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行動
2021-01-06
男女死於中風的風險不同!
同樣是首次發生中風,1年後女性死亡風險比男性的增加39%。一項新研究指出,這個性別差異是由於女性患者較高齡和中風情形更為嚴重。
首次發生中風的男女,女性大約比男性大7歲。而就醫時可以獨立行走的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少了9.3%,代表比較多女性的中風較嚴重。
研究作者D.
Cadilhac說:「檢視全部死因,有12%男性、6%女性死於癌症,8%男性、6%女性死於缺血性心臟病,比例男比女高。然而,女性死於中風的比例更高,分別為41%男性及50%女性,其他心血管疾病也是如此,分別為13%男性及16%女性。」。
研究團隊表示,女性發生與中風相關的死亡風險增加了65%。背後原因除了可能是女性初次中風時年齡更大、中風嚴重程度更高以外,女性患者較少被提供阿斯匹靈來治療第二次中風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12.2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1-05
美國最新飲食指南—酒一天最好喝多少?
美國農業部(USDA)和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D)發布了新的飲食指南,其中飲酒方面建議男性每天兩杯以下,女性為一杯以下,與過去的飲食指南建議一樣。
政府和委員會的結論不一
這個建議其實與指引委員會於7月發布的科學報告結論不同。他們建議將指南中關於飲酒的內容,從男性每天喝兩杯和女性每天喝一杯減少到男女每天都喝一杯。
根據飲食指南官網,新發布的指引之所以未採納委員會的科學報告的建議,乃因委員會所檢視的文獻中支持修正飲酒建議的證據並不強,而法律規定修正建議需要有充分的證據。不過,如同之前的指南,鼓勵人們適量飲酒。
廠商的反應
美國飲料協會對於聯邦政府決定維持既有的建議表示肯定。根據他們的聲明,指南建議依循了目前的科學證據應該被肯定,並且提到雖然關於人類健康的新進展應該被重視,但是相關討論應該是以堅實的證據為基礎,而不是來自政策綱領。
醫界的反應
美國癌症研究協會表示,關於飲酒的建議維持不變,暗示了對於男性而言每天喝兩杯酒是安全的,但這與一些可信度高的證據不符,這些證據指出即使每天喝少於一杯酒也會增加許多癌症風險,包括頭部、頸部、食道及乳癌。
編譯來源:
* CNN(2020.12.30)
* 2020-2025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1-04
五個和肥胖有關的常見迷思
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數據,在美國有42.4%的成年人有肥胖症。以全球來看,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約有6.5億的成年人有肥胖症。
人們對於肥胖相關的健康問題的意識已經越來越高。然而,儘管有公共衛生活動的宣導,但相關的迷思仍然存在。許多最常見的誤解會導致羞恥感,而這會影響肥胖症患者的心理健康。
解決有關肥胖的迷思很重要。有鑑於這點,本文將會應對有關這項疾病的五個最普遍的誤解。
1.只要少吃多動就能減肥
多數情況下,長時間攝取比身體所需更多的卡路里是肥胖的直接原因。而確實絕大多數減肥的措施都是減少熱量攝取、增加體能活動量或兩者並用。
儘管飲食和運動是重要的因素,但有些不相關的因素也會在肥胖症中起重要作用。
這些人們通常會忘記的因素包含睡眠不足、心理壓力、慢性疼痛、內分泌(激素)干擾素,以及某些藥物的使用。
在這些情況下,就可能會有暴飲暴食的現象。
此外,這當中的某些因素會互相影響,而增加肥胖的機率。例如,壓力會增加肥胖的機率。由於體重污名如此普及,肥胖症對某些人可能會產生壓力,因而增加壓力程度並引發負面的反饋循環。
除此之外,壓力還會影響睡眠品質,可能進而導致睡眠不足,而這也是引發肥胖症的另一個因素。睡眠不足似乎也會增加壓力程度。正如一篇論文所述:「壓力激素的水平與睡眠時間的減少呈正相關。」
睡眠呼吸中止(一個人在睡眠期間短暫停止呼吸)在過重或肥胖的人中更為普遍。同樣的,這會形成一種循環:隨著他們體重增加,他們的睡眠呼吸中止可能更嚴重,這可能導致睡眠不足,進而導致體重繼續增加。
另一個例子,慢性疼痛和肥胖之間似乎存在著關聯。這個關聯性背後的原因肯定很複雜,而且因人而異,但原因可能包含化學因子、睡眠、憂鬱和生活型態。
因此,不難看出慢性疼痛如何增加壓力程度又影響睡眠,進而加深了上述提到的負面循環。
壓力、睡眠和疼痛只是三個可能導致肥胖的相關因素。每個人的情況都有所不同,而僅僅接受「少吃多動」的指示來減肥可能不是一個夠好的介入措施。
正如本文將繼續強調的,卡路里攝取量和運動是減肥的重要因素沒錯,但它們並不能解釋所有的問題。
2.肥胖症會導致糖尿病
肥胖症並不會直接導致糖尿病。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但並不是每一個肥胖症患者都會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也不是每個第二型糖尿病都患有肥胖症。
肥胖症也是懷孕期間會發生的妊娠性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它不是第一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3.有肥胖症的人都很懶惰
較少活動量的生活方式是肥胖的因素之一,而多活動確實可以幫助減肥,但是肥胖並不只和低活動量有關而已。
一項2011的研究使用加速計測量年齡在落20-79歲的2832名成人4天內的活動量。他們行走的步數隨著體重的增加而減少,但是差異並不像人們所預料的那麼大,特別是對於女性而言。
下列顯示了在這項研究中女性的體重以及她們每天走的步數:
* 健康體重者的步數:8,819步
* 過重者的步數:8,506步
* 有肥胖症者的步數:7,546步
當我們考慮過重的人或肥胖症患者在每一步伐上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時,可以發現有肥胖症總消耗之能量間可能更多!
但,這並不代表體能活動對於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來說不重要,而是說實際情況其實更為複雜。
另一個要考慮的因素是,並非所有人都能進行體能活動。舉例而言,對某些行動不變的人來說,試圖活動可能很困難或甚至做不到。
另外,某些心理健康問題也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動力,而憂鬱症和肥胖症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關聯性,因而加深了事情的複雜性。
除了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外,某些肥胖者可能也會有負面的身體意象,這可能使走出家門的前景令他們更加畏懼。
4.如果你的近親有肥胖症,你也會有
肥胖症與遺傳學之間的關係很複雜。親戚有肥胖症的人不一定會患有肥胖症,但是他們的風險確實會比較高。
要分別理解基因和環境的個別作用很難。有相似基因的人通常會生活在一起,因此可能具有相似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1990年,有一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是環境或基因影響」的研究。研究結果被發表在_《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_。
科學家研究了一對沒有一起被撫養長大的雙胞胎與一對一起被撫養長大的雙胞胎進行了比較。他們得出以下結論:「
基因對BMI的影響很大,而兒童時期的成長環境則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1986年的一項雙胞胎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研究人員發現,被領養的孩子的體重與其親生父母的體重有關聯性,但與養父母的體重則無關。
儘管近期有更多的研究指出環境造成的影響的重要性,但基因確實在肥胖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影響肥胖機率的基因。正如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所解釋的,在大多數肥胖症患者中,「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遺傳原因可以被指認出來。自2006年以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已經發現了50多個與肥胖相關的基因,其中大多數的影響都很小。」
其中一個與肥胖有關的基因是稱為_FTO_的基因的變異體。根據2011年的一項研究,這個變異體與20-30%肥胖機率的增加有關聯性。
雖然遺傳學很重要,但這並不代表對親屬有肥胖症的人來說肥胖是不可避免的。
但還是要重申的是,僅透過這些介入措施來減肥可能對某些人來說並沒有幫助。
5.肥胖不影響健康
這是一個迷思。有多種疾病都與肥胖有關聯。例如,肥胖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骨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和一些精神疾病的風險。
也就是說,即便是適量的減肥也可以提供健康益處。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說法,「減少5-10%的體重可能會產生健康益處,例如改善血壓、膽固醇和血糖指數。」
此外,有項針對_BMJ_中現有文獻的回顧所得出的結論是,減肥介入措施「可以降低患有肥胖症的成年人的早逝總死亡率」。
肥胖症非常普遍。當前,圍繞於該疾病的恥辱是無濟於事的,而且可能造成損害。因此,在面對它時,我們應該要好好的處理和應付。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20.11.3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1-03
你聽過「長期新冠病毒感染」嗎?
官方資料指出,五分之一的人在新冠病毒感染之後仍有症狀,而其中有一半的人仍然經歷至少長達12週的症狀,逐漸令人關注到長期新冠病毒感染(long
COVID-19)的規模和影響,比先前估計的更普遍。
英國最近對COVID-19感染的調查,隨機取樣這些患者的住家,顯示近8,200確診者中,21%在感染5週後仍有症狀,9.9%在感染後12週仍有症狀。
倫敦帝國學院免疫學教授Danny Altmann
認為若以此估計全球COVID-19案例,500萬到1000萬的人會有長期的狀況,而目前無法解釋,也沒有治療方針,更不知會延續多久。
大約11.5%參與者感染5週後還覺得疲勞,11.4%咳嗽,10.1%頭痛。而發燒、肌肉酸痛、腹瀉和失去味覺嗅覺,很多人持續經歷著這些症狀。
研究也顯示,比較擁有相同人口背景及既有疾病的人,那些因COVID-19而住院者有較高的風險發生心血管事件,如中風、心臟病發、糖尿病、腎臟病和肝病。
研究發現,感染超過12週的人數不多,所以沒有足夠的資料顯示12個星期以上仍有症狀是普遍的。然而根據COVID-19患者的陳述,症狀可延長至好幾個月,有些人甚至在第一波得病後,超過8個月仍有症狀。
倫敦國王學院的Dr. Claire Steves
也是研究團隊之一,他認為研究數據比他們估計的高,可能是因為沒有特別問參與者這些症狀是否在感染COVID-19之後才開始,或者因某些慢性疾病早已存在。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 (2020.12.1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1-02
哪種海鮮的塑膠微粒最多?
英國赫爾約克醫學院和赫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檢閱了50多項研究(自2014年至2020年),以瞭解全球魚類和貝類中的塑膠微粒污染程度。
研究顯示,每公克的軟體動物中的塑膠微粒含量為0至10.5微克,以蛤蜊、淡菜、牡蠣和扇貝的含量最高;甲殼類動物為0.1至8.6微克,魚類則為0至2.9微克。
在亞洲沿海地區收集到的軟體動物是受塑膠微粒污染最嚴重的。研究人員暗示說,這些區域被塑料污染的情況較嚴重。
研究作者指出,軟體動物的最大消耗國為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和美國,其次是歐洲和英國。
塑膠廢料由湖泊和河流最終排入海洋,可能會進入貝類、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體內。至2060年,全世界每年產生的塑膠廢料可能增加至三倍,達到155至265百萬公噸。
研究人員說,他們還需要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數據,以了解這個問題在不同的海、洋和水路之間有什麼不同。他們說,有必要標準化測量塑膠微粒污染的方法,以便進行比較。
塑膠微粒污染對於健康的影響
根據報告內容,科學家們仍在試圖了解食用這些廢塑料的細小顆粒污染的魚類和貝類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研究作者E.
Danopoulo──赫爾約克醫學院的研究生說:「目前尚未有人完全了解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全面影響,但其他研究的早期證據顯示,它們確實會造成傷害。」
Danopoulos在約克大學的新聞稿中提到:「要了解塑膠微粒對人類食用的全面影響的重要步驟就是首先要完全確定人類攝取的塑膠微粒含量有多少。我們可以透過調查有多少海鮮和魚類被食用,並測量這些生物中的塑膠微粒含量來開始這項研究。」
這項報告是於12月23日發表在《_環境健康視角_》網路期刊上。
編譯來源:HealthDay (2020.12.2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1-01
成功生育,準爸爸的健康不容忽視!
一項新的大型研究指出,計劃當父親的男人應該先努力把自己的身體管理好。
研究人員發現,當準父親肥胖或有高血壓等健康問題,其伴侶發生流產或死產的可能性增加。
專家表示,雖然這些發現並不能證明父親的健康問題直接影響了伴侶的懷孕結果,但是考慮到男性的健康和生活習慣會影響精子質量,準父親會影響懷孕結果是合理的。
懷孕失敗不僅是因為準爸爸的年齡
研究分析的資料來自約959,000筆跟妊娠有關保險記錄,紀錄顯示將近有173,000人因流產、死產或子宮外孕而未成功生育。
研究團隊研究受孕前父親的健康情形是否與流產風險有關。研究發現,整體來說,生育失敗的風險隨著父親的健康狀況越多而增加。
例如,如果男性患有一種代謝症候群,則生育失敗的風險增加了10%;如果他有三種以上代謝症候群,則風險增加了19%。代謝症候群是引起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因子的總稱,它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第2型糖尿病。
過去的研究指出,父親的年齡較大與懷孕結果較差有關,這可能是因為精子質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但是,Eisenberg表示,這項研究的發現並不能由年齡來解釋。在任何年齡,父親的健康狀況都很重要。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男性生殖醫學和外科主任M.
Eisenberg說:「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弄清楚這種機制,不過與此同時,鼓勵男人健康飲食、鍛煉身體及好好地控制任何慢性疾病不會有任何壞處。」。
當然,健康狀況越多的男人可能其伴侶的健康狀況也較差。但是,當研究團隊將準媽媽的健康納入考量後,並未完全影響研究發現。
非營利組織March of Dimes醫學健康主任Rahul
Gupta說:「我們知道家庭的健康對孩子的健康很重要,原因之一是兒童會從周圍的成年人學習飲食、運動和其他生活習慣。而新發現指出,父親的影響力早從受孕時就開始了。」。
究竟為什麼還不清楚,但是Gupta表示,過去的研究指出,父親的基因會幫助胎盤形成,而生育失敗通常與胎盤問題有關。這是一個需要進一步發展的科學領域。
Eisenber表示,當談到懷孕結果,婦女的健康仍然是最重要的,但是,準父親可以認真看待自己的健康來為自己和家人謀福利。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0.12.2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12-31
兩臂血壓的差異可預測你未來心血管疾病...
一項大型國際研究的有力證據證實,從兩臂測出之血壓讀數的差異越大,心臟病發作、中風和死亡風險越高。
該研究由英國國立健康研究院(NIHR)資助,它是第一份指出兩臂間血壓讀數差異越大,患者的額外健康風險就越大的研究。
研究的結論是,兩臂測出的血壓讀數差異每差一個mmHg,預示著10年後發生新的心絞痛、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升高了1%。
此外,在有高血壓的人當中有11%其雙臂血壓讀數差值超過10
mmHg,而在一般人口中這一比例為4%。
目前,英國和歐洲的指引均認為兩臂之間的收縮壓差值若為15
mmHg以上,代表患者有額外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這項新的研究發現,差值在10
mmHg以上顯然就代表著有額外的風險。這意味著其實有更多人應考慮接受治療。
目前,國際血壓指引建議醫護人員在評估患者心血管風險時應測量雙臂的血壓,但這個建議經常被忽略。這項新研究為雙臂血壓讀數的差異提供了正常範圍的新上限10
mmHg,該上限明顯低於目前指引建議的上限15
mmHg。這項研究可能促使國際高血壓指引的修訂。這代表更多有風險的患者會被辨識出來並接受可能挽救生命的治療。
此研究的臨床意義
每次心跳血壓會隨之上升和下降,此為一個循環,其測量單位為毫米汞柱(mmHg)。每個人會得到兩個數值,數值較高的收縮壓代表最大血壓,數值較低的舒張壓代表最小血壓。收縮壓高代表高血壓。全球有三分之一成年人有高血壓,它是引起心臟病發作、中風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從兩臂測出之收縮壓若有顯著差異,可能代表動脈變窄或變硬,這可能會影響血液流動。這些動脈變化進一步被認為顯示著患者可能心臟病發作、中風或提早死亡,應進行治療研究。
研究作者C.
Clark說:「以常規使用的血壓計測量一隻手臂後接著測另一隻手臂的血壓成本很低,並且這在任何醫療機構是可行的,無需負擔額外的費用或昂貴的設備。儘管目前國際指引建議這樣做,但多半時間並沒有被實踐,背後通常是因為時間受限。事實上,測量兩臂之血壓所需的額外時間很少,但這最終是可以挽救生命的。」。
另一位研究作者V.
Aboyans教授說:「我們認為,當患者在定期的門診時間依序測量兩隻手臂的血壓時,可以將兩臂測出的血壓讀數差值10
mmHg合理地視為正常差值的上限。這些資訊應納入未來要修訂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指引和臨床實務中。這種改變可能讓更多需要的人得以接受治療,以減少心臟病發作、中風死亡的風險。」。
研究方法
由英國艾希特大學主導的全球「INTERPRESS-IPD合作計畫」對所有可取得的研究進行了統合分析。他們整合了來自24項全球研究的資料,建立了擁有近54,000人的資料庫,其中涵蓋了來自歐洲、美國、非洲和亞洲成年人的資料,這些資料包含從兩個手臂測出的血壓值。
研究藉著與患者諮詢小組合作,他們取得並分析患者兩臂的血壓讀數以了解差異,並追蹤患者10年以上以了解有多少例死亡、心臟病發作和中風。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12.21)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12-30
如何監測胎兒對產婦才是最適合的?
在分娩過程中,密切觀察胎兒,可以迅速處理可能發生的任何問題。胎兒監測是觀察產婦與胎兒健康情況的方式之一。但是在台灣,有些產婦卻覺得受到束縛。
而最近一項澳洲的研究指出,女性希望能參與選擇胎兒監測方式的決定,但往往沒有。
因此,讓女性瞭解不同胎兒監測的方式,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適合的選擇。
什麼是胎兒監測?
分娩期間的胎兒監測重點在監測胎兒心率的特定變化,如果發現問題時,醫護人員可以及時處理。
胎兒監測的第一種方法是「間歇聽診」,醫護人員通常使用稱為「都卜勒超音波儀」(foetal
doppler)的設備,每15至30分鐘聽一分鐘左右的胎兒心律,包括在子宮收縮期間。
第二種方法是連續性心律紀錄法(CTG,cardiotocography),又稱電子胎兒監測儀,是透過機器紀錄胎兒心跳與母親子宮收縮的時間。CTG通常在孕婦的腹部上以皮帶固定記錄設備來記錄嬰兒的心率和婦女子宮收縮強度,然後將資訊繪製成圖表,協助醫護了解嬰兒在宮縮壓力下的反應。
兩種方法有什麼區別呢?
CTG監測是高收入國家常見的胎兒監測方法,通常在整個分娩過程中連續使用。
有些婦女反應固定紀錄設備的皮帶會讓她們不舒服,此外,某些女性可能需要躺在床上,她們的行動因此受到限制。而且,不是所有CTG監測儀器都可用於淋浴或分娩池,這也限縮了某些女性在分娩過程中舒適度的選擇。
相反地,間歇性聽診讓產婦在使用設備時可以自由地行動。
從女性舒適度的角度來看,間歇性監測可能更合適,但還需要進一步思考這兩種方法對母嬰健康的影響。
妊娠低風險的產婦
沒有會增加嬰兒發生併發症風險因子的孕婦,通常被認為是低風險的。
一項系統性回顧研究比較了間歇性聽診和CTG監測,在低風險產婦分娩過程或分娩後不久胎兒死亡或新生兒腦性麻痺的情況,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與間歇聽診相比,CTG監測的產婦剖腹產的情況幾乎是兩倍。目前還不知道確切的原因,可能與接受CTG監測的產婦經常表示在分娩過程中無法自由活動有關。
有鑑於剖腹產會給產婦帶來更高的併發症機率,例如大量出血或感染,以及在之後的懷孕中流產和死胎的發生率更高,因此間歇性聽診可能是低風險產婦更安全的監測選擇。
妊娠高風險的產婦
胎兒發生不良情形的可能性大,例如胎兒比預期的小、早產或患有糖尿病等的
產婦,被認為是高危險族群。
比較妊娠高風險產婦間歇性聽診和CTG監測的結果,胎兒在分娩中或分娩後死亡的情況,依然沒有顯著的差異。
然而,CTG監測的腦性麻痺患病率幾乎高了三倍,目前並不知道確切的原因。
並且,在CTG監測下,剖腹產率依然高了近兩倍。
一般而言,妊娠高風險產婦發生胎兒、新生兒死亡或腦性麻痺等不良後果較多。但,研究顯示,使用CTG並不會降低這些不良後果的可能性,卻提高了婦女剖腹產的可能,因而增加了婦女的風險。
做出決定
在沒有太高危險因子的情況下,間歇性聽診通常是較被推薦的監測方法。所有主要的國際胎兒監測指南中,均建議對被認為處於高風險中的婦女使用CTG監測。然而,臨床醫生通常不會向有危險因子的孕產婦說明胎兒監測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議題的許多研究都已過時,且不一定夠嚴謹。重要的是,專業指南中的建議應與研究證據一致,幫助婦女做出適合她們的需求且明智的決定。而孕產婦應就個人的情況,與醫師或助產師討論每種胎兒監測的優缺點。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0.12.0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12-28
沒有被說出的COVID-19對女性月經影響
目前證據顯示COVID-19
在症狀開始後大約兩週就應該消失,然而很多人仍繼續有症狀,但是原因不明。有些女性在COVID-19治癒後,月經週期仍長期受到干擾。醫界人士巳開始找尋可能的機制及協助COVID-19長期後遺症的最佳治療。
以下是月經週期受到COVID-19癒後長期干擾的6位婦女及2位專業醫療人員的受訪內容。
月事不規則、血塊和病發反應
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她們患COVID-19之後,月經不規則、不正常的血塊或更糟的經前症候群。
Rose自從罹患COVID-19後,就注意到月經馬上有變化,該來的時候沒有來。在八個月內,只有五次月經。
Julia三月時有COVID-19症狀,當時沒有檢測管道。她相信自己有長期後遺症,月經受到干擾:五月沒有月經,六七月有,但延續較長時間,停了又開始。
有幾個人提到月經來時,不正常數量的血塊或特別大的血塊。
Bianca起初沒有注意到不同,3個月後,有些症狀回來時,發現血塊數量增加很多。Bianca注意到經期的改變使她擔心COVID-19和心血管疾病併發症。她開始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因為據報告這有助於女性避免中風。
Louise也有類似的經驗,他說:「經期不規則24-28天。前三個月,警覺到大血塊,寄照片給醫師,他説正常。」。她注意到月經來前一週,長期COVID-19症狀重新出現,比較嚴重,也較難呼吸,十分消耗精神。
Edith説月經變得更頻繁、更長、更多、更強烈也更痛。月經來之前COVID-19的症狀復發,使她覺得混亂,因為無法預測經期。「我會經歷非常虛弱的疲倦,很可怕的肌肉酸痛,使得身體無法動彈,一直到月經來時,才明白為何身體有這種感覺。」。
Jean服用避孕藥10年,偶爾有些流血。現在仍持續服用,但月經每個月還是來,期間短暫,且有不尋常的血塊,都令她擔心。她認為這是COVID-19長期後遺症的緣故。
缺乏醫療協助
受訪的婦女長期經歷COVID-19症狀如在月經不規則等,但她們覺得醫師大多沒有好好了解,也沒有提供可參考的婦科意見,只是簡單的告訴她們可能是因為「壓力和焦慮」。有的醫師甚至排斥患者的擔憂。醫師的態度,使得她們只好各自在網上和社交媒體尋找治療方法和精神支持。
醫師的看法
婦產科婦產科助理教授Dr. Linda
Fan指出壓力本身干擾下視丘、腦下垂體及卵巢,繼而引起月事不規則,已是很明白的事實。慢性疾病、生活壓力因素、焦慮和創傷症候群的人們都會有。
她假設新冠病毒可能影響女性的生殖器官,但目前已發表的資訊稀少。然而病毒會影響其他器官的話,也可能會直接攻擊卵巢的功能。中國的研究有25%的COVID-19患者月事有改變,但似乎病情恢復後就回到原點,也沒有顯示生育能力改變。
婦產科醫師Dr. Valinda
Nwadike認為從這些零星的案例看來,經期的改變可能隨著COVID-19患者的嚴重性和病期長短而定。「有些人的月經較多,有些人較少。共生病症也會影響月經的量。但COVID-19症狀改善後,經期會回復正常是很一致的。可能和卵巢荷爾蒙受到抑制有關。」
Dr.
Fan安撫婦女們,感染COVID-19時一兩次月事的改變,不必過於焦慮。找機會和醫師溝通,需要時可做些測試,如抽血驗貧血、懷孕或甲狀腺功能。經血過多到令人不安時,荷爾蒙療法可以是個選項。「知識就是力量。知道這個副作用是在預料之中,本身就可以安心了。」
Fan醫師建議月事問題更嚴重時,要堅持和家醫科或婦產科醫師做視訊諮詢,自己也要詳細記錄月事的改變。
患者的呼籲:我們已經精疲力盡了,我們不能永遠獨自面對
那些沒有醫療專家的協助,但正在經歷長期COVID-19和其對月事影響的婦女,呼籲此疾病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需要有更多的了解,也要有較好的照顧和專家的支持。
編譯來源: Medical News Today (2020.12.15)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12-25
2020最大的科學突破之一:培養肉的發明
到本世紀中期,地球上將會有90億人口。而人類要如何在不傷害生物多樣性和不消耗過多能量的情況下,適當地養育這些人呢?如今,雞和火雞的生物量已經比世界上所有野生鳥類還要多了。而我們所食用的動物的生物量也已是野生哺乳動物的十倍以上。
因此,飲食創新是必需的。其中有些在沒有「尖端」科學的情況下仍是可行的,例如:將營養豐富且富含蛋白質的昆蟲轉化為美味的食物或利用植物蛋白製造出人造肉。關於後者,自2015年以來,加州就有一家叫作Impossible
Foods的公司在出售「牛肉」漢堡(這個牛肉主要是由小麥、椰子和馬鈴薯製成)。不過,這些漢堡要滿足肉類美食者的需求可能還要一段時間,因為以紅色的甜菜根汁替代血並不那麼引人食慾。
但生物化學家在這方面一直有在突破。透過從動物身上取得一些細胞,再用適當的營養物刺激生長來「培養」肉,是可以做到的。就在上個月,新加坡食品監管局批准了由美國新創公司Eat
Just銷售其研發的「培養」肉。可接受的肉類替代品讓我們的飲食方式產生了良好的改變。它們是有生態效益的,而對我們許多人來說,也是一種道德上的進步;未來的世代將會回頭看當今盛行的「工廠化農場」技術會感到驚恐。現在,我們可以以樂觀的態度來看待這方面的迅速發展。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 (2020.12.2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