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馬爾地夫成為全球首個對整個世代禁菸的國家
馬爾地夫成為全球首個對整個世代禁止使用菸草的國家,新的法律已生效。
根據規定,凡於2007年1月1日或之後出生的人,永久禁止在該國購買、使用或被販售香菸及任何其他菸草製品,馬爾地夫衛生部宣布。
這意味著,今天年齡在18歲或以下的任何人,即使隨著年齡增長,也永遠無法在該國合法吸菸。
衛生部說明,該法律旨在「保護公共健康並促進無菸世代」。
禁令適用於馬爾地夫的居民及前往該國的旅客。馬爾地夫是一個位於印度洋、由近1,200個小型珊瑚島組成的國家。
《CBS
News》報導,零售商必須在販售菸草前驗證購買者的年齡,若販售給低於年齡限制的人,可能面臨50,000盧菲亞(約3,200美元/10萬新台幣)的罰款。
此外,該國已對所有年齡層全面禁止進口、販售和使用電子煙及電子煙設備。
任何被發現使用電子煙的人,可被處以5,000盧菲亞(約320美元/1萬新台幣)的罰款。
僅有另一個國家—紐西蘭—曾嘗試實施類似的世代禁菸政策,但已於2023年被廢除。
根據《CBS
News》報導,英國也曾考慮實施類似的法律版本。
若其他國家採用此模式,未來世代可能會在吸菸「不合法、也永遠不會合法」的地方成長。
台灣呢?
台灣《菸害防制法》規定,年滿20歲才能合法吸菸,任何人都不得供應菸品給未滿20歲的人。電子煙則是全面禁止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5.11.05)
+ read more
2025.11.20
歐盟下一個禁令對象是乾洗手嗎?
歐洲數十種乾洗手產品可能被撤出市面,原因是其中的主要成分「乙醇(ethanol)」被認為可能增加罹癌風險。
含酒精的清潔劑目前在歐盟被核准為安全產品,並自1990年代起列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基本藥物清單》。
然而,日前歐盟衛生官員提議,由於乙醇可能與癌症及孕期併發症風險相關,應考慮淘汰或替換含有乙醇的產品。
若此提案通過,歐盟各國醫院常用的乾洗手、清潔劑及其他酒精類清潔產品可能被全面停用。
英國因脫歐而不受此禁令影響。
專家警告:恐對醫療系統造成「巨大衝擊」
專家警告,若禁令生效,將對歐洲醫療院所造成「巨大影響」,因目前能達到同等防護效果的替代品反而更危險。
日內瓦大學及清潔醫院網絡(Clean Hospitals)專家Alexandra
Peters表示:「這對醫院的影響將是巨大的。全球每年因醫療相關感染而死亡的人數,超過瘧疾、結核病及愛滋病的總和。」
她指出:「以酒精為基底的手部清潔液,每年能防止全球約1,600萬起感染病例。」
彼得斯補充說,乙醇的替代品如異丙醇(isopropanol)毒性更強,而反覆使用肥皂清洗則耗時且會傷害皮膚。
「在像新冠疫情這樣的緊急狀況下,只要需要大量生產手部清潔液,原料一定是乙醇。你不可能讓啤酒廠改為異丙醇製造廠。」
ECHA將於11月底決定是否將乙醇列為有害物
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的委員會預計於11月底開會,討論是否將乙醇歸類為「致癌物質」。
ECHA表示,若專家委員會「認定乙醇具致癌性」,將建議用其他物質替代。但他們也補充說,若評估後認為乙醇在「預期暴露量下使用仍屬安全」,或「找不到合適替代品」,仍可能批准其用於特定殺菌用途。
目前尚未作出最終結論。最終建議將送交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作出決定。
產業團體反對:缺乏證據證明乙醇有害
業界已對潛在禁令提出反對,主張目前缺乏足夠證據證明乙醇具危害性。
國際肥皂、清潔與維護產品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oaps, Detergents and Maintenance
Products)歐盟事務主任Nicole
Vaini表示,目前並無專門針對乙醇的研究。
現有的人體資料僅涉及飲用含酒精飲料的健康影響。
今年5月,歐洲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ECDC)甚至呼籲各國衛生機構「將酒精性手部消毒確立為手部衛生的主要方式」。
健康風險與暴露程度相關
根據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資料,乙醇可能導致皮膚乾燥、刺激、發紅或腫脹。若接觸眼睛,可能引起流淚、灼熱與刺痛。
不良健康影響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乙醇暴露量、暴露時間,以及是否同時接觸其他化學物質。
直接吸入乙醇可能刺激鼻腔與喉嚨,引起嗆咳與咳嗽;在高濃度下甚至會導致醉態。
市售的酒精性乾洗手產品(液體、泡沫或凝膠)乙醇濃度最高可達95%。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10.21)
+ read more
2025.11.19
男兒有淚不輕彈?繪本中的性別疼痛劇本
從擦傷的手肘到瘀青的膝蓋,疼痛是童年生活中的常見經驗。
但幼兒究竟是如何理解與面對疼痛的?根據南澳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的一項新研究,答案可能藏在他們閱讀的繪本之中。
繪本中的疼痛描寫與性別差異
這項分析了數百本受歡迎兒童繪本的研究發現,大約每五本書中就有一本描寫疼痛或受傷的情節,其中最常見的情況是碰撞、擦傷或跌倒。
然而,疼痛的呈現方式在男孩與女孩角色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顯示過時的性別刻板印象仍普遍存在於故事情節中。
例如,男孩角色比女孩更常經歷疼痛(53% vs.
29%);但當面對疼痛時,女孩更常被描繪為哭泣(78%),而男孩則僅有(22%)。
此外,當角色被描寫為幫助他人時,男孩傾向於提供建議或解決問題,而女孩則更常提供安慰與支持,進一步強化了「女孩富有同理心、男孩講求實際」的觀念。
研究還指出,像「幫助」或「安慰他人」這類利社會行為在故事中其實相當罕見。當出現幫助行為時,也多為實際的肢體協助,而非情感支持。更有趣的是,故事中有高達60%的角色只是被動地旁觀他人的疼痛,而只有28%的角色會作出反應。
繪本能啟發同理,也可能限制思維
研究主持人Sarah
Wallwork博士表示,繪本為兒童理解世界提供了強大的學習契機,但若延續不良訊息,包括性別化的疼痛描寫,也可能造成侷限。
Wallwork博士說:「共讀能讓幼兒學習理解世界,包括在受傷或疼痛時該怎麼做,或學會同理與幫助他人。」
「然而,當繪本呈現男孩對疼痛無動於衷、女孩則照顧他人時,我們便有可能在強化狹隘的社會劇本,影響他們對同理心、韌性與關懷的理解。」
「孩子會內化他們看到的內容。當男孩被描繪為堅忍不表達疼痛時,這可能促使他們隱藏痛楚──而這種行為已被證實與未來更高的慢性疼痛風險相關。
「同樣地,當女孩被一再描繪為照顧者時,也會鞏固『同理與養育是女性特質』的社會期望。」
鼓勵家長與教育者以共讀挑戰刻板印象
共同研究者、南澳大學博士研究員Dur-E-Nayab
Mehar指出,家長與教育者可以透過共讀,主動挑戰這些訊息。
Mehar表示:「只要更有意識地選擇故事,我們就能與孩子開啟關於同理、關懷與如何回應他人疼痛的有意義對話。」
「例如問孩子:『你覺得這個角色的感受如何?』或『他們還能怎麼幫忙?』這樣的提問能引導孩子思考身體與情感層面的支持方式。」
「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感覺疼痛是正常的,能夠以健康的方式表達情緒,並且學會關懷、體貼且實際地幫助他人,無論性別為何。
「或許這樣一來,我們與孩子分享的故事,將能真正培養出同情與共感。在那樣的故事裡,疼痛被看見、支持被給予,而孩子也能在其中學會如何以溫柔與實際的方式回應他人。」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10.27)、European Journal of
Pain(2025.08.13)
+ read more
2025.11.17
爸爸也談月經:陪伴女兒面對第一次的月經
對許多人來說,談論月經仍然讓人感到不自在,通常是由媽媽負責,對於自己沒有月經經驗的爸爸更是如此。但是,越來越多爸爸開始打破這個月經羞恥的迷思,今年16歲的Helen敘述她第一次月經來潮時,因為爸爸剛好在家,所以是爸爸協助她處理的。
對許多家長來說,和孩子聊月經可能會有點尷尬,但Helen說,爸爸一直很坦率地談論月經,告訴她會發生什麼事,因此當月經真的來時,她並不慌張、可以更輕鬆的面對。
她說:「爸爸也許沒辦法告訴你月經來實際是什麼感覺,或是它如何影響生活,但他們仍然可以提供建議、陪你聊這件事。」
John會和兩個女兒談論月經來時可能的感覺、疼痛程度,以及各種生理用品種類。現在從事教育工作者的John坦言自己一開始並不懂,但他請教妻子與媽媽,也利用書籍與網路資源來學習。
月經是重要的生命課題!爸爸也一起參與
對John來說,月經是健康議題,而非應該感到羞恥的議題。雖然「爸爸談月經」這件事仍有尷尬,但他認為:「重要的是要陪伴,讓孩子覺得你很親近。」
喪偶的父親Roy則是沒有選擇的餘地,自妻子因癌症過世後,他獨自撫養女兒長大。他在女兒九歲時就開始陪她談月經,透過書本協助她認識月經。「一開始她臉色感尬,但我們仍然很開放地討論。」
後來,他拿出衛生棉,教女兒如何黏在內褲上,還建議她先試貼看看。Roy認為,當孩子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時,才會感到害怕。」
他說:「我是在陪伴女兒為她的人生做準備,而月經、性、男朋友、關係,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雖然都很不容易,但不能逃避。」
月經倡議團體發起「給爸爸衛生棉」行動
對許多女性而言,第一次月經的經驗並沒有那麼開放。
在倡議月經貧窮的非營利組織「Hey Girls」工作的Hannah
Routledge回想自己的經驗仍覺得不舒服「「我念的學校完全沒有任何準備,連垃圾桶都沒有。」
「Hey Girls」在2019年發起了「Pads for
Dads(給爸爸衛生棉)」行動,提供免費的教材與教學,協助爸爸與孩子談論月經。這個活動的設計是為了打破爸爸們(以及所有家長)對月經的污名。
兒子也要知道!日常中進行月經教育
「不用等到某一天進行『重要對談』,而是要日常地、自然地討論,確保家裡有準備生理用品,也讓孩子知道你會陪伴她、支持她。」
Hanna也強調,父母同樣應該與兒子談論月經,讓他們有意識地理解這件事。
家庭醫師Nighat
Arif的專長在於女性健康。她提到,當她六歲的兒子在浴室裡發現她的衛生棉條時,她就開始了第一次談話。
她告訴他:「這是媽媽在流血時會用的東西。」起初這讓兒子感到焦慮與慌張,但她告訴他這是正常的,女性每個月都會這樣。
Hanna說,對於月經的態度正在改變,「我的爸爸以前完全避談這類話題,但現在,如果孫女們需要或想聊,他會開放的與她們聊。」
性健康教育不只是媽媽的責任!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婦產科醫師Christine
Ekechi指出,在父母與孩子談青春期話題上,社會仍存在雙重標準。Ekechi醫師認為有許多單親媽媽在教導兒子關於青春期、成長、性行為安全措施等議題,但從不說媽媽們不能談,那為什麼換成爸爸就不行和女兒談呢?
Ekechi醫師認為,家庭中對月經議題的開放態度,也能帶來更廣泛的正面影響。她認為,有知識的父親,也會成為更好的同事與領導者。這不僅有助於減少職場中的月經污名,也能推動「月經平權」。
她補充說:「最重要的是,這會讓父女關係更親近。」
編譯來源:BBC(2025.10.30)
+ read more
2025.11.14
三種新蟾蜍物種跳過蝌蚪直接胎生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非洲發現了三種新的、外型奇特的樹棲蟾蜍,它們身上佈滿膿皰。它們如何在遠離水源的地方繁衍後代呢?答案是:完全跳過蝌蚪階段,直接產下幼蟾。
大多數教科書只會講述青蛙繁殖的過程:卵→蝌蚪→幼蛙→成蛙。但坦尚尼亞新發現的三種青蛙卻並非如此。這三種新蛙屬於非洲蟾蜍中一個不尋常的類群-樹蟾(Nectophrynoides),俗稱「樹蟾」。
雌性樹蟾不會產卵孵化蝌蚪,而是將後代孕育在體內,直接產下完全成形的小蟾蜍。這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極少數能夠體內受精並真正胎生的兩棲動物之一。
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兩棲動物學館長、該研究的合著者Mark
D.
Scherz副教授指出,眾所周知,青蛙是由蝌蚪發育而來的—這是生物學中經典的蛻變(變態)發育例子之一。但實際上,近8000種青蛙的繁殖方式多種多樣,其中許多與這個眾所皆知的方法並不十分相似。
只有來自南美洲和東南亞的少數蛙類進化出了類似的生存策略,這使得這些蟾蜍在動物王國中成為一個罕見的例子。
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的合著者 H. Christoph Liedtke
說,「胎生在蛙類和蟾蜍中極為罕見,只有不到1%的蛙類物種採用這種繁殖方式,這使得這些新物種格外引人注目。」
他專門研究兩棲動物繁殖方式的演化。
比對120年前的青蛙DNA,發現新物種
早在1905年,德國研究員Gustav Tornier就向柏林Royal
Prussian科學院報告了他在坦尚尼亞發現的一種蟾蜍,這種蟾蜍令人驚訝地能夠胎生。當時,它是世界上唯一已知的能夠胎生的蛙類。Tornier最初發現的青蛙如今被保存在柏林自然博物館。
博物館中的標本中有些是120多年前採集的。研究團隊利用統稱為「博物館組學」的方法,從這些原始青蛙身上提取了DNA。
負責這項研究的博物館組學部分的Alice
Petzold博士說道,「這些我們的博物館組學研究能夠準確揭示這些古老標本所屬的種群,這讓我們對未來研究這些蟾蜍更有信。」
「幾年前的系統發育研究已經讓我們了解到,這些蟾蜍之間存在著以前未被認識到的多樣性。但是,通過走訪不同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並研究數百隻保存完好的蟾蜍標本,我能夠更好地了解它們的形態多樣性,從而使我們能夠描述這些新物種。」哥本哈根大學的第一作者Christian
Thrane說道。
保護瀕危物種
除了其演化意義之外,這項發現可能對保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許多這類胎生蟾蜍生活在狹小且破碎的棲息地中,正受到森林砍伐、採礦和氣候變遷的威脅。
這些新發現的物種來自坦尚尼亞東部弧形山脈(EAM),這是一個瀕危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以擁有許多地球上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物種而聞名。這些山脈從平原拔地而起,覆蓋著茂密的森林。但該研究的另一位合著者、就職於一家專注於森林保護的自然保護組織的Michele
Menegon博士指出,這些棲息地高度的片段化,這正在影響生物多樣性,包括生活在那裡的蟾蜍。
University of Dar es Salaam的研究員John V.
Lyakurwa指出,這些蟾蜍棲息的森林正在迅速消失。」
大多數樹蟾都已瀕臨滅絕,該屬中的一個物種—曲葉樹蟾(Nectophrynoides
asperginis)—已經在野外滅絕,而另一個物種—波因頓樹蟾(Nectophrynoides
poyntoni)—自2003年被發現以來就再也沒有被觀察到。這些美麗蟾蜍的未來非常不確定。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開放取用的科學期刊《脊椎動物學》(Vertebrate
Zoology)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11.06)、Vertebrate
Zoology(2025.11.06)
+ read more
2025.11.13
新研究:治療和護理的進步提升晚期乳癌存活率
由於治療和護理方面的重大進步,晚期乳癌患者的生存期延長了。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如今被診斷出罹患癌症的女性,整體壽命比十多年前被診斷出罹患癌症的女性多6到7個月。
這項研究結果來自美國自2011年以來對6萬多名轉移性乳癌患者進行治療的數據。
當時,平均存活期為27.5個月。根據結果顯示,到2022年,這一數字已上升至34個月以上。
某些亞型患者的生存期獲益更大。研究人員發現,HER2陽性/HR+乳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延長了11個月以上,而HER2陽性/HR-乳癌患者的存活期則延長了近19個月。
研究也發現,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的治療效果穩定提升。但三陰性乳癌(最具侵襲性的乳癌類型)的治療進展較為緩慢,平均存活期僅略有提高,從11個月增加到13個月。
首席研究員表示:「隨著診斷和護理品質的提高……近年來,我們看到了幾種針對乳癌的新療法。」
她表示,這些結果表明,現實世界中的患者正在從科學進步中受益,而不僅僅是參與臨床試驗的患者。
雖然整體趨勢是正面的,但專家表示,持續的研究和普及是確保每位患者都能分享這項進步的關鍵。
這些研究結果已在第八屆國際晚期乳癌共識會議上發表。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5.11.06)、EurekAlert!(2025.11.05)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