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6
摘除卵巢可能增加直腸癌罹癌風險?!
近日有新研究指出,接受卵巢摘除手術後的女性其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將會上升。
學者指出結直腸癌的發展受到的賀爾蒙的影響,而摘除卵巢會改變婦女的賀俺蒙分泌狀況。此篇研究分析了1965年至2011年之間195973位摘除卵巢的瑞典婦女資料,發現她們罹患結直腸癌的比率比一般人多出了30%。而在控制了其它影響因素後,研究者也發現摘除雙側卵巢的婦女罹患直腸癌風險較緊摘除一個卵巢者高出2.3倍。
計畫主持人Josefin
Segelman博士表示,不論是否已經停經,這些婦女罹患直腸癌的風險都在接受卵巢摘除術後增加了。這突顯了作為預防性的卵巢摘除術對婦女而言是一個必須審慎考慮的選項。
_ _
資料來源:英國外科雜誌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 read more
2016.04.07
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增加心臟病風險
目前已知有許多女性的特殊疾病如乳癌、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等會影響心/血管健康,最近又有研究報告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與冠狀動脈疾病之間具有高度相關。研究者建議醫事人員應向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說明治療手術可能對心臟帶來的長期影響,並討論手術的利弊得失。
由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及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Fan Mu所主持的分析研究,以The Nurses’ Health
Study ll
這項大型研究中的116,430名女性為樣本(這項大型研究自1989開始追蹤女性醫護人員的健康狀況至2009年),並已排除曾被診斷患有心臟病或中風的女性。這群女性中,有51%每周至少會服用鎮痛劑2次(研究認為符合這個指標的女性未來施做子宮或卵巢手術機率高);有4.5%
(5,296名)女性經腹腔鏡確診有子宮內膜異位症,並且這4.5%的女性中有21%已做過子宮切除術、13%做過雙邊卵巢切除術。
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心肌梗塞、心絞痛以及因血管阻塞而需要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氣球擴張術的可能性,分別是沒有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者的1.52倍、1.91倍及1.35倍。再者,40歲以下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者,相較於同年齡但沒有患病的女性,上述三種狀況發生的可能性增加了三倍,這樣的結果即使考量了避孕藥、荷爾蒙補充療法等其他可能影響心臟病的風險依然成立。並且研究者還點出,他們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從30歲開始顯著增加,直至更年期前後才降回基本值。
此外,研究還發現,子宮切除術和卵巢切除術的頻率,以及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施做手術的年齡與冠狀動脈心臟病有關。研究者解釋,目前已知在50歲以前因手術而提早進入更年期的女性,比常人面對更高的冠狀動脈心臟病等心臟病的風險。然而,子宮內膜異位症者常在50歲前便接受治療手術:子宮切除術及卵巢切除術,讓女性提早進入更年期而增加心臟病的風險,並且這種風險在年輕女性身上更高。
研究者說明,由於樣本都是醫療專業人員,並且樣本中未納入可能影響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評估的非典型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或有典型症狀但未被診斷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者,再加上研究無法充分了解患者切除子宮或卵巢的程度,因此尚需更多相關研究來佐證。最後,此份研究的經費來自於尤妮絲・甘迺迪・史瑞佛兒童健康與生長發育國家研究院(Eunice
Kennedy Shriv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研究者說明研究與產業並沒有任何關係。
資料來源: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 read more
2016.03.07
手機真的會煮熟你的精子嗎?細說手機迷思
或許是因為過度使用手機而產生罪惡感;或許是一種科技恐懼症。無論如何,除非可以證明手機不會「殺」了我們,我們無法釋懷。講白一點,手機不就是一個小型的無線電傳輸器。也就是說它不具有足以破壞你DNA的能力;但是它確實可以慢慢地讓在它周圍的組織溫度變高,大約0.2度-就像吃晚餐、運動、曬太陽造成的效果一樣。那還有其他什麼危險我們不知道?嗯,我們的確還不知道。不過下面倒是有一些曾經被提起,但遭到推翻的理論。
手機造成男性不孕?
以色列有一個新的研究發現,手機重度使用者的精蟲數量及或動力都比較低下;這份研究分析了來自106位於海法(Haifa)Carmel醫學中心做精子分析的男性所做的問卷調查。事實上,類似的研究發現已有不少;也有一些研究指出熱會影響精蟲生成。不過多數學者認為在找到直接的證據證明其間的因果關係之前都還言之過早;大量使用手機的男性,也可能具備其它會對健康造成影響的共通特質。
結論:也許不是, 即使是,也不是主要原因。
手機造成失智症?
2003年,一個瑞典的研究發現跟手機相似的電磁波會傷害老鼠的腦細胞,以致加速引發失智症。當時,Leif
Salford教授指出這純粹是假設理論,我們無法證實人類腦細胞會受到這樣的影響。201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的研究中,手機電磁波反而阻止了實驗老鼠的失智症病程發展。至今,仍沒有人能證明使用手機會造成失智症。
結論:不會
手機會造成眼癌?
2001年,德國醫師Andreas
Strang發現在118位眼色素層黑素瘤患者中手機使用較控制組高。雖然Strang本人表示研究發現尚待更多實證支持,但此事還是被廣泛報導。而英國癌症中心目前也不認為手機有造成眼癌的風險。
結論:不會。不過,過度使用3C產品確實會對眼睛造成負擔,影響視力、加速老化;提醒大家切記適度休息噢!
手機會造成腦癌?
迄今,國際癌症研究組織多認為,目前手機除了與兩種惡性腫瘤-神經膠質瘤及聽神經瘤(glioma
and acoustic
neuroma)之間存在非常有限的可能外,與其他癌症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未有足夠充分的證據;所以,僅把長時間講手機列為「可能」造成癌症的原因之一(如同泡菜、咖啡、蘆薈)。在2006年,丹麥曾進行一項42萬人的大型癌症研究,結果發現即使在使用手機超過10年者身上仍然找不出與癌症發病間的關聯。再者,手機從無到數十億人使用,應該會有更多人罹患腦癌?但目前的數據看來卻不是這麼回事。
結果:可能不會。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
+ read more
2016.01.14
美研究:那些男性應獲得的前列腺癌資訊 醫生都沒說
我們常說,一般民眾雖然不一定具備充足的醫療專業知識,但論及與自身健康息息相關的醫療處置時,人們有「知」的權利。這對於良好醫病關係的營造與維持極為重要,但卻常常受到忽視,不論是在婦女生產過程中、醫學美容手術前或接種疫苗時,這個問題屢見不鮮,現在,又有美國學者指出:男性在要獲得充足的前列腺癌資訊時也遭遇到一樣的困難。
這項由美國曼菲斯大學(University of Memphis)的Soumitra
Bhuyan博士領頭,與內布拉斯加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Nebraska Medical Center,
UNMC)學者一同進行的研究分析了1,700份來自全美的病人問卷,問卷內容指在調查病人對於前列腺特定抗原篩檢(prostate-specific
antigen-baesd screening,
PSA篩檢)的認識,以了解醫師在執行PSA篩檢之前是否有充分告知病人與篩檢相關的資訊,以及是否有解釋現行前列腺癌的治療方式。
調查結果發現,僅有17%的病人被告知某些醫學專家並不認為男性應該接受PSA篩檢;僅23%知道有些前列腺癌發展緩慢且不一定需要接受治療;僅25%被告知PSA篩檢並非總是準確;最後,僅31%被告知治療任何類型的前列腺癌都可能導致尿失禁或勃起功能障礙等嚴重副作用。來自UNMC的醫學博士LaGrange指出,上述4項重點皆有醫事人員告知、提醒的患者僅佔此次調查中的9%。
雖然自2012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表示不建議男性接受PSA篩檢後,有不少醫療機構開始反對例行性的PSA篩檢﹐但亦有部分機構仍持續進行。而身為UNMC治療前列腺癌的泌尿科學者,LaGrange認同美國泌尿科醫學會(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AUA)所發佈的篩檢指引,建議年齡55~69歲的男性以及55歲以下有前列腺癌家族病史或非裔的男性接受PSA篩檢。他表示:沒有人願意去制訂嚴格的篩檢指引,一方面是因為現行的篩檢建議仍有些模糊不清之處,而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的研究本身也存在一些瑕疵。
LaGrange博士表示,爭論的重點不該是篩檢,避免過度治療前列腺癌患者才是更應該受到關注的事。他強調,現今多數的指引都表示進行篩檢是沒有問題的,且這也是確認是否罹患前列腺癌的唯一方式;重點在於醫療照護提供者必須向患者說明清楚其中的得失,並且與之充分的討論,做到「共同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如果被診斷出罹癌,患者必須要能獲得來自指引和醫療機構多方且充分的資訊,以利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Men’s Health、University of
Nabraska
+ read more
2015.07.24
篩檢早期婦科癌症 試試「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
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簡稱NIPT),可從母體的血液偵測胎兒染色體,篩檢發育中染色體異常的技術,確認胎兒是否有唐氏症(21號色體三染色體症)、愛德華氏症(18號色體三染色體症)、巴陶氏症(13號色體三染色體症)。
最近在比利時的研究中,分析六千位使用過改良版NIPT檢測孕婦,研究團隊在其中三位孕婦血液找到不屬於母親或胎兒的基因組合,這些基因組合和癌症中的發現的基因相似,因此這三人被轉介到腫瘤科進一步檢查。結果發現,三位孕婦分別是卵巢癌、濾泡型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患有濾泡型淋巴瘤的婦女被認定是非活化的癌症,不需要治療,其他兩位婦女則接受化學治療,治療後基因轉為正常,其中一位在懷孕期間接受化學治療的婦女,後來也產下一位健康的女嬰。
研究團隊表示,參加研究的六千位婦女中,找到了三位癌症患者,按照比例,可以預期在所有人口中,每一千到兩千位的二十到四十歲的婦女中,就可以找到一位癌症的患者。
一般在懷孕期間如果並存有癌症,癌症相關症狀像是疲倦、噁心、腹痛、陰道出血等,可能被誤認為懷孕的正常表現,而延遲診斷癌症,因此NIPT提供診斷孕婦早期癌症的有效工具,再者,考慮到某些癌症的預後差,在懷孕期間給予相對安全的治療是可行的,研究團隊認為這對於NIPT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附加優點。
而NIPT的運用不只限於孕婦,這項檢測也有機會用在更廣泛的民眾身上,不只能提供低侵入性的篩檢方法,來準確檢測染色體失衡的癌症,也可以協助醫生追蹤病患的治療成效。研究團隊有信心,這一發現對於早期癌症的有效、低侵襲性的診斷技術,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資料來源:JAMA Oncology、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
(ESHG)
+ read more
2015.06.25
男人手中的菸讓跨下的癌一再發生!
吸菸一直是許多癌症的成因之一,但是吸菸與前列腺癌之間的關係卻始終無法獲得定論。最近一篇跨國研究首次提出了證據,顯示吸菸與前列腺癌復發存在著關係;曾經吸菸與正在吸菸之前列腺癌患者在施行前列腺摘除後,癌症復發的機率是未吸菸者的2倍。
由維也納醫學大學(MedUni Vienna)及巴賽爾醫學大學(Basle
University
Hospital)主持的研究,以6,538位已摘除前列腺的前列腺癌病患為實驗對象。為排除其他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實驗對象皆不曾於術前接受放射治療、化療與荷爾蒙治療,並且排除由其他癌細胞轉移至前列腺的病患。在所有實驗對象中,有34%不曾抽菸、32%曾經吸菸、34%現為吸菸者。
研究發現相較於不曾吸菸者,曾經吸菸及正在吸菸者的前列腺癌摘除體積等級(RP
Gleason score)、癌細胞於囊外擴展機率(extracapsular
extension)、癌細胞侵入精囊機率(seminal vesicle
invasion)與癌細胞於術後殘留在組織邊緣的機率都顯著較高(positive
surgical
margins),並且曾經吸菸及吸菸者術後癌症復發的風險比率(Hazard
Ratio)也顯著高於不曾吸菸者。此外,研究亦發現戒菸十年以後,前列腺癌復發的風險會下降。
研究發起人維也納醫學大學泌尿科Shahrokh F.
Shariat主任說明,這項研究發現是告知前列腺癌症病患吸菸的負面影響的重要實證基礎,並且也建議吸菸者戒菸從來不嫌晚,即使已經有前列腺癌也需要戒菸以避免癌症復發或癌細胞擴散。
然而,Shariat也提到,此項研究乃針對前列腺癌復發是否會受吸菸習慣影響,但是對於吸菸與罹患前列腺癌之間的關係仍不清楚。過去曾經有研究指出兩者之間有清楚的關聯,但是近來的研究卻得出相反的結論。不論如何,吸菸依然被證實會增加男性死於前列腺癌的風險。
資料來源:European Urology
+ read more