的責任感,鼓勵參與者每天完成至少15分鐘的運動。
結果顯示有95%的參與者達到(36%)或超過(59%)身體活動指南。而參與者也回報了健身(14%)、精力(12%)、整體健康(8%)、睡眠品質(8%)和情緒(7.1%)的改善。
15分鐘的目標本質上是一個容易實現的起始,有助於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特別是對於那些久坐的人來說。
成為「週末戰士」與一週運動一樣有益於大腦健康
那麼,如果工作場域沒有運動的條件,又因生活壓力大,空閒時間變得很少。怎樣才能在一周內找到時間定期鍛練身體呢?
一項新研究指出,「週末戰士」—那些在週末進行大部分運動的人—可能會享受與每周定期運動的人相同的大腦健康和心理健康益處。
研究做了什麼
研究團隊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75,000多人的數據,並對參與者進行了平均8.4年的追蹤。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2歲。
參與者提供來自腕戴式穿戴裝置的數據,以追蹤他們在7天內的身體活動模式。然後他們被分成三組:
*
不活躍:未達建議的每週150分鐘中度至劇烈身體活動的人,約24,300人
*
經常活躍:符合準則且活動分散在一周內的人,約21,200人
*
「週末戰士」:透過在一到兩天內累積超過50%的活動來滿足準則的人(這不一定是周六和周日,而是一周中的任何一兩天),約30,000人
週末戰士收穫豐厚回報
結果顯示,與不運動的成年人相比,週末戰士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26%,中風的風險降低21%,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降低45%。與不運動組相比,他們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分別降低了40%和37%。週末勇士組的所有這些數據與那些經常活躍的人的結果相當。
對於65歲以下和65歲以上的年齡組來說,對抗憂鬱和焦慮的保護作用是一致的。然而,65歲以上族群罹患失智症、中風和帕金森氏症的風險降低尤其明顯。這項發現反映了身體活動對老年人的顯著益處,因為老年人患這些疾病的風險較高。
此研究結果進一步佐證了先前此類的研究。支持無論您在一周中的哪幾天進行運動,即使這些不是連續的日子,中度至劇烈身體活動對大腦健康和整體健康有益。
依上述兩項研究總結,運動對健康的益處無庸置疑,重要的是要養成每周固定的運動習慣,不論是每天抽出15分鐘的時間運動,或是週末再密集加強鍛鍊。
台灣女人連線強烈地建議您,現在就開始,「做!」,就對了!
編譯來源:Science Daily(2024.08.20)、MDPI(2024.06.24)、The
Conversation(2024.08.22)、nature aging(2024.08.21)、
+ read more

2024-07-17
孤獨不僅有害心理健康,還會增加中風風...
研究顯示,長期孤獨會使中風的風險增加一半以上。
孤獨是指即使有他人環繞,人們仍感受孤單,而不是被社會孤立,這兩者是不同的。
感到孤獨的中年人在未來十年中,中風的可能性明顯更高。而那些經歷多年孤獨的人面臨的風險最大。
對於老年人來說,孤獨會使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50%,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或中風的風險增加30%。
哈佛大學陳氏公共衛生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作者Yenee
Soh博士表示,這顯示長期孤獨對公共衛生構成威脅,並建議對人們進行篩檢可以幫助識別處於危險中的人。
她補充,重複評估孤獨感可能有助於識別那些長期孤獨,因此具有較高中風風險的人,並應該根據人們的孤獨感提供幫助。
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孤獨是一個重大的全球健康威脅,將其對死亡的影響等同於每天吸15支菸。
雖然先前的研究已將孤獨感與心血管疾病的較高風險聯繫起來,但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第一個特別檢視孤獨時間長短與中風關聯的研究。
「如果我們不能從微觀和宏觀層面解決他們的孤獨感,可能會產生深遠的健康後果。」
如何面對與改善問題
英國年齡組織敦促新政府將其作為優先事項,但也表示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與老年人進行友好交談來「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導演Caroline
Abrahams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孤獨感讓我們許多人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它會削弱我們對生活壓力的適應能力,讓我們感到與世隔絕和被拋棄。進而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影響。情緒低落會使我們更難正確照顧我們的健康並管理健康狀況。這可能意味著,當我們擔心健康問題時,我們會覺得無處可去,從而推遲尋求幫助。」
「政府需要將預防和應對孤獨作為政策優先事項,並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幫助老年人避免孤獨或為已經經歷孤獨的人重新建立聯繫。」
「在英國年齡協會,我們呼籲下一屆政府帶頭制定一項更新的國家孤獨政策,該政策應由一位專職部長負責實施,並得到跨政府團隊的支持。」
研究怎麼做
他們利用2006年至2008年間對12,000多名50歲及以上美國人進行的問卷數據創建了孤獨感評分。
四年後,同樣的問題再次被問到留在研究中的8,936人。
如果參與者以前孤獨但不再感到孤獨,會被評為「持續低」、「緩解」;如果他們在一開始得分低而變高,則被評為「最近發病」;如果在兩個時間間隔內都感到孤獨,則被評為「持續高」。
在2018年的追蹤調查中,所有受訪的人中風總數為1,237例,而提供兩次評估的人中風次數降至601例。
在控制了社會孤立和憂鬱症狀等因素(與孤獨密切相關但又截然不同)後,研究人員發現,在研究開始時孤獨的人比那些不孤單的人,中風的風險高出25%。
根據eClinicalMedicine發表的研究結果,那些得分始終較高的人的風險最大,比得分始終較低的人高出56%。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4.06.25)、eClinicalMedicine(2024.06.24)
+ read more

2024-07-09
早發失智症與子癇前症有關
一項針對法國近200萬名女性的前瞻性研究顯示,子癇前症會增加早發性失智症的風險。
子癇前症又稱妊娠毒血症,是懷孕中後期發生的疾病。妊娠20週以後出現的高血壓,同時合併蛋白尿或全身水腫。子癇前症若合併癲癇發作,就稱為子癇症。
法國Santé Publique醫院的Valérie
Olié博士表示,與沒有高血壓疾病的妊娠相比,子癇前症使年輕時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了一倍多。
當子癇前症發生在妊娠34周之前,或又有慢性高血壓時,早發性失智的風險增加。
澳洲墨爾本大學的Stephen Tong博士和Roxanne
Hastie博士在隨附的社論中指出:「這是一項創新的研究,因為它確定了一種新的與子癇前症關聯的疾病。」
社論作者觀察到,在這項研究中的1,966,323名女性中,只有128名(不到1%)患有早發失智症。
因此,他們指出,患有子癇前症的人應該放心,因為早發失智症仍然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他們增加的絕對風險的是很小的。
最近已有研究報告了妊娠高血壓疾病(主要是子癇前症)與晚年認知問題之間的關係。一項80年回顧性研究顯示,患有妊娠高血壓疾病的女性晚年患血管性失智症和其他失智症的風險較高。患有妊娠高血壓和子癇前症的女性在70歲之前死亡的風險也更高。
Tong和Hastie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子癇前症對終生健康的影響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些風險是如此重要,以至於美國心臟協會等許多國際臨床指南現在認識到,先前的子癇前症是後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早發性失智症可能比以前想像的要多,儘管育齡期間的這種情況非常罕見(每10萬人中有1.0至3.8人)。英國生物銀行最近的一項研究指認早發性失智症的風險因素,子癇前症並不在其中。
社論作者表示:「儘管尚未在臨床試驗中得到證實,但在子癇前症發作後,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會改善血管健康並降低許多嚴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是合理的。」
研究如何進行
Olié和同事分析了全國CONCEPTION世代研究的資料(法國國民健康保險的數據資訊系統)。該世代研究先前的研究顯示,在法國 2%的妊娠存在子癇前症。
該資料庫涵蓋了2010年至2018年法國所有妊娠22週後的分娩情況。近200萬名女性參與了這項研究。產婦平均年齡為34.6歲。
失智症是透過平均追蹤9年的醫院記錄來識別的。與其他女性相比,患有早發失智症的女性年齡更大(36.4歲
vs 34.6歲),更容易被社會剝奪(13.3% vs
12.0%),更容易吸煙(14.8% vs 9.0%),或患有糖尿病(2.3% vs
0.7%)。
整體研究結果表明,子癇前症和早期失智風險之間存在劑量依賴性關聯。然而,嚴重的子癇前症與早發失智症無關。這可能是由於該亞組的統計檢定力較低。
他們補充說:「如果導致失智症風險增加的病理學也是通過血管健康狀況不佳介導的,那麼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會減輕這種風險。」
「如果是這樣,那麼訊息就很明確了—健康飲食、定期鍛煉以及與初級保健醫生的接觸可能會一下子降低與子癇前症相關的所有這些疾病之風險。」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4.05.30)、JAMA(2024.05.30)
+ read more

2024-07-08
研究首次顯示:衛生棉條中有毒性金屬砷...
一項新研究發現,每月可能有數百萬人使用的衛生棉條可能含有鉛、砷和鎘等有毒金屬。這是第一篇測量衛生棉條中金屬含量的論文。
專家敦促女性不要驚慌,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這些金屬會滲入經血並被人體吸收。
台灣女人連線指出,「沒有證據顯示這些金屬會滲入經血」不代表「金屬不會滲入經血」,可能是沒有人做這方面的研究。事實上也「沒有證據顯示這些金屬不會滲入經血」。因此,女性還是不可掉以輕心。
衛生棉條安全嗎?
衛生棉條因為長時間接觸到陰道,而陰道內膜比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更容易吸收化學物質,因此,衛生棉條是否含有化學物質(包括金屬)受到特別關注。
作者─加州大學柏克萊環境科學系的博士後學者Jenni
A.
Shearston表示:「儘管存在巨大的公共衛生問題的憂慮,但很少有研究來測試衛生棉條中的化學物質 。」
而就在幾週前,美國消費者監督組織Mamavation和環境工作小組也指出衛生棉條可能含有有害的全氟烷基物質或PFAS(永遠的化學物質)。那金屬呢?
過去已有研究發現金屬會增加失智症、不孕症、糖尿病和癌症的風險。它們會損害肝臟、腎臟、大腦以及心血管、神經和內分泌系統。此外,金屬還會損害孕產婦健康和胎兒發育。
研究人員評估了14個不同品牌的30種衛生棉條中16種金屬(砷、鋇、鈣、鎘、鈷、鉻、銅、鐵、錳、汞、鎳、鉛、硒、鍶、釩和鋅)的含量。
金屬濃度因衛生棉條的購買地(美國與歐盟/英國)、有機或無機衛生棉條、商店衛生棉條與名牌衛生棉條的購買地而異。然而,他們發現所有類型的衛生棉條中都存在金屬。沒有任何品牌或類型的衛生棉條整體金屬含量明顯較低。非有機衛生棉條中的鉛濃度較高,但有機棉條的砷濃度較高。
金屬如何進入棉條?
金屬可以透過多種方式進入衛生棉條:棉花材料可能透過附近的污染物(例如,如果棉花田靠近鉛冶煉廠)從水、空氣、土壤中吸收金屬,或者也可能在製造過程中作為增白劑、抗菌劑添加,或透過其他工廠流程的交叉污染添加。
Shearston說,「我真的希望製造商能夠測試他們的產品是否含有金屬,特別是有毒金屬,」「如有公眾呼籲這樣做,或者要求在衛生棉條和其他月經產品上貼上更好的標籤,將是令人興奮的。」
目前,尚不清楚這項研究檢測到的金屬是否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未來的研究將測試有多少金屬可以從衛生棉條中滲出並被人體吸收;以及測量衛生棉條中其他化學物質的存在。
該研究刊登在《國際環境組織》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7.03)、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24.08)
+ read more

2024-05-24
縮小疾病的性別差距就從實驗室開始
儘管男性的預期壽命比女性低,且罹患心臟病和肺癌等嚴重健康問題的風險更高,但與男性相比,女性一生中多25%的時間處於健康狀況不佳的狀態。
部分原因是女性不成比例地經歷與中風相關的殘疾、卵巢癌和乳癌、失智症以及包括多發性硬化症(MS)在內的自體免疫疾病,這些疾病長期以來一直無法治癒。
同時,研究顯示,女性常常感到所獲得的醫療服務不足且代表性不足。例如,凱撒家庭基金會去年的一項研究指出,29%的女性和21%的男性感到被醫療提供者忽視,而感到受到醫生歧視的女性人數幾乎是男性的兩倍。
這些經歷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而不僅僅是在問診室幾次糟糕的就診。數據顯示,與男性相比,女性—尤其是有色人種女性,在多種疾病上會被誤診或延遲診斷。醫療衛生領域普遍存在的偏見造成重大影響。
慢性病診斷和管理的性別差距是與社會經濟結構交織在一起的微妙問題。沒有一刀切的解決方案。然而,很重要的一點是不僅要招募和提升更多的女性臨床醫生,還要招募和培養可以優先研究女性患者的女性科學家。
他們不僅更有可能同理女性患者的經歷,研究還顯示,多元化的團隊可以幫助確保創新研究和照護的好處得到公平分配。如果沒有更多的女性科學家和領導者,我們就無法完全解決對女性影響最嚴重的健康問題。
女性在多發性硬化症研究中的參與及領導
以多發性硬化症(MS)研究的領域為例。女性被診斷出患有多發性硬化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三倍,患有多發性硬化症的女性人數與男性的比例接近4:1,這一差距在近幾十年來一直在擴大。
然而,研究這種疾病和其他類似疾病的人之間存在性別差距。例如,202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以女性醫師作為第一作者的研究論文,神經病學是代表性最不足的專業領域之一,在MS研究中尤其如此。
為什麼這很重要?因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小腦功能障礙可以獨立於其他症狀而進展,許多女性患者表示,步態和平衡方面的挑戰讓她們感覺自己沒有能力運動或參與社交活動。考慮到這一點,女性研究團隊將「減輕小腦損傷」作為研究重點之一,以提高女性病患生活品質和促進健康的行為。反過來,我們的女性患者也對她們有一組認真對待她們的研究人員團隊充滿信心。
女性主導的研究需要在病患照護和實驗室內部發出強烈的女性聲音。不幸的是,儘管公共衛生領域總體來說女性較多(74%),但只有33%佔據領導地位。因此確保女性在決定進行何種類型的研究方面擁有一席之地,是保障女性醫療品質所能採取的最基本步驟。在此過程中,業界將看到女性醫療衛生領導者在解決世界上一些最具挑戰性的醫療方面問題所產生的連鎖反應。
將言語轉化為行動
然而,僅僅承諾僱用更多女科學家或任命更多女性擔任領導職務是不夠的。在醫療機構的各個層面,決策者必須採取實際行動,透過獎學金和指導機會等有針對性的計劃來正式實施這項承諾。為這些女性提供早期機會,在女性導師的指導下追求自己的科學興趣,且女性導師知道在研究和醫療保健的獨特環境中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涯會是什麼模樣。
例如,我的博士生導師Harris在我開始和她一起工作後不久就休了產假。那是我第一次有一個關於在科學領域擁有家庭和成功職業生涯的模型,這成為我博士經驗中最有意義的部分之一。直到今天,她仍然是我在研究領域遇到的唯一一位女老闆,她激勵我非常認真地承擔起指導來自我實驗室年輕女性的責任。
除了導師之外,確保女性在健康研究中取得長期成功的最終關鍵在於主動消除系統性的障礙。這些措施包括與男性同事相比公平的薪酬,以及育嬰假和兒童照護支持在內的豐厚福利。雖然女性醫療保健領導者可能會最直接地感受到這些資源的正面影響,但它們最終將使每位員工長期受益。
儘管慢性病的性別差距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但該行業可以採取有意義的第一步,透過投資女性科學家來縮小這一差距。如果沒有它們,實驗室就缺乏一個重要的視角,無法為有一天找到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等複雜疾病的方法提供資訊。
Violaine Harris博士是紐約Tisch
MS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科學家。她於2004年加入Tisch
MSRCNY實驗室,一直致力於開發幹細胞治療策略,以促進多發性硬化症的修復和再生。Jamie
Wong博士是Tisch
MSRCNY的高級研究科學家。她於2015年加入該中心,並利用自己的外科專業知識開發了一種新的原發性進展型多發性硬化症(PPMS)動物模型。
編譯來源:MedpageToday(2024.04.27)
+ read more

2024-04-04
如何填補空白的中老年女性運動研究
女性在更年期後,因荷爾蒙下降等生理變化,面臨著骨質疏鬆、肌肉減少、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風險增加的健康問題,而這段時間可能佔生命的三分之一以上。荷爾蒙變化不僅影響女性的生活品質,還會影響她們參與運動的意願、運動能力以及對訓練的反應,但是相關研究卻極為不足。運動界向來被視為男性的天下,對女性的相關討論也少之又少。
最近一項英國研究提出,為了女性的整體健康,有必要加強對中老年女性在運動領域的研究。
研究人員對六份體育和運動科學期刊的研究進行了分析,在5261項研究中,女性僅佔參與者總數34%,專門針對女性的研究僅佔6%,其中對中老年女性的研究更是稀少。
根據統計數據,中老年女性僅佔研究參與者總數的9%,而對老年女性的研究僅占其中的16%。
研究人員強調,許多現有的相關研究存在著不足之處。例如,在描述更年期狀態時術語不一致、將更年期前/中/後的女性混合在一起研究,且沒有說明其他影響因子,例如是否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等,這些問題影響了中老年女性研究的使用和影響力。
就像在體育和運動科學領域的研究中,「典型的70公斤男性」被當成所有男性的代表一樣,在以女性為對象的研究中,似乎將年齡在18歲至40歲間,有自然月經週期的女性視為所有女性的代表。
為了改善在研究中性別失衡的情況,這份研究提出了幾項優先事項:探討更年期前後對參與運動、鍛煉和身體活動的影響;研究運動和飲食改變在管理症狀、改善健康和幸福感方面的作用,特別是在更年期及之後;以及更年期後和荷爾蒙替代療法對運動表現和訓練反應的影響。
研究人員呼籲,體育和運動科學研究領域應採取積極行動,消弭對中老年女性的數據和知識落差,才能更好地支持對女性和女性運動員。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4.2.6)、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24;58:180-18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