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篩檢的確可以降低死亡風險!
2018.11.15
乳癌篩檢的確可以降低死亡風險!
醫學領域一直在爭論,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對於偵測到乳癌後的存活率的影響有多少。最近一項研究試圖解決這一爭論。   在台灣,乳癌是女性全部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1位,並且發生率在2006-2015年十年間從每10萬人口有61.1人罹患乳癌上升到104.9人。不過,大多數類型的乳癌是可治療的,並且通常是越早被診斷出來,治療就越有效。   台灣政府提供45-69歲婦女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2015-2016年40-69歲婦女的乳房X光攝影篩檢率為38.1%。   最近,一群專家欲確立乳癌篩檢對於乳癌患者存活率的重要性,因此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定期做乳癌攝影檢查確實有助於降低乳癌死亡風險。   研究方法 研究小組分析了52,438名年齡在40到69歲之間的女性資料。其中一些參與者於1977年至2015年間連續39年定期接受乳癌篩檢。研究團隊分析了女性被診斷罹患乳癌後10年及20年內最終死於乳癌的案例。   10年乳癌死亡風險降低60% 研究發現,相較於沒有參與乳癌篩檢的女性,有定期篩檢的女性在被診斷罹患乳癌後,10年內死亡風險降低了60%,在乳癌診斷後的20年內,他們的死亡風險也降低了47%。   研究人員指出,所有被診斷患有乳癌的參與者都接受了適合他們癌症階段的治療,符合當時最新的國家指南。乳癌篩檢讓癌症早期階段即檢測出,意味著可以更快地開始治療癌症,患者對治療的反應更好。   篩檢與治療相輔相成 研究作者Stephen Duffy教授表示,最近治療技術改善減少了乳癌死亡人數。這些新的結果證明了篩檢也扮演重要角色,使婦女從現代治療中獲得更大的益處。我們需要確保乳癌篩檢率得到改善,特別是在社會經濟貧困的地區。   研究結果是以具體、個人的資料為基礎,並且橫跨60年,再次確認了參與定期、高品質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降低乳癌過早死亡風險的最佳方法。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8.11.12)        
+ read more
香腸、漢堡增加乳癌風險?!
2018.10.09
香腸、漢堡增加乳癌風險?!
最近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漢堡肉、香腸等加工過的肉類可能增加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   加工過的肉是經過鹽醃、醃製、發酵、燻製或混合製成的肉類,用於製作香腸、熱狗、培根、火腿和鹹牛肉等。 加工過的肉長期以來與胰臟、前列腺和腸道的其他癌症有關,這項哈佛大學的研究是首次顯示出與乳癌有關的研究。   研究分析了過去28項相關研究,包括13項涵蓋1,133,110名婦女關於紅肉的研究,其中有33,493名婦女(3%)患有乳癌;另外15項研究是涵蓋了1,254,452名婦女關於加工肉類的研究,其中37,070名(3%)被診斷患有乳癌。研究說明,飲食內容是透過食物頻率問卷來評估的。   研究發現,攝取加工肉類與乳癌風險增加9%有關,而紅肉或未加工的肉類攝取量與疾病風險之間沒有顯著關聯。哈佛大學陳氏公共衛生學院的Maryam Farvid博士表示,減少加工肉類似乎有利於預防乳癌。   讓加工肉類呈現粉紅色的食品添加劑「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可能是增加乳癌風險的原因;而加工肉類所含的飽和脂肪、膽固醇和一種來自動物蛋白質的鐵也可能與風險增加有關。   Farvid博士表示,過去關於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取與乳癌風險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有鑑於國際上乳癌發病率和趨勢的差異,找出生活中可改變的乳癌風險因子被廣泛認為是減少乳癌的一種手段。   雖然研究結果顯示紅肉與乳癌風險沒有顯著相關,但過去它被假設為某些癌症的重要風險因子,並且紅肉也是動物脂肪、血紅素鐵和化學致癌物質的來源,這些物質可能在烹飪和/或加工過程累積於人體中。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結論是,紅肉的攝取「可能是人類致癌物」,而加工肉被歸類為「對人類具有致癌性」。   不過,推廣紅肉攝取的組織「肉類諮詢小組(The Meat Advisory Panel)」指出,該研究是觀察性的,無法提供任何因果關係。它的發言人,卡迪夫大學神經生物學榮譽教授羅伯特皮卡德說,儘管有越來越多的證據,但「沒有單一的食品可以導致癌症」。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0.02)      
+ read more
簡單的血液檢測可預知乳癌風險!
2018.09.27
簡單的血液檢測可預知乳癌風險!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透過簡單的血液檢測荷爾蒙─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nti-Mullerian hormone)─濃度,可能可以預測罹患乳癌的風險。   為了了解「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濃度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係,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檢視了美國和歐洲近6000名停經前婦女的血液樣本。他們分析來自10項研究的數據。   他們發現,「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濃度高的女姓比水平低的女性罹患乳癌的可能性高出60%。研究表示,這種荷爾蒙可能是乳癌的生物標記。   英國的乳癌研究慈善協會(Breast Cancer Now)表示,現在可以討論是否將這項檢測納入乳癌篩檢,有助於辨識有乳癌風險的女性。    研究作者Anne Zeleniuch-Jacquotte教授表示,「抗穆勒氏管荷爾蒙」和乳癌風險的關係很有意義,因為目前用來預測停經前婦女的乳癌生物標記很少。而這份研究發現「抗穆勒氏管荷爾蒙」高的女性有中度增加乳癌的風險,希望希可以找到更多生物標記,以幫助大幅提高個人的風險預測。   共同作者Anthony Swerdlow補充說,未來可以將「抗穆勒氏管荷爾蒙」納入預測女性罹癌風險的新方法中。乳癌的病因非常複雜,尚未完全了解。將大型數據匯集在一起是了解許多不同原因如何相互作用並影響乳癌風險的關鍵。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9.18)          
+ read more
2030年全球女性肺癌死亡率將增加43%!
2018.08.08
2030年全球女性肺癌死亡率將增加43%!
從2015年到2030年,全球女性年齡標準化的肺癌死亡率預計將增加43%,而乳癌死亡率在同一時間內將下降9%。   這是8月1日發表於「癌症研究」的52國研究所揭示的。   雖然在降低全球乳癌死亡率方面有了很大進展,但全球女性肺癌死亡率卻呈上升趨勢。如果不採取措施減少這一人群的吸菸行為,全世界的肺癌死亡率將繼續增加。研究作者Martínez-Sánchez指出,過去的研究重點是預測單個國家或大洲的女性肺癌和乳癌死亡率,但很少有研究估計這兩種常見癌症的全球死亡率趨勢。   研究如何進行 Martínez-Sánchez等研究人員分析了2008年至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庫中乳癌和女性肺癌死亡率。納入研究的國家必須有2008年至2014年之間至少四年的數據,且人口必須超過100萬。共有52個國家符合這些標準:29個來自歐洲、14個來自美洲、7個來自亞洲、2個來自大洋洲。   世界衛生組織計算乳癌及肺癌死亡率的方式是看每年每10萬人中有多少人死於這兩種癌症,並進行年齡標準化以消除各國年齡分布不同而混淆預估值的問題。   研究結果 2015年到2030年女性肺癌的死亡率預計從11.2增加到16.0。預計2030年肺癌死亡率最高的是歐洲和大洋洲,最低的是美國和亞洲。只有大洋洲的肺癌死亡率預計會下降,預從2015年的17.8降至2030年的17.6。   Martínez-Sánchez表示,全球吸菸狀況呈現出不同的時間表,早在美國和亞洲開始普遍習慣吸菸以前,歐洲和大洋洲國家已經接受女性吸菸,這反映了為什麼歐洲和大洋洲的肺癌死亡率較高的原因。   而乳癌死亡率預計2015年到2030年間會從16.1降至14.7。歐洲乳癌死亡率最高,但整體呈下降趨勢,而亞洲預測乳癌死亡率最低,但整體呈上升趨勢。   Martínez-Sánchez解釋,乳癌與許多生活方式因素有關,亞洲乳癌死亡率上升是因為正在適應西方的生活方式,這往往導致肥胖和酒精攝取增加,兩者都可能導致乳癌。另一方面,歐洲乳癌死亡率減少可能與對乳癌的認識提升有關,導致人們積極參與篩檢和改善治療的計畫。   此外,與中等收入國家相比,高收入國家在2030年預測的肺癌和乳癌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最高。不過,高收入國家更有可能降低乳癌死亡率,而肺癌死亡率超過乳癌死亡率的大多是已發展國家。   研究的限制 Martínez-Sánchez表示,這項研究是以未來20年內目前肺癌及乳癌死亡率的趨勢仍會持續為基礎,但是特定習慣,例如從傳統菸改為電子菸,可能改變肺癌死亡率的趨勢,並且未來的篩檢技術及治療方法可能也會降低死亡率,這是這項研究的限制。   此外,由於缺乏非洲的資料及當地人口數小,研究無法對非洲的狀況進行預測。不過,這項研究為衛生專業人員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證據,幫助他們決定全球戰略,以減少女性肺癌對社會、經濟和健康的影響。   小知識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08.01) * Healthday(2018.08.01) * Juan Carlos Martín-Sánchez et al. _Projections in Breast and Lung Cancer Mortality among Women: A Bayesian Analysis of 52 Countries Worldwide._ Cancer Res; 78(15); 4436–42.  
+ read more
年輕女性體脂肪高較不易得乳癌?
2018.07.13
年輕女性體脂肪高較不易得乳癌?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每年逾萬位女性罹患乳癌、超過2,000名女性死於乳癌。如何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一直是相關研究的重點。   肥胖已被證實會增加更年期後婦女的乳癌風險,但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更年期前女性的情況正好相反:較高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因此,肥胖和乳癌的關係其實比我們目前瞭解的更複雜。   研究如何進行的 英國癌症研究所分析了來自19項前瞻性研究的資料,有超過758,000名年齡小於55歲更年期前女性的資料,分析BMI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係。這些女性分為18至24歲、25至34歲、35歲至44歲以及45至54歲四組,研究人員調整了風險因素,包括第一次月經的年齡、第一次分娩的年齡和乳癌家族史。   研究發現,BMI較高的女性在更年期前罹患乳癌的風險較低,特別是年輕女性,18至24歲女性的風險降低幅度最大,BMI每增加5個單位,乳癌風險降低23%;25至34歲間,BMI每增加5個單位,風險降低15%;35歲至44歲的BMI風險降低13%;45至54歲的BMI風險降低12%。   而即使在體重正常和體重不足的女性中也發現BMI和乳癌風險呈負相關。18-24歲女性中,最高BMI類別(35以及更高)與最低(低於17)之間的風險程度差距超過4倍。   研究人員特別說明,這份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因素。但並不是鼓勵女性增加體重以預防乳癌。BMI較高的女性在更年期前罹患乳癌的總體風險較低,但管理健康體重還有很多其他好處,應該加以考慮。   可能的解釋 研究人員提出,乳房組織在月經初潮和第一次分娩之間特別容易受到致癌物的影響,這可能是受到兒童時期肥胖的影響。更高程度的肥胖與青春期的提早到來密切相關,但青春期的發育節律也較慢,包括較慢的生長高峰期,而青春期快速增長與乳癌風險增加有關。   研究指出,當脂肪組織是雌激素釋放的主要部位時,兒童時期超重的雌激素效應可能可以誘導早期乳腺分化或增加腫瘤抑制基因。相反地,在青春期期間體重不足可能導致乳房發育期間缺乏乳房脂肪和/或低水平的卵巢激素而導致不成熟分化。   更年期後,肥胖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這可能是因為脂肪細胞產生的雌激素。研究人員Schoemaker表示,「我們現在需要進行後續研究,以了解為什麼這種影響似乎在年輕女性中得到扭轉。」   研究限制 參與者的體重跟身高有時是自我報告,有時則透過測量。研究作者說,研究的侷限性包:參與者報告的體重不一定準確,並且透過BMI來衡量肥胖,但是BMI相同的女性可以有不同的體脂分佈和體脂水平,這一點沒有考慮在內。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18.06.21)、MedpageToday(2018.06.21)、EurekAlert          
+ read more
乳癌治療不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
2018.04.12
乳癌治療不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
近十幾年來,癌症患者因為治療而增加罹患及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已成為大家重視的議題。醫療體系紛紛成立癌/心血管跨學科的醫療中心,以提升此意識及因應的醫療處置。不過,最近來自德國的的回溯性研究指出,乳癌患者不論是做放射治療或是化療都不會增加心臟疾病死亡風險,這是目前此主題最大型的研究。   研究分析了近350,000名在2000-2011年被診斷罹患乳癌並接受放射或化學治療的婦女的資料。研究團隊將他們的心臟疾病死亡率與未罹患乳癌的女性做比較,發現長期而言,接受這兩種治療的乳癌婦女,其心臟疾病死亡率都沒有比較高。   英國心臟基金會的Philippa Hobson表示,過去有些治療乳癌的高劑量化療藥物與一種跟心臟衰竭有關的酶之增加有關,並且乳癌患者被診斷罹癌前可能就有未被診斷出來的冠心病,增加了其心臟病及心臟衰竭的風險。雖然過去的研究顯示乳癌治療與心臟疾病有關,但這項研究證實事情並非如此。   研究主要作者Janick Weberpals表示,研究團隊一開始對結果也感到驚訝,但是團隊認為研究結果呈現出比臨床試驗更貼近真實的樣貌,因為臨床試驗的對象是依照特定標準所組成的,但這份研究檢視了所有乳癌患者。   台大醫院心臟科張博淵醫師表示,過去研究的結論與此次的結論不同,部分原因可能在於現在醫院良好的風險管理,例如心臟腫瘤跨科門診。透過這種方式,乳癌患者接受治療的心臟疾病風險早在選擇治療方式時就已經被納入考量。此外,治療期間對風險的控制也能及時辨識出治療對心臟造成的副作用並盡快對腫瘤治療做適當的調整。他認為: * 過去這幾年推動的「乳癌治療需注意心血管併發症」的理念顯然出現成效。 無論醫病雙方都會很自然的把這個議題列入乳癌治療的整體考量。 * 增加心臟病,或減少心臟病,其實只是一些臨床統計數據的爭辯。對病人來說,這些都不重要,因為她得到心臟病的比率就是1/2,會跟不會。現在正推動所謂「個人化醫療」,就是希望能為病患量身訂做一套屬於個人的治療方式。 * 我們以後如何宣導?不用去陷入誰對誰錯的泥沼,仍要提醒大家:乳癌的治療還是有心臟病的風險,不過近年來科技的進步已經逐漸克服這個障礙。那些說心臟病會增加的報告,是要大家提高警覺;而那些說心臟病不會增加者,是要病患別因此放棄治療。站在民眾教育的立場,我覺得兩種論述都有價值。...如果硬要去爭辯統計數字有沒有達到p值,而沒有往這些層面深思,我覺得醫學就未勉太狹隘了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409)、Eurekalert(2018040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